公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思维与生命的悖离之间

公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思维与生命的悖离之间

公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思维与生命的悖离之间


    案例
    这是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学习的课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执教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听起来如痴如醉。透过他亲切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步履蹒跚的大娘,看到了泪痕满面的小金花,看到了拄着双拐的大嫂……正当师生沉浸在这动人的送别场面中时,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小小插曲——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大嫂做了一件怎样的事呢?”停顿片刻,教师自答:“是不是挖野菜失去双腿啊?”紧接着板书:“大嫂挖野菜失双腿。”
    “不是,不是失双腿……”有学生小声嘀咕。
    教师微微一愣,“不是失双腿,难道是失单腿不成?”他做笑着点拨道:“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性的词句,再认真想想,交流一下。”
    一会儿工夫,孩子们便围绕“失去双腿”和“失去单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以为是失双腿,因为大嫂拄的是双拐。”
    “不对!你看书不够仔细。书上只是说‘您架着双拐……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但并没有直接表明大嫂失去的是双腿。”
    “是呀,大嫂拄的虽然是双拐,但可能失去的是两条腿,也可能只是一条腿。”
    “对!我前天还在医院里看见失去一条腿的叔叔靠着双拐走路呢?”
    “所以,我认为不能说大嫂‘失双腿’,应该说‘失去腿’。因为不管大嫂失去的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失去腿’的说法都应该是可以的。”最初提出质疑的那个孩子站起身来总结着。
    孩子们群情激奋,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辩论的结果似乎趋于统一,那个年轻的教师也不由会心地笑出声来。他轻轻地擦去“双”字,拿起粉笔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去”字。
    孩子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可是,掌声未落,又一个孩子站起身来。
    “老师,我还有新的看法。书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这里强调突出了一个‘只’字,那意思是说,大嫂如果没有双拐的话,就不能走路了。但事实上,大嫂若是失去一条腿,她还可以靠着一条拐杖走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只’字说明了大嫂当时失去的必定是两条腿,而不是一条腿。”
    教师的笑凝住了,孩子们也张大了嘴巴。沉默。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好一阵子,教室里才再次响起掌声。先是那年轻教师的,后是所有孩子们的。在掌声里,教师擦去“去”,再次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双”字。
    “同学们,这一个失而复得的‘双’字可是来之不易哟!”教师的话显得意味深长。
    反思
    初读课例,我为这一波三折的课堂故事所吸引。是啊!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总是显得那么平静无波,缺少让人惊叹的峰回路转。而这一堂课真的让学生们经历了“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的思考过程。我不由自主地折服于教师的引导智慧。
    再读一遍,我依然为学生们推敲琢磨的学习品质赞叹不已,他们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洞察细致入微,剖析有理有据。教师也是立足于学情顺势而导,相机而动。
    然而细细品味,似乎总有一种缺憾潜藏其中:在笑声与掌声的掩盖下,对生命及文词的感触被无端地稀释了。一位学者说过:“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间,再多的知识不过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许动人的智慧不过是鬼火萤照。”以此观照,课堂上的掌声与笑声就显得有点近似于“不和谐的音符”。生命的悲壮感消弥于这种咬文嚼字之间,师生全身心以赴的是纠缠于一个字的意义,却无暇顾及大嫂为了挖野菜失去腿的痛苦与牺牲精神。学生们似乎更在意考证“一”与“双”,然而恰恰忘了,不管是“一”还是“双”其背后的指向是什么!“失去腿”的意蕴是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有同情、崇敬之情环绕于胸,有对战争残酷的恐惧之念闪现于脑……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这个头脑搬运向那个头脑。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濡染,是有缺憾的!一切生成都应指向于人,都应饱含着生命的气息。人的整个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的最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