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y=ax2 bx c 的图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2、渗透解析几何,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主体的积极思维,体验感悟数学.逐步建立数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1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
平均数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练习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
众数与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练习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
方差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二)能力练习点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目标 1、把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
频率分布 频率分布(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会就一组数据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步骤就一组数据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难点:组距、组数、分点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如何在
正弦和余弦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的概念,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引言中的问题)等. 2.重点、难点分析 (1) 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全章乃至整个三角学的
正切和余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 、 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 )中两边的比,了解 与 成倒数关系,熟记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非凡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非凡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把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
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
圆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预备. 难点:① 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轻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
过三点的圆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确定圆的定理.它是圆中的基础知识,是确定圆的理论依据;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圆”不仅体现在证实“确定圆的定理”的重要作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方法;③反证法证实命题的一般步骤.反证法虽是选学内容,但它是证实数学命题的重要的
垂直于弦的直径 第一课时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推证过程;能初步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和证实;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垂径定理及应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把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推论及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圆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  2.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 的方程;2. 初步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3.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能够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4. 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5. 通过对一元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1. 知识结构:   2.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比较重要的,用它可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解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利用它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有关内容,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  (2)本节的难点是一元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用公式法)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二次三项式的意义;知道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3.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推导,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  4.通
过三点的圆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确定圆的定理.它是圆中的基础知识,是确定圆的理论依据;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圆”不仅体现在证明“确定圆的定理”的重要作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方法;③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反证法虽是选学内容,但它是证明数学
过三点的圆第一课时 过三点的圆  (一)学习活动设计:     (二)学习载体设计:  (1)实践:(a)过一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b)过两个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发现新问题).  (2)实验:应用电脑动画,使学生观察、发现新问题.  (3)作图:已知:不在同
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推证过程;能初步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垂径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第一课时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推论及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
页次:2/18 每页25 总数43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