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教师资源大全 > 小学教育案例 > 小学教育案例

小学教育案例

  • 《汉语拼音a、o、e》教学案例

    2008-11-26

          《汉语拼音a、o、e》教学案例胡岩英 陈丽娟主持人简介张肇炜 厦门市开元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福建省特级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39年,参加人

  • 小学教学案例:《汉语拼音j、q、x》教学案例

    2008-11-26

    人教版小语实验教材(第一册)对“汉语拼音”作了较大的改革:教材内容的组织更加科学;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有效地整合了学习内容;编入了儿歌,把学习拼音与认识汉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巩固音节的拼读,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复习巩固的形式多种多样。

  • 小学教师:《比尾巴》教学案例

    2008-11-26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 小学教育案例:《识字擂台》课堂实录

    2008-11-26

    你们真是我学习的榜样,有这么多识字的方法!王老师最近。也认识了好多字呀!(出示剪贴字报)我把这些字剪下来做了一张剪贴字报,这上面的字有的是我看电视时认识的,有的是我买东西时认识的,有的是我逛街时认识的,你们认识吗?谁来认一认,并告诉在大家你是怎么认识的?

  • 教师教学心声、经验分享:识字教学创新记

    2008-11-26

    我将这次教学比赛当作锻炼、提高自己的一个机会,为了能真正有所收获,从选课题到最后比赛结束,我经历了一次艰辛的精神跋涉。为了制作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我连续三天加班至凌晨3点,眼睛都熬肿了。而教案的设计、撰写更是煞费苦心、几易其稿。写教案也是一种创作,而创作总是痛苦的。

  • 口语交际课《未来的桥》反思

    2008-11-26

    在课上,我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依葫芦画瓢”,稍一出轨,我就立即拉回:“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满以为,这些句式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又可以使教师有效调控,而结果却适得其反,它像绳索一样,牵着学生的鼻子,学生循规蹈矩,小心翼翼,说的都是一些干巴巴的句子。

  • 在自主开放中“比”出来的精彩

    2008-11-26

          在自主开放中“比”出来的精彩 《比尾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通篇采用的是问答式的句型。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

  • 语文教学论文:解读语文的生命 唤醒生命的语文

    2008-11-26

    师:要么平平淡淡,要么轰轰烈烈,要么舒舒坦坦,总之都是属于自己的活法,也就是说妈妈没有让儿子选择一种活法,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让儿子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个性。亲爱的同学们,我俩懂得了要好好活,当然还有一处,同学没有谈“高洁”。

  • 小学教学启示:“汗青”的启示

    2008-11-26

      这个教学案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学中要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传授结合起来。抓住重点词语、分解词素是理解古诗句意思的一种常用方法,但蕴藏典故的诗句就不能用分解词素的方法来理解,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指出,或让学生去查有关资料。如果学生工具书有限,没办法查到,教师就要把自己所了解的典故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现在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遇到问题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只是作“壁上观”。其实,有些难点必须要老师来点拨。该讲的时候老师就是要讲,而且要讲透。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案例: 反问求解 读中感悟

    2008-11-26

         从一字一句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从阅读中理解,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比长篇大论的讲解效果更佳。 

  • 由“晨出暮归”所引发的教学案例

    2008-11-26

    老师,我通过认真读书以及和同桌交流,现在搞清楚了这个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会有很多鸟儿栖息在一块,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虫子、嫩叶等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愿再远行了。

  • 《火烧云》教学反思:讲套话的困惑

    2008-11-26

    无疑除了社会上讲套话话风的影响之外,教师教条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思考,只要大方向正确,总会给予肯l定。听课教师的鼓掌无疑就是对学生话语中的“伟大意义”的l认可。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以为说话、感悟,调子要定得越高 越好,从而形成了假、大、空的言说风气。这种话风也影响到小学生的作文,学生只要一提笔,就要想到各种“伟大意义”,真情实感、童心童趣被淹没了。

  • 小学教学反思:由“未”与“末”引出的

    2008-11-26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本案例中,老师面对学生创造性的火花,顺势搭设自主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成为一个“发现者”,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热情。

  • 如何教小孩识字:化静为动巧妙解词

    2008-11-26

    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这一系列感性活动来找出饱满的豆子,调动了自身的已有经验,使得各种感观协调发展,从而巧妙地理解了“饱满”一词。“精神饱满”这个词是抽象的、静止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使这个词语一下子生动形象起来。这种词语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     

  • 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2008-11-26

    笔者以为,所谓“生成”,就是利用现有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本案例中,教者能巧借“逼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享受到了探索新知的乐趣。其巧妙之处表现在:一是“生成”源于学生大胆的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能主动创设质疑情境,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对话的机会。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了思维的积极性;二是“生成”源于学生独特的感受,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维,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逼近”,是榕树形态再现的需要,更是作者表露内心世界的需要;三是“生成”源于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鼓励和积极引导,教者能抓住矛盾点,拓展思维空间,所以学生情绪高涨,精彩“生成”不断,课堂成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     

  • 如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喜欢这样读!”

    2008-11-26

      母当学生的朗读不够味时,有些老师喜欢这样指导:请把这个字读响点,把那个词读轻些。学生只能是鹦鹉学舌,读而个知其味。也有的老师喜欢这样指导: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它的有趣。怎样读叫“美美地读”?怎样才能读出它的有趣?学生不知道。久而久之学生们觉得朗读太难了!我们老师为何不给朗读指导来点创新呢?在朗读时加上语气词,加上动作,这些小小的创意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朗读的感觉,从而让学生读出了味道。这种小创造值得提倡。  

  • 小学教师必看:《蟋蟀的住宅》教学导语设计

    2008-11-26

      师:如果要给蟋蟀的住宅做一个好的广告,看来我们首先应该对蟋蟀的住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把别人想要了解的情况从你所做的广告中反映出来。下面,我想请同学们都来做蟋蟀房地产公司的广告策划人,请你们先去熟悉蟋蟀住宅的特点,找出它的优势,替我的蟋蟀朋友做好这个广告。

  • 小学教学案例启示:多给学生一次机会

    2008-11-26

    师:我听得出你读得正确,但是没有信心,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再读一次,读得快一些,声音要响亮,身体要站直,行吗?    男生挺直了腰,放声再读了一次。这次读得顺畅多了,节奏也快了些。

  •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关注全体

    2008-11-26

    平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在指名读时,“×××,你来读。”赛读时,“第一小组读第×段,第二小组读第×段,第三小组读第×段。”每每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其他同学做什么呢?”看了两位特级教师的两则教例,颇受启发。他们的教学多么周密:关心“个体”,也决不忽视“整体”,真是“细微之处见精神”啊!  

  • 教学案例:“照优镜”的妙用

    2008-11-26

    一个幼儿总是不愿意吃饭,家长哄、骂孩子,都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家长用椰壳碗盛饭,结果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需求。《我有一面放大镜》其内容无非是写人物的优点和特点,和《记一个熟悉的人》等常规习作内容并无二致。但为何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呢?究其原因,就是运用了“椰壳原理”,把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方式引入课堂,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我要投稿|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2 www.cnfirst.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