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课程研究

情商教育课程研究

情商教育课程研究

   摘要 幼儿情商教育是以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为核心,以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为主导的教育课程。它主要通过情感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绪调控、适应力和生活价值5个方面来全面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情商,并建立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来实施。



(一)情商的发展

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理性一直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国传统的教育都注重对儿童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

有些人在潜力、学历、机会各方面都相当,后来的际遇却大相径庭,这便很难以智商(IQ)来解释。让我们看看以下几个事例:

(1)爱默特学院有一位同学成绩很好,入学时性向测验有800分,自然是聪颖过人,只可惜他总是四处游荡,迟睡晚起,因而经常逃课。他费了近十年才拿到学位。

(2)在美国,曾有人追踪1940年哈佛95位学生中年的成就,发现从薪水、生产力、社会地位诸方面考察来说,在校考试成绩高的不见得成就较高,对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爱情的满意程度也与成绩没有关联。

(3)有人针对背景较差的450位男孩做同样的追踪,他们大多来自移民家庭,其中2/3的家庭仰赖社会救济,住的是有名的贫民窟,有一半孩子的IQ低于90。研究同样发现i Q与其成就不成比例,譬如说IQ低于80的人里,有7%的人失业十年以上,IQ超过100的人中同样有7%。就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来说,IQ与其当时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影响更大的是儿童时期培养起来的处理挫折、控制情绪、与人相处的能力。

 (4)1981年伊利诺州某中学多位毕业演说代表与致词代表学生,这些人的平均IQ是全校之冠,他们上大学后成绩都不错,但到30岁时却都表现平平。中学毕业十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中达到同年龄的最高阶层,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济。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性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思找出每个人天赋并加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也千变万化。”加德纳教授的研究结论是:史丹福毕奈智力测验无法预测孩子在多元化智能领域的表现。反之,教师与家长可根据多元智能测验,了解孩子将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领域并有目的的加以培养。

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智的结构》一书,明确驳斥IQ决定一切的观念,指出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主要可分为七大类。除语言文字、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旋律之外,还其中包括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他认为人际关系智能的精确定义是:“能够认知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做适度的反应”;自我认知智能则指的是“能够认识自己的感觉,辨别其异同,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



199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在其《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情商”这一概念。戈尔曼指出:“情感智商包括了自信,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鞭策的能力。”戈尔曼并将情商解释为如何激励自己愈挫愈勇;如何控制冲动、延迟满足;如何调适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而影响理性思维;如何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何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

戈尔曼提出了情商的基本内涵:

  1.了解自我,自我知觉。即当某种情绪出现时便能察觉,这是情感智商的核心。控制情绪时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若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而对自我的情绪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更准确的决策婚姻、职业之类。

  2.管理自我,即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