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聋儿打造绿色亲情

母亲为聋儿打造绿色亲情

母亲为聋儿打造绿色亲情

  题记:韩羽不仅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开口说话,而且还非常有见解,无论从智力、心智和性格各方面来看,她的发育都十分良好,特别是她难得的自信更是超出了普通的孩子。虽然她仍然没有听力,但是她却能通过唇读看到别人的声音,从而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她说,她能拥有今天,全是因为妈妈15年来为她所写下的那几百万字的信……于是我们采访了这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邹朝荣。

  无声的世界

  韩羽出生在宁夏银川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国家公务员。
  韩羽一出生,父母就对她爱若掌上明珠,在她身上寄予了极大希望。他们每天对她进行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记在了育儿日记里。
  韩羽在一天天地长大,邹朝荣俩每每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但是慢慢地她发现,韩羽跟别的孩子不大一样,是个不长牙、不走路、不说话的“三不娃娃”。也许过些日子一切就会好了起来,然而好多天过去了,孩子长牙了,也慢慢学会走路了,但是一直不会说话,不仅如此,她甚至对她的叫声都没有什么反应。
  夫妻俩赶紧带孩子到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韩羽听力至少损失30分贝。邹朝荣不明白什么意思,再三追问,她才知道,这是大夫的婉转表达方式。韩羽严重失聪,普通人忍无可忍的嘈杂,在韩羽听来,都是一个无声的世界,确切说,即使外面在响雷,韩羽也只能听到微弱的声音。
  邹朝荣想,也许这只是医院的误诊,也许换家医院肯定就能治好。
  抱着这样一丝幻想,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邹朝荣和和丈夫带着她来到北京同仁医院检查,得出的结论跟宁夏检查的大同小异,韩羽左耳100分贝刺激有反应,右耳110分贝刺激没有明显反应,属深度耳聋,现代医学根本没有发展到治愈这种耳聋的程度。
  最后的幻想彻底破灭了,邹朝荣强忍着眼泪:“这孩子将来怎么办啊?大夫,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
  大夫想安慰她,但他最后还是摇了摇头:“孩子以后要想听懂别人的意思,必须配戴助听器了……”
  邹朝荣只得带着小韩羽回到了宁夏,开始艰辛而漫长的家庭教育。为了孩子,她做出多少牺牲都愿意,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
  她开始摸索着使用助听器,教孩子说话,说话的时候,她拿着韩羽的手,让她摸说话者的喉咙,感觉喉咙的震动,同时还让她注意观察说话者的口形。
  通过看口形、手势、面部表情及情景信息,韩羽开始理解了一些简单的动词和形容词,并能勉强说话,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孩子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需要不断训练、不断扩展,直到能够适应社会的基本交流,邹朝荣任重道远。
  两年过去了,由于邹朝荣的不懈努力,韩羽的语言能力有了一些提高,她已经能支支吾吾地说一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就在这个时候,丈夫突然昏倒了。把他送到医院的时候,邹朝荣还抱着一丝幻想,她以为他是累的。但等到诊断结果出来以后,她五雷轰顶。大夫说他已经陷入深度昏迷,也就是说,他醒来的可能性不大。
  经过40多小时的紧急抢救,1992年8月16日,丈夫永远地离开了她们母女俩。呵护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母亲是孩子的首席教师

  一位教育家说过,欲看一个国家的前途,先看这个国家的教育;欲看一个国家的教育,先看这个国家的家庭;欲看一个国家的家庭如何,先看这个家庭里的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邹朝荣对这一点体会甚深。
  从韩羽出生那一天起,她就拿起笔来,为孩子记成长日记。她认为,把孩子出生以后的所有一切,都拿笔记录下来,对自己来说,这是一个珍贵的生命过程,对孩子而言,则是一份什么也无法取代的厚礼。
  在记日记的过程中,邹朝荣发现,为了迎接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无论以前她做过多少准备,都算临时抱佛脚,新问题接二连三,她和丈夫忙得不亦乐乎。她跟丈夫打趣地说,父母跟孩子应该是同学关系,因为孩子开始做孩子的时候父母也才开始做父母,他们理应是同学关系,应该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丈夫欣然点头同意。
  他们知道,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为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从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孩子听优美的音乐,讲有趣的故事,虽然对这些,孩子全都似懂非懂。但是在他们看来,哪怕孩子的一声哼哼,也是一声喜讯。
  有一天,邹朝荣抱着孩子上街,正好遇到宁夏红十字会主持为残疾人发起的社会福利有奖捐赠活动,邹朝荣马上意识到,这是培养孩子的社会参与意识的好机会,于是她替小韩羽交了那一元钱,由韩羽自己去抽奖。看着孩子的小手在那堆奖券里面摸索,她觉得孩子已从此长大,向着一个有社会责备感、富有爱心的人成长。

  上学风波

  邹朝荣拿笔写信的机会比以前更多了。她也说不清这是在给孩子写信,还是在给自己写日记。她想把她满腹的悲酸全都在纸上发泄出来,想像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样子,她一提起笔来就停不下来。她几乎每天都要给孩子写些什么,不管多忙多累,她都有许多话要对韩羽说,每每停笔,都累得腰酸背痛。
  随着韩羽一天天长大,邹朝荣进一步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丈夫在的时候,许多事情她都用不着考虑,即使考虑也用不着亲自面对;可是现在,大事小事,里里外外,她都得一个人面对。白天她要上班,晚上她又要给孩子做饭洗衣。最难的是,她要独自教会孩子更多的东西。
  她不断跑书店,查资料,做卡片,亲自给孩子教,由于孩子听力实在太差,经常连简单的话都听不懂,她就不厌其烦地做手势,打得手腕子都发酸。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韩羽的听力和理解力不断提高,她能通过说话人的口形判断出所说的意思,发音也比以往准确,语言也比以前流畅多了。更让邹朝荣高兴的是,孩子的绘画和运算能力也被挖掘了出来,画起画来,经常一口气就能坐好几个小时。
  到了上学的年龄,邹朝荣怀着希望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小学去,没想到孩子刚刚在学校呆了一天,就被老师打发了回来。他们的理由就是:韩羽说的话别的孩子们听不懂,怕她拖了班集体的后腿,影响学校的平均成绩。
  看着满眼泪水的韩羽,邹朝荣想,像韩羽这样的孩子,本来就应该跟更多的孩子交流,如果把她打入另册,无异于把她幼小的心灵囚禁起来。她必须跟这种不人道的规定抗争下去,一定要为孩子争取到她的合法权益!
  为了让韩羽能有一个跟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的环境,邹朝荣当机立断去区残联和教育局求援,他们答应帮忙,让邹朝荣去找银川八小。忙了整整一个上午,邹朝荣回到家里,意外地发现平时她用来写信的那张小桌子上有一张信纸,上面是韩羽写给远在芬兰的舅妈的一封信。在这封只有几十个字的短信里,韩羽向舅妈诉说着自己的苦恼,她说今年她上不了学,而她又是多么渴望上学,跟小朋友们在一起……
  邹朝荣看着看着就哭了,一定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一定要继续努力下去!
  她带着这封信和韩羽读过的47本书,找到银川八小,看过这封出自八九岁孩子手笔的信,校长也甚为惊讶,一个未上过学的孩子就能有这样的文字表达能力,肯定不会拖学校的后腿,于是答应接收韩羽试读。
  韩羽虽然上学了,但她跟正式学生有区别,他们有学籍,韩羽没有,她的学习成绩,也不占老师的考核指标,只有韩羽的学习成绩超过平均学习成绩时,这种区别才有可能取消。
  还没高兴几天,坏消息又传了过来,许多学生和家长激烈反对学校接收韩羽。
  经过反复协商,家长们的愤怒才算平息,经过两个月的试读,萌萌所在班级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学年总评中名列前茅。

  跟孩子一起成长

  邹朝荣心里的石头并未落地。除了要教会孩子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外,她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证明,由于教育不当,许多生理上有残疾的孩子在心理上也多多少少有些残疾,要想让韩羽的心理跟正常孩子一样,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由于从小时候起,邹朝荣就给孩子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现在她着重在个人修养方面教育孩子。她仔细阅读买来的那些书,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也在逐步提高。
  像几年来所做得那样,她给孩子的信一直在坚持着。由于家里居住环境非常狭小,只是单位分的一间小屋子,用“斗室”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邹朝荣经常都不知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时间,如果开灯,会影响到孩子的休息;如果不开灯,飞驰的思绪就会流逝掉。为了让自己的灵感都能留了下来,她每有好的想法,都在心里一遍遍默念,直到完全记住,等该叫孩子起床的时候,她才扭亮台灯,把自己的想法记了下来。而孩子一醒来,就会从枕头下面寻找妈妈写的信,对她来说,妈妈的信,就像早餐一样,一天不吃就会若有所失,浑身乏力。
  信的内容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开始邹朝荣还只是灌输式地给韩羽写信,随着韩羽年龄的增长,阅读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单向的灌输逐步变成了双向的交流。邹朝荣更是感觉这个女儿不可或缺,是女儿,更是朋友,是无话不谈、肝胆相照的朋友,这种友情跟血缘无关,它只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爱和尊重。
  一些朦胧的思想渐渐形成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一切都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选择,父母跟孩子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其次才是别的关系。有人说,母亲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她经历了十月怀胎之苦把孩子生了下来,并把他抚养成人,而是以首席老师的身份教会了孩子创造、爱、同情、劳动、独立、合作等等。在生儿育女方面,中国的绝大多数母亲都十分胜任,但是作为孩子的首席教师,许多母亲就有些差强人意,至于成为孩子的朋友,许多母亲想都不曾想过。
  她在信中写道: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对你的苛求(过严的要求)就没有了;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对你的态度就变温和了;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对你变得客客气气,彬彬有礼了;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以往那激烈的言辞就不翼而飞了;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多了几分尊重,少了几分喝斥;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那冒起的火气就会降温变凉;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能平等地待你。”
  有了这样一层思想,邹朝荣很快将它付诸于行动之中。在韩羽读信以前,她要求韩羽读信后,把自己的读后感写在信后。久而久之,韩羽也养成了用笔交流的习惯,她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得很快。有好几次,她竟然向妈妈“抗议”,嫌妈妈讲的道理太浅显,读着不过瘾。为了满足韩羽越来越大的精神需求,邹朝荣的信越来越天马行空。这时候就感觉到自己词汇量的不足了,她就经常翻给韩羽买的那本《新华字典》,一边查着,一边就会笑出声来,那些枯燥的词条在她读来,竟然也是那样的津津有味。时间一长,她的写作能力和思想水平竟然歪打正着地大幅度提高了。她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抽时间提起笔来写,写着写着,竟然柳暗花明,问题迎刃而解。
  这些信,不是课本,胜似课本,它像一股清泉渗入孩子的心脾。跟课本比起来,这些信凌乱,随意,不成体系,但是它却包含着课本无法包含的内容:对孩子深入骨髓的爱和理解。由于教育方法得当,韩羽对文字的兴趣与日俱增。她也像妈妈一样,养成了写日记和写信的习惯,虽然韩羽的字体和想法都很稚嫩,但邹朝荣却不这么看,她觉得记日记是孩子学会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的良好开端。
  韩羽在一天天长大,伴随着成长的快乐,孩子也表现出了同龄孩子都会出现的“成长的烦恼”,这种种烦恼邹朝荣是跟孩子一起经历和体验,一起想办法解决的,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平等。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与平等的思想

  邹朝荣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思想。
  孩子很小的时候,邹朝荣就教孩子自己做家务。邹朝荣一直记得一件趣事,有一次,她下班回来,发现孩子把家里所有的大米全都淘干净了,这五六斤大米两个人十来八天都吃不完,只好用小塑料袋装起来,冻在冰箱里,做一顿饭,化一袋米。可冰箱又太小,大米太多,没办法,只得把大米分送给亲戚家,让大家一起帮忙才算吃完。
  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韩羽早已学会了许多家务,许多事情不用大人操心,她都做得得心应手。唯有一件事,需要邹朝荣天天守在身边,那就是上学。
  由于韩羽听力不好,怕她在路上出事,几年来,上下学时邹朝荣都包送包接。但是孩子总有一天是会长大的,父母可以接送她一时,却不能接送她一世,上学的路和人生的路,归根结底都要自己走下去。于是有一天,她提出让韩羽以后自己去学校。
  为了不让韩羽觉得过于突然,邹朝荣就骑着车悄悄地护送着她,母女二人假装不认识,各骑各的车,各走各的路,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她再出面处理。
  这种方法很有效果,既克服了韩羽的畏难情绪,又培养了她的独立精神。几天下来,没有妈妈的护送,她就能独自骑车上学了,对于路况和交通规则也熟悉了起来。
  独立意识强的孩子,平等思想也必然强。高质量的对话和交流,必然发生在独立平等的氛围中。邹朝荣特别懂得跟孩子平等相处,偶尔自己失控,冲孩子发了火,也会认真写出检讨,请求孩子的原谅。
  下面就是她写过的一封致歉书。
  亲爱的小萌萌:
  我真诚地向你道歉,对中午的“自行车横放事件”中我对你表示出的怀疑和不信任,我感到内疚,我过低地估价了你处理问题的能力,无端地、先入为主地把别人不动脑筋、不负责任的行为强加到了你的身上,除了恶语相加之外,我还粗暴地对你的胳膊抡起了我的巴掌,虽然言语不重,巴掌也没多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的行为伤害了你的自尊心、责任心和主动性;虽然我已经向你做了口头道歉,也得到了你的谅解,但是,我认为还不够,还要更正式一些,更深刻一些,让你清清楚楚地明白,我对我未经调查就随随便便认定事实、处理问题的做法,是有着深刻的反省的,也请你郑重其事地接受我的道歉。
  我保证,遇到可能对你不利的结果,我一定要先区分是非,辨明真相,再向你提出批评,尽量避免和减少任何粗暴、武断、无理、简单甚至是用武力干涉的行为,创造一个更平和、更宽松的环境。 致歉人:邹朝荣
  在这个家庭里面,一切都是平等的,家务是平等的,学习也是平等的。
  由于大学时代学的就是法律,至今还在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邹朝荣从韩羽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注重培养她的平等精神和法律意识,即使在看电视方面也无不渗透着平等精神和法律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都喜欢看电视,韩羽也不例外。当初让韩羽看电视,邹朝荣的本意本来是为了让她好好观察人们说话的口形,以便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由于电视节目太多,韩羽有些眼花缭乱,耽误学习和家务的事情时有发生,邹朝荣不得不对她进行些必要的限制,只让她周六多看一会,其他时间都必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有一天,韩羽用稚嫩的字体起草了一份合同,大致内容是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后,马上去办班上的小报,直至做完,如有违反,妈妈可以剥夺她周六看电视的权利。邹朝荣一面微笑,一面庄重地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她欣喜地发现,孩子真是长大了,懂事了,不仅更加懂得处理好学习和休息的关系,还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现实问题了。可是签字之后,她却发现这份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在那天的信里,她这样写道:“你的这些文字只强调了甲方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指出乙方的义务。而作为合同,必须是权利、义务对等的,双方都必须享受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

  有时候可以用奖赏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人惩罚

  邹萌荣是一位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善于向孩子学习的母亲,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一套处理问题的方式。
  有一次,由于工作繁忙,一件需要办的事情邹朝荣没有办,而且由于耽误了时间已经无法弥补。按照母女俩平时的惯例,邹朝荣问韩羽,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韩羽诡秘地一笑:“那还按照惯例,接受惩罚吧。”
  邹朝荣问韩羽:“我该接受什么样的惩罚?”
  韩羽说:“我罚你两个小时内什么也别干,玩两个小时的拖拉机大战。”
  邹朝荣听得热泪盈眶,因为拖拉机大战是她最喜欢玩的游戏!
  邹朝荣不禁感慨万端,一个孩子都能具有那样博大的宽容,懂得用奖励的办法来对待本该惩罚的人,大人为什么却不会呢?
  这件事,邹朝荣经常回味,还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此后,如果韩羽偶尔犯了什么错误,她也采用这一方法,而且屡试不爽。

  幽默的母亲

  中国的父母大都喜欢板着面孔,一副教训人惩罚人的样子,让孩子望而生畏。
  但邹朝荣却不这样,她一直把孩子当成自己推心置腹的好朋友甚至“铁哥们”。朋友又有诤友和密友,她和女儿的关系既像密友,又像诤友。在处理两人的关系时,她特别善用幽默法。
  有一次,韩羽写了一篇日记,说一切都不想干,她已经干腻了,干烦了,于是邹朝荣在这天的信中写道:“我也得了和你一样的病。依我看,我的病比你的病有过之无不及。
  我先说说我的病症吧。我是手麻脚胀,脑子不转,不想买菜做饭刷锅洗碗,不想整理屋子,擦拭尘土,只想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看看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再就是不管是在床上,还是在沙发上,还是在地毯上,还是在安乐椅上,随便懒散地一蜷,都可以踏踏实实、舒舒服服地梦上一阵周公,运气好时还可以赶到黑城去吃趟好西瓜。
  我得感谢你提醒我,本来我还以为我只是乏了,困了,休息休息就可以了,由于你的提醒,我才知道,我是干腻了,干烦了。
  可是,我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敬请赐教——萌萌,‘您’说,我这病它可怎么样才能治好呢?请务必抓紧时间开出药方,我好对症下药,不然的话,我这病可是会惹出大麻烦的。没准连明天的早饭、上学、上班都给耽误了。十万火急,快!快!快!”
  女儿一看,不禁笑了,有了有这样幽默的母亲,孩子想不健康成长也难。
  在这个小家庭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幽默与智慧的甘泉,无时无刻不溶进孩子幼小的心田。

  鼓励的力量

  由于孩子特殊的天性,加上韩羽特殊的情况,邹朝荣会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难度,虽然邹朝荣一直防患于未然,做了很多努力,但问题仍然不断出现,让她目不遐接。韩羽是个敏感的孩子,主要是她的自信心不够。于是邹朝荣对症下药,在信中,经常鼓励韩羽。
  邹朝荣一直有一个信念,鼓励的力量比批评大,鼓励是孩子成长阶段的精神乳汁。在孩子成长的最初时期,必须给她最大可能的鼓励,只有这样,她才能拥有自信,才能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任何一个孩子都离不开鼓励,缺少鼓励的孩子就像小时候缺少母乳的孩子一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精神和身体上的营养不良。
  反过来说,既然鼓励对孩子像母乳一样重要,那么孩子也迟早要有断奶的一天,孩子精神的断奶期应该晚于身体的断奶期之后,但不能持续过久,许多人直到成年甚至老年都离不开别人的鼓励,只有依赖别人的鼓励才能独立生活,只有依赖别人的鼓励才能独立处理问题的人,也是一种心理的病态。因为这样的孩子一直向外寻找力量,却没有向内寻找力量,而自己的心灵,才是力量的不竭源泉。做父母的,不能仅仅满足于欣赏孩子、激励孩子,更应该培养起孩子自我欣赏和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充分调动起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培养韩羽的时候,邹朝荣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习惯,即使没有妈妈的出谋划策、没有家人做后盾,也照样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并不断成功。
  可想而知,作为母亲,邹朝荣给孩子付出了多少,为这一个孩子,她的付出比养育几个孩子付出的都多。由于她的教育,韩羽不仅各方面与其他孩子无异,在许多方面还远远超出了其他孩子的水平。
  在学校里,韩羽不算最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却绝对是学习最努力的学生,是最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学生,是最让大家信任的学生。虽然内心也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出类拔萃,但邹朝荣并不因此责备孩子,因为孩子不是承担大人梦想的工具和手段,孩子是目的本身。按自己的需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那是对孩子的侵犯,是对生命的贬低。既然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生命来看,那么做父母的跟孩子交朋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邹朝荣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亲情,都必须以友情为基础,如果脱离了友情,那么这样的亲情必然会无形中变成一种强加,变成对孩子的剥夺。当代许多父母都明白给孩子绿色食品的道理,却很少想过如何给孩子一份绿色亲情。而她,作为一个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就一直在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爱在给孩子提供一份绿色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