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秘诀
时间:2008-12-10 05:22:59
孩子教育的秘诀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李圣珍老师接手教育的孩子,大部分都被认为已经没有“改造”的可能了,他们不听大人的话,不好好学习或者与社会上的流氓交往,流浪在犯罪的边缘。但是,李圣珍老师接受了他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细心呵护,并时时警惕他们在道德品行上可能出现的偏差,终于将“问题孩子”教育成人。
当李老师的事迹通过媒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时候,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蜂拥而至,他们希望从李老师这里取经,然后背着李老师的圣经去塑造子女,希望孩子成为杰出的人。李老师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孩子究竟是谁?
第一种孩子是父母的“下级”,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或者不关心、不过问,而无论是冷漠还是溺爱,孩子都是受害者。
第二种孩子是父母的商业合作伙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刺激来展开,往往导致孩子的智力畸形发展,或者由于物质刺激失效而使孩子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种孩子是父母的储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给未来“种”福利,期望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庭,这种不平等对待的财产型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第四种孩子是家庭的奴隶,是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尤其在某些农村家庭,女孩子更是家里讨厌、折磨的对象,即便长大了也无法拥有最基本的健康心灵。
第五种,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难以获得全部的父母之爱而导致情感人格残缺,自卑、自闭,再加上有的学校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优等生、差等生,最终导致一些孩子终生无法建立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与上述五种对待孩子的方式截然相反,在李老师的教育实践里,孩子首先是人,是与父母一样的人,只不过他们还没有长大,他们还需要父母的帮助。其实孩子比大人更需要心灵的爱抚,他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健康成长。李圣珍老师对待孩子的教育是人格教育,是爱的教育。
在李圣珍老师众多的感人故事中,拯救“疯孩子”马月的故事最能够体现李圣珍教育实践的精髓??母爱教育。面对这个美丽、善良、聪明却被社会环境压抑成心理畸形的小女孩,她说:“你要上天堂,妈妈跟着去;你要下地狱,妈妈陪到底。”正是以这种菩萨式的爱心,李圣珍抚平了马月的心灵创伤,使这个孩子重新对自己、对世界充满信心,从多次自杀的死亡边缘回到人间,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考上了重点大学。
由于长期以来的种种弊病,我们这个社会培养了大批不合格的父母,他们大多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更遑论人格教育,因此莫名其妙地恋爱、莫名其妙地结婚、莫名其妙地做父母,并且用他们获得的教育去对待下一代。被他们培养出来的所谓“问题少年”,本质上是来自“问题父母”,再加上一堆“问题教师”,孩子们就更加雪上加霜,这样的教育结果不出“问题少年”,才是咄咄怪事!
将李圣珍老师的教育实践推广到千家万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愿普天下的父母看过这本催人泪下的心灵之作后,能够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孩子的人格是否是独立的?李圣珍老师教育的真正对象究竟是孩子还是父母?如果我们还能够回忆起鲁迅先生80年前那句痛切的话:“中国少有合格的父母”,那么在高喊“救救孩子”之前,还是先救救父母们自己吧!
推荐文章
- 家长如何与老师达成教育的合力
- 家长们该放手时且放手 为了培养独立的一代
- 家长没威信怎么办
- 人品对人才最重要
- 家长应正视青少年性教育
- 容易让孩子走上歧的四种类型家庭
- 求知欲望为何过早凋零
-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 奥斯本的成功对家教的启示
- 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
- 如何面对孩子反抗行为的相关知识
- 正确衡量孩子潜质的相关知识
- 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孩子的成长
- 关于开发学生潜能与扬长教育的知识
- 假如……
- 双顶径偏大该注意些什么――郁凯明回答
- 一次难得的机会
-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 中班科学教案《小球,你站住》反思
- 大班社会活动《七只小猪去旅行》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 汽车杂志、画报slogan宣传朋友圈文案31句
- 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朋友圈文案集锦37句
- 幸福有爱的游戏情侣名271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