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零花钱,我作主

我的零花钱,我作主

我的零花钱,我作主

  席间,LP从刚刚看完的《富爸爸、穷爸爸》丛书里现趸现卖,谈起要从小培养理财能力,建议要俩小朋友自己管理零花钱。听说有钱可自由支配了,俩小孩子有点高兴得手舞足蹈。

  打铁要趁热,在LP的牵头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搭建起了《儿童版家庭理财计划beta1.0》,经询问俩小朋友每月需要多少零花钱,俩人默默盘算了一阵,咬着牙说:“30!”于是我们把预算稍微提高了一些:定为每人每月50元(不含书本衣服等学生大宗消费)。

  规定理财计划细则如下:1.由我&LP作为主要投资人,全年共投资1200元,为两人分设两个儿童储蓄账户,由老爹任账户管理员对投资人负责,家庭其他人作为账户监督员协助理财计划顺畅实施。2.两个小朋友每人每月零花钱50元,可月初领取,也可随时支取,在领取本月零花钱时需要当事人详细汇报上个月零花钱的去向,不允许透支。3.其他人不许再私自给零花钱,一经发现将对其处以10倍金额处罚(经常给孩子们零花钱的姐夫有点坐不住了)。4.鼓励两个小朋友集思广益,合理管理及利用每月零花钱,争取达到零花钱增值的目的(俩小朋友在挠头)。5.在学业方面要保证当日事当日毕,不允许拖沓,否则每拖一天罚款5 元。6.两个小朋友要尊重长辈,礼貌待人,否则每次罚款5元。7.严禁去网吧玩游戏,发现者罚一个月零花钱。(我一边听着一边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

  《细则》讨论结束后,两个小朋友每人抄了一份,一来加深对《细则》的了解,二来表示自己对《细则》的坚决拥护。当俩人在自己抄好的《细则》上签字画押时,俩人的表情各有不同:外甥在盘算着自己的挣钱大计,吵吵着要父母给他安排家庭劳动,还计划把自己制作的贺卡拿到班里去卖钱;侄子则愁眉苦脸表情凝重的赵丽蓉似的唠叨:“敢情这钱还指不定是谁的呢……”

  吃完饭是我和俩小朋友的散步时间,临走时,LP幽幽地说:“小心罚款哟。”结果遭到俩小朋友的一致鄙视……

  散步时,俩人一反常态,谁都不说话,估计一个的小脑瓜里是在计算怎么赚钱,另一个在考虑怎么避免罚款。小孩子终究是小孩子,路过一个烤羊肉串的小摊,俩人走不动了,小外甥拉着我说:“羊肉串,羊肉串……”我说:“想吃的话我可以借款给你,回头从你的零花钱里扣哟。”他眨了眨眼算了算每天1.67元的预算,咬了咬牙说:“我刚才吃饱了”……

  回家后俩人又每人吃了一大碗面条汤……

  后记:当天的家庭讨论很热烈的,但规则的执行情况我并不是很乐观,这个规则的执行显然不只取决于两个学生的意志,家长是否能够坚持才是关键。但当时两个学生表现出对于金钱的差异是非常有趣的,不信你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试一试,看看凭空多出一笔钱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当然要花这笔钱是有条件的。

  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试运行后,账户管理员汇报说,侄子已经开始支取零花钱,但基本保持每天一元的额度;外甥到目前为止,没有支取过一元钱。

   钱是大事孩子们或许会在大人们的谈话中,了解到金钱的得来不易和正确地使用钱的困难,但他们并不在意———或者说他们没有迫切的要求。

  许多商人已经盯准了“挣孩子们的钱”。据说,如今孩子们的压岁钱的数额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远远高于GDP增长率;不只孩子们的零花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实质性地跃上了一个台阶。孩子的消费倾向,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着家庭的消费倾向。然而那些活在蜜罐里的下一代,他们对于手里的钱,想好了自己该如何做了吗?

  美国Charles Schwab基金会发起了一份叫做“钱是大事”的针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2%的人不知道贷款在偿还本金之外还要偿付利息;33%的人认为政府提供的养老金将完全能够支持退休生活。   

  这份调查如果放在中国,结果不会好上多少。青少年对理财知识的欠缺和对未来的过于自信,将可能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一个可怕的困境。

  青少年的理财知识的多寡,牵连着两代人———它不仅仅关系着下一代人的生活,还关系着家庭财富的传承。钱未必会在两代人之间画出鸿沟,却肯定能让两代人的生活感受到它的威力。

  《重庆晚报》曝光了这样一对夫妇,为保女儿“心灵纯洁”,他们装穷17年———而他们拥有一个煤矿和一个书城。父亲说:我的父辈,曾因金钱发生悲剧,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这种“藏富”行为在国外并不少见,虽然在崇尚亲情的中国,这也许会给孩子带来阴影。

  在中国家庭的历史上,财富的传承却总是遵循着这样的轨迹: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败光。富不过三代,这是俗语里的“富人的诅咒”。这一切里,都隐藏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下一代人的理财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