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河南 丁亚宏

--------------------------------------------------------------------------------

【 自 读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结 合 注 释 通 译 课 文 , 积 累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3.反 复 朗 读 , 整 体 理 解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
项脊轩志(教师中心稿)
邱龙涛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介绍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
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张小珍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唐检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
登泰山记(第三课时)(网友来稿)
唐检民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唐检民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故 都 的 秋
pingyy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的形和神
2、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
《诗经》三首
昆山市一中 朱湘前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
归园田居(教师中心稿)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 预习指导:1、 复习<归去来兮>2、 查找关于陶的资料,了解其人。3、 熟读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二、 复习旧课:1、 高一时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叫<归去>,其中有几句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芫,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雨霖铃(网友来稿)
课题 《雨霖铃》 执教人 袁野 时间 2003

教学目标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 难 点 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课 型 新 授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
友人

郁达夫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
《虞美人》(教案)df_xue_(教师中心稿)
《虞美人》(教案)
常州市一中 程代军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教学设计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
武汉市汉南一中 刘希 邮编:430090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
故都的秋
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诗经》三首(教师中心稿)
胡学文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巴尔扎克葬词
胡学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掌握葬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品味它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关于雨果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克伦威尔序言》是
词七首(教师中心稿)
胡学文

教学目标
1、 理解七首词各不同的表现特点,体会婉约、豪放派各异的风格。
2、 分析掌握含义深刻的词句。品味词中含蓄精警,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3、 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层层铺叙;用典化句,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胡学文
教学目标
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
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
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2、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胡学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诗经三首
王麟  杨波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
诗经三首
王麟  杨波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
伶官传序(教师中心稿)
执教:付令军

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 , 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 夜呼,东出,
3、 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
济北中学语文组 薛善忠

[导学目标]

1. 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2. 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

3.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导学方式]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导入新课] 如果说春天让人朝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宋发旺
教学要求: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计:
页次:26/36 每页25 总数87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