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 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
《项 链》 教学目标: 1、学习在小说情节发展中逐步展示人物的形象的手法,客观公正的评价主人公玛蒂尔德。 2、领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和多层次性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从人性的角度诠释玛蒂尔得这一人物 教具准备: 幻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莫泊桑简介。 2、小说的创
项链 教学目标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难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 明确:他们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
伶官传序 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四、具体分析㈠中心论点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
《诗经三首》 【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2.《诗经》的内容理解。
兵车行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2.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3.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学习障碍】1.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2.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学习策略】一、作者溯源法1.杜甫思想的历史根源。有关资料:杜甫是一个“儒家者流”,有诗为证:如早年的诗《奉赠鲜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课型:新授。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1. 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2.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教学重点1.《叶笛》的写作技巧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
拿来主义 学习内容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学习指导一、文章背景  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
氓 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1.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2.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3.学习随笔的写法。1.了解“清高” 的内涵。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教学
《离骚》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
故都的秋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 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明确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写作背景⒉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⒉介绍“项脊轩”“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
《琵琶行》 《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教学难点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习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诗意。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3. 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教学设想: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
灯下漫笔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自古以来,月是个
《老王》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3、学会比较不同"车夫"身上的特点。教学设想:1、《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但人物的"忠厚"与"不幸"却充盈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本文文
《浪涛沙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一、导入: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再请问:这首诗中的“苏长公”又是谁?(苏轼)
不错,是苏轼。我们今天就学苏东坡的一
17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
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体
页次:20/36 每页25 总数87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