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 一、作者简介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
自我二重奏 一、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哲学家,作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包括多本畅销散文集。评论界关于他的著述有“诗化哲学”一说。 曾就读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
富春江上 一、教学目的:1、根据“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解课文的“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2、领会并学习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培养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设想:1、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主
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设想:1.采用“自读——讨论——评讲”的方法。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2.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
六国论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对比和逐层论证。 2.难点: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三、教学时数:
送东阳马生序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
师说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四、教学步骤:
阿房宫赋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赤壁赋 一、 教学目的: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3 熟读并背诵课文。二、 教学重难点: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2 语言运用的妙处。三、 教学课时:四课时四、 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 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无论从单元编
走出地平线 一、教学目的:
1、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辨析课文的主旨。
2、认识只有不断否定自我,才能不断获得新知的道理。
二、教学设想:
1、首先要弄清象征物“地平线”的确切含义。对课文关键语句要细细咀嚼和品味。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梁咏琪歌曲《走出地平线
1、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辨析课文的主旨。
2、认识只有不断否定自我,才能不断获得新知的道理。
二、教学设想:
1、首先要弄清象征物“地平线”的确切含义。对课文关键语句要细细咀嚼和品味。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梁咏琪歌曲《走出地平线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文学的趣味 【教学目的】
1.辨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设想】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
1.辨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设想】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
短论两则 【教学目的】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篇文章的观点、材料和论证方法。
2.学习作者不囿于陈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积极搜寻材料加以佐证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词语解释:
遗憾:遗恨;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
诬陷:捏造罪状以陷害他
2.学习作者不囿于陈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积极搜寻材料加以佐证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词语解释:
遗憾:遗恨;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
诬陷:捏造罪状以陷害他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死水》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 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 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和任务:
1. 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
2. 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朗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读的方法;
2.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朦胧诗的写作特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朦胧诗的定义:所谓朦胧
1. 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
2. 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朗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读的方法;
2.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朦胧诗的写作特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朦胧诗的定义:所谓朦胧
中国当代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
《山民》 《山民》
自读导言
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当
自读导言
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当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明确观点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写作背景⒉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
登高 登高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㈠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明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㈠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明
登 泰 山 记 登 泰 山 记 教学目标:⒈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⒉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作者和“桐城派”三、整体感知⒈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⒉质疑解难,并归纳文言知识点四、具体分析㈠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
⒉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作者和“桐城派”三、整体感知⒈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⒉质疑解难,并归纳文言知识点四、具体分析㈠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⒈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⒉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 导入新课二、 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教学过程(www.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教学过程(www.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一、导入新课二、解题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四、具体分析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明确: 孙仲谋(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