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教案 张褚平 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 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第五山册《世说新语》三则 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阅读三则短文,查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
第五册听 潮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感知大海平静时和涨潮时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壮物作用重 点-紧紧抓住“听“字,体会作者描摹声音和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写出大海情态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教具
第五册论求知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写法和作用。 (4)学会在阅读中选摘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分段很细,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知识
第五册藤野先生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
第五册故乡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1、对比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是重点。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教学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
第五册《春》 一、素质教育目标1、认识认知目标: ⑴掌握生字词,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⑵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⑶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2、能力形成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审
《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一  设计思想:  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
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教案示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
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
第六册出师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
第六册海燕 海燕教学目标: 一 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 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查字典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 如何理解海燕这一
第六册送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第六册黎明的通知 黎明的通知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
第六册一 厘 米 教 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
第六册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  2、判断句式。  3、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
第五册“友邦惊诧”论 教学目的一、学习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  二、掌握课文中反语和对比、排比、反复句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三、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愤恨,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教学设想  一、理清文章线索,明确其批驳的逻辑层次是:亮出靶
第六册曹刿论战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
第五册不朽的失眠 教学目的:1、了解有失必有得的道理。2、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创意的写作。教学重难点:同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一、听读,整体感知内容。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理读,理解理清文章脉络。围绕小说情节,学生理解课文,讨论交流。明确小说主要情节: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
第五册岳阳楼记 岳 阳 楼 记教学目的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
第五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1.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查找“9.18”事变材料与本文的写作背景,增强
第五册白杨礼赞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二、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
第五册论《基本属实》 一、导入新课 先看下面三个病句:1. 今年收入将近60多万元。2. 我亲眼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3.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学校采取了防范措施。想一想:这三个句子的毛病出在哪里?分别找同学回答。明确:病句1,“将近”和“多”前后矛盾,应去掉其中任何一个.病句2,
页次:5/46 每页25 总数114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