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
《公输》教案设计 从容说课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
《哥白尼》教案设计 [教法] 这篇文章属于人物评传。人物评传是"传"与"评"的结合。"传"是"评"的基础;"评"是"传"的升华。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把握"传"与"评"的结合点及其内在联系。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己去研读课文,解决"预习提示"中所提出的问题。与上一篇《鲁迅自传》相比,《鲁》文是述多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这是一篇传记类文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徐霞客以毕生精力孤身游好祖国山河,并以日记的形式记下其所见所闻,最终完成自成一家的巨著《徐霞客游记》的过程,肯定了他在文学、科学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赞扬了他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阅读此文,达到下列要求。 1.用普通话,
《梵高传》教案设计 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采用“图+文”的形式介绍梵高 介绍你认识一个人——荷兰画家梵高(自画像):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一个牧师家庭;全名温森特•梵•高。 梵高19岁照片:他在极其孤独和艰苦的环境中出事绘画,一生创作了约600幅油画和800幅其他画种的画 梵高另一自画像:1890年7月27日
《梵高传》教案设计 边缘心情 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梵高是如何创作《吃土豆的人》的? 2、 了解梵高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 3、 从名人的成功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名人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导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1、出示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画的名称和画者知道吗? 这幅画给你最
《桃花源记》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
《桃花源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
《桃花源记》教案5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3人,其中男生28 人,女生25人,上学期末统测均分96,优秀1人,不及格15人,其中80分以下7人。近年来,教师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采用新课程理念,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业绩。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
《桃花源记》教案6 单元提要: 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文章从体裁上看,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有诗歌,诗歌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文章或表达对美好社会生活的的向往之情,或表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或抒发自己清白、高洁的情怀,或鞭挞战乱的祸害。本单元就是在诵读、理解、背诵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常
《桃花源记》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桃花源记》教案8 一、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约前365-427),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shì)靖节,浔(xún)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着名诗人。着有《陶渊明集》。 二、课文导读: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
《桃花源记》教案9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借助注释学文言 ↘内容简析及教学提示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
《桃花源记》教案10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桃花源记》教案11 一、1、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桃花源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
《桃花源记》教案13 【教学构想】 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
《桃花源记》教案14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清平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品悟。 教学过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
清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
清平乐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且能够默写。 2、借助朗读、想象、绘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把它能画出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1、词意的理解。 2、学习方法的掌握。
清平乐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且能够默写。 2、借助朗读、想象、绘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把它能画出来。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书写、绘画、想象、竞争、合作、创新等能力。 5、让学生
《长亭送别》教案1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 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
《长亭送别》教案2 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 1、开场白 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