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 1、导入 2、感知、 a、学习字词b、朗读全文,初步体味文中情趣c、课堂讨论 △从本文的题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5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 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 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 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AB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
竹影教学设计竹 影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读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观舞记教学设计观舞记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对比赏读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观舞后的感受,两篇课文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若以《安塞腰鼓》的学习为基础,将本文与之进行对比赏读,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审美层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作者及印度舞蹈。 二、诵
《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
《伤仲永》教学设计6第5课 《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
《伤仲永》教学设计7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7(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8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 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案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5一、 本单元的课文“或设计理念 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而一、二课虽文体不同(第一课是散文,第二课是小说节选)但都是记录“成长的足迹”的。教学此文,应本着新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6一、 学习目的 1、 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 理解爸爸的形象。 3、 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4、 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1) 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 理解“爸爸”的形象。 2、 难点: (1) 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 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 课时安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油鞋、油纸伞、挪窝儿、鸡毛掸子、咻咻、玉簪花、麻渣、骊歌、四眼狗、肿胀、叮恐惧、花圃。 2 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3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有所得。 教学重点:1 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厚的父子情感。 2 体会文章中的“父亲”这一形象。 3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2、认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3、感受人间至爱亲情教学重点:通过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1、导入放《父亲》这首歌,创设情境。刚才我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一.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能用概括的语言清楚地复述课文。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含蓄、抒情的语言美。三. 理解文章蕴涵的丰富的感情,体会父爱的严厉、深沉和执着。 教学重点一.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几个精彩片段,感受文章蕴涵的人间真情。 课前预习一. 朗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10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自己查找资料,根据课后题目理解课文内容;对同一题材的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这一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
《丑小鸭》教学设计2乐山市五通桥区杨柳中学 吴桂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
《丑小鸭》教学设计3 《丑小鸭》是根据19世纪丹麦著名董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编的。从课文类型看,它是安排在“看图学文”后的长“课文”。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编者安排了4幅连贯的插图。从课文特点看,它是一篇童话。教学时既要充分使用插图,又要体现讲读课文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
《丑小鸭》教学设计4创意说明:《丑小鸭》之所以最终变成白天鹅,缘于它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文章一直以它丰富多彩的语言、浓厚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让他们美美地读、自在地说、放情地议,教师适时引导,把学习引向深入,达到让学生汲取童话思想的精髓。教学步骤:一、
《丑小鸭》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1.熟悉安徒生的童话。2.了解这篇童话的主要故事情节。3.理解作品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1)熟悉安徒生的童话。(2)了解主要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作品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
《诗两首》教学设计6——《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品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