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 (人教版)惯 性 濮阳市第五中学 卜德民 (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教师:从牛
二力平衡 (人教版)二力平衡 濮阳市第五中学 卜德民 (一)教学目的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教具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二、引入新课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教学设计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
第十章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教学设计二 第十章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教学设计二(下载: )
压力和压强 教学设计一 压力和压强 教学设计一(下载: )
二力平衡教案示例之二二力平衡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
二力平衡教案示例之一二力平衡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
惯性教案示例之一惯性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
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自的 介绍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常识性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求二力的合力。(二)教具 二力合成演示器。(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2.同一直线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二、
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 教案一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 教案一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教学设计示例(一)新课引入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目的 l.理解合力的概念。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教具 铁架台、两个弹簧秤、大弹簧、刻度尺。(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见过的物体都受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一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一 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
课题: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课题: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一、教学设想 作为初中杠杆平衡知识的延续,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问题再度被新教材选为必修内容。在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内容之后,正确掌握和应用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平衡条件的关键是对力矩概念的理解。 力矩是由力的概念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高中
第四节重力 教案二第四节重力 教案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
第四节重力教案第四节重力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力
时间和位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6.初步了解矢量与标量不同的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和位移) 2. 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利用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会测量瞬时速度 3. 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的速度---时间图象 过程
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2、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2、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建立理
什么是力 (一)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知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知道在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质量随速度而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合理使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简介了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向心力公式,进一步明确匀速圆周运动的产生条件,掌握向心力公式的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周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 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自的 介绍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常识性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求二力的合力。 (二)教具 二力合成演示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2.同一直线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二、
惯性教案示例2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