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二十年(1387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连续发布了四篇被称为“大诰”的文告,即《大诰》(十八年八月)、《大诰续编》(十九年三月)、《大诰三编》(十九年十一月)、《大诰武臣》(二十年十二月)。《尚书》有《大诰》一篇,记载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而“大诰”二字,其意为“陈大道以诰天
宋儒所开创的儒学发展路数及其思想成果,之所以被论者称为“新儒学”,乃是因其以“天理”论为核心。“天理”论的建构确乎是宋儒的一大创获。程颢说: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拈出来。(1)按:“天理”二字仅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出现过一次,汉唐诸儒对之似不甚重视,但二程却拈出此二字来建构其以
百多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遭到了中国人自己前所未有的打击,大规模的反孔运动至少爆发过三次: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以经其改造的基督教来压制儒家传统;第二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西化派在倡导西方科学、民主之时,也从根本上否弃儒家的人文精神;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把儒家划入封资修行列,力图批倒批臭。
——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一、“象”在《易》中的重要性与指涉内涵 “象”在《易》中,是相当重要与关键的…项内容;根据《易·系辞传:》所述,伏羲仰观俯察所制作的《易》八卦,即取法于自然界的天、地、雷、风、火、水、山,泽之“象”,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易·系辞上传》第
——兼论阴阳五行说对易学发展的影响一、战国中叶阴阳五行说的新发展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至今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对“阴阳”和“五行”概念的产生时期及内涵,曾有众多说法,各有所当,尚无定论。阴阳说和五行说,它们从远古各自独立发展,原来并不属于一个理论系统,这也是大家所公知的。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说的“阴阳
摘要:在易学史上,郭璞素被目为方士术者流,而摒弃于易学家队伍之外。殊不知,郭璞正是通过其易占活动,为发展中国易学尤其是易象数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了给郭璞正名,本文做了两项工作:一是结合郭璞寒微的身世和坎坷的际遇,指出易占是郭璞参政议政、实现济世志的中介,占卜活动成了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远
摘要:乾坤二卦体现了宇宙创化、生生之本,亦显示了中国人特有的时空观,这时空观与西方传统的时空观不同,而与现代科学思想不相违,且比现代科学思想更具深刻哲学之意涵。 关键词:乾坤;创生;形上学;时空观 A metaphysical interpretation to the hexagrams Qian and KunAbstract: The (changes between the)
摘要:“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以往学界对这个易学派别未加注意,实际上该学派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宋易系统之先河。首先,“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其次,“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最后,“庆历易学”开纯以儒家义理解《易》风气之先。“庆历易学”重《易》、解《易》风
摘要:王弼在吸取《易传》乘、承、比、应、当位、中位等说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周易》的体例以及原则,进一步阐发了《易传》所蕴含的取义说、适时说,还提出了主爻说、初上不论位等说,确立了义理派解易的基本思想方法。尽管程颐在对《周易》体例的看法上基本上承袭王说,但亦有发展与创新之处。他在王氏“适时说”基
摘要:《易纬》的《乾凿度》和《通卦验》分别记载了两种八卦卦气思想,虽然都是关于八卦于一年中用事的学说,但二者在具体内容、卦序、所属易学流派等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即对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易纬》;八卦卦气;《乾凿度》;《通卦验》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Guaqi theory on the eig
摘要:通行本《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对于其何以如此分篇,生当北宋的易学家程颐,在承继、整合《易传·序卦》和《易纬·乾凿度》等的观点的基础上,作《上下篇义》,明确提出以阴阳为基准分篇的原则,指明“阳盛者居上篇,阴盛者居下篇”,并逐卦作了分析,丰富了人们在此领域的识见。 关键词:《周易》古经;
摘要:与李退溪同时代的韩国学者曹南冥,依据程朱等的象数观念构建了独特的体系结构,这使他对天道与人道问题拥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天道观方面,南冥通过他的10 幅图解,勾勒出一幅从宇宙演化-结构-本体追寻-内在规律(包括变化运动原因、必然性、趋势)——天人关系的图景,使理学天道观的内涵得到充分的阐示。在人道
論文提要﹕本文旨在經由一宏觀的反思,以儒學、新儒學與後新儒學做一對比,並據《存有三態論》為核心,展開有關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及政治學等向度之綜述。首先,對後新儒學與儒學道統系譜之關係,做一歷史之釐清。再者,對心性論所涉及之結構﹕「志、意、心、念、識、欲」展開一建構性的詮釋。此詮釋又關連到
自一九九四年二月,我當時正在威斯康新大學麥迪遜校區(Wisconsin University at Madison)訪問,寫下了〈後新儒學論綱〉,自此之後,我便獨立地大輻邁開思想的步伐。十多年來,無時不刻縈繞於心的就是儒家傳統倫理以及心性修養落實於現代社會該如何轉化的問題。 這部講稿《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後新儒學」視點下的省思與
内容摘要:“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现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蔓延,使得孝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从而也出现了很多人伦关系失调、家庭关系紊乱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重新认识和提倡儒家伦理中重视孝
1. 朱子由橫攝系統所開出的格物義儒家所言「內聖之學」的本義,是相應於道德的本質,自覺地作道德的實踐,以至充其極地建立道德人格,在有限的生命中,發展成為無限而圓滿的生命進程,此即由實踐踏上成聖成賢的階梯。道德的本質根源於「仁義內在」的本心自己,在自覺、自發、自律地自定道德律令,所以,「內聖」是內在
之一:东方篇儒家学说不但攸关中国之命运,也影响到了外部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有史学家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称为‘儒家文化圈’,它们似乎有着共同的滞进、落後,以至挨打的漫长经历;然而儒学却在日本维新改革中发生过一种与众不同的奇特功能。至于西方,十八世纪儒家思想远涉重洋,对欧洲民主启蒙以至辩法思想的形成
内容提要:本文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徐复观先生的政治思想,并参照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对徐先生的儒家政治观进行了勾稽和评价。徐先生早年投身军旅乃至参与枢机的经历,使他对于通过最高统治者所体现的现代中国政治的专制本质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和非常强烈的厌恨。由此导致他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相当深入地挖掘了专制政治
几百年来,对朱陆哲学异同问题的探讨,都被一个表面现象所迷惑,那就是朱熹自己说过“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尊德性,而某平日所闻,却是道问学上多。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道理全不仔细;而熹自觉于义理上不乱说,却于紧要事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不堕
儒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两个新的范畴,一是“气”,一是“理”。张横渠总结和发展了以前的元气说,创立了一个以“气”为基本面貌的儒学体系,指明“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篇》),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是“气”的浮沉、升降而凝聚消散再凝聚再消散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1];仁圣境界是一种以“天下一气”
[摘要]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精神。这一精神的主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儒家的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自觉
一、缘起 当儒家“伦理”被我们以目前的方式做喋喋不休的争论时,透显的却是儒学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近代境遇。由于列强入侵,振兴失败,国势日衰,到甲午五四之际,部分精英丧失了民族自信,从而掀起反古思潮和运动,到五四时期发展到极致,到文革时期走向极端,至今未绝。中华民族几乎被连根拔起,至今未着地。随着
【内容摘要】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认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关 键 词】孔子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陆九渊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认识路线不是由物质到‘心’(意识),而是由‘心’(意识) 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理由有二:(一)陆九渊以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我的‘心’中, 是‘心’所固有的。”(二)“陆九渊以‘心’为本体,因此,
“道”、“理”也是陆九渊心学十分重要的概念。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有的把陆九渊的“道”和“理”混为一谈,有的说“陆九渊以心言道,主张道在心中”。前者只注意到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中的“理”,而忽略“道在天下,加之不可,损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