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庸篇》中有云:“仲尼祖述尧舜”;无独有偶,《孟子•滕文公上》中则亦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由此可见,“尧舜者”乃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最直接的思想源头。那么,“尧舜”何以为孔子所“祖述”以及其又何以为孟子所“必称”?古往今来,汉语思想学界并未对此给予十分明确的阐释;于
摘 要:在先秦儒家诸多文学作品中,“慎其独”无疑乃是其中的一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因而先秦儒学又被称作“慎独之学”。但古往今来,人们对此的认识和理解却五花八门、并不统一,遂使这个独门之学至今沉潜书海,湮没无闻。而本文的用意就在于,通过对先秦儒家传统和新出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着的“慎独”思想的全面钩沉与
摘 要:《论语》中的“三年”乃是其中出现频率颇高的极为特殊的数量词。为什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要对这个词如此偏爱、情有独钟?难道它仅仅只是一个极其普通、不足挂齿的数字符码?在当时的对话语境里,它到底又有何深意?在这部语录体的思想文字中,其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究竟是源自于时人特有的论述习惯、话语情境、言说
摘 要:本文从“词频统计”*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老子》和《论语》中蕴涵着的“道”与“德”两个核心思想理念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反复审理和观照,明确提出,从思想史的角度上看,《论语》同样也应当说是一部“道德经”,而且又是一部在形式之上有别于《老子》的“外传性”的“道德经”。关键词:道 德 礼 中庸 中和
不知从何时起,一场有关于“孔学”是否宗教的纷争便悄然开始了——或许倒可以将其正式追溯到一本叫做“中国儒教史”的书的面世,而且即使时至今日,这场纷争却依然是沸沸扬扬,如火如荼,余兴未了,方兴未艾甚至还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纷争可以休矣——这不仅是因为它毕竟不是什么正经事,而且更其
“荣辱”也就是“廉耻”,或者说是“耻”,无疑乃是为中国儒家所着重强调的一个思想理念。仅就一个“耻”字而言,据我们粗略统计,仅在《论语》之中,这个字即出现高达17次之多;与此同时,无独有偶,在《孟子》和《荀子》之中,这个字则亦均出现高达19次之多——难道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诸如《论语•宪问》中载
[摘要]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公众知识分子”的命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儒家的“士”、“五四知识分子”二个断裂的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将是“公众知识分子”。“公众知识分子”跟传统儒家的“士”在“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上有同构之处,但它却是真正超越了“启蒙心态”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在意识形态属性上无疑是对立的,但在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继承性上又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僵化学说,儒学也不尽是封建性糟粕,二者皆包含着具有普遍价值的真理性颗粒,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表现出人类的思想智慧,只不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超越了前人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外来思潮曾使儒学几经嬗变。晋唐间传入的佛学催生了中国的佛教禅宗和宋明理学;明末清初传入的西学促进了儒学经世致用之学;清末民初东渐的西学促生了新儒家学派。近年来,儒学已经从“反思自我”、“弘扬自我”的阶段进入到“发展自我”的新阶段,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世纪初叶儒学的主题。恰在此时,西方
摘 要:自省思想是儒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修养方法,它要求人们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儒家认为,善于自省是“圣人”和“君子”的美德之一;自省的内容主要有德性和学识两方面;对于人的一生来讲,时时自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和
儒家学派“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他所创立的仁学,不仅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文化之基础,而且也为现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继续提供着教益。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迅猛发展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普遍联系
一 十几年来,在我国学界流传着一句出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据说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集会巴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宣言”的一部分。因这句话没有确切的出处,或没有找到“原始的文本”,所以曾招致一些学者的怀疑和否定。近两年,一位“传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朱熹《四书集注》)小孔子44岁,对战国时期思想家影响很大。(见南怀瑾《论语别裁》28页)该段最难解者二字:色与君。朱熹谓色为“好色”,南怀瑾谓为态度,李泽厚以为“容貌”。照朱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本本身显发出来的“性情志尚”,“惟皇上帝降衷于民”、“允升于大猷”之天降人受而又与天冥合的纯情挚性以及“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之综合性思维模式三个方面,层层设问,步步推进,深入地研究了《尚书》的性情思想;本文在《尚书》与孔子、思孟相关思想的比较中,来界定《尚书》性情思想的特征,又从
内容提要:本文站在先秦儒家之天、命、性、情的整体流程中,依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对《易传》中出现的所有“性”与“情”字进行了一个系统的、义理上的沟通与梳理。本文在弄清具体字义的同时,也间接地阐述了一个事实:《易传》以乾统天,把天、命、性、情的流转描述成了一个动态的、生气流行、与时偕行的过程。这在先秦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易经》之卦爻体系的消息盈虚,对潜藏其中的性情思想进行了必要的发掘。文章认为,《易经》之卦爻体系展示的是一个开放的人学体系。文章以董光璧的“阴阳守恒律”、“阴阳平衡律”、来知德的“错卦”、“综卦”等概念以及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来研究《易经》卦爻体系中的性情思想,把它视为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提出了“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的思想,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如果仅仅孤立地看孔子的这段论述,我们也许会得出孔子企图取消社会的法律制度,完全用“德”来统领世界的结论,与法家用“严刑峻法”、“以刑去刑”,[1] 达到长治久安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当然是一个误解,是一个没有全
深究《礼记·缁衣》与郭店简《缁衣》的文本,笔者以为,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其说是文献上的,倒不如说是思想上的更为确切。从郭店简《缁衣》到《礼记·缁衣》的变化,体现了先秦儒学在学脉上的走向,更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儒学与初汉时期儒学的重大差距。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注意的问题。 一 李零先生基于古往今来
说是《语丛》,实际上只是指《语丛·一》与《语丛·三》两部分。因为《语丛·二》只讲情欲的一般性规则,并不涉及人格问题,而《语丛·四》则不属于儒家文献。《语丛》一、三表现了较为全面的儒家人格思想。由于这种人格思想具有由孔子“天→礼→仁→人”(《论语》)的结构向思孟学派“天→命→性→情→道→人”(《性自
孟子的性善论始终都贯穿着一种冷峻的寡欲气息。说到底,置身于先秦那个特殊的时代,孟子所强调的就是仁义礼智与放辟邪侈、流连荒亡的斗争。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孟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因此冷峻的义理的思辩,就是他的天职。在古典哲学的领域,寡欲本来就是哲学的前提。柏拉图就曾在《斐多篇》中记载苏格拉底的话道:“
内容提要:本文对孔子的“为己之学”与思孟学派的“反己之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前者是一种追求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境界的现实践履,而后者则是一种以天命观为前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人学提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反己之学”在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深刻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启迪,《管子》四篇,特别是《内业》的影响尤其巨
北宋士大夫与佛教关系密切,其中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尤受学界瞩目。这是因为,王氏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曾领导过影响巨大的变法运动,一度成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自熙宁九年(1076)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至元祐元年(1086)逝世,王安石的生活境遇、社会交往皆与昔日在位时不同,由此引发了其处世心态的某些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然而,这个“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常道
近年来,很多人都喜欢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描绘人生的价值。很早以前,欧洲人就喜欢使用真善美的字眼,甚至把康德哲学的三个部分也用真善美来概括。一般来说,科学所追求的是“真”,宗教和哲学所追求的是“善”,而艺术和文学所追求的是“美”。中国儒家的学说中,虽然没有直接用“真”这个字,以其主张“格物.致知”,从
先与后(上)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阐明了美论和善论之后,立即,一连说了六个“相”。就是: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及前后之相随。美论与善论,似乎偏重于总的理念,而接下来的“六相”,似乎偏重于做事做人的实际方法。“有无之相生”,就是无中生有,然后有又归还于虚无。在我祖
页次:8/17 每页25 总数4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