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明高僧智旭所撰的《周易禅解》是易学史上首部系统地以佛解易的佳作。本文探讨了其中解《大过卦》的一节。在这一节中,智旭通过对《大过卦》的佛学解读,依傍《大过卦》中的易学原理阐明了佛教修行中“定”与“慧”的互利关系,指出只有“定慧兼济”、“定慧双修”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并告诫要防范因“定”或“
摘要:《汉书·五行志》引用了一段京房《易传》佚文,清王保训所辑《京氏易》也收录了这段文字,但分列两处,且结尾处比《汉书》多53字。本文认为这段文字原本应在一处,且王氏所辑末53字出自班固,而非京氏。此外,这段文字很可能不像《汉书》及《京氏易》所说的出自《易传》。 关键词:京房; 易传; 汉书; 王
摘要:《周易·萃卦·彖传》有“致孝享”一语,古今学人都把“孝”字理解为普通的孝道之孝,谓“孝享”为孝子之享。实未得古义。本文历考两周金文10余处“享孝”用例及30余例“孝”字用例,几乎无一例外都作祭祀讲。兹结合金文资料以及先秦早期文献,对“孝享”本义作出深入细致的考订。关键词:周易; 孝享; 金文;
摘要:本文以王肃易学为中心,概述了魏晋之际经学大师王肃的易学之来源、性质、内容、作用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认为王肃易学是郑玄易学和王弼易学的中间环节,对于义理派经学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王肃; 易学; 义理A textual research on WANG Shu's I Ching learningAbstract: WANG Shu was a repr
摘要: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周易》,在古史辩派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古代的思想及制度,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和哲学的研究,他不仅开辟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成为用《周易》打开认识“古代真实”大门的第一人。这也正是郭沫若《周易》研究的价值所在。但同时郭
摘要:《四库全书》著录《补斋口授易说》一书曰,门人永丰周佐编次,而补斋未详何人。今以方志及史传文集中考得补斋姓丁,名玑,字玉夫,丹徒人。生于天顺元年丁丑,卒于弘治十六年癸亥,成化十四年进士,后历任中书舍人、普安州判、广信通判、兴国知州、南京仪制郎中、广东按察副使等职。门下弟子有周佐、周价、靳贵、唐
摘要:焦循破除汉人“卦变”说之非,在《易》学史上颇具远识及贡献。他自己创立的另一套解《易》体系,有以下特点:(一)这是一套“之卦”学说,而不是“卦变”说。它是在既定和已生成的64卦基础上,用阴阳互变的“爻动”(爻之)关系解释《周易》经传,不存在卦与卦的相生成问题。(二)焦循这套学说,虽然体系繁密,但不符
摘要:郭璞不仅精通易学,而且深谙道家道教学说及其方术。在长期的易占实践中,他往往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获得极大成功。本文从阐析郭璞易占的具体筮例入手,深入探考了道教与易占之间的特殊关系,庶几有助于人们对魏晋时期易象数学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郭璞;易占;道教;方术;
——试论尚氏易学的特色及其对易学史的贡献摘要:本文认为,本易理以诂易辞,由易辞以准易象,这是尚秉和先生注解《周易》的基本原则,也是他独辟蹊径所发明的注易新方法。依据此一原则和方法,尚先生一扫东汉以来易家注易迂曲立说、穿凿附会之风气,穷究易理,广搜易象,以易解易,以〖JP3〗易证易,其对《周易》经
综观近年来的易学研究, 《周易》历史观的内容及其价值曾有不少学者论及。但多数似乎语焉不详。至于《周易》历史观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是个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前辈专家和时贤。一、《周易》历史观之意蕴 中国之有史书,当以《春秋》为先。 《汉书·艺文志》叙称:“古之
摘要:《周易》每卦六爻彼此联系,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变化体系,呈现出诸种特点。(1)变化方向的确定性。每卦六爻白初至.卜递进演变的方向确定不移,终向和始向保持一致,终向是始向的扩展和深化。(2)变化内容的问一性。六爻旧绕一个中心,以同一内容为轴心,展示其绚丽多彩、丰富生动的变化场景。(3)变化因素的结构性。每
《世说新语》有一则记载:“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①姑不论王弼的“贵无”论思想及其以老庄不及孔子的看法是否恰当,他指出了庄子哲学的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其一,言
宋尹学派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著名学派,其材料主要保存在《庄子·天下》篇和《尹文子》中。然而,比较《天下》篇和《尹文子》的相关内容却可以看出两者在共同的思想主张下体现出不同的思想特色和学术倾向,表明此学派代表人物宋钘和尹文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差异,同时又具有学派的共同性。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写
前 言 从文本本身的行文来看,《乐记》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可以肯定的,编辑的痕迹十分明显,且重复、松散之处随处可见。[①] 但是,这并不能丝毫否定公孙尼子上承孔子,[②] 集先秦儒家乐教之大成的原创地位。先秦时期的文献流传,由于受到了书写方式的限制,由于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授徒方式,还由于秦火的劫难,
内容提要: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明善”都既是形而下的工夫也是宗教性的提升,由此而与天相接,焕发出了人性中美、大、圣、神的创造性。
摘 要: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什么是先秦儒学以及其本质何在,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五花八门,不着边际,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而本文则认为,所谓先秦儒学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其实,则不过在于一个“道”
近百余年来,每有考古新发现,总必然会引发出学术界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进了人们认识本国历史和本民族思想文化真象的进程。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及甲骨片的发现,曾激起几代学者考研中国古史的热情,以至于今则已取得了难以计数的成果;那末,近年郭店楚墓战国竹简的公布,则引出海内外学术界“重写先秦思想史”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学术繁荣,人才辈出,温州(永嘉)尤盛。史称“温多士,为东南最”(1),陈亮亦有“人物满东瓯”(2)之赞誉。其时,温州众多学者中,学术思想上卓然有所成就、且又颇富特色的,当推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他们前承后继,一脉相沿,形成发展起著名的永嘉学派。叶适曾记述温州太守留茂潜之言曰:昔周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
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民主是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之一。因此,如果说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是二十世纪中国人关注的一大热点,那么,在这热点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儒学与现代民主的关系问题。(1)这问题至少内蕴着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儒学中是否具有近、现代性的民主思想?二是儒学
青年学者韩德民说:“考察归纳历史可以有两种不同视角,一是把历史看作表现为客体的物质性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受制于必然性的我们通常名之为规律的力量。所谓意识或精神或思维,在这样的意义上,不过是这种客体性过程与客体性过程内在固有规律在人脑中的投影而已。另一种视角,是把人,把人所组成的文化共同体,首先看作
在中国儒学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无疑是最基本的源头。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基础,影响并规范着后世儒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学的基本范式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而后儒则只是不断地对先秦儒学进行诠释与发挥、发展。本文试对先秦儒学及其影响略作论析,管蠡之见,就教方家。“儒”的起源甚早。本世纪30年代,胡适
书院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它的兴起和发展既带来了教育上的一系列变革,也更加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普及,使儒学教育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向。并且,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书院,在传递与发展文化、培育人材与化育人生乃至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少年时即疑敏伦,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旋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隆庆元年(1567),穆宗即位,迁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政事。神宗即位后,代高拱为首辅,执掌实权达十年之久,为一代权相。张居正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对于振兴
在中国儒家的圣殿里,孟子踞于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席位上,但如此显赫的地位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被逐渐抬高起来的。《史记》以孟、荀合传,《汉书·艺文志》把《孟子》置于诸子略;由此可见,秦汉学者只是把孟子当作有影响的大儒,视《孟子》为子书,而绝非以圣人圣典的眼光来仰视孟子其人其书。唐代韩愈始崇信孟子,他
页次:6/17 每页25 总数4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