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认为焦循通过“旁通”、“当位失道”、“时行”、“八卦相错”、“比例”五图,编织了一套表现为象数形式的逻辑类比推理的思想构架,并将自己的道德理想尽数纳入构架之中。这样,焦循一方面确立了研究易学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为主体的哲学意义。焦循易学的方法论,标志着清代中期易学的重要
什么是易道?什么是中庸之道?易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作为抛砖,以期引玉。一 什么是易道 什么是易道?用帛书《要》的话来说,易道就是通过审察认识那把握吉凶之门的损益之道以达到顺天地之心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得失、辨别吉凶,运用损益之道,将天道、地道、人
摘要:中国美学以“中和”为最高境界和理论范式,乃源于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思维文化。其一,“中和”范式以审美矛盾因素的两面、两极、两端……(即“两”)为基本架构,这正贯彻了中国传统以“物生有两”观念为基点的“耦两”型或以《易》为范本的“阴阳两仪”型思维模式。其二,中国传统“耦两”思维同西方近代的主客
摘要:“帝”是先秦易学与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周易·说卦》云:“帝出乎震,……”《周易》经传中多次提到“帝”。“帝”的概念中包含有多种意义,如:谛、天、是、正等等。古人又说“上下帝”,“上下”与“帝”同义。 关键词: 周易;帝;天;是;正;上下On the character “帝” in Zhouyi and s
摘要:中国古代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这同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密切相关。从儒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儒家偏重人的哲学,突出人的主动性,着眼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而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派
摘要:审视中国哲学研究,不难发现,对韩康伯周易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对其道德思想的分析更是难觅。本文从道德基础、道德教化和修养等方面,对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实践的操作上,既强调“因”、“随”等因循行为对个体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显示了对个体特性的尊重;又推崇“情以感物”,体现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戴礼记·易本命》中一段资料的分析,认为这段资料的言论被置于“易”的境域中,论说者是从易道的高度阐发万物性命之理的,其论说本于古易象数,采用了“义理本于象数”、即“观象系辞”的阐述方式。由此,本文对《易传》“观象系辞”和古籍中“义理本于象数”的学术理路和阐述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
摘要:朱熹从探究《易》之本义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邵雍的先天象数学,提出了《周易》本来是卜筮之书的思想,主张“三圣易”和经传相分,探析了河图、洛书及其关系,进而对伏羲画卦的内在机制以及大衍之数五十的来源做了阐释,从而不仅为象数易学增添了新内容,而且为学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易》方法。关键词:朱
摘要:卦主说是易学发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解易体例,其通过对《周易》经传的解构所蕴含的易学思想也是历代易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卦主说发端于《易传》。后经西汉京房、魏王弼、清李光地等的阐述及运用,卦主说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虽然历代易学家所站的角度不同,认定卦主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但他们之间毕竟存在着一
摘要:邵雍《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具有知识型架构,不仅关涉象数的推演,而且也有易学义理的申言。其中既包含对邵雍易图体系、“元会运世”说的诠释,也涉及《周易》卦象意义的阐发,并常常由卦象意义引发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邵雍的心性之咏显示了参透天人的恢宏心宇,观物之吟则表述了观物心得,充满了辩证思维
摘要:南宋易学家张行成是继邵雍之后的又一位数学派哲学家,在“象”与“数”的内涵和关系问题上,认为“象”为卦爻象,“数”为奇偶数;先数后象,由数生象。在“理”与“数”问题上,主张数生于理。提出“理数”的概念,以“理数”为宇宙万物的本体。通过对“太极”的阐释,进一步表明“数本论”思想。认为“太极”是兼
——试论易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摘要:《易》相传有三个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秦汉以来,学界主流向以《周易》为《易》,“白马即马”,结果常使易学研究偏离《易》的本来——卦爻画。“周易学”主要是在卦爻辞的基础上以“象”的方式解《易》。综观易学史,与这种“经文易学”同样重要的治易方式还有二
摘要: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认为这一时期易学演变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彰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数与义理两大学术流派自始至终的既斗争又统一,以至于唐初之走向融合。关键词:易学;象数;义理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i learning from the Wei a
摘要:《易象论解》是王安石模仿《序卦传》形式所作的另类“新《序卦传》”。在《易象论解》中,王安石独辟徯径,发掘《周易》的《大象》传文的内在逻辑联系,按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诠释六十四卦卦时相因及相反的关系。不仅从新的角度论证了六十四卦编排顺序的合理性,并且完成了自己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的基本表述,
摘要:《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古经为一诞生于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但却内蕴着“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易传》则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哲学转化,充分揭示了人在天地人物相融为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令古经“人的发现”的意蕴,得到了空前的最高哲学层面上的丰富、深化与升华,即此而确
摘要: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内容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研究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历史。本文是对以利玛窦、白晋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之《易》说而作的初步梳理。这种
摘要: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伏羲创世神话是原始哲学关于宇宙生成论的原型。《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
摘要:本文探讨了《焦氏易林》的诸子倾向、时代根据及风格。认为作者基本倾向是儒家,兼采道家。作者的儒家思想有进取性,反映了汉代上升时期社会需要创新敢于创新的境界。作者官微职卑,直接接触平民,大量记载平民生活,表达了对平民的深厚感情。 关键词:焦延寿;易;儒家 A study of JIAO's Yi linAbstract: T
摘要:刘向、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对《周易》颇有研究。其易说保存在《汉书》的《艺文志》、《律历志》、《五行志》和刘向《说苑》中。本文据此对刘氏父子的易说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易》为五经之原”、“人更三圣”说、“太极元气”说、“河图洛书”说,在易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是
摘要: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本世纪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形成了《周易》古史学派。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段感想发展到完整体系的历程,讨论了不同阶段《周易》古史研究的特点和价
《管子》是由管冲学派相继编撰、陆续完成的一部御民治国的经略全书,是齐文化的代表作。它的成书经历了自春秋桓、管霸业至战国末年约四百多年的时间。此期,也正是《易经》被广泛地运用并逐渐发挥为《易传》的时代乙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源头的《易经》对《管子》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乃是必然的,《管子·小匡》篇记载
摘要:关于古书学派属性的判定,首先应辨析其最高范畴与核心理念,其次应观其学术方向,看其学其术到底要把社会引向何方?最后还要考察其与历史文献之关系。由是观之,《易传》为儒家的典籍,殆无疑义。陈鼓应先生所说《易传》与黄老、稷下道家之同,只是表明了《易传》对此两派道家之影响,而不是相反。关键词:易
近年来,我在《哲学研究》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易传·系辞>所受老于思想的影响》、《<易传·系辞>所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彖传与老庄》等文章。去年冬天,又完成了《易传与楚学、齐学》一文(国内尚未发表,收于《老庄新论》书中,香港中华书局91年版)。今年暑假,由于要开·“稷下道家”课程,又比较仔细地”研读了《
——论儒家形上学体系的建立 摘要:《太玄》是模仿《周易》而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太玄》的模仿痕迹都很明显。从性质上看,(太玄》像孟、京易学一样,是一种天人之学。<太玄》的独创性在于:体例上采用“三、九”系统;赞辞以生动形象的比喻直接说明事理;《太玄数》所说的筮法仅是扬雄的一个小把戏,没什么
摘要:本文考述了焦循的旁通、相错、时行三说,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看法:1&#46;焦循以普遍联系和爻位运动的观点研究《周易》,把《周易》六十四卦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系统,比之孤立、静止地研究《周易》一卦一爻,更有意义。2&#46;焦循独特的易学构架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考据基础之上,不宜武断
页次:5/17 每页25 总数4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