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中国儒教论》已于近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征得出版社同意,现将该书前言和导论发表于此,供诸位关心此事者批评指正。也算是我对近两年来发展的诸多讨论中国宗教问题和鄙人所著《中国儒教史》的文章的总的回答。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请这些朋友原谅,因为我实在没有功夫对所有的批评一一作答。只有一种批评,我觉得有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没有统一的儒学;19、20世纪亦不例外。展望儒学未来,应该以儒门各派近200年间在中国的际遇为基础。走向困厄的几条途径儒门盛衰都应“反求诸己”。困厄是沿着传统旧径滑行的恶果。 第一,自我封闭的天朝心态。这个时期的儒学主流一直有条非常坚固的思想长城:中国文化(主干是儒学)无比优秀,民族
三、儒学的历史命运历史上的伟大人道主义者几乎都是理想主义者,孔子尤甚。他站在人类立场和历史高度,超前历史起码两千五百年。孔子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人类及其社会本身,肇端了战国围绕社会人生这个历史主题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形成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同样规模、水平和影响的东方文化。这才是原本的儒学,一般称之为先秦儒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一、关于《大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是公认的儒家鼻祖,被世人称为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汇入奔腾不息的中华文明长河之中,成为中华生态伦理文明一束光芒闪烁的奇葩,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下面我们根据孔门弟
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前后,今山东邹县人)作为战国中期最杰出的儒学思想家,他继承儒家创始人孔子“泛爱众而亲仁”[1](《论语 .学而》)的仁爱伦理思想,提出了儒家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伦理学命题:“仁民而爱物”[2](《孟子. 尽心上》),受到了现代生态伦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法国思想家阿.施
郭沫若先生推算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2],此說雖爲一些工具書所採用 , 但並非定論 。 其他推算屈原生年的學術觀點還很多, 比如前353年[3]、前343年[4]等等。這乃是關於屈原和楚辭研究方面的常識[5]。前人推算屈原生年,往往局限於《離騷》中“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一句所指的“寅年、寅月、寅日”,而忽略了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的墓主是谁?出土竹书是什么时代、什么学派的文献?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此颇为关注。不少研究者已逐渐突破那种以提出假说为主的研究方法,取得很大进展。 笔者试用被王国维称为“二重证据法”的科学考据方法,以出土墓葬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发现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屈原完全符合郭店一号楚墓
如果说战国初儒家子思学派的思想中迸出了反宗法制的叛逆火花,那么,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翟,则干脆反戈一击,扯起了“兼爱”、“尚同”、“尚贤”的反宗法制旗帜,另起炉灶,创立了与儒家对垒的墨家学派。儒家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墨家则以原始人道主义为指归。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
【提要】 本文探讨了刘鹗手记《〈道德经〉序》与《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的祖本之间的关系,指出刘鹗序文中所引录的关于晴峰夫子的两段资料的来源是张积中之子张少陵为李晴峰《详注道德经》所作的序文。张少陵是为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作的序,而刘鹗则是为自己所过录的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中的若干要义作的序
摘要: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將周海門作爲羅近溪的弟子而歸入泰州學案,海內外研究者歷來皆沿襲此說,並未深究。本文以各種相關原始文獻爲據,詳細考證《明儒學案》中周海門學派歸屬的失實。指出無論從地域、思想傳承還是自我認同來看,周海門都應當作爲王龍溪的弟子而歸入浙中王門。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分析了黃宗羲
摘要:汉代象数派儒家历来被认为是只参天象不释人事,本文以孟京学派和《易纬》为例,通过对其象数学的深层分析,认为孟喜、京房讲卦气、讲气象的目的正是为了察人事、定人伦以明王道;《易纬》更显示了教化人民的道德意识和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前者以经学形式、后者以神学形式表达了各自强烈的人文情怀。 历代学者一般都
作为易学家,朱伯崑先生必然要论及“象数”;作为哲学史家,朱先生又必然重视“义理”。朱先生的代表作《易学哲学史》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历代易学家的象数义理,尤其对义理学派和象数学派的哲学研究用力颇深。象数与义理,是构成《周易》的两大要素,也是研究《周易》的两大学派。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的研究态度和注释方
“太极”一词由《易传》最早提出。《周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本是一个筮法概念,指大衍之数未分的状态,一说指大衍之数中不用的“一”,韩康伯《系辞注》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斯易之太相也。”一说指大衍之数所用之四十九。
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外史》49回吴敬梓成为《儒林外史》的作者其要害在: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儒林外史》的要害在:吁请将追求功名与追求学问分开-——这才是知识分子的真正出路。吴敬梓那“闲适自恣”的气质得力于学术与艺术的双重支撑,也就是理性与感性相
说明:关于儒家之宗教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了。当代海外新儒家学者,主张突出、阐扬儒家文化的宗教性质,主要是为了与世界不同宗教进行对话和交流,毕竟从严格意义上讲,儒家经典的“哲学性”确实不足,在概念的设定、论理的程序和运用逻辑方面,无疑有先天的“缺陷”,若直接与西方哲学传统进行对话,自有诸多不便。但是要在
内容提要 通过考察《易传?系辞》中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形象,发掘出该书作者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并比照《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揭示《易传?系辞》中圣人、君子与《易传?系辞》成书前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同一性,验证《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关键词: 圣人 君子 《
最近几年,上海几家出版社先后推出了徐复观先生中国思想研究的代表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这些著作的出版事先虽无炒作和宣扬,但许
提 要 从“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易道的根本“法门”来说,以“象”、“数”为特殊符号形式和运算法则,以操作者个体的超常心智活动为根本运算机制,从现象“推衍”出某种可以决定现象变化方向和结果的规律性普遍原则,是象数易学的主要内容。象数易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观念的形式建构,汉代的象数易学通过改变卦序结构,附会
由于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对传统的形而上学采取了两种绝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受经验主义影响的哲学家走上了一条拒斥形而上学的道路,这一派以严复、胡适为代表;一种是为了弥补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缺陷而走上了重建形上学的道路,这一派以熊十力为代表。二十世的中国哲学,可以说就是在重构与拒斥形上学
老子的方法论,一般认为即是一种辩证法。这并不算错。但老子的方法论,有其自身的特点。《老子》首章言“道”,为老子道论之统领;二章论方法,乃老子方法论之统领。二章所言义理,正体现了老子方法论之理论特质。今取此章,试作诠解。《老子》二章全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
【内容提要】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架构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与此对应,生命也依次呈现出"真"、"和"、"静"与"朴"的精神,它们是道在不同生命层面上的具体显现,具有层次性、个体性和本体性的特质。这些精神代表着生命的理想状态,
上个世纪30年代,冯友兰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现在之史学界有三种趋势,即信古、疑古及释古”。“释古一派,不如信古一派之尽信古书,亦非如疑古一派之全然推翻古代传说”,“须知历史旧说,固未可尽信,而其‘事出有因’,亦不可一概抹煞”。 冯氏视“释古”为史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向,这一点曾被学界广泛接受
一 从根本上看,人是凭现实化生存呢?还是凭超越化生存呢?对于这个问题,通常有两种基本解决模式,一种是庸俗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或感性现实主义;一种是主张人仅仅靠自身解决不了自身问题,需要信仰或者类似的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两种思路实际上就是非超越生存和超越生存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超越的模式问题;实
尚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易传》在运用和发挥这一思想方面不遗余力。清人钱大听说:"《彖传》之言中者三十三;《象传》之言中者三十。其言中也,曰中正,曰时中,曰大中,曰中道,曰中行,曰行中,曰刚中,曰柔中。刚柔非中,而得中者,无咎。故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