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非,约在公元前280—前233年在世,据《史记·韩非列传》载,非为“韩之诸公子”,这个显贵的地位和接近权力中心的生活环境对他思想和学说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生长于深宫之中,不可能与广大的民众甚至中下层官吏声气相通,这就决定了他的学说很难有那些与他相先后的儒家、墨家、农家那样具有着显而易见的平民色
《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善就是孟子对人性的理解。但是,孟子所说的性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们倾向于认为,孟子的性善论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先验性理解。但是,先验与经验的分判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论的思考框架,换言之,只有对于认知
[摘要] 先秦儒学与宋明儒学在知行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先秦儒学是以行为中心的人文,相对而言,宋明儒学则强调了知的中心意义。知行之辨上的这种差异最终根源于本体论上的如下不同:先秦儒学是以道为中心语词的人文,而宋明儒学则是以理为中心语词的人文。从先秦到宋明,儒学的转换表现为基本语词的变迁,这就是道
笔者在《汉武帝确有“罢黜百家”吗?——答南京市委党校管怀伦教授》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管怀伦教授在构造他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时,使用的根本方法是“过程”说,即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作一个而过程。“而‘过程’说的真正发明人是司马光”,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九》中首创的,管教授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老子的“恍惚”、“窈冥”,其中有“象”、有“信”、有“精”之说,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庄子·人世间》)、“象罔”(《庄子·天地》)之说,正道出了“境界”说之本;佛家的“六根”、“十八境界”和境界缘诸根而起之说、境界的“三次地”之说,以及空灵妙觉的“禅境”之说,则深
根據傳統的說法,《周易》的産生經歷了幾個關鍵的階段。第一、在遠古時代,伏羲根據他對自然界的理解,畫出了八卦,上可通神明之德,下可類萬物之情。第二、八卦産生之後,後人將其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卦,進入夏朝以後,六十四卦的最初形態《連山》易形成,《連山》以艮卦爲首卦,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第三、進
前言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之後的一個大儒,在先秦時代,他對諸子的學說既能批判的繼承,又能創造的發展,針對時代的問題,提出了一套體大思精的哲學體系,希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致君於聖王之道,救民於水火之中,事雖不成,他的聖賢人格和仁者胸懷,以及精深的哲學思想,留給後人無限的啟示。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規模
摘要:儒家本是先秦諸子中的一家,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受到嚴重的迫害,但是後來竟然發展成為漢朝的國教,並且影響了後來的歷代王朝。對於這個重大的轉折,本文嘗試去找出儒家﹙教﹚為什麼會在漢朝形成政教結合的現象,而且在政教結合的同時,政教衝突也時時發生,在這種種既聯合又鬥爭的關係中展開儒生和帝王的共同事業─
提要:歷代荀學研究者皆欲對荀子性惡論提出見解,目前已大致明朗化,但是荀子的價值根源建立在何處,仍有爭議。一、牟宗三先生認為荀子「大本不立」。二、荀子知性的道德主體,是他的千古創見,是善的保證和價值根源。三、荀子樂教用來感動人之善心,以樂成德和天地、四時相象。四、荀子的宗教精神,以
摘要: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为代表的早期新儒学是传统儒学的一次自我调整和自我挽救,其哲学的基本框架与宋明理学一脉相承,所以这实质上是一次理学复兴运动。以杜维明、成中英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以深厚的中西学术功底和更加开阔的视野,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儒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林安梧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就对中国古代国教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从汉代开始儒学走向了官学化、国教化的道路。有人认为从西汉前期这一过程已经开始,也有人认为其形成于西汉末年的谶纬思潮时期。在中国大陆学术界,任继愈教授在80年代初则提出:“儒教的教主是孔子,其教义和崇拜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其宗教组织即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设有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稷下学宫。有学者认为它创建于齐桓公(前374年—前357年在位)时,也有学者认为创建于齐威王(前356年—前320年在位)时;复盛于齐宣王(前319年—前301年在位)时。齐宣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贤士近千人,
引子:从“国学院”的成立谈起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并于近期从本科一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子,六年的学制,毕业获硕士学位。对此,国人有各种看法,报纸和互联网上都发表了各方面的意见。笔者力主中庸,为着论述“中和”是国学的根本大道,先以此作为引子而展开论说。从广义的层面看“国学”,国是指“中国”而言,
提要:本文比较了邵雍与朱熹各自象数易学的差异,指出朱熹于《易学启蒙》一书中所引用的“邵雍”象数易学,是经过发挥演变了的,是朱熹自家的“先天之学”。明确区分各是各的“先天之学”,将有益于对宋代道学的进一步研究。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为纠正“其涉于象数者,又皆牵合附会”而著《易学启蒙》“以示初学”。其“本图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质上是文化问题。应当认为,问题产生于所陷入的文化误区。由于文化的本体是哲学,因此,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最终应归结为哲学问题,人类所陷入的文化误区最终应归结为哲学误区。 文化存在的问题,使人类进行不断的理性探索。把人类文明导入正确的方向,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所以,人类的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将组建国学院的消息在媒体公布后,引起了各界关注。出于不同的价值承诺,主要在人民大学是否应当组建国学院和应当组建什么样的国学院这两个问题上引发了争论。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谈论儒学、国学与国学院,显然由中国当代的文化及教育问题和由这些问题的积累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对国学的需要,在经
儒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学问?修习儒学究竟有什么作用?现代社会还需要儒学吗?显然,儒学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表明,这些问题关乎儒学的本质性推定。虽然如此,如果以中国现代主流思维方式推定儒学的本质性,将步入思想误区,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歧解,表明了这一点。在思维方式被异化的现代语境中,虽然因当代产生的
——“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关系研究”系列之一内容提要: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倍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经济基础以及特定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哲学与诗学之间所生成的内在联系或一致性进行初步的宏观考察。本文作者认为,中国特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对中
——“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关系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内容提要: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与诗学在内所具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着十分重大的支配作用。本文作者认为,“天人合一” 是中国哲学和诗学共同的基本特性,也是两者间构成内在一致性的“枢纽”。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境界追求、体
一、引论海德格存有论(Ontologie)的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存在者的存有”(Sein des Seienden)?换句话说,到底什么是使整个“存在者”(das Seiende)本身成为“存在者”本身?就是“存在者”之所以然者——即“存有”(Sein)的问题。我们谈“存有”概念前,先要明白“存在者”是什么。“存在者”是人类的活动界里面可遇到,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老子的“道”指的是化育宇宙万物的某种神秘的势能。这势能“周行而不殆”;当其耗损之时万物由“无”显现为“有”,而当其恢复之时万物又由“有”回归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
在《建立宗教论》一文中章太炎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唯识学思想并以之为衡评判其它宗教哲学流派之短长,其思维力度之深在近代思想史上罕有其匹。本文尝试顺著章氏之思路继续疏解发挥,以期使其晦涩而富有创见的观念获得新的生命。太炎以为建立宗教之因缘晦而不彰——似太空之鸟亦难以构画;然而佛学所论之三自性犹如白日悬空、
[摘 要] 本文通过现象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它以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生命哲学为资质,既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颇有相通之处,更有某种可以通往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生存论视域的可能性。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 哲学 现象学 自我 意欲 情感 直觉 一 问题的缘起 80
现就已收集到的材料,对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作一概述。二十世纪的陆王心学研究大体上可以194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这两个阶段虽然研究者在研究兴趣、研究深度上有明显区别,但也有许多相近之处。首先是在时间上的延续上基本相当,更值得注意的是都经过了一个由政治的到学术的转变过程。一.陆王心学作为一种深刻的
先从中国文化的框架结构说起。关于中国文化的框架结构,近代以来中国人形成了诸多看法,最有影响的有儒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儒道互补主体结构说,儒道佛三位一体说等。还有的从中国文化某一重要特征出发,认为中国文化倾向于某一文化模式,如中国文化是一种超稳定结构,中国文化是由血缘根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