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
内容提要:站在春秋战国——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实证”的立场考察老子的道论,可以看出,老子提出“道”,是为了超越西周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克服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的局限;老子用“无”来形容“道”,是为了突显“道”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性特征(相对于上帝的人格性特征而言),和超感觉、超形象、
一、儒家、儒学与儒教 儒家是一个学派,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上升为“王官学”(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时代,即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形成国家“礼制”“文制”以安顿人心、社会与政治的时代。儒家一词的对应者是其它学术流派,如汉以前儒家的对应者是法家、墨家、道家等中国的学术流派,一九一一年后儒家的对应者是自由主义
我们所使用的文字,造字之初与华夏民族的先民取之于自然物象和社会现象的思想一脉相承,文字在产生之初就具有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这是前文已有所交待的问题。历史演化至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在叙中仍记载着:“古者庖(牛羲) 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法”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观意义
内容提要:魏源早年研修禅宗等大乘佛教,“慈悲救世”、“同登觉岸”、“普度众生”的大乘佛学注重把个体的存在关怀与社会使命统一起来,此佛理与魏源追求经世致用不谋而合,即与魏源所开创的以经术求治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后来这种以佛法求世法的经世之路称为“经世佛学”。魏源晚年弃世绝俗,专修净业,主张禅、净合修
王安石诗文多用佛典,然古今注家对于这些佛典的解释或未尽确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诗文本身的解读与体悟。近读王氏文集,发现注家对《与僧道升》诗第二首与《答蔡天启书》中所用佛典的解释都不够准确,遂略作辨正,以求教于方家。《与僧道升》诗二首见于《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据朝鲜活字本影印
一、天下与神器王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是通常的句读。论者在这段话中一直关注于“不可为”之下是否应该有“不可执”之类的语句,似乎没有注意到“天下神器”也有文章可作。关于“天下神器”,《永乐大典》本作“天下神器也”,朱谦之谓:遂州、景福、
六、《淮南子》和今本《文子》如何对应今本《文子·道德》篇,问答部分和非问答部分相互间隔、问答部分和《淮南子》没有干系而和竹简《文子》相对应。非问答部分全部见于《淮南子》而和竹简《文子》没有干系。正如胡文辉先生所言,这里只有一种可能,即今本《文子》是以古本为基础,抄袭《淮南子》中有关联的语句,以“老
关于竹简《文子》、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文子》研究,还是《淮南子》研究,都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而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竹简本子与今本《文子》应当区别对待,今本《文子》大量抄袭了淮南子的观点;但仍有学者坚持认为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而今本《文子》大体可
一90年代以来,关注中国近代佛教的学者渐渐多起来了,由于他们的努力,以杨文会、欧阳竟无和太虚、虚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近代佛教史上的风云人物又出现在学术著作和刊物里,他们的传奇身世、甚深智慧和渊博学识激动了人们的心灵。这些曾经煊赫一时,后来又几乎全被遗忘的居士和高僧们的重新复活,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着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唯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文章在分析太虚佛学思想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太虚唯识学的“新”和“融贯”的特点。关键词:太虚、唯识学、新、融贯从佛学理论建树和学术创新的方面说,近代佛学是以唯识学为主要内容的。作为近代佛教思想史上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研究以陆九渊、王阳明为核心的心学思潮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专著。陆九渊、王阳明作为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因为他们的思考,不仅推动了心学运动的展开并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风貌与进程。其后中国的教育、文学等文化
自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按]本文最初完成于2002年,并在清华简帛会议上宣读,当时一些学者对笔者将“故”字训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提出疑问,时裘锡圭先生在坐。03年裘先生写了《由郭店简〈性自命出〉的“室性者故也”说到〈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章》一文,肯定笔者对故的训释是很正确的,同时对“故”做了详尽的考释。读裘先生文,
讨论思孟学派,不能不提到《礼记·礼运》篇。因为思想史上有《礼运》作于子游的说法,而子游又被看作与思孟属于一系。如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著《礼运》者,子游。子思出于子游,非出于曾子。颜子之外,子游第一。”(《康南海先生口说·礼运》)郭沫若也说:“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应该只是一系。……这一系,
摘要:《论语》之外,从战国到秦汉的典籍中,还记载着各种与孔子有关的故事。本文解读其中关于“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的故事系列,揭示儒、道、墨三家对事件的不同想象,在孔子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儒家把事件描述为孔子立德的范例,是树立孔子圣人形象的一种思想策略。 关键词:孔子 “厄于陈蔡” 立德 在所有
四、儒家之道的第二期佛教赢得中国的接受以及它在中国的转化,包括引进、本土化、成长以及获取印度那种独特的精神性形式,这一过程持续了六个世纪。由于佛教的观念是通过道家的范畴而被引进中国,并且,道教又得益于借取了佛教的建制与仪式,于是,中世纪中国的精神动态就表现为以佛道两家的价值为特征。在这一背景下,作
体现儒家理念的《论语》《论语》这部儒家传统中最受尊敬的经典,或许由孔子的第二代弟子们编篡而成。以口述和书写两种授受形式加以保存,《论语》基本上以夫子所言为基础。在形式和内容上,它都以柏拉图对话录突显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同样方式把握了孔子的精神。由于孔子较为广泛地被视为只是一位常识的道德说教家,批评性的
六、儒家精神方向的几个显著特征在获悉了儒家传统两个主要时期以及体现在儒家经典中的核心价值之后,我们会思考:对于比较宗教研究的学生而言,儒家这种独特精神方向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应当显而易见的是,在处理儒家传统的过程中,某些在宗教研究中被广为应用的各种概念性工具是不够的。事实上,所有排他性的两分法,诸如
摘要:本文在一个中西比较、儒道比较的视域中,结合郭店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道德经》中所蕴涵的一种关联性的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首先,本文揭示了《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关联性宇宙论的四个预设:一、道家肯定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各种事件本身的实在性,认为并不存在“多”背后的“一”,且事件与时间不相分离;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由于其官僚、学者和乡绅一体的社会角色,儒者发挥着“在朝则美政,在乡则美风俗”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但在当代,儒者仿佛只能限于知识分子的圈子。并且,研究儒家学问的知识分子亦并非个个服膺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堪称儒者。因此,对当代儒者一种颇有代表性的定位是仅将其视为一种知识
《孟子·尽心上》有一章:“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虽短短数语,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观念:诚、乐、恕、仁均含于其中。而其义理蕴涵,则更为精微。本文拟对孟子此章进行一番发掘与诠释,以求彰显其所含之深层义理结构。这种诠释的工作由于是诠释者与文本的双向交融,其结果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国内学界可谓讨论有年。前两年出版的《“儒教”问题争鸣集》,是对以往相关讨论的汇总。李申教授最近出版的巨著《中国儒教史》,则再次使讨论趋于热烈。而我们现在开的这个会,我想既是相关讨论的继续,更应当是进一步深化整个讨论的环节和尝试。以往国内有关儒学与宗教的讨论,基本上以“儒学是否宗
提要: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身后,不同阳明学者对良知的理解产生了差异,由此在阳明学内部形成了一个逐渐脱离阳明学典范的发展方向。本文以王龙溪为中心和线索,对中晚明阳明学中的良知异见进行了考察,指出在阳明学共同的话语形式之下,仍然潜伏着朱子学二元论的体用思维方式。正是体用思维方式上一元论与二元
摘要:“念”是王龙溪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基于“本念”与“欲念”、“正念”与“邪念”的区分,龙溪晚年反复强调的一念工夫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当“念”作为本念与正念时,一念之微的工夫便基本上相当于心体立根的先天正心之学,这时作为良知心体直接发动之端倪与萌芽的“一念之微”,龙溪又称之为“几”,一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