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以来,儒学被纳入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儒学有其自身的哲理系统,被称作“哲学”,毫无问题。近年,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作用受到关注,学者由此又强调儒学的宗教性义涵。“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义的教化,可以称作是
中国历史上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状况,在宗教学界、史学界迄今未见全面系统的阐述,上古时期的国教状况更是鲜有专门讨论。任何形态的国家都需要理论上的支持,这种理论在后人看来往往与国教信仰密不可分,而国教信仰通常又与特定的国教结构有关。关于商周时期的国教信仰状况,笔者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略有涉及①,兹
有关中国“公私”这一思想史上的问题,海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也曾发表过一篇论文,题目是“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1]在这篇论文中,我从宏观上讨论了中国哲学中“公私”观念的基本意义及其演变;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是“‘私’的抬头及其合理化倾向”,我简要地考察了明清之际作为与“公”相对的“私”是
内容提要:“女冠诗”是道教界的一束瑰丽奇葩,是指出家修道的女子写的五言诗和七言绝句。女冠诗最有成就的时期当为宋元和唐朝。女道士用她们亲身修炼的经验进行写作,将女人的不凡才情和坚贞信仰做了充分表达。 关键词:女道士 女冠诗 得道修炼 成仙 一  “女冠诗”是道教界的一束瑰丽奇葩,是指出家修道的女子写的五言
内容提要:郑环是清朝人,著有《老子本义》二卷。郑环之解老思维理路明显的沿循着邵雍象术易学及两宋易学的路数,试图上溯到《周易》甚至更远古的时代来分析老子的“道”,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看法。郑环认为注释、评论老子不可只有一家之言。坚持“孰谓老子仅为道家之祖哉!”认为孔子、孟子的思想也是发端于老子的,
荀子,发展了先秦的儒家学说,使之从不切实践的形态走了出来。荀子,是儒家的发展,法家的开拓,开创秦朝以法治国的先声。汉以后的“独尊”的儒学,实质是荀学。如此说荀子既是法家的鼻祖,又在儒家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的政治历史实践中影响深远,如何从根本精神上理解荀学的意旨,确定其思想类型及价值?这是本文关注的中
内容提要:老子对女人的尊崇思想,来源于老子对道的俯仰察识,体认道犹如母生子般地生养着万事万物,为天地之根。关键词:老子 阴 阳 柔 道教老子的崇尚自然、无为而为为现代人保护环境、进行精神治疗提供了思想资源。其实,老子哲学中还有一宝贵的思想价值,那就是对女人的尊崇。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崇尚阴柔
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原因之辨析一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观点的转变,往往得益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或得益于某一特定的人物或事件;或得益于对悠久历史传统的深刻反思和洞悉,戴震学术思想的转变,正是这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集中表现。戴震学术思想的转变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中国历代思想家中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他处在一种社会变革及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的时代,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在许多专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历史哲学思想便是荀子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对中国民
戴震论“人性”,是展示其进步伦理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其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
一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周天子名存实亡,天下出现了诸侯争霸、大夫擅权、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孔子正处于“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王纲解纽”
儒学的复兴今天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对于此问题人们似乎还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余英时先生曾指出,儒学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宗族社会,正是在这一土壤中,儒学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才呈现出其现实意义。今天的情形完全变了:血缘关系让位于公民关系,等级制度让位于平等制度,“礼制”让位于法治,圣贤治
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迟迟不能走向现代性,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学术特别是儒学之中存在着“重道德,轻知识”的倾向。围绕着这个思路,现代新儒家学者等探讨了儒家传统与知识传统相结合的可能途径问题。本文通过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基本分野,来说明上述流行观点的错误,并由此说明儒家道德传统与现代
朱子一生学术凡数变,其对佛教的态度前后亦有变。其中缘由固有多端,然其大概不过皆由其道统意识所致。自中唐韩愈以降,至北宋道学诸先生,道统意识愈明确,其排佛亦愈烈。盖就确立吾国之民族精神而言,扫除芜蔓,廓清屋宇,诚所必然。乃至于毫厘之间,皆有以辨焉,勿使千里之谬也。故朱子析理愈精,造道愈深,而其排佛亦
提要:宋元明清以来的“实学”思潮肇始于二程。二程“实学”概念的提出首先是从经学导入,并明确地提出了“治经,实学也”的命题。但其“实学”的内涵却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学所能范围,从某种程度上说,二程称“治经”为“实学”,只是在借题发挥,通过其对“治经”的特定诠释,将传统的经学纳入其自己所发明的理学体系之中
内容提要:本文据周秦汉典籍的大量语例和《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章的义理分析,认为“加”通“假”,给予也;五十,系指五年或十年,即很长一段时间;“易”不读“亦”,所指即大《易》。此章意思是:如果天假我年,或五年,或十年,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庶几可以无大过矣。本章体现着孔子对《易》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综合前人对本章“束脩”一词的理解,认为“年十五”、“束带修饰”、“拜师的礼物”可三说并存,因为入学拜师总是毕恭毕敬,习惯上总得送上一点礼物,而其时正是十五岁左右。“自”系自从之意,“行束脩”构成一个动宾短语,“以上”是以后之意,“诲”当依鲁《论》读作“悔”。作者认为本章体现着孔子
老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的推求更切当些。一、“道法自然”老子论“道”,并未把“道”悬设为某种类似泰勒斯的“水”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的实体,也从未在《道德
内容摘要:学界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争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儒家伦理的评价问题,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不同心态上;第二层次则是儒家伦理有无普遍性蕴涵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分歧主要在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智慧形态与研究进路上。此外,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取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则既
新文化运动以降,科学理性与民主政体一直充当着权衡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在这一标准下,传统文化要么被绑在专制政权的“战车”上进行宣判,——被视为专制政权的思想后台;要么则因为缺乏科学与民主等所谓现代性因素而被视为“历史的垃圾”。无论那一种看法,实际上都是以科学、民主的知性一层(元)论作为价值标准的,也
我近年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孔孟儒学存在的深度悖论,并将《孟子》中记述的舜“窃负而逃”和“封之有痺”两个案例判为腐败,“引起学界强烈反弹”。这种“强烈反弹”的例证之一就是:杨泽波先生近来又在“《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一文中,批评我对《孟子》文本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1]这里我想做一些简单的回应,以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楚文字竹简。1998年5月,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校审的《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发行。几乎就在同时,5月2日,北京的一批学者在国际儒学联合会就郭店楚简中的早期儒家思想进行了首次讨论;5月22-26日,来自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
摘 要: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诸侯国和个人现实发展的功利要求,使原始素朴的仁道精神陷入了严重的危机。这种危机突现了仁道的价值取向与现实的功利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孔孟坚持仁道的价值立场,建立了以天命与心性一以贯之为终极依据的仁学体系,把“仁”提升到人道之极的高度。这一思想贡献对于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发
[摘要]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是可以兼容和接轨的。儒家以代表“天意”的“民意”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依据,符合民主政治的权力观;儒家的“性善论”可以用来论证民主制度的合理性;儒家的“中庸”从政治决策的意义上来说往往是民主程序的自然结果;儒家提倡的“特立独行”精神所体现的负责任的个
按:本文是笔者于1995年为《中国儒家》一书所写的《引子》。当时替出版商着想,为了让书好卖,试图让这个《引子》吸引人,结果有点疯言疯语,但也基本表达了笔者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特此上网,仅供玩赏。旋涡星系群以每秒钟800公里的速度在浩翰的宇宙中飞驰,银河系在距旋涡星系群一亿光年的轨道上以每秒钟450公里的速
页次:10/17 每页25 总数4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