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同契》与《周易》之关系 《周易参同契》,魏伯阳著。魏伯阳,会稽上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桓帝至献帝时代,以炼丹修真著称。后蜀彭晓在《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中说:"按《神仙传》: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琚,惟公不仕,修真潜然,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冕
提要 本文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加以考证。认为,九图虽非是书所应有,然亦非门人所依附。九图乃《易学启蒙》初版旧图,完全为朱熹编纂无疑。同时又对九图源流进行辩析,一一指出其原委与演变过程。强调了朱熹对邵雍先天之学的推衍及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指出,考辨九图具有现代意义。认为区分各是各的先天学,将有益于中国
摘要:易学是"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利用自然现象以求人事、关心人之学。但不无遗憾的是从来无人把"易学"作为人学来研究。本文认为易学即人学。人学是关心人,研究人的学问,易学从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形成、演化以及人性的内容等。在解释《易经》的系统中,阐述了人其所以为人的内容,从天
中国史学还在童年时代就和易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秦时期史官精通《周易》,在以史解易中,显示出他们的深邃的历史眼光,促进了史学思想进步,对于易学体系形成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代大史学家大多对《周易》有精深的了解。司马迁的家学中有易学传统,他自己在汉初的易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易学对司马迁史学的影
【提要】 明版《汉魏丛书》中所载的《三坟易》不可能是三皇时代的《易》,因为此中运用了大量的五行思想,而五行与《易》在战国时代才初步结合。《三坟易》在思想内容上以"取法自然"为指导思想,兼采"刑名"之术,以儒家"圣君政治"为旨归,因而它是吸收了黄老思想的儒家作品。它应是汉魏时人所作。由于《三坟易》中阴阳与五
一 只要稍稍客观地检阅一下《易》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知道正是一大部曲解附会而使《易经》涵义无限丰满的历史。《易》原是卜筮之书,但哲学意味是非常明显的。《庄子》:"《易》以道阴阳。"《系辞传》:"一阴一阳之为道。"均可谓一语破的。虽《易》之本经并无阴阳字样,但凡是读过《易》本经的都非常清楚《易经》作者心目
推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凡研究中国古老文化的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无不源于它,关于《易经》的萌芽思想及时代背景简略的谈点浅见。 一. 殷氏族的文化及统治,众所周知,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王盘庚迁来的殷氏族统治中心。这个奴隶制的国家统治了长达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文化的渊源,发祥地。对于《易经》的萌芽思想,
黄玉顺教授的论文《生活儒学导论》[1][①] 是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其中涉及到了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文只是“导论”,具体内容语焉不详,加之我对中国哲学没有什么知识,所以我对黄玉顺论文的批评不是针对“生活儒学”的,而是针对该论文对海德格尔的理解的。个人意见,论文对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着一些误解
作者题记:此文是我尚未完成的专著《生活儒学》的“导论”部分,首发于此,特致谢忱。 生活儒学 [i] 在总体的致思进路上,是在与现象学——胡塞尔(E. Husserl)、舍勒(M. Scheler)、尤其是海德格尔(M. Heiddeger)——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这种对话既非“以西说中”,也非“以中说西”,因为按照生活儒
前言中國蓮宗又稱淨土宗,「蓮宗」一詞是中國自廬山慧遠大師創立蓮社,而演變出來的名稱;「淨土宗」一詞則是近代由日本傳到中國。1 中國蓮宗的歷代祖師乃由後人所追尊,至民國廿九年(1940)共確立出十三位,其法號及順位為:初祖廬山慧遠(334-416)、二祖光明善導(613〔618?〕-681)、三祖般舟承遠(712-802)、四
道县古称道州。“道”这一个字作为专名,初为道家所专有,自《宋史》在儒林传中辟出道学传,又为儒家理学所专有,此名亦犹先王之遽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分量之重不言而喻,而偏偏有这样一个州县居然以“道”为名。你刚要问它何以这般大胆,就有人告诉你这里出了位周敦颐,继孔孟之后中国的第三位圣人。元人欧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在当代思想前沿的观念上,复归生活,重建儒学。儒学一向包含着三个观念层级: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关于形而上存在者的儒家形而上学;关于形而下存在者的儒家形而下学。在儒家看来,生活本身首先显现为仁爱情感本身。儒学的重建意味着:首先回归生活感悟这个大本大源,这是
在儒学中,有所谓“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但是一直没有确定的语言来表达。直到朱子,才用“所以然”与“所当然”这两个概念将其表示出来。但是,朱子一方面区分了二者的不同意义,另一方面却又将二者完全统一起来,由此表明了他的哲学立场。对于朱子的这一重要学说,有必要作出现代的解释。但是,要解释清楚“所以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世道衰微,但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却带来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自由学风。对上古“礼”制的反思与重构,是当时思想界讨论的主题之一,这些思想家历经几百年的思索,在礼崩乐坏中完成了对礼乐精神的总结与提炼,并在礼乐精神的指导下重构“礼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思想成果,对从秦汉至晚清的中
今天到四川大学来跟同学们见面,做一个讲座,我很高兴。我今天的讲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更确切地说,我们怎样重新认识、理解孔子?因为怎样认识孔子与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关系非常密切,也与我们在当今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密切相关,这对于我们与西方文明进行对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我应约写了一本小书《蒙培元
摘要:《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第一部易学著作,其目的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立于易简以知险阻”的人生哲学。王夫之认为,人生的忧危险阻并非一定就是某种不可预期的重大变故,相反,它通常蕴含在日常的言笑之中,蕴含在对他人不切实际的期望中。《易》作为礼的源头,它的六十四卦中,《易传》所阐明的“九卦之德”与礼的
摘要:本文沿着《易传》从总体上阐释损益两卦的思路,从《周易》文本出发,进一步以社会生活中最一般的人己关系为视角,揭示了损益之道中所含蕴的人己之间的六种损益模式及其所体现的道德价值。关键词:损益之道;人己关系;道德价值《彖传》中认为损之道是损下益上,而益之道是损上益下,这是将损益之道化约为君民之间的
[摘要]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从礼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礼的合法性依据。礼的外在形式具有缘饰人性的功能,它既可以满足人性对审美的欲求,又符合政治生活中辨异目的。通过对礼义的学习,以及礼对人恶劣情欲的抑制,在逐渐积善和化恶中,促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从而使理想人格得以养成。[关键词] 荀子;
摘要:“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对礼的深度结构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人间层面看,当礼作为社会秩序的依据时,它的深度结构体现的是社会交往理性;从形上层面看,作为根源性的不易之理的礼,是一种“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客观原则在宇宙万物之中的显现。荀子对礼的超越性的论证,重新确立了礼在人间的权威。与礼的深
内容摘要:在先秦礼学中,人们将世间的器物划分为祭器与养器(或用器)两个部分,这是基于神圣与世俗两重世界的理论;而将礼器分为祭器与明器两类,则是依照人与鬼神的两重世界的理论。在随葬品中,周人兼用这两种器具,正是理智与情感之间矛盾的反映,礼的器具下蕴含着深刻的礼意。礼意依存于礼器的朴素思想,开启了中国
一、 在先秦各家学说中,对于知识和智慧一直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正如余英时所指出的,始终存在着重智与反智两条线索,而且,这两条线索不仅存在于儒、道、法等不同的派系之间,也存在于儒家内部。在道、法诸家中,对知则历来表现出一种轻视乃至反对的态度。法家将道家思想中的愚民政治学说发挥到了极至。黄老与法家的愚民
说诸子同源而殊流,并非毫无根据的猜测。而且由此继续延伸,既可明了早期儒学成立的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也可对中国早期学术史的基本线索有一个通盘的说明与分析。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学术派别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疑古思潮的兴盛,因此,在包括儒学在内的诸子学的起源问题上迄今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故而,欲探明儒学以及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他处在一种社会变革及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的时代,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在许多专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历史哲学思想便是荀子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对中国民
一 需要与局限 上一个世纪初,章太炎曾提出著名的俱分进化论,认为人类文明之进化“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影,非有他也。智识愈高,虽欲举一废一而不可得。”要之,人
摘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或许具有某些审视当前国际关系的理论价值,但他将“儒教文明”列入冲突的源点却是错误的。因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不会构成作为宗教冲突的文化因素;儒家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它是由多种文化集合和融通而成的;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危机激发出了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但随着中国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