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1、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设计意图:

  如何选材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能充沛利用大自然、大社会的现有资源,是否容易获得幼儿动手操作的资料。现在正值春意盎然的时节,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一株株笋芽儿破土而出,于是我就充沛利用我们宁海的地理优势,把教育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大自然。带领幼儿上竹林看笋、跟笋婴幼儿比高低、做游戏、用小锄头挖笋等,让他们在竹林里自由探索、自主发现,使小朋友们有了亲身的体验,感性的认识,充沛体现了人与自然这种交互相融渗透的关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笋”这个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小朋友们已经去竹林认识过毛笋,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那回到课堂上,如何把浅层的经验引伸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上来呢?我设计了“笋”这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比较三种笋的异同,了解笋的基本特征、生长过程、用途等。

  2、在经验讲述、观察比较和剥笋的过程中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发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目标中比较三种笋的异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小朋友们去竹林认识了毛笋,这里让他们比较三种笋,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考虑到我们班是从托班上来的,各方面能力比较好,让他们对三种笋进行比较,也是一种尝试和挑战吧!

  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经验回顾

  这里运用录像教学,把小朋友去竹林的情景拍摄下来,小朋友感到特别有趣,充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里运用录像的动感画面,把语境和语言密切匹配进行表述,小朋友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协助。

  第二环节:观察、操作、比较

  凯洛夫曾说过:未满学龄的儿童,他们的知觉在许多场所下是直接与动作和活动相联系的。在活动中,我让每个幼儿选择一株笋,通过各种感官,和同伴交流、比较,从比较两株笋到比较三株笋,接着剥笋壳比较笋肉,让幼儿在多通道、多层面的参与比较中,使认识不时升华,解决了目标中的重难点。

  第三环节:了解笋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我用展示实物和幻灯相结合的形式,给幼儿以直观的感受,这也是对中班幼儿学习特点作出的应答。最后是活动的延伸局部,我让幼儿用笋壳制作、讲述,把笋肉拿到食堂去烧,使课堂中未能很好深入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促使小朋友多方面的发展。

  活动设计:

  笋

  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比较三种笋的异同,了解笋的基本特征、生长过程、用途等。

  2、在经验讲述、观察比较和剥笋的过程中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发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准备:

  毛笋、雷笋、山笋若干;带土的竹鞭;事先拍好录像;制作幻灯。

  过程:

  一、经验回顾。

  1、(放录像)师:咦!这里面有谁呀?我们去哪儿?今天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带着客人老师一起走进录像到竹林去看笋吧。

  2、依次定格,提问:这是谁?在干什么?

  二、观察、操作、比较

  1、最后我们终于把笋挖出来了,真是太高兴了。我们挖出的是什么笋?

  2、小朋友在盒子里找找,哪株是毛笋?再找找除了毛笋,还有什么笋?(雷笋,山笋)

  3、(两株笋比较)每个小朋友拿一株喜欢的笋,然后找个好朋友比一比,你们的笋有什么不同?

  4、(三株笋比较)请三位拿不同笋的幼儿上来,比比这三株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5、幼儿动手剥笋壳。

  6、比较三种笋的笋肉。

  三、生长过程和用途。

  1、提问:我们宁海什么地方笋最多?(双峰)我们作为宁海人感觉怎么样?

  2、笋是从哪儿来的?欣赏竹鞭,了解竹鞭——笋——竹子。

  3、笋有什么用?

  (1)笋壳的用途。

  (2)笋肉的用途。

  (3)竹子的用途。

  (4)欣赏幻灯片。

  (5)师生一起小结:笋的一身都是宝。

  四、延伸活动:我们把桌上的笋壳拿到教室做手工,把笋肉送到食堂烧吧!

2、中班科学优秀教学及教学《蒜头发芽了》含反思

  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3、中班科学教学设计《认识长方形》反思

  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 4-5 岁幼儿数学认知,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发展目标是: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长方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提高过程。

  《指南》中强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对幼儿灌输和强化训练。为此我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的去参与活动中,积极的投入到实践中去。

  活动目标

  1、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能不受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像长方形的物品,并指出哪一面是长方形。

  3、能仔细观察并参与讨论。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不受大小及位置摆放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正方形和长方形各一个、图形拼画课件以及教室内各个区域的物品, 其中一部分物品有一面含有长方形。

  2、经验准备:认识正方形。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T:今天有两个图形朋友要来和小朋友玩游戏,你们欢迎吗?

  2、T:这两个图形都有 4 条边、4 个角,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

  3、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它是正方形(长方形)的呢?

  4、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猜测。

  二、认识长方形。

  1、出示宽度相等的长方形与正方形:你们看,是哪两个图形朋友呢?它们都有几条边、几个角呢?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借助正方形与长方形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虽然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4 条边和4 个角,但是它们长得一模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4、幼儿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师进一步提问:长方形的 4 条边都是一样长吗?有几条长边?它们一样长吗两条短边也是一样长吗?

  6、启发幼儿运用对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而正方形的 4 条边都样长。

  师幼共同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4 条边和 4 个角,而且 4 个角一样大,正方形

  的 4 条边一样长,而长方形的 4 条边不一样长,两条相对着的长边和相对着的短边是一样长的。

  三、寻找图画中的长方形

  1、教师出示由图形组合的图形拼画课件: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在这幅图中藏着许多的长方形,你们能把它们都找出来吗?

  2、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相互交流找到的长方形在图画上的什么地方。

  3、教师根据幼儿寻找的情况进行引导:如果长方形全部找出来了,就可以引导幼儿统计一下长方形的数量;如果有遗漏,可以提示还有几个长方形没有找到,甚至还可以提示它藏在图画的上面还是下面等等;如果对某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有争 议,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长方形的特征进行比对,如它有几条边,是否一样长, 有没有两条一样长的长边和两条一样长的短边,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对长 方形的认识。

  四、寻找周围物体中的长方形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的物品,请小朋友们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每人找 1 个长得像长方形的物品,然后回到座位上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你找到了什么?它什么地方看起来像长方形?

  2、幼儿自由离开座位,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含有长方形的物体

  3、同伴间相互交流找到的物品,小组验证找来的物品上是否有像长方形的面。

  4、小组交流后,教师请各组派 1~2 名幼儿代表本组向大家介绍找到的物品、哪一面是长方形的。

  5、教师与同伴共同验证小组发言,鼓励幼儿将物品中所有像长方形的面都找出来

  6、幼儿将找到的所有物品摆放在桌子上,教师鼓励幼儿自由离开座位观察众多物品,找一找、说一说还有哪些地方长得也像长方形。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基本认识了长方形,能够找到生活中的长方形,知道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基本弄明白了,但是,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我没有给幼儿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得幼儿在这一难点上没有很容易弄懂,有点模糊。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尽量注意,给幼儿简单直观的演示,会帮助幼儿更容易理解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

4、中班语言教学设计《想飞的小象》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下学期孩子们是幼儿个性的形成,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故事构思新颖,幼儿容易理解,接受。有趣的情节画面能引起幼儿的好奇,有利于幼儿扩展自己思维与经验,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同时,我觉得这个故事也较符合我班孩子现有的认识水平。能发展孩子都语言,理解,表达,思维,感受能力。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

  2.发现故事中的重复对话,并能够用:“我不会飞,可是我会......”的句式大胆表自己的想法。

  3.喜欢听故事,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重点难点

  发现故事中的重复对话,并能够用:“我不会飞,可是我会......”的句式大胆表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前期准备:认识动物(小鸟、大象、蛇、老虎、狮子等)的一些本领;

  2.故事《想飞的小象》ppt;背景音乐;小鸟、、蛇、老虎、狮子头饰各一个小象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闫老师要考考你们:小鸟、蛇、狮子、老虎、和大象这些小动物中,哪一种动物会飞呢?

  师:可是有一只动物他也想飞,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现在请小朋友们认真

  二、认真听故事,听完故事后告诉老师是哪只动物想飞! 讲故事——《想飞的小象》

  (一)教师第一遍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提问:故事里讲的是谁想飞啊?(小象)它为什么想飞?

  2.提问:故事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各自的本领都是什么?(小鸟会飞; 小蛇会在树上睡觉;狮子会跳过宽宽的河;老虎会游泳;小象会搬木头)

  (二)教师结合 ppt 第二遍讲述故事,在对话处放慢速度,引导幼儿发现故事中的重复对话。

  师:小朋友们都听得非常仔细,其实呀!小动物们还和小象都说了一句话呢!下面再来请小朋友仔细听故事,一会儿来告诉闫老师小动物们都是怎么和小象说的?(教师出示 PPT,讲述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想飞的小象》

  提 问 :

  1.蛇是怎样对小象说的?

  2.狮子是怎样对小象说的?

  3.老虎是怎样对小象说的?

  4.小象有什么本领?

  5.它最后还想飞吗?为什么?(因为。)

  教师小结:最后小象不想飞了,因为因为他知道了原来他自己的本领也不小呢!

  三、说一说“我的本领”,幼儿学说句子:“我不会飞,可是我会......”。

  1. 师:小动物都有自己的本事。我们小朋友虽然也不会飞,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本领!谁能用故事中小动物的话来告诉大家你的本领是什么?教师示范:“我不会飞,可是我会画画”。谁还想来把你的本领大声地告诉大家呢?

  2.鼓励幼儿大胆的,声音响亮地在集体面前说说自己的或好朋友的本领,引导幼儿用“我不会飞,可是我会……”的句型讲述。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不用去羡慕别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本领,都特别的了不起。

  四、活动延伸,故事表演。

  师:下面就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这些小动物,老师扮演象爸爸象妈妈, 其他小朋友来扮演小象,我们一起来来表演这个故事吧!

  师:有谁还想分享自己的本领,一会儿有时间可以把你的本领来告诉老师或者小朋友们。

  故事:《想飞的小象》

  有一只小象,刚刚生下来。第一天,他看到了许多小动物。到了第二天, 他认识了许多花儿、草儿。第三天呢,妈妈带他到河边,他看见了河水和高山。小象说:“世界真大呀!”这时,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小象想:“要是我也会飞,可以看更多的东西,多好呀!”小象爬到树上学飞,“哎哟”一声,摔了一个大跟头。

  蛇看见了说:“小象,我们有自己的本事。我不会飞,可是我会在树上睡觉。”

  狮子说:“我也不会飞,可是,我能跳过宽宽的大河。”老虎说:“我不会飞,可是,我会游泳。”

  爸爸妈妈对小象说:“我们大象力气大,这是小鸟不能比的。”

  小象明白了,他跟着爸爸妈妈运木头。他用长鼻子一钩,大木头就搬走了。大家都喜欢他。小象说:“我是小象真幸福。”

  活动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观察讨论法、直观引导法等。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故事课件,可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锻炼幼儿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想说、敢说的空间和机会,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通过出示句型图谱,引导幼儿将习得的句型,贯穿始终,使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我遵循文学作品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阶梯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新,从接受到运用的整合过程。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对语言艺术的敏感性,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好发展。

5、中班科学活动《废品的回收》教学设计

  以下活动通过让幼儿了解生活垃圾回收的意义,理解标志和图示的意义,引导幼儿喜欢阅读知识类读本,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知识类读本,愿意参与环保行动,保护环境;

  2、知道生活垃圾回收的意义,理解标志和图示的意义;

  3、能够将垃圾进行分类。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废旧塑料瓶塑料袋实物、垃圾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主题垃圾,寻找处理方法。

  小朋友们看到地上有垃圾会怎么做?我们每天都会制造很多垃圾,应该怎样处理它们呢? 出示PPT(焚烧垃圾)

  提问:这种办法好不好?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出示PPT(埋进土里的垃圾)

  提问:这种办法有什么不好?

  总结:焚烧垃圾会产生有毒的烟雾,污染空气;埋进土里的垃圾则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为了减少污染,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知道回收的意义和可回收的垃圾。 提问:你知道会收是什么意思吗?

  答:回收就是把一些垃圾收集起来,做成新的东西。

  师:怎样把垃圾回收做成新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垃圾经过粉碎、融化、压缩等方法可以做成新的东西。 出示PPT(废旧的纸)

  提问: 1、这是什么?它会有哪些作用? 小结:回收的废纸可以做成新的纸箱或书本。

  2、(播放玻璃破碎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出示PPT(废旧的玻璃) 师:这里有一些废旧的玻璃,它们可以做成什么呢?

  小结:回收的玻璃或玻璃瓶可以成新的玻璃制品。

  出示PPT(废旧的金属) 师:这是一些废旧的金属,它可以做成什么呢?(煤气罐、汽车、轮船等)

  小结:原来回收的金属可以做成汽车和船舶的零件,还能做成新的罐子等等。

  出示PPT(塑料袋、塑料瓶)

  提问: 1、瞧,这是塑料袋和塑料瓶,猜猜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

  3、废旧的塑料还可以做成什么? 小结:回收的塑料用处更大,它们不仅可以做成新的塑料袋、玩具,还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 总结:废旧的纸、玻璃、金属和塑料都属于可回收的垃圾。

  (三)知道一些垃圾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再利用。 师:有些垃圾只要做些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再利用。

  例如:(出示PPT)请幼儿看图说一说。

  1、淘米剩下的水可以浇花。 2、喝光的牛奶盒可以用来做手工。 3、鸡蛋壳可以收集起来打碎作为植物的肥料。

  (四)知道减少垃圾的办法。 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知道减少垃圾的办法。

  师:在回收和利用垃圾的同时,我们还要减少垃圾的产生。

  1、不要浪费食物。 2、不要使用一次性餐具。 3、不要浪费纸张。

  PPT出示标志: 提问:这个标志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 请幼儿动手操作: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标志,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箱,在它的旁边有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请小朋友看一看,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我们把它放进垃圾箱好吗?

  (五)结束部分。

  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有些垃圾经过简单的处理可以再利用的;在回收和利用垃圾的同时,我们还要减少垃圾的产生。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达人吧。

6、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小小送货员》反思

  设计意图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成人应该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情绪,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我们班的小朋友正是对身边事物感兴趣的时期,我设计了《小小送货员》这个活动,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 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感知 7 以内的数量,幼儿根据订货单的图标所示,购买相应数量的物品,也对幼儿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 7 以内的数量

  2、能看懂订货单的图标并按图标拿取相应数量的物品。

  3、 愿意与同伴一起活动,并能按要求检查操作结果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能按照标记和数字的要求,拿取相应数量的物体难点是让幼儿认识订货单和理解订货单上标记与数字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教具:订货单、小篓子、兔子卡片

  2、学具:雪花片、木珠、图书、玩具小汽车若干,人手一个小篓子、1 张订货单

  3、环境准备:幼儿座位排成半圆,桌子放在幼儿座位的前方呈一排摆放

  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订货单

  (1)教师出示小兔,介绍他的身份

  T:小兔开了一家网上超市,朋友们只要把自己想买的东西和数量告诉小兔,小兔就会根据朋友们的订货单将货物一样不少地送到他们的手里。因此,朋友们都喜欢在小兔家订货。这不,一大早又有朋友们一起帮小兔来看看吧!

  (2)教师出示订货单,幼儿观察并理解订货单的含义T:订单上面有什么?这些标记和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幼儿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最终形成统一的认识。

  2、学习按订货单取实物

  (1)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谁会帮助小兔按照这张订货单选取货物,不多也不少呢?

  (2)邀请个别幼儿根据订货单选取相应数量的实物

  (3)集体验证对错

  3、幼儿操作

  (1)介绍操作要求

  T:今天超市的订货单太多了,小兔一个人忙不过来,它邀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忙,按照订货单上的要求准备好货物。小兔已经把订货单放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等一会请小朋友就按照订货单上的标记和数字拿取东西,记住不能多拿也不能少拿。完成后带着你选好的物品回到座位上,与身边的小朋友相互介绍和检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能否按照订货单上的标记与数字拿取相应的货物。

  (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与检查验证。

  4、集体检查与验证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拿的订货单和选取的物品,集体验证是否正确

  (2)在验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教师要让幼儿自己解决调整,如果无法完成再寻求集体力量。

  (3)教师小结

  T:今天小兔特别开心,谢谢小朋友的帮忙

  活动总结

  活动中幼儿积极性非常高,乐于主动学习验证货物数量,并且能够合作完成一起验证对错,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已达成目标1和2,在活动中,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在活动小结时,缺少数学精炼的语言,如:订货单左边代表什么?右边代表什么?合起来代表什么?原来7个雪花片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等精简的语言。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教师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幼儿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7、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母鸡萝丝去散步反思

  《母鸡萝丝去散步》本课是一节中班科学领域活动,理解上下、前后、旁边、中间等方位,能根据故事内容中的空间方位移动身体。由这一绘本是诙谐幽默的,在绘本故事中狐狸几次都未抓到母鸡萝丝的情节,让孩子觉得非常有趣,结合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本次活动,调动幼儿对数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分组设计线路。

  活动目标

  1、理解上下、前后、旁边、中间等方位,能根据故事内容中的空间方位移动身体。

  2、愿意尝试创编散步路线并能用方位词描述出来。

  3、乐意参加游戏,体验空间方位游戏带来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故事内容中的空间方位移动身体。

  难点:愿意尝试创编散步路线并能用方位词描述出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熟悉《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内容。

  2、物质准备:

  (1)各种场景池塘(无纺布制作)、干草堆(户外积木堆成)、磨坊(纸房子)、篱笆(屏风)、蜜蜂房(拱形门)、拱形桥、房子、大树。

  (2)《母鸡萝丝去散步》路线动画、散步音乐。

  (3)水彩笔、纸。

  活动过程

  一、回顾《母鸡萝丝去散步》故事中母鸡散步的路线,激发幼儿兴趣,理解上下、前后、旁边、中间等方位。

  1、 教师提问引出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一起分享过的故事中有一只母鸡,它叫什么名字啊?那故事中的萝丝去干什么了?它先去哪里散步?它是怎么走过去的?

  2、 幼儿回顾母鸡萝丝散步的路线并描述出上下、前后、里外、中间等方位。

  3、 播放《母鸡萝丝去散步》路线动画进一步感知空间方位。

  二、幼儿根据母鸡萝丝去散步的路线指令进行游戏,感知上下、前后、旁边、中间方位。

  1、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们都熟悉了母鸡萝丝的散步路线,今天母鸡萝丝想邀请咱们班小朋友和它一起去散步,我们快行动起来吧。

  2、幼儿根据教师指令进行方位游戏。(幼儿分男女组站两队,根据指令移动自己的位置)3、小结分享:幼儿表达出自己走的路线

  三、能运用上下、前后、旁边、中间等方位,分组尝试创编散步路线图。

  1、教师指导语:“刚刚母鸡萝丝在散步时发现总有一只狐狸跟在它的身后,它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想请你们帮他设计几条新的散步路线,让狐狸不再跟在它身后,你们能帮他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吗?。”

  2、介绍材料,幼儿表达可以从材料的什么位置经过。

  3、由教师带领分为 3 组,进行绘画路线创编。

  4、3 组幼儿根据绘画创编路线尝试搭建路线后进行尝试。

  5、每组幼儿分别分享路线,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路线根据指令进行尝试。

  6、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总结

  数学活动总是给人感觉枯燥无味,本次活动运用绘本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主动游戏。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8、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好玩的盒子反思

  设计意图

  在前期活动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盒子,摆在了班里,占了很大的地方,晓峰油门觉得又乱又不美观还占地方,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好玩的盒子》。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愉快的发现、学习、挑战;发展幼儿有关盒子的认知经验、分析能力以及整理物品的生活技巧。

  目标:

  1.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认识各种大小不同的盒子。

  3.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乐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大小的盒子若干;网球、豆子、水瓶、鞋子(不同大小)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回忆已有经验猜盒子“里边”有什么?

  :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东西在哪里?(在盒子里面)

  :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就说出来留在盒子里面了,那你们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看好不好?(那你们来猜一猜盒子里面是什么?那我们看一看)

  :打开盒子是需要秘密口令的“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前前--后后, 里里--外外,找找里面的小秘密”(拿出网球)(大盒子里面是什么?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大盒子里面是网球)

  2.引导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原来是个网球啊,那为什么网球能够放在这个盒子里面呢?

  (因为网球小,盒子大)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与小结盒子比网球大,才能装下。

  (二)活动展开

  1.幼儿初次探究----盒子大小与物品形状之间的关系

  ①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拿出瓶子,鞋子和豆子;不同的盒子

  :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小朋友们你们试一试这些要放在什么样的盒子里?

  ②集体交流总结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的表达

  :你把东西分别装在了什么盒子里?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引导幼儿说出形状与盒子的关系

  总结:小物品能放在大盒子里;物品的形状大小决定盒子的形状大小。(操作材料一定要充足)

  2.幼儿再次操作探究-----发现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教师:那最近我们班小朋友特别环保,收集了很多废旧盒子,可是都堆在了美工区,你们觉得堆在这里怎么样?

  很乱是不是,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收整齐吗?怎么才能占地小呢?

  3.幼儿分组动手整理盒子,

  3.教师巡回指导,肯定个别幼儿想法,及时鼓励支持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盒子,怎么才能收整齐,而且不占地方呢。”

  (三)活动结束

  1.分享交流

  请 1-2 名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四)活动延伸

  运用盒子进行创意建构并探索新的玩法。

  活动总结

  本活动的目标基本完成,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的。在活动中没有采取:“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动脑思索、自己讲述、自己玩、自己动手操作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纸花开啦》反思

  设计意图

  有一天盥洗的时候,小女孩小便之后不小心把卫生纸扔进了坑里,卫生纸迅速和水溶在一起变湿了,这是一位幼儿说:“老师,卫生纸掉坑里了”,这时引来好多小朋友围观,就问她:“纸还能拿起来吗?”瑞瑞说:“不能,都已经湿了”。就此引发了问题“卫生纸为什么到水里就湿了?那其他纸放在水里又有什么现象呢?”,通过纸花开的游戏,观察现象,知道纸有吸水性;通过实验来比较吸水性的强弱;增强对实验活动的探索兴趣,并运用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纸有吸水性。

  2、通过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

  3、 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纸有吸水性,不同纸质的吸水性不同。卫生纸>A4 纸>硬卡纸(吸水性从强到弱)

  难点: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即开花速度越快,吸水性越好。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接触使用过 A4 纸、硬卡纸、卫生纸

  2、物质准备:三种纸质(A4 纸、硬卡纸、卫生纸)的花若干、塑料盆六个, 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要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个用

  A4 纸做的纸花,面前有一盆水,我要把纸花放到水里,小眼睛要认真看了哦,看看纸花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1、引导幼儿大胆猜想纸花放入水中会出现的变化

  师:我请小朋友先猜一猜,把纸花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这个小花苞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基础部分:

  师:纸花的小花瓣在水中开了,好神奇啊,好不好玩?你们想试一试吗?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分组操作、尝试两次实验

  (目的:知道纸有吸水性)

  操作要求:(1)两个小朋友用一个盆

  (2)每人拿一朵花

  (3)轻轻放入水中

  (4)放入水中后手不能去碰花第一次尝试:初步体验,观察现象。

  第二次尝试:对第一次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并进行第二次实验。

  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师:纸花放在水里怎么了?它怎么会开的?纸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纸花放到水中,水慢慢地跑进纸里面去了,就好像纸喝了水一样,使花瓣撑开了,说明纸是有吸水性的。

  (二)第二次实验:对比两种纸的吸水性(A4 纸和硬卡纸)

  (目的:在对比试验中验证猜测,感知不同材质纸张的吸水速度是不同的, 从 而 吸 水 性 不 同 :A4 纸 > 硬 卡 纸 )

  1、出示硬卡纸,猜想两种纸质的花的开花速度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纸?硬彩纸做的这朵纸花要和 A4 纸做的花要比赛了,它们要比一比在水中先开花,你们猜哪一朵花会先开,为什么?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两次

  操作要求:(1)两个小朋友用一个盆

  (2)要拿两朵花

  (3)两朵花要同时放进去

  (4)不要用手拿

  3、集体进行实验交流、得出结论

  师:A4 纸做的花要比硬卡纸做的花开的要快,因为 A4 纸吸水比硬卡纸的吸水性好。

  (二)第三次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吸水性从强到弱:卫生纸>A4 纸>硬卡纸)

  1、 出示卫生纸,猜测三种纸质的开花速度并进行实验

  操作要求:

  (1)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2)要拿三朵花

  (3)三朵纸花同时放入水中

  (4)不要用手碰

  2、集体进行实验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卫生纸做的花放到水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

  3、得出结论

  师:卫生纸做的花一放到水里就下沉了,说明卫生纸吸水是最强的,第二是

  A4 纸,硬卡纸是最弱的。活动延伸:

  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桌子上有水用哪种纸擦?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包装牛奶应该用哪种纸?

  活动总结

  优点:

  一、结合学科关键经验:

  1、观察了解材料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变化,通过简单实验等方法发现材料之间简单、直观的相互关系。

  2、乐于并敢于提出问题,能围绕着简单的问题和探究的任务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

  二、结合了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1、原有经验:知道卫生纸遇到水会立刻变湿。

  2、年龄特点:中班幼儿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生活中喜欢玩水,和水做游戏。

  3、幼儿表现: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有探索的愿望。

  三、材料的准备上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并体现了明显的难度差异。

  不足:中班幼儿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表格进行记录,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实验表格。猜想—验证—结果,用符号进行实验的记录。这样幼儿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可相互分工合作,明确自己的任务,共同完成实验。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也可以先是幼儿自己实验,然后两人一组实验,最后 5 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

10、获奖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美丽的万花筒》及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在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上,色彩会给人们无限的惊喜和创意,万花筒就是人类利用色彩与科学的力量创造出来的艺术与生活结合的产物,通过引导孩子欣赏万花筒的精巧构造引其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并引导他们亲手制作万花筒,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色彩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步骤组装万花筒,提高自己的动手的能力。

  2、欣赏色彩艺术给人类带来的艺术与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万花筒的构造活动难点:动手制作万花筒

  活动准备

  有万花筒美丽图案的视频、半成品材料(需要孩子组装的万花筒材料包)、已经做好的万花筒若干、万花筒制作视频(教师可自己拍摄)

  活动过程:

  一、歌曲《彩色的世界真奇妙》导入话题

  师:就像刚刚歌词里唱到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彩色世界里

  二、教师提出问题,播放有万花筒图案视频

  今天老师带来一段视频,请你看一看,想一想,(1)视频里的图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2)什么东西可以形成这美丽的图案?

  幼儿思考回答问题(1)

  幼儿 1:视频里的图案像在开花一样漂亮

  幼儿 2:我看到视频里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椭圆形幼儿

  3:视频里的图案有很多颜色

  教师小结:这些图案色彩丰富,图案对称排列而且不断变化幼儿思考回答问题(2)

  幼儿 1:扎染可以形成这样的图案幼儿

  2:刮画可以刮出来

  三、出示万花筒

  师:究竟是什么形成这美丽的图案呢,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万花筒,这些漂亮的有规律的不断变化的图案就来自万花筒

  幼儿分组自由探索观察万花筒,看一看万花筒里的图案(每组投放两只已经做好的万花筒)

  四、讨论探究制作万花筒的材料

  师:宝贝们,如果请你来制作一个万花筒你需要哪些材料呢?为什么? 幼儿 1:纸筒、卡纸、亮晶晶

  用来装饰

  幼儿 2:需要小圆片,放在里面可以开出花来

  师:通过什么看东西,可以使这个东西变成 3 个,6 个,甚至更多像开花一样呢? 幼儿:镜子,三面镜子(这里说明,孩子做过魔幻书境的科学实验,他们知道一个物体通过三面镜子可以反射出更多)

  (这里,孩子如果没有魔幻书镜经验,可以让孩子带着疑问继续)

  师:那万花筒里究竟有没有镜子呢?我们一起带着这个疑问看看

  五、验证孩子猜想,拆开一只万花筒,展示出每个小零件,一边拆一边示意孩子观察

  六、尝试自己制作万花筒(分发材料包)教师巡回观察小结制作出现的问题,请孩子说一说,大家一起想一想

  七、公布万花筒制作步骤视频,请孩子观察后继续完成操作八、自由玩耍万花筒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制作万花筒,体现科学活动的核心思想。

11、中班科学教学设计《蔬菜大集合》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蔬菜的多样性,体验游戏的快乐。

  2.知道几种常见的蔬菜名称与外形特征。

  3.能按蔬菜的形状将其与影子配对。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青菜奶奶”对话音频及图片;“各种各样的蔬菜”组图;“猜猜我是谁”组图。

  纸面教具:《蔬菜头饰》。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频图片导入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介绍一位朋友,来看看她是谁?

  ——青菜奶奶还有很多很多的好朋友,今天也要介绍给小朋友认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

  出示组图认识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

  ——这是什么蔬菜?它是什么颜色的?它的外形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三

  播放音频图片引导幼儿按形状将蔬菜和影子配对

  ——小朋友们认识了这么多蔬菜宝宝,我们一起听一听青菜奶奶怎么说?

  ——这里有很多蔬菜宝宝的影子,你能猜出来它们分别是哪种蔬菜的影子吗?

  四

  投放纸面教具组织玩游戏巩固对蔬菜名称的认识

  1.组织6-8位幼儿选一种蔬菜头饰带上,每位幼儿代表一种蔬菜,并手牵手围成一圈。

  2.教师任意说出其中一种蔬菜的名称,扮演该蔬菜的幼儿边念“XX蹲,XX蹲,XX蹲完YY蹲”,边做相应的蹲起动作。其中“XX”指的是自己所扮演的蔬菜名称,“YY”指的是现场任意一种蔬菜的名称”。

  3.扮演“YY”的蔬菜要立即边做蹲起动作边念出自己的名称蹲,并指导另外一种蔬菜蹲。如:YY蹲,YY蹲,YY蹲完ZZ蹲。

  4.反应慢的幼儿及念错的幼儿将被淘汰。

12、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滚动的汽车》教学反思

  科学探索活动——滚动的汽车,让孩子们通过操作,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既能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包含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准备。

  设计意图

  有一天,两个孩子拿着汽车在比赛,一个孩子说:我的汽车跑的快!另一个孩子说:不对,你的汽车少了一个轮子,肯定没有我的汽车快!于是两个孩子互不相让,比试了起来。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还是和他一起去探索、去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次科学探索活动——滚动的汽车,让孩子们通过操作,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既能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还能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能发现直板的倾斜度与光滑程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

  2、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并能清楚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

  3、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并懂得用事实说话。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能发现直板的倾斜度与光滑程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

  难点:能清楚的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

  活动准备

  赛道若干、小汽车每人一辆、方块积木若干、光滑的 KT 板、粗糙的吸音板、实验记录表、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滚动实验

  1、设置情景:

  请幼儿分组玩汽车比赛,幼儿自由玩耍汽车游戏。

  2、提出假设:

  (1)师:小朋友,我们怎样才能让汽车在赛道上跑的最远呢? 教师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猜想。

  幼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师生共同小结:怎样能使自己的小汽车跑的最远?你是怎么做的?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小汽车开始有些兴奋,都忍不住把它放在赛道上玩一玩,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给予幼儿自由玩耍的空间,但并不是毫无目的的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直板的倾斜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

  二、汽车坡度实验

  1、设置情景:

  教师出示 KT 板、吸音板和方形积木,引导幼儿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

  2、提出假设:

  (1)师:在同样的高度上 KT 板上和吸音板上,汽车跑的一样快吗?

  幼儿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对比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看看是否一致。(试验记录表见下图,图片可更换成幼儿可以看懂的符号或图片):

  评析:这个环节,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两种板材对小汽车滑动的影响, 但对直板的倾斜度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老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直板的倾斜度与光滑程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第二张记录表格,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老师在活动中继续扮演活动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2)师:请小朋友试着给小汽车做一个斜坡,试一试小汽车在什么面板上滑动得最远?

  幼儿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试验记录表见下图,图片可更换成幼儿可以看懂的符号或图片):

  评析:在这一环节,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的“做科学”,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小结,师生共同交流实验结果。

  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让小汽车在板子上滑动的更远呢?请你们回家中找一找、玩一玩,把你的发现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说一说,看一看。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做中学、玩中学来达到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师的组织与示范,幼儿自己动手通过实验去发现直板的倾斜度与光滑程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92%的幼儿能清楚的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作为一次科学探究活动,能自然融入学习活动的主题背景之下,活动材料来源于幼儿日常游戏中的汽车玩具,以此夯实活动开展的基础,推进幼儿探究的进程。

  活动后我也总结出了自己在本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幼儿动手去探索汽车滑动的距离时,个别幼儿只专心于汽车的滑动,没有很确切的把滑动与直板的倾斜程度用语言表达的很完善。我将在下次活动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式,更好的促进活动效果更好的提升,希望每一次的活动都能比上一次有进步,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13、幼儿园中班科学:小河马吃果子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简单的杠杆原理。

  2.在游戏中明白物体抛出的距离和杠杆支点远近有关。

  3.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简单的杠杆原理。

  2.难点:探究物体抛出的距离和杠杆支点远近有关。

  活动准备

  长柄铁勺子、橡皮筋、积木、粘粘球、河马靶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勺子,讲故事激发幼儿兴趣。师:这是什么?勺子是用来做什么呢?

  动物园的河马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去喂它好吗?可是大河马在水里,离我们那么远,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果子送过去呢?

  二、幼儿探索操作给河马喂食。

  1.幼儿每人拿一把勺子,尝试把果子送出去。

  师:我们要先学会投果子的本领。现在每个小朋友拿一个勺子,练习把果子投过去。(幼儿尝试)你们把果子投出去了吗?

  2.幼儿探索勺子不离开桌面把果子投出去。

  师:动物园里有规定,小勺子只能放在投食物的台子上。我们再来试试小勺子放在投食台上怎么把果子投出去。(幼儿自由探索)

  3.幼儿探索如何利用积木和勺子给河马喂食。

  师:看这儿还有积木,积木和勺子能不能帮我们把果子投出去呢?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2)请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观察讨论。

  师:积木和勺子一起组合能把小果子投出去吗?你是怎么做到的?原来勺子在积木的支撑下,把勺子柄压下来就能把果子投出去。

  4.幼儿尝试用投食器集体练习投食。

  师:我发现刚才果子在积木和勺子的帮助下投出去了,可是勺子也飞出去了,怎么办呢?咱们用皮筋把勺子固定在积木上做成一个投食器,每人拿一个投食器把果子投出去。

  幼儿集体练习投食,教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游戏操作,发现果子投出的远近和积木固定的位置有关。 1.比赛谁投的远。

  师:我们来比比看谁能把果子远投到小河里可以得到一个徽章,投到河马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两个徽章。

  2.幼儿观察比赛结果,对比发现投得远的原因。 师:你把果子投到什么位置了,为什么呢?

  (1)请两位幼儿示范,幼儿观察结果并讨论。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投得近,有的投得远呢?

  (2)对比投食器发现,并引导幼儿观察皮筋固定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投食器上有两个颜色的点,两个投食器一个皮筋是固定在红点的位置, 一个固定在黄点的位置。刚在固定在红点投食器抛得远,固定在黄点的抛得近,是不是皮筋固定的位置影响了果子投的远近呢,一会你们自己去试一试。

  (3)幼儿调整投食器皮筋位置,验证果子抛出的远近与皮筋与果子间的距离有关。师:现在我们分别把皮筋调整到黄点和红点的位置,看一看哪个颜色的点能帮助

  你把果子投得更远。皮筋固定在哪一个颜色的点把果子投的远?

  教师出示记录图示并小结:皮筋放在红点,与果子间隔的距离短,就投得近,皮筋放在黄点,与果子间隔距离长,就能把果子投得更远。

  四、给河马投食。

  1.幼儿比赛,看谁投进河马嘴里的果子多?。

  师:现在河马离我们这么远,我们应该把皮筋和果子间的距离间隔长一些,比一

  比谁喂到河马嘴里的果子最多。

  2.教师调整河马距离让幼儿调整皮筋位置再次游戏。 五、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用勺子和积木做了一个投食器,给河马喂食。同时知道了想要把果子投得远,果子和积木之间的距离就要隔得远。看,河马吃饱了,对我们说谢谢。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探索试试还有什么物品可以组成投食器可以把投出去。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以给小河马喂果子为主线,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明白简单的杠杆原理。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先思考如何投果子、怎样投得远。教师以徽章、比赛等形式激励幼儿,活动中鼓励他们不断尝试,调整支点位置,表现出了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也真正实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4、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有趣的沉浮公开课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塑料盆若干、上浮下沉的符号标签若干

  准备实验沉浮的物品(魔方,乒乓球,筷子,牙刷,梳子、橡皮,纽扣,小夹子,螺丝钉,黑豆)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入神秘小客人米老鼠,开始闯关

  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是谁呢

  米老鼠:嗨,大家好,我是米老鼠,要不要到我的米奇妙妙屋里玩呢?

  今天米老鼠要邀请大家去米奇妙妙屋里玩,想去米奇妙妙屋里玩必须完成一个小任务,是什么任务呢来听一听。

  (二)第一关,猜测各种物品的沉浮现象

  米老鼠: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准备好闯关了吗?仔细看看下面这些物品放在水里哪些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

  观看课件,幼儿观察认识物品。

  那这些东西,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幼儿猜测回答。大家认为比较重的都可以沉下去。轻的可以浮上来

  来我们看看米老鼠怎么说,有什么结果呢?

  (二)第二关,动手实验验证物品的沉浮

  1.米老鼠:小朋友们你们猜了那么久,谁说的是正确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吧,这是我的第二关哦,请小朋友们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不要把水撒出来,也不要弄湿衣服哦。

  2.我们下面就要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了,那我们赶快行动吧,四个小朋友一组。

  我们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沉浮实验记录表,如果你实验的东西是浮上去的,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3.老师指导幼儿操作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表现

  我们成功的闯过了第二关,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物品在水里有不同的姿态,那我们现在能去米奇妙妙屋玩了吗?

  (三)第三关,将沉和浮的不同状态的物品分类

  1.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完成了第二关,但是不着急,你们只有闯过第三关才能正式得到邀请卡哦,仔细听第三关的任务是,每个组的小朋友,把你们组的物品正确的放入沉浮分类框中。

  2.第三关的任务是什么呢?

  现在在你们面前都有两个小框子,看看两个小框子有什么区别呢?

  上浮物品框子和下沉物品框子

  让我们一起来分类放入正确的框子。

  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看看大家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上浮的物品:魔方,乒乓球,筷子,牙刷,梳子

  下沉的物品:橡皮,纽扣,小夹子,螺丝钉,黑豆

  3.我们现在是第三关了,让我来考考你的记忆力了,看看你们的脑袋转的快不快,今天实验的这些物品对你的印象深不深,

  把这些上浮和下沉的标志贴到这个记录表上来。

  4.邀请不同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在不同的物品上正确的做好标志

  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

  (四)延伸生活,结束离场

  1.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对不对,所以啊小朋友们你回到家里和爸妈做下这个小实验,把你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下次活动时来讲给大家听好吗?

  2.走,老师要发邀请卡了哦!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15、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小空气在哪里》

  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事物或者现象感兴趣,会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一次美术活动上,我们孩子发现干燥的毛笔放在水里后会冒泡,很兴奋, 但孩子对空气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因此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本月科学目标, 设计了这节活动,和幼儿一起探索空气在哪里。让幼儿通过亲身探究、实验和操作获得有空气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小实验,了解空气无处不在;

  2.通过运用多种感官,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能够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的特性难点: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空气的存在。

  2.物质准备:塑料袋、盆、水、各种有缝隙的材料:海绵,绒布,大缝石头, 棉花,瓦楞板。

  活动过程

  一、发现空气的存在,知道身体需要空气(3 分钟)

  1.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问:为什么不好受?放开手你在吸什么?(空气)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会很难受。二、抓空气(发现空气特征)(5 分钟)

  1.徒手抓空气:

  问:可是,空气在哪呢?你能把空气抓住么?(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2.道具抓空气:

  A 师:你们看我这里装的是什么?(空气)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 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幼儿说在哪里找到具体地点)

  B 换个地方再抓一次。

  小结:我们的教室到处都是空气。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请你用小眼睛看一看、小鼻子闻一闻、小手摸一摸,仔细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 总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而且我们的教室里到处都有空气。

  四、空气无处不在(10 分钟)

  1.教师操作实验(3 分钟)

  师:粉笔里有空气么?请你注意我把粉笔放进水里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冒泡)。这些泡泡是什么呢?(空气)这些小气泡是藏在粉笔缝隙里的空气。请你也找一找咱班还有那些物品里藏了空气呢?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5 分钟)

  提醒幼儿小心不要把水弄到外面,软的东西压出空气

  3.交流结果(2 分钟) 你都在哪找到空气了?

  总结:原来到处都有空气,不但我们的教室里有空气,就连玩具里、棉花的缝

  隙里都藏进了空气,它真是无处不在啊!

  活动延伸: 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有了空气,会发生很多神奇的事。下面王老师给小朋友们表演一段魔术。你也来试试,你能让纸一直贴在手上么?

  活动总结 幼儿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很兴奋,愿意探究小实验。通过“找空气”活动,知道 空气无处不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并且幼儿能用完整的语 句表达自己的发现。

16、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笋娃娃》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笋长大以后就成为竹子的特点。

  2、能熟悉地朗诵儿歌。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6、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7、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学习并熟悉儿歌内容。

  活动难点:理解笋长大以后就是竹子的特点。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竹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竹笋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竹笋)

  2、结合相关图片介绍竹笋:小朋友所知道是竹子就是由竹笋长成的。

  那你们知道竹笋是在什么季节成长的吗?(告诉幼儿竹笋是在春天生长的)

  竹笋是种非常好的植物,在它还是小竹笋的时候就可以挖出来吃,留着让它生长的话,就能长成竹子。

  竹笋一般长在山里。

  有一个词叫“雨后春笋”,就是说在春天下雨后会有非常多的竹笋长出来。

  二、出示儿歌画面

  1、(出示儿歌画面)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请幼儿认真观察画面,并自由说说,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并对幼儿任何的想法和看法都不作否定。同时逐步引导幼儿能够更加完整地进行讲述。

  3、这幅图画上的竹笋是什么样子的?(有眼睛、嘴巴和鼻子)就像小娃娃一样,我们可以叫它为“笋娃娃”。

  三、初步欣赏、理解儿歌

  1、有一个叫吴少山的叔叔用一首儿歌来说这幅图画,我们来听一听吧。

  2、教师完整念儿歌一遍,幼儿认真听。

  3、提问:儿歌的名字叫什么?

  4、你们觉得沙沙沙,是什么声音?(引导幼儿分析,沙沙沙是竹林里很多竹叶被风吹发出来的声音)

  5、春娃娃,来山洼,为什么说春娃娃来山洼呢?(因为竹笋是在春天生长的植物,这一句就是说春天来了)

  6、蹿出一群笋娃娃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春天天气暖和了,雨水很充足长出了很多的竹笋)

  7、带领幼儿完整念儿歌。

  四、结束部分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笋娃娃的儿歌,这首儿歌写的是春天竹笋生长的事情,竹笋在生长在山上的,春天来了,天气变得暖和了,还经常下雨就会长出很多竹笋来。竹笋还小的时候还可以做美味的菜肴,竹笋长大了就变成了竹子。

  2、请小朋友回到家把这首儿歌教给爸爸、妈妈。

17、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笋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感知散文优美、宁静的意境美,感受小笋娃的活泼、稚拙美。

  2、喜欢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散文内容,感受小笋娃和竹子妈妈的对话的亲切、可爱的情感。

  3、丰富词 “诱人”。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6、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7、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活动准备:

  1、 课件。

  2、 竹子头饰2-3个,小笋娃头饰1个,小笋娃挂饰若干个。

  3、认识笋和竹子。

  活动过程:

  (一)、老师朗诵散文,幼儿欣赏。

  1、老师结合身体动作朗诵散文。

  2、提问:1)这首好听的散文叫什么名字?2)你喜欢哪些好听的话呢?

  (二)看课件,熟悉散文中的对话,丰富词“诱人”。

  1、看课件,进一步熟悉散文中的内容。教师导语:散文中还有哪些好听的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2、提问:帮助幼儿了解散文内容。

  1)春雨带着带着春天的问候来到了大地上,唤醒了谁?他们怎么样?(他们使劲用尖尖的脑袋顶着头顶上的泥土)

  2)谁第一个钻出了地面,是怎样钻出来的呢?(那个长得细细长长的小个子钻得最快)请幼儿学一学小笋娃钻出地面的样子。

  3)小笋娃钻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美景呢?(大片诱人的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小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红、黄、蓝缀在上面,那是一簇簇刚开的小花)a、 丰富词“诱人”,诱人就是很吸引人。b、请幼儿用“诱人”说一句话。

  4)好多的小笋娃钻出地面后他们说了什么呢?(“妈妈,妈妈,你在哪里?”)竹子妈妈又是怎样说的? (“好孩子,妈妈在这儿呢。”)幼儿分角色表演笋娃和竹子妈妈的对话。

  5)小笋娃们看到竹子妈妈后,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那穿着绿衣裳、个子高高的竹子就是妈妈?她怎么和我们一点也不像呢?)幼儿一起复述一遍。

  6)妈妈是怎么对小笋娃说的?(“好孩子,别奇怪,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会和妈妈长得一样了。”)

  7)听了竹子妈妈的话,小笋娃是怎么说的?(“是吗,那要过多久呢?我们好想快快长大,长得和妈妈一样高,好看见更远的地方。”)小笋娃为什么想快快长大?(好看见更远的地方。”)幼儿分角色表演笋娃和竹子妈妈的对话。

  8)你们想长大吗?为什么?

  9)笋娃们在慢慢地长大,终于有一天,当笋娃们能拉到妈妈的手臂了的时候,他们高兴地怎么样啊?(高兴地叫了起来:“哦,我们长大啰,长得和妈妈一样高啰。”)我们学一学他们高兴的样子吧。

  3、幼儿表演散文。请2-3个幼儿戴着头饰当竹子妈妈,一个幼儿戴着头饰当钻得最快的小笋娃,其他的幼儿当好多好多的小笋娃。

  散文:笋娃

  “滴答、滴答”,小雨带着春天的问候,来到了大地上,唤醒了躲在泥土里的笋娃们,它们使劲用尖尖的脑袋顶着头顶上的泥土,都争着想看看大地究竟是什么样的。那个长得细细长长的小个子钻得最快,他使劲吸了一口气,用力一顶,哇,终于钻出了地面。

  小笋娃争大眼睛,看着眼前的美景:大片诱人的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小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红、黄、蓝缀在上面,那是一簇簇刚开的小花。 没多久,好多好多的笋娃也钻出了地面。“妈妈,妈妈,你在哪里?”笋娃们大呼小叫着。

  “好孩子,妈妈在这儿呢。”

  笋娃们的头顶上传来了“沙沙沙”的声音,他们抬头一看,心想:难道那穿着绿衣裳、个子高高的竹子就是妈妈?她怎么和我们一点也不像呢?小笋娃们看着自己黑不溜秋、头上长着几根绿毛的身子,再看妈妈那一节一节圆圆的、长长的身子,非常奇怪。

  妈妈好像知道笋娃们的心思一样,低着头笑咪咪地说:“好孩子,别奇怪,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会和妈妈长得一样了。”“是吗,那要过多久呢?我们好想快快长大,长得和妈妈一样高,好看见更远的地方。”

  春风轻轻地吹着,春雨轻轻地抚摩着,笋娃们慢慢地在长大,黑乎乎的外衣太小了,已经包不住他们渐渐变粗、长高的身体了。 不久,细细长长的竹枝上,又长出了绿绿的小嫩芽。阳光暖暖地照着,终于有一天,当笋娃们能拉到妈妈的手臂了的时候,他们高兴地叫了起来:“哦,我们长大啰,长得和妈妈一样高啰。”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18、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纸的力量反思

  活动内容:纸的力量

  二、活动目的:

  1、 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当纸处于不同形狀时承受的力不相,而圆筒形承受的力最大。

  2、 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和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1)多媒体:用各种材料做成圆形物体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电杆、纸杯、高压锅等)

  (2)师:范图一张、几何立体图形折纸范例四种、绘画纸一张、硬纸板卷成空心圆筒二个、小硬板二块、书一本;幼:绘画纸、剪刀、空矿泉水瓶、透明胶等每人一份。

  2、 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过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初步对折、剪纸等技能。

  3、 拟愿意探索及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作口语表达为重难点。

  四、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大门水泥电线竿,提问:“这根高高的电线竿什么形状的,它为什么可以竖得这么高呢?(简单地让幼儿议论),师:“老师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吧。”

  2、 重点:尝试用纸把书支撑起来的方法。

  (1)寻找方法:出示纸和书,提问:“这是什么和什么;谁能用一张纸把书高起来,幼儿思考回答。每人各取一张纸试验。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

  (2)师提示方法:小朋友认识过那些图形,可不可以把纸变成那些形状再试试呢,幼回答并动手做。师出示几种范例让幼儿说它们的形状。

  (3)讨论:那种形状能把书架高起来,幼儿选中图形

  (4)师出示范图讲明制图方法,幼儿根据图示进行制作,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做。

  (5)将制成图摆放好,轻轻将书放上去,试验。讨论自己选择的方法和结果。

  3、 教师试验,小结圆筒形的力量最大。师再逐一演示,确认试验结果。

  4、 小结:同样的一张纸,做成不同的图形,它的力量不同。有的把书架高了,有的不行。我们发现圆筒形的力量最大。

  5、 给予幼儿信息,发现在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1)观察试验:波纹纸板做成圆筒形它的力量有多大(将波纹纸筒竖放+小硬板再站一名幼儿——下面的波纹纸筒可以支撑住)

  (2)撕开硬纸板,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里面的波纹纸有什么用。

  (3)小结:在圆筒形的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6、 自由活动:让幼儿都来站在小硬板上,感受硬板下圆筒形硬纸板的承受力。

  7、 观察多媒体:用各种材料做成圆形物体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电杆、纸杯、高压锅等);他们都有用材料最省、受力最大、容量最大的特点。

  活动反思: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幼儿亲身感受纸的神奇力量,发现圆形的广泛应用,懂得劳动法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尊重科学的道理。进一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9、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蜘蛛网商店》

  中班科学活动《蜘蛛网商店》

  活动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胆的进行角色表演。

  2、 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益虫和害虫。

  3、 有初步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有关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知识。

  活动难点: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益虫和害虫。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昆虫头饰、事先丰富有关昆虫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

  1、 出示小蜘蛛头饰,它是谁?它有什么本领呢?

  2、 小蜘蛛在森林里开了一家商店,你们猜猜它开的是什么商店呢?(引出故事题目)

  二、 观看课件《蜘蛛网商店》

  1、 哪些小动物来买蜘蛛网了?

  2、 小狗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3、 小熊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4、 小兔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5、 你觉得小蜘蛛对小狗、小熊、小兔说的话对吗?为什么?(启发幼儿讨论蜻蜓、蜜蜂、知了等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6、 启发幼儿思考,还有谁会来买蜘蛛网?它买蜘蛛网干什么呢?它是怎么对小蜘蛛说的?小蜘蛛会卖给她吗?

  三、昆虫乐园

  在这张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四、虫虫游戏

  幼儿自选头饰扮演昆虫,音乐起,所有跟着音乐做动作;音乐停,扮害虫的幼儿立即蹲下不动,扮益虫的幼儿就喊“苍蝇(蚊子、蟑螂),消灭它”。幼儿互换头饰,游戏继续进行。

  创作思路:

  昆虫世界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时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在户外草地上、花丛中,小朋友常常为发现一只小小的昆虫而雀跃不已。于是,我从幼儿兴趣入手带领孩子进入昆虫的世界。

  在《有趣的昆虫》主体中,发现幼儿对昆虫非常感兴趣,为此我选择了这节科学课《蜘蛛网商店》,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更深一步的了解昆虫,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就非常的恰当,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编成有趣的故事、制成动画展示给孩子们看,并通过课件直观地看到昆虫的基本特征。让幼儿完全溶入到意境中,身临其境,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一定的情景,有趣的课件互动游戏,把孩子零星的经验归拢,提升起来,激发了幼儿探索昆虫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看完吴老师上的《小蚂蚁的生日会》后,我发现幼儿对认识昆虫非常感兴趣,为了更深一步让幼儿认识昆虫,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在这次公开课中,我选择的是一节中班科学活动《蜘蛛网商店》,在认识昆虫的基础上加深了难度,让幼儿将常见的昆虫区分益虫和害虫,有初步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首先在导入环节中,我让幼儿说说蜘蛛有什么本领?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大部分都知道蜘蛛会织网、吃害虫,但后一个问题就引发幼儿思考,你觉得它在森林里会开一家什么店呢?带着这个问题引入课题,我觉得在导入环节中进行的比较顺利,幼儿能接受。

  在看完课件《蜘蛛网商店》后,分别让幼儿说说有哪些动物来买蜘蛛网了,她们是怎么对小蜘蛛说的?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大部分幼儿能将小狗、小熊、小兔的话完整表达,可小蜘蛛的话由于太长很难记清楚,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再次分片段的让幼儿欣赏了一遍故事,在这个环节中我能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补救。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大胆表演。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小蜘蛛为什么只卖给小兔?因为小兔网的是害虫,在这初步让幼儿了解益虫和害虫。还有谁会来买蜘蛛网?用来网什么昆虫?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爱思考的欲望。在这个环节中进行的太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思考。

  接着带幼儿进入昆虫乐园,让幼儿认识身边的昆虫,让他们猜猜哪些是益虫和害虫?在这幼儿能够大胆发言,但在讨论毛毛虫和蝴蝶中,幼儿产生了矛盾,很多幼儿说因为蝴蝶是益虫,所以毛毛虫也是益虫,这也是这个环节的难点,原来毛毛虫是害虫,因为它会啃食植物,变成蝴蝶后是益虫,因为它能传播花粉。幼儿在这个环节中表现的非常积极,非常的感兴趣,我在此环节不足的地方是最后没有带领幼儿看图温习一遍哪些是益虫和害虫,加深他们的印象。

  最后我以游戏的形式结束,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幼儿拿到图片之后,应该让他们说说你拿的是什么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呢?再继续游戏,达到一个巩固的作用,效果会更佳,另幼儿每人能带一个昆虫头饰可能视觉效果会更好,但是幼儿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幼儿能够积极的配合,目标基本达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再接再厉,在课件制作方面多学习、多操作、多摸索。

20、中班科学《认识沙石》教学设计反思

  认识沙石(中班科学)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6、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知道准备:

  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

  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 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

  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漠里……)

  ② 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根据《纲要》的要求和我班幼儿爱动手动脑、好玩等特点,选择沙子和石头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不仅可丰富幼儿对沙子和石头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玩沙子和石头的乐趣。

21、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对称的昆虫

  【教材分析】

  对称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随处可见。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轴对称,昆虫也不例外。幼儿在观察探索喜欢的昆虫时也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的现象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观察常见的昆虫,发现昆虫身体的对称部位。(重点)

  2.利用镜子操作,理解对称的含义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难点)

  3.积极参与活动,萌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整张的昆虫图片,在正中纵切的昆虫图片(另一半保存)。

  2.每人一张白纸,一面镜子。

  【活动过程】

  一、玩“对称”游戏,体验对称特征。

  1.每人一张白纸,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开始,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2.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看一看这些图形,发现共同的地方(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小结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对折左右两边都相同, 把它叠在一起会重合)。

  3.小结:这种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

  二、将昆虫图片发放给幼儿,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昆虫身体的对称性。

  1.讨论:昆虫的身体藏着对称吗?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结:原来这么多昆虫身体左右都相同,是对称的。

  3.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翅膀以及触角。

  提问: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它的翅膀上有那些花纹?蜜蜂的触角有什么特点?

  4.小结:许多种类的蝴蝶翅膀花纹是对称的,蜜蜂的触角和翅膀都是对称的。

  三、游戏“蝴蝶找翅膀”,探索发现对称的秘密。

  1.通过小朋友的猜测和课件动态的演示,帮蝴蝶找出对称的翅膀, 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

  2.小结幼儿发现“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 方向相反。

  四、游戏:对称的昆虫,加深对称的理解。

  1.出示昆虫的一半身体,幼儿想象它的另一半,会是什么样子。

  2.把半个昆虫图片放在镜子的旁边,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中的影像和昆虫身体构成对称。

  3.拼图游戏:把两半部分的昆虫图片交给不同的孩子,让他们去寻找并拼出完整对称的昆虫身体。

  4.小结:对称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2、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学设计:各种各样的纸

  教材分析

  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处处都离不开纸, 但纸的种类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纸对于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幼儿生活中经常用到卫生纸、A4 纸、彩纸、皱纹纸等,他们随时随地能看到、用到纸,但这些纸的真正用途和纸的特性孩子们并不了解。

  本活动根据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通过图片、实物操作等方式,引导幼儿对身边各种各样的纸感兴趣,认识感知纸的种类、用途、特性,并通过幼儿搜集的纸,引导幼儿对纸进行不同分类, 同时将纸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游戏中对各种常见的纸的用途及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2.运用多种方式探索不同纸的特性,能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懂得爱惜纸张和书本。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家长、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生活中不同的纸,布置“各种各样的纸”展览会。

  2.纸箱 5 个,分别写有学习用纸、家庭用纸、装饰用纸、包装纸及其他用纸等字样。

  3.各种纸制品(如纸杯、纸盒、纸盘、纸垫等等)及一些特殊纸。

  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收集的纸,感受纸的多样性。

  (1)提问:你带来的是什么纸?可以做什么用?引导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纸,感受纸的多样性。

  小结:生活中的纸多种多样,有皱纹纸、卡纸、包装纸、彩纸、餐巾纸、复印纸、挂历纸等,这些纸有不同的用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纸的厚薄、软硬、色彩、光滑度等不同特点。请幼儿说一说哪些纸不认识,教师或其他幼儿补充。

  (2)介绍几种特殊的纸及用途,如人民币、邮票、画册等。

  二、每组准备各种纸 引导幼儿探索纸的不同用途及种类。

  1.分四组游戏,为每组分别提供不同的纸,引导幼儿根据纸的不同特点,尝试使用这些纸。如:用材质、粘贴纸等装饰瓶子、纸箱;用包装纸包装小礼盒、礼物;用图画纸进行绘画、折纸;用卫生纸、餐巾纸擦拭物品等。

  2.玩完后引导幼儿展示交流:你玩的是什么纸?你用这些纸做了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及时小结纸的不同用途及种类,如学习用纸、家庭用纸、装饰用纸和包装用纸等。

  3.游戏“把纸送回家”,引导幼儿按照纸的用途分类。

  讨论:这么多的纸,怎样放用起来比较方便?引导幼儿按照学习用纸、家庭用纸、装饰用纸、包装用纸及其他用纸进行分类,分放到 5 个纸箱里。

  三、组织幼儿讨论:节约用纸的方法,引导幼儿懂得节约用纸

  1.提问:纸是怎么做出来的?

  2.引导幼儿讨论:造纸需要这么多材料,而且还需要这么复杂的工序才能制作出来,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纸张和节约用纸呢?

  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点滴做起,节约用纸,帮助幼儿树立环保节约意识。

23、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神奇的盐》反思

  本次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盐入手,培养幼儿动手探索能力,《神奇的盐》是一节中班主题科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水里面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带领小朋友一起观看死海视频。看一看“死海”中的神奇现象。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盐入手,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发现生活这种很常见的咸咸的小颗粒竟然还有这么神奇的一面。同时在活动的组织中也让孩子培养科学实验的严谨逻辑性。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4—5 岁的儿童科学探索的目标是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通过活动来促进孩子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扩展孩子的科学认知。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探索能力。

  2.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3.通过实验活动,体验实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水里面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动手操作让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

  物质的准备:

  1.透明杯子、勺子、鸡蛋;

  2.足量的盐;

  3.水 ;

  4. 死海的视频

  5.幼儿观察记录表经验的准备:

  幼儿对盐的一些简单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神奇的“死海”

  带领小朋友一起观看死海视频。看一看“死海”中的神奇现象。提问:小朋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呀?

  二、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

  1.用鸡蛋做实验,看看鸡蛋宝宝放在水里会不会像死海中的人那样没有沉下去。

  2.拿出准备好的盐放入杯子中看看鸡蛋浮起来了没?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那个好伙伴,今天老师带来了“盐”这个神奇的小伙伴。那小朋友们在尝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呀?

  把盐放入杯子中,看一看有没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三、鸡蛋宝宝浮起来了。

  1.教师把盐分发给两个小组的小朋友们,在给他们杯子里面装好水,提醒小朋友们要注意不要把杯子打翻。引导小朋友们放了几勺盐,看看鸡蛋有没有浮起来, 每放一勺就在准备好的记录表上做记录。看一看鸡蛋有没有浮起来,没有就要在记录本上打×,有就打√。

  2.观察和引导孩子做实验。

  3.教师小结:因为这个盐呀,它可以让水变得更有力量来撑起鸡蛋的重量。(在组织小朋友实验的时候,老师要作为引导者来进行一步一步深入,可以:接下来看小朋友们能不能让我们的鸡蛋浮起来;做的时候记得像老师一样做记录;有谁的鸡蛋浮起来了)

  四、我们大家有话说。

  1.小朋友们为什么刚刚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放第一勺盐鸡蛋会浮不起来,直到我们放第五勺的时候它会浮起来吗?

  2.下面,有那个小朋友想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么?或者分享一下你们是在第几勺盐的时候鸡蛋就可以浮起来啦。

  3.小朋友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哟,非常棒,这个盐啊放的越多水就越紧密,力量就越大,就可以撑起鸡蛋。相反呢,盐放的水水就没力量鸡蛋就会沉下去。

  今天小朋友们做的都非常棒,观察也十分仔细,动手能力强。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说:棒、棒,我真棒,棒、棒,我最强。谢谢小朋友们今天跟老师一起开心的做实验。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记得把今天这节课学得知识带回家和父母分享哟,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今天你们做的实验,然后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怎么做。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让小朋友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密度从而提高水的一个浮力。活动的设计从观看死海的视频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提出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接着通过用鸡蛋进行实验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最终通过孩子的动手探索,发现原来是盐使鸡蛋不会下沉的。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给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间,老师在孩子探索的时候应该注意观察和引导。

24、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幼儿园中的树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探索活动,通过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点数出幼儿园中各种树木的总数。

  2.能用图画或符号的形式记录自己在点数树木活动中的发现。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积极参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点数出幼儿园中各种树木的总数。

  活动难点:运用记录的方法,通过观察能正确统计出幼儿园中树木种类的总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园中的树木,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准备:记录表若干张、彩笔、绘画板、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教师:“孩子们,我们幼儿园里有很多树,上周我们一起观察认识了这些树,你们还记得咱们幼儿园了有哪些树吗?”

  2.请幼儿回忆幼儿园中树的种类?

  3.发出统计树木的倡议。

  师:咱们幼儿园里有怎么多的树,他们都位于我们幼儿园的前院,中院和后院,那你们知道每个园中的树都有哪些吗?每种树都有几棵吗?

  二、认识记录表

  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了解记录的方法。

  三、安全提示

  去户外活动时不推挤,不乱跑,小心脚下,不离开老师的视线。材料用完要及时收好。

  四、幼儿进行探索,教师进行指导

  带队到户外,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自由组队,互相合作,共同进行树木的统计记录。

  教师分工:刘嘉琳负责后院,郭梦楠负责前院,郭秭序负责中院。 活动中帮助幼儿进行简单的记录,随时与幼儿一起分享发现。

  五、分享环节:分享发现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记录。

  2.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幼儿园每种树总数。

  活动总结

  幼儿对活动比较感兴趣,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树亲密接触的机会。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探索、用点数的方式记录幼儿园树的总数。在活动中,幼儿很乐意用记录的形式记录幼儿园树木的种类和总数,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能用简单地符号进行记录。活动的不足是由于第一次尝试记录,对记录表记录比较感兴趣,有的幼儿一直尝试为树进行涂色。改进措施是多让幼儿尝试记录,了解记录的方法。

25、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种子藏在哪里》反思

  设计意图

  《指南》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根据《指南》要求,本着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结合本班幼儿情况及主题活动《一粒种子》,活动初期幼儿通过播种向日葵,对种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种植和培育活动。某一天的加餐环节中,一名幼儿对老师说:“老师我不吃火果!”“为什么啊?”幼儿边挑火龙果的种子边说:“里面都是籽!我不吃。”其他幼儿就问:“老师这个火龙果种子可不可以种植啊?”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了本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寻找不同水果、蔬菜的种子,了解种子藏在哪里,知道种子的用途。

  2.尝试种植种子,掌握种植方法。

  3.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种植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了解部分水果和蔬菜的种子藏在那里,知道种子的用途。

  难点:幼儿掌握种子的正确种植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常见水果和蔬菜。物质准备:

  1.家园共育:与家长沟通,让幼儿从家中带来含有种子的水果和蔬菜。(如:豆角、菜椒、火龙果、草莓、玉米等)

  2.塑料小刀、置物筐、酸奶盒、小镊子、浇水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将幼儿带到户外种植区,让幼儿观察已经种植的蔬菜。

  师:“小朋友们,看看我们种植的向日葵和蔬菜是不是已经长得很高了,哪位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哪些是种的种子,哪些是种的小苗苗啊?”

  幼儿:“向日葵种的是种子,西红柿、豆角、辣椒、茄子种的是苗”

  师:“非常好,向日葵种植的是种子,哪位小朋友知道向日葵的种子藏在哪里?”幼儿:“向日葵的种子在他的大花里。”

  师:“小朋友们也带来了许多的水果和蔬菜,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他们的种子在哪里吧!”

  (二)自主探索

  师:“今天将分为五组进行探索活动,每组由老师指派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的分工合作。”

  教师分组并且选出小组长

  师:“现在由每组小组长领取活动材料,领取之后带领组员选择场地活动,进行自主探索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种子藏在那里了,注意安全。”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个别小朋友进行重点指导。

  师:“将自己找到的种子放到写有自己名字的酸奶盒中,垃圾放到垃圾桶,注意卫生。”

  (三)总结分享

  幼儿分享探索成果,幼儿自己总结,教师辅助。

  师:“现在请小朋友为我们分享,他找到了什么水果或者蔬菜的种子,种子是长什么样子的?”

  师:“这位小朋友说豆角的种子藏在豆角的小肚子里,是圆圆的、绿色的······,苹果的种子也在里面,草莓的种子在外面长着······”

  (四)种植活动

  师:“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种子去种植吧!互相帮助和交流一下种植方式,种植好了放到咱们班的试验田中。”活动在种植过程中自然结束。

  (四)活动延伸

  幼儿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探究为什么有的植物发芽了,有的植物没发芽,是种植方式不对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后期继续探索。

  活动总结

  活动地点选择户外种植区,使幼儿融入自然的环境。结合幼儿已有经验提出问题,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及好奇心。在找种子过程中,让幼儿猜一猜种子藏在哪里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分组进行活动,小组长负责制,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及合作能力。分享总结过程中,幼儿展示找到的种子,交流找到的方法,因为幼儿亲历搜集、实际操作,学习氛围浓厚,发言较为激烈。幼儿在交流分享中,掌握找到种子的途径和方法。在亲身体验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活动中,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活动,让幼儿在实物操作中自主探索种子藏在哪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过程中认识各类种子。相比让幼儿对着照片认识各种水果和蔬菜的种子所获得的经验更为丰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使活动目标有效的达成。活动以自主探索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各种种子的不同,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的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26、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有趣的膨胀》反思

  设计意图

  活动区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泡黄豆,观察黄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是因为黄豆遇水产生了膨胀。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科学的教育内容从身边取材,有益于幼儿真正的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身边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愿意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2.能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3.愿意动手、动脑,感受探究活动的趣味。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观察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干木耳、银耳、胖大海、紫菜、菊花、水壶、温水、记录表、水彩笔、透明杯、盘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感知木耳的特征。1.出示干木耳

  (1)教师:你看到的木耳是什么样子?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干木耳的特征。是怎么观察到的?

  (2)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

  (3)小结:我们小朋友通过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的方法,知道了木耳现在看起来黑黑的、小小的、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有点扎手,闻起来还有一股味道。

  2.迁移生活经验

  (1)教师:怎么才能把干木耳变成我们吃的样子?

  (2)教师:有很多的小朋友说,泡在水里就会变成我们吃的样子,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二、基本部分:幼儿实验体验膨胀现象。

  (一)幼儿第一次实验,感知木耳遇水膨胀。

  1.幼儿实验

  (1)讲解实验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将木耳放入温水碗中,仔细观察木耳的变化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提示幼儿保持桌面清洁。

  (2)教师:把泡过的木耳夹到盘子里,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较泡过的木耳和干木耳有什么不一样?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干木耳泡水后的样子。

  (3)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木耳遇水前后的变化。

  (4)小结:泡过水的木耳看起来颜色浅了一些、个子变大了,摸起来软软的、湿湿的, 闻起来还是有味道的。

  2.膨胀现象

  (1)教师:为什么木耳会有这样的变化?木耳里面什么样子?

  (2)幼儿讨论,尝试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原因。

  (3)教师:木耳吸水会变大,这种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木耳膨胀变大后,可以做菜和汤,吃起来不仅有营养而且口感会很好,那就把我们泡好的木耳送到厨房去做美味的食物吧!

  (二)幼儿第二次实验,再次观察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1.教师:是不是所有的食物放到水里都会变大膨胀?

  2.出示材料:银耳、胖大海、菊花、紫菜(观察认知)

  3 出示记录表并介绍使用方法:全班集中猜想,然后幼儿个体实验,最后在分享中全班记录结果。

  4.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提示幼儿观察物体泡水前后的变化,体验探索的乐趣。

  5.展示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在记录表上记录。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的菊花放到水里没有膨胀?而我的已经变大膨胀了?

  6.小结:食物遇水变大膨胀,水的温度和泡水的时间对膨胀的快慢也是有影响的,我们可以在科学区活动的时候进行探索。

  三、结束部分:拓展经验——探索水温和时间对膨胀速度的影响。

  (1)继续观察自然角里自己所泡的操作材料。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新变化?

  (2)在科学区探索同一种食物不同的水温,膨胀的速度是怎样的?

  (3)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总结

  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中幼儿通过眼睛看、小手触摸、鼻子闻多种感官感知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通过亲自操作发现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问题的结论在动手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要适合幼儿探究,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

27、中班科学教学设计《落叶保鲜办法多》反思

  设计意图

  4-5 岁幼儿主要通过感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认识周围世界。他们对事物的操作感知活动是其积累知识经验的重要方式。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下来,落叶成了孩子们的宝贝。在户外活动时, 他们总会自发地去捡拾落叶,还会不时尖叫努力去接住树上飘落下来的叶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落在地上的叶子有的变干裂了,还有的变腐烂了。小朋友说:“这些叶子不漂亮了,我们怎样让叶子还像以前一样漂亮呢?”“我们把叶子装在塑料袋里吧!”其他幼儿也都好奇的围拢过来……幼儿喜欢亲近大自然,对落叶有种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我设计了有关落叶的科学活动—落叶保鲜办法多。

  活动目标

  1、认识落叶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能够大胆猜想保鲜落叶的方法

  3、初步尝试与同伴共同探索各种辅助材料的使用方法。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1、能够尝试猜想落叶保鲜的方法,敢于大胆想象与表述。

  2、尝试使用各种辅助材料,并能与同伴合作探索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颜色、形状的落叶及有关叶子的图片。

  2、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保鲜的材料,如:塑料袋、报纸、餐盒、保鲜膜等。

  3、各种操作工具:剪刀、大中小胶条、双面胶、皮筋、毛线、封口夹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导入:教师出示幼儿收集的各种落叶。提问:1、请你看一看这些落叶都是什么颜色的?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3、你还见过哪些颜色、形状不一样的落叶?

  (二)教师发给每名幼儿一片叶子,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再次感知叶子外形特征。鼓励幼儿与同伴说一说自己手中叶子的颜色和形状。

  (三)出示各种叶子的图片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四)教师出示已经干裂和腐烂的落叶。

  请幼儿看一看这些落叶怎么了?他们的颜色和形状还漂亮吗?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请幼儿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保护漂亮的落叶?不让它们变干裂,变腐烂呢?”激发幼儿想象力,说一说怎样保鲜落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出示并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操作工具。

  1、请小朋友两人一组进行操作。通过游戏《找朋友》自由结组。找到朋友后两个人商量选择一种方法对落叶进行保鲜。

  2、鼓励每组幼儿大胆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尝试,幼儿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三、结束部分:

  (一)每组幼儿展示自己保鲜落叶的方法。

  (二)教师引导幼儿把保鲜好的落叶放在自然角,鼓励幼儿每天进行观察。看一看, 比一比,那种保鲜落叶的方法最好。

  活动总结

  活动反思

  一、目标落实情况:

  1、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发现等方法,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完成了目标中第一个内容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教师的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并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讨论和分享,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从而突破了重点目标。

  3、在幼儿主动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使用各种操作材料和工具,最终使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二、幼儿参与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兴趣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比较相结合,满足了幼儿了解落叶外形特征的愿望。在活动中,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 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使用操作材料和工具时,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用封口夹、皮筋等多种材料,完成任务。

28、幼儿园教学设计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难点: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 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手指游戏,老师的手会变魔术

  2、教师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杯子里,在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被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因为它喝水就会长大了;向我们一样吃吃就长大了;水把空空的里面填满了…… 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 )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 幼儿随音乐变化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科学与音乐活动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变大,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感受欣赏菊花在杯中开放,引起幼儿美的感受。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大了!变大了!”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物体(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29、中班科学活动《水的心情》教学设计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活动中让幼儿在闻一闻、尝一尝的活动中感知水的特性。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激发他们愿意大胆尝试。如果您正需要学习教案的编写,希望整理的教案可以帮到您。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培养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三、活动准备

  1、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PPT课件。

  2、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3、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 人手一份。

  4、水宝宝图片一张。

  四、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一)教师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啊?(出示水宝宝图片)

  教师:你们喜欢水宝宝吗?水宝宝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动

  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2、猜一猜

  教师分别在盛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里放进彩色雪花片,请幼儿猜一猜水里有什么?牛奶里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得见里面的东西,牛奶是不透明的,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原来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水,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

  探索活动Ⅱ

  1、盛水活动

  请幼儿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1) 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铁、塑料品等分别放在自己的水杯中,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

  (2) 请幼儿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4) 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3、扩散性思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被水溶解吗?

  (三)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水和保护水的洁净。)

30、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教学设计

  以下是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的小朋友慢慢开始学使用筷子了,本课将带孩子们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鼓励幼儿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筷子人手一双,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猜一样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师:是的,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发明,那时的人们用竹子削成这样的两根细竹棍,一头细,一头粗,开始人们称它为“箸”,后来又叫筷子,别小看这一双细细的筷子,无论面条,米饭,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东西都难不倒它,它既可以这样夹菜,也可以当夹子,又方便又卫生,后来中国人就习惯了用筷子吃东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它可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离不了的好伙伴。你们说,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学习活动

  ①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师教学筷子握法

  师:先将筷子象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师: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4、筷子游戏

  ①跳筷子舞

  幼儿的品尝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活动小结

  音乐结束

  师: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师: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

  幼:蘸颜料画画、筷子叫乒乓球、搭房子......

  5、结束活动。

31、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教学设计:好玩的磁铁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磁铁,了解磁铁能吸引铁质的东西。

  2. 尝试运用磁铁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相关问题 。

  3. 增强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

  4.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人手一块磁铁,每组数种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管、 雪花片、回形针、钥匙、硬币、小剪刀、瓶盖、布、纸制小鱼等)。

  2、经验准备:幼儿在区域里操作磁铁多次。

  【活动过程】

  一、引出磁铁,激发回忆,调动已有经验。

  1.出示磁铁,引出课题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磁铁),你们认识吗? 你玩过吗?磁铁会做什么?

  2.鼓励幼儿探索活动

  老师: 磁铁特别好玩,你会发现它有许多的秘密,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东 西,请大家猜一猜,再试一试。

  提问: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

  小结:磁铁会吸铁制品,磁铁会吸铁,平时,我们也叫它吸铁石。磁铁能吸住铁制的东西,吸不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二、 解决问题——动脑筋、想办法

  1.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解决问题

  (1)打捞铁钉

  一个粗心工人把他的铁钉丢到金鱼缸里去了,现在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打捞上来。(不能直接用手)

  (2)我们的学具盒盖上之后总是自己张开,怎样让它盖得更牢固呢?

  (3)妈妈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了地上,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

  2、看教师自制磁铁玩具——游泳的小鱼,让幼儿更深的体验磁铁的本领。

  (1)出示范例,教师演示游泳的小鱼。(幼儿感到很好奇。)

  (2)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小鱼动起来?(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3)总结:用一个订书钉订入小鱼的底部,然后用磁铁隔着纸板去吸,此时小鱼会按磁铁移动的方向动起来,就好象小鱼在跳舞。(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隔着物品能吸铁的特性。)

  三、幼儿4人一组,运用曲别针、卡纸和小磁铁,自制磁力小玩具——利用经验,发挥想象,锻炼动手能力。

  四、看幻灯片,了解磁铁的其他用途,幻灯片内容包括门吸、磁力火车、磁力画写板、文具盒、磁力起重机等。

  【延伸活动】

  将材料投放到探索区,鼓励幼儿在区域里继续探索磁铁的秘密。

32、中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有趣的水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2.在探索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三、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果珍、白糖、盐。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小勺子、半玻璃杯凉白开。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导入课题: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了解水的特性。

  1、幼儿进行观察活动: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我要变魔术了。(在鱼缸里分别放上金鱼和彩球)

  师:哪个小客人来到了水里?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猜猜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师:为什么米里的彩球我们看不见,水里的小鱼却一下子就看见了?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请幼儿复述:水是无色透明的。

  2、幼儿进行盛水操作: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瓶子、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

  一样来玩水,试试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师:我们发现水宝宝很调皮,总是从瓶子里、篮子里、袋子里往外怎么样?

  小结:水会流动。

  幼儿复述;水会流动。

  3、幼儿进行溶解实验:

  师:(给每位幼儿一杯清水)宝贝儿们,我们一起来喝喝看,水是什么味道的?小结:水是无味的

  师:现在请你们从桌上的白糖、盐、果珍……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

  幼B:果珍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

  幼C:糖、盐、果珍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可是它们跑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请你喝喝你的水,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幼:我的水变甜了。

  幼:我的水变咸了。

  幼:我的水变得酸酸甜甜的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我糖、盐、果珍跑到哪里去了?

  小结:哦!原来糖宝宝、盐宝宝、果珍宝宝放入水中不见了,是因为它们被水溶解了。来,告诉我,它们被水怎么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奶粉,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三)、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水宝宝的好多特点:水是无色透明的、水是会流动的、水是无味的、水可以溶解很多东西。水还可以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呢?(幼儿回答)

  哇,水有这么多用处,它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大家说的真好,我们不但要保护水,还要节约用水。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浪费呀!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送教下乡的科学活动课,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在幼儿进行盛水操作这一环节,原本计划由宝贝们在几个大浴盆里玩并探索,结果由于场地太窄且没有浴盆的原因改为在桌面上进行操作,幼儿玩起来不是那么尽兴,不过孩子们却没有让我们失望,依然很好的完成了预定的探索结果;

  宝贝们进行溶解实验时,有一个孩子的操作让人啼笑皆非,他把桌上的每一种材料都加到了自己的水杯里,结果大家品尝的时候他一个人呲牙咧嘴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课后该班的老师对我们表示了肯定,还说有一个平时一点都坐不住平均十分钟就要上一次厕所的孩子今天居然一次都没出去,玩得非常开心。说明这个活动对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是啊,科学活动就是要准备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探索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33、中班语言教学设计和反思《小花籽找快乐》(童话故事欣赏)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从优美的童话作品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是语言活动的目的之一。快乐是幼儿最常感受到的一种情绪体验,但快乐的涵义是广泛的。中班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正是让小朋友从神奇、优美的童话故事里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幼儿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引导

  活动目标

  1、理解并欣赏作品,了解小花籽寻找快乐的经历。初步学习句式:“快乐,快乐,我给大家××,大家喜欢我。”

  2、参与谈话活动,乐于在集体面前大声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快乐。

  3、懂得为大家做好事,自己会得到快乐的道理。

  4、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根据故事内容制成幻灯片、影屏展示台。

  2、每人一个汉字小花籽头饰。

  3、字卡:小花籽、太阳、小鸟、蜜蜂、青蛙、雪山、大河、草原。

  活动过程

  (一)幼儿带着头饰随音乐“蝴蝶找花”入场。

  (二)教师出示小花籽:“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小花籽的故事。”

  (三)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的第一、二自然段,提问:

  1、故事中的小花籽从妈妈的怀里蹦了出来,它要做什么?(出示字卡“快乐”)

  2、你们知道什么叫快乐吗?(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

  (四)播放幻灯片,再次欣赏故事的第一、二自然段,提问:

  1、小花籽在寻找快乐的路上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说的?(要求幼儿用作品中的语言连贯地回答,拿着字卡分别学说角色的对话)

  2、太阳、小鸟、蜜蜂、青蛙为什么感到快乐?(在讨论中让幼儿懂得,因为它们为大家做好事,大家喜欢他们,所以它们感到快乐)

  (五)学习角色对话。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它们说的话吧。请拿出字卡,说说字卡上的宝宝的话,然后再与你旁边的朋友交换着再说一说。

  幼儿说角色对话,教师巡回指导。

  过渡语:小花籽看到大家都找到快乐,它也要去寻找自己的快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样寻找到快乐的?

  (六)欣赏故事的后半部分,提问:

  1、小花籽最后找到快乐了吗?它是怎样做的?

  2、小花籽是有谁帮忙的?它们飘过哪些地方? (出示字卡:大河、草原、雪山,幼儿回答后,并找相应字卡)

  3、小花籽最后在哪儿留下来了,为什么?(结合字卡进行)

  4、教师小结:小花籽知道只有为大家做好事,大家才会喜欢它,自己才会得到快乐。

  过渡语:现在我们完整地听完这个故事,然后告诉我你们感到快乐的事。

  (八)结合课件,完整欣赏故事,请幼儿谈谈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加深对快乐含义的理解。

  (九)教师讲评,请每个小朋友戴上头饰扮演小花籽,去询问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是否快乐,鼓励幼儿大方地与他人交往。

  师:那我们一起去问问幼儿园里的老师们是否快乐吧。来,我们出发吧。

  幼儿随音乐退场。

  快乐是幼儿最常感受到的一种情绪体验,但快乐的涵义是广泛的。中班的孩子,因为年龄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往往都只想到自己,而忽视了别人,而能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种体验对于幼儿的成长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于是我选择了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虽然这个教材比较老了,但是这个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花籽”寻找快乐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又通过生动、有趣的角色对话,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最终让幼儿升华到懂得为大家服务,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快乐的境界。

  我在课前自己制作了《小花籽找快乐》的PPT课件,将整个故事融合进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由于课件的图片比较鲜艳、生动,所以观赏课件更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活动中,我创设宽松的语言氛围,通过让幼儿欣赏故事,学说并表演故事对话,让幼儿多说,敢说,乐说,发展幼儿的思维,又通过表达自己的快乐将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提升,懂得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道理,努力在幼儿心灵播下爱的种子。

  活动反思:

  一、目标的达成度。

  在分析教材和幼儿发展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目标,目标比较具体、明确,符合幼儿的发展。活动后觉得知识、能力这二个方面的目标幼儿都能达成,最后的情感目标在我的多次引导下孩子终于能意识到,所以最后的目标也是基本完成。

  二、活动重难点的突破。

  《小花籽找快乐》的故事中,引导幼儿体验“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感受,是这个故事具有独特审美教育价值之处,同时也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活动环节的设计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小花籽找快乐》的故事中,引导幼儿体验“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感受,是这个故事具有独特审美教育价值之处,同时也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第一层次:初步熟悉理解作品。在分析教材时将故事分为两个部分讲述,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作品,首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知道太阳、小鸟、蜜蜂和青蛙快乐的原因。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思考帮助小花籽寻找快乐,这对讲故事的第二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发幼儿继续想听故事的愿望,我想的寻找快乐的方法与故事中的方法一样吗?在讲完故事的后半部分后提问“小花籽找到快乐了吗?它是怎么找到快乐的?”帮助幼儿理解小花籽找到快乐的经过。

  第二层次,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情感。通过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后,进行角色扮演,重点学说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在扮演太阳、小鸟、蜜蜂和青蛙的过程中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的情感。

  第三层次迁移作品经验。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自己为什么快乐?将故事中太阳、小鸟、蜜蜂、青蛙以及小花籽快乐的体验迁移到幼儿的生活中,充分表达幼儿在生活中自己的快乐,让幼儿进一步体验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的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做到了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又扩展、提升幼儿的经验。幼儿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同的,爸爸妈妈带我玩、玩玩具,这些都是快乐,这些快乐与故事中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幼儿在充分表达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的同时将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了提升,让他们进一步体验到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的感受。

  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能很好地进行描述,孩子们没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此时,教师没能通过表情、动作等让幼儿感受快乐,使得孩子们只能停留在童话故事的欣赏理解中,而不能很好地将故事中的“快乐”迁移到生活中来。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在日常生活的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次组织的语言活动只是语言教育的一种途径,今后需要在日常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34、中班科学《两只气球》教学设计反思

  两只气球(科学)

  准 备

  两只一样的气球,一把椅子

  玩 法

  1、告诉孩子游戏的玩法、规则、观察的重点。

  2、把两只气球吹起来,一只吹得大些,一只吹得较小,用线把气球口扎好。孩子观看,哪只气球在空中飘的时间长。

  3、妈妈两手平举,各拿一只气球,从一个高度同时松手放下两只气球,让孩子观看,哪只气球在空中飘的时间长。

  4、孩子模仿妈妈站在椅子上放气球。

  获得经验

  初步了解空气的浮力

  提 示

  空气像水一样,有浮力。相同物体表面积大的,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大,所以大气球飘的时间长些。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35、中班科学《有趣的泡泡》教学设计

  有趣的泡泡(科学)

  活动目标:

  1、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

  2、发展幼儿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3、尝试动手制作泡泡水。并用身体语言表现泡泡的形态。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泡泡枪、吹管、小棒、毛巾若干。

  2、洗衣粉、餐洗净、洗手液若干,杯子若干。

  3、电子琴。音乐游戏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泡泡枪吹泡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展开:

  1、生活联想:提问——平时在哪儿见过泡泡?哪些东西能变出泡泡来?幼儿讨论,交流。

  2、幼儿认识操作材料。老师准备了什么东西?洗衣粉、水等。

  3、幼儿初次尝试做泡泡水。

  (1)水是什么样子的?加入洗衣粉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幼儿用洗衣粉制作泡泡水。提问:“洗衣粉到哪儿去了,有什么好办法让它溶解的快些?(小棒搅、加热水)溶解到水里能变出泡泡来吗?

  (3)试吹泡泡。提问:除了洗衣粉还有什么溶解在水中能够变出泡泡来?

  4、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泡泡水,用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吹泡泡,分享成功的喜悦。

  5、你是怎样弄出泡泡来的?泡泡为什么能飞起来?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6、游戏体验——吹泡泡

  (1)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吹泡泡,分享成功的喜悦。

  (2)应到幼儿观察了解泡泡的特性,说出自己吹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有什么变化?(飞高、飞低、破裂、颜色等。)

  7、音乐游戏——吹泡泡

  (1)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泡泡不同的形态。

  (2)鼓励幼儿随音乐进行“吹泡泡”的舞蹈动作创编。

  (3)师生共同表演音乐游戏“吹泡泡”。

  三、带领幼儿到户外吹泡泡,进一步观察泡泡。

36、中班科学《蒜头发芽了》教学设计反思

  蒜头发芽了(科学)

  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37、中班科学《有用的豆豆》教学设计反思

  有用的豆豆(中班科学)

  活动目标:

  1、通过猜猜、看看,比较黄豆、赤豆、绿豆,并说说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豆罐(黄豆、赤豆或绿豆)。

  2、相对应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宝宝介绍自己的豆制品的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1)幼儿摇摇、听听、猜猜豆宝宝。

  师:“今天,我们这里有很多的豆宝宝,你们愿意和它们一起玩吗?”

  幼齐:愿意。

  师: “那好,我们轻轻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来,请你轻轻地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幼儿自由交流)

  (2)幼儿打开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宝宝?

  幼A:黄豆。

  幼B:红豆。

  幼C:我的是绿豆。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通过摇摇、听听、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引入了活动中,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2、自由探索。

  (1)听听、看看、说说三种豆宝宝的不同。师:“老师这边也有三个豆罐子,我来摇一摇,你们听听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幼齐:不一样。

  师:“为什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幼A:因为里面装得豆豆不一样。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为有的是绿豆,有的是赤豆。

  幼儿自由取出一粒豆宝宝,看看长得怎么样的?和旁边的小朋友的比比,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师:“看看你的豆豆是长得怎么样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A:我的豆豆是红色的。幼B:我的是绿色的,是绿豆。

  幼C:我的是黄豆,比多多的绿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样的,我的是红色的,她的是黄色的。

  (评析: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自由探索、自由讨论,通过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孩子们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找到的、自己发现的,因此在此他们也玩得很开心,同时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识。)

  (2)送豆宝宝回家。

  师:“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那把你手里的豆宝宝送到它们的家里去吧!”(幼儿根据豆豆的标记送它们回家。)

  (3)幼儿讨论:你喜欢哪种豆宝宝?为什么?

  幼A:我喜欢黄豆宝宝,它可以变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欢绿豆宝宝,我吃过的。

  师:“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现在,我们就去参加一个豆制品展览会,看看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3、幼儿交流讨论:

  (1)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幼A:我的变成了豆腐。

  幼B:黄豆宝宝变成了豆浆。

  幼C:我的是绿豆汤,是绿豆宝宝变的。

  幼D:豆沙是红豆宝宝变的。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发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在家常见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还是可以认出来的。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应的豆宝宝那里。

  (3)看照片,请豆宝宝检查。(听录音)

  (评析:孩子们自由选择,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送它们回家,再看照片、听录音让孩子们自己检查、自己发现错误,以他们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同时在集中注意力看听时,对豆制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4、小结:小朋友们真棒,豆宝宝很开心,要谢谢你们。豆宝宝不仅可以做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让我们身体长得棒棒的!

  活动评析:

  本次活动采用农村特有的资源:黄豆、赤豆、绿豆,这三种豆也是孩子们常见的、比较熟悉的,较为他们接受。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摇摇豆罐、听听声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不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还知道了它们所做成的相应的豆制品,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以孩子为中心,自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38、中班科学《小球站稳了》教学设计反思

  小球站稳了(中班科学)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乒乓球和纸。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环境准备:体育区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 幼儿自由玩球.

  2.幼儿将球放在柜子上,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球站稳 ?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 再次提出问题:能不能想办法就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 ?

  4. 鼓励幼儿动脑筋.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将作品陈列在柜子上,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延伸活动:

  区角里投放纸张.瓶子.盒子等其它材料,让孩子尝试实践更多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活动反思:

  科学在于探索,科学在于发现,其实,有些我们无需说得过于清楚,孩子们只要在实践中多看、多学、多玩,他们便能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一些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39、幼儿园教学设计中班科学活动:可爱的气球

  中班科学活动:可爱的气球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气球的特点,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探索各种不让气球飞起来的方法,体验胜利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普通气球(人手一只)氦气球(人手一只)

  2、活动课件

  3、打气筒

  4、辅助资料箱:长棍、双面胶、透明胶、尖刀、扭扭棒、废旧盒子、罐子、吸管、废旧光碟、废旧用纸、卷筒纸芯、海洋球、乒乓球等

  活动过程:

  一、PPT引入:

  ——(出示PPT聊聊气球)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气球?

  (幼儿泛讲)

  二、第一次玩气球(普通气球)

  ——瞧,我这里有这么多的气球,想不想玩啊?等会你们在玩的时候动动脑筋,找一找,这气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幼儿教师一起游戏)

  ——来,让我们的气球休息一下吧,我们也来休息一下。

  ——诶?你找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呀?你是怎么发现的?

  ——那气球里面到底有没有东西呀?

  小结:原来气球里面是有气的。

  三、第二次玩气球(氦气球)

  ——我看你们都这么喜欢玩气球,来我再多给你们一些玩玩吧!

  (幼儿教师一起游戏)

  ——你发现我们现在玩的气球和刚才玩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

  小结:原来这两种气球里面装的气是不一样的。

  四、提出挑战

  ——这气球很调皮,你手一松,它就飞起来了,越飞越高。那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这气球留在你的身边,飞不起来?

  除了我们提到的资料箱里的资料以外,只要你需要的话,我们教室里所有东西,你都可以请它来帮帮助!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五、活动延伸

  ——你们的方法都胜利了,可是我遇到问题了,瞧!我的气球上也绑了东西,可是怎么一放手,它还是会飞起来呢?

  (幼儿泛讲)

  ——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一起来研究一下!

40、幼儿园教学设计中班科学活动:清洁好帮手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清洁好帮手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洗涤用品,知道它们的用途。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发明发明的欲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1.幼儿自带各种洗涤用品(肥皂、洗衣粉、洗涤剂等)。

  2.脏手绢每人一条,装水的盆若干。

  活动与指导:

  一、引出几种常见的洗涤用品。

  1.请幼儿看脏手绢,问幼儿:怎样把它们变干净?

  2.幼儿每人取一条手绢,先在清水中洗,看能否洗干净。

  3.出示几种常见的洗涤用品(肥皂、香皂、洗衣粉),请幼儿说知名称,再分别自选洗涤用品来帮助,把手绢洗干净。

  二、了解洗涤用品的特征和用途。

  1.出示肥皂,让幼儿摸摸,请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肥皂。

  教师小结:肥皂虽然有很多形状和颜色,但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的,是块状洗涤用品。

  2.出示洗衣粉,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说说(提醒幼儿不要用嘴尝),再将洗衣粉加入清水中搅拌后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结:洗衣粉是粉末状的洗涤用品,它能溶解在水中。

  3.让幼儿观察洗涤剂,然后教师也将其溶解到水中。告诉幼儿:这是液体洗涤用品。

  4.提问:肥皂、洗衣粉、洗涤剂有什么用途?(幼儿讨论后回答)

  三、了解洗涤用品的发展过程

  1.教师告诉幼儿:最早,人们用碱洗衣服,洗头发,但碱刺激性大,经常使用会伤害皮肤,头发也会变得枯黄,后来人们发明了肥皂、洗发水等洗涤用品,他们能更有效地去油渍和污斑。

  2.提问:除了肥皂、洗衣粉,还有哪些洗涤用品?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教师小结:随着科学的发展,洗涤用品越来越多,有专门清洗餐具的;有专门清洁人体的;有专门清洁服装的。下面,我们就开个洗涤用品展销会。

  四、师生一起安排洗涤用品展销会。

  1.幼儿先给各自带来的洗涤用品做广告宣传(要求说知名称、用途)。

  2.讨论如何安排,是按用品分类摆放,还是按形状分类摆放。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小朋友从小要认真学身手,长大了发明更好的洗涤用品。

  教学反思

  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小朋友都能积极主动参加进来。使得这个活动很好发展下去。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知道人人都要爱清洁,讲卫生。

41、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设计意图:

  如何选材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能充沛利用大自然、大社会的现有资源,是否容易获得幼儿动手操作的资料。现在正值春意盎然的时节,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一株株笋芽儿破土而出,于是我就充沛利用我们宁海的地理优势,把教育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大自然。带领幼儿上竹林看笋、跟笋婴幼儿比高低、做游戏、用小锄头挖笋等,让他们在竹林里自由探索、自主发现,使小朋友们有了亲身的体验,感性的认识,充沛体现了人与自然这种交互相融渗透的关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笋”这个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小朋友们已经去竹林认识过毛笋,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那回到课堂上,如何把浅层的经验引伸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上来呢?我设计了“笋”这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比较三种笋的异同,了解笋的基本特征、生长过程、用途等。

  2、在经验讲述、观察比较和剥笋的过程中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发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目标中比较三种笋的异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小朋友们去竹林认识了毛笋,这里让他们比较三种笋,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考虑到我们班是从托班上来的,各方面能力比较好,让他们对三种笋进行比较,也是一种尝试和挑战吧!

  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经验回顾

  这里运用录像教学,把小朋友去竹林的情景拍摄下来,小朋友感到特别有趣,充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里运用录像的动感画面,把语境和语言密切匹配进行表述,小朋友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协助。

  第二环节:观察、操作、比较

  凯洛夫曾说过:未满学龄的儿童,他们的知觉在许多场所下是直接与动作和活动相联系的。在活动中,我让每个幼儿选择一株笋,通过各种感官,和同伴交流、比较,从比较两株笋到比较三株笋,接着剥笋壳比较笋肉,让幼儿在多通道、多层面的参与比较中,使认识不时升华,解决了目标中的重难点。

  第三环节:了解笋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我用展示实物和幻灯相结合的形式,给幼儿以直观的感受,这也是对中班幼儿学习特点作出的应答。最后是活动的延伸局部,我让幼儿用笋壳制作、讲述,把笋肉拿到食堂去烧,使课堂中未能很好深入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促使小朋友多方面的发展。

  活动设计:

  笋

  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比较三种笋的异同,了解笋的基本特征、生长过程、用途等。

  2、在经验讲述、观察比较和剥笋的过程中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发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准备:

  毛笋、雷笋、山笋若干;带土的竹鞭;事先拍好录像;制作幻灯。

  过程:

  一、经验回顾。

  1、(放录像)师:咦!这里面有谁呀?我们去哪儿?今天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带着客人老师一起走进录像到竹林去看笋吧。

  2、依次定格,提问:这是谁?在干什么?

  二、观察、操作、比较

  1、最后我们终于把笋挖出来了,真是太高兴了。我们挖出的是什么笋?

  2、小朋友在盒子里找找,哪株是毛笋?再找找除了毛笋,还有什么笋?(雷笋,山笋)

  3、(两株笋比较)每个小朋友拿一株喜欢的笋,然后找个好朋友比一比,你们的笋有什么不同?

  4、(三株笋比较)请三位拿不同笋的幼儿上来,比比这三株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5、幼儿动手剥笋壳。

  6、比较三种笋的笋肉。

  三、生长过程和用途。

  1、提问:我们宁海什么地方笋最多?(双峰)我们作为宁海人感觉怎么样?

  2、笋是从哪儿来的?欣赏竹鞭,了解竹鞭——笋——竹子。

  3、笋有什么用?

  (1)笋壳的用途。

  (2)笋肉的用途。

  (3)竹子的用途。

  (4)欣赏幻灯片。

  (5)师生一起小结:笋的一身都是宝。

  四、延伸活动:我们把桌上的笋壳拿到教室做手工,把笋肉送到食堂烧吧!

42、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沉与浮》教案模板反思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名称:沉与浮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

  1、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利用“↑”和“↓”进行记录。

  2、探索使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活动难点:探索使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皮球、积木、钥匙、石子、泡沫、空塑料瓶、蜡笔、铅笔、橡皮、铁片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物品。

  2、记录材料:观察记录表、记号笔。

  3、装满水的水槽一个。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沉与浮》,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小材料,这些小材料特别喜欢和水做游戏,它们在水里究竟是怎样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探究呢?

  (二)大胆猜测,实验验证。

  1、认识材料,知道名称。

  2、用钥匙、皮球做实验,观察现象,初步感知沉浮。

  3、请幼儿观察材料,并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材料的沉浮性质。

  4、指导填写记录表。

  (三)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1、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2、猜想、实验对比,深度感知沉浮,统一认识。

  3.、把实验材料按沉、浮分类。

  (四)深入探究,改变沉浮。

  1、这些小材料,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想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成功了吗?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通过探索,知到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能让物体浮起来或沉下去,借助其他物体可以改变沉与浮。

  (五)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1、观看视频,思考:水灾时如何自救?

  2、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偷偷玩水,谨防溺水。

  (六)结束课堂,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更多有关沉浮的材料,去探索更多有关沉浮的秘密吧。

  活动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引路。

43、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水不见了》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水本身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养成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一般来说,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围绕本次活动的目标进行科学活动开展。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哪些东西不会吸水。

  2.尝试初步使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发现。

  3.愿意主动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动手操作后获取经验,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难点:

  初步尝试使用记录表,记录容易吸水的物品打“√” ,不会吸水的物品打“×”。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纸、海绵、布、石头、积木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2.纸(实物)海绵(实物)布(实物)石头(实物)积木(实物)。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师: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像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每组幼儿对桌面的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用记录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

  海绵(实物√)毛巾(实物)√纸(实物)√石头(实物)×积木(实物)× 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六、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总结

  本节课重点是让幼儿愿意主动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从课程里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哪些东西不会吸水。且尝试初步使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发现。然而从这节实操课程里,孩子们都兴趣十足,教学已达到目标和想要的结果。

44、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纸花开放》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纸质花在水中开放的现象,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欲望与兴趣。

  2.通过观察纸质花在水中开放实验,培养幼儿猜测、尝试、观察、分析能力

  3.发现纸质花在水里开花的原因,了解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操作能力。

  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纸质花在水里开花的原因,了解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活动准备

  1、塑料盆若干

  2、卡纸、图画纸做的纸花

  3、任务卡

  4、各种不同种类的纸

  5、PPT“生活中纸的运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索兴趣

  1、提问: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手指游戏哦,请小朋友呀仔细的听一听,看一看你听到了什么?(花园里,百花开,万紫千红多姿多彩,菊花张开小嘴巴,兰花扬起小下巴,鸡冠花真神气,喇叭花开早早起,什么花儿晚上开,节日喜庆烟花开)咦?你从老师这首儿歌里听到了什么?那你们都见过哪些花呀?老师今天也跟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朵很特别的花,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花跟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不一样)那请你们看一看这是一朵用什么纸做成的纸花呢?(请小朋友摸一摸)

  2、现在呀老师把这朵纸花的花瓣折一折,变成了一朵花苞。

  那现在请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些花苞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幼儿大胆发言)

  3、那这些花放进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呢?你们想不想试一下呀?

  4、观察实验规则图示,明确操作步骤方法。

  “但是呀,在做这个实验之前,是有一个规则的哟,我们要看懂了要求,才能进行实验。”

  “看一看一共有几条规则呀?有谁来告诉大家我们实验的要求是什么?”

  实验规则图示:

  1)每名幼儿拿一朵花苞;

  2)花瓣朝上轻轻放在水里;

  3) 不能用手碰。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小手不能去碰,但是我们的眼睛要仔细看, 小小的花苞放进水里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起去试一试吧”

  二、操作感知,交流讨论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你观察到了什么?请你们告诉我,花苞放进水里发生了什么?(花苞放在水里,花瓣会慢慢撑开,纸花开放了)

  2、教师提问:为什么花苞放在水中,花瓣会慢慢盛开呢?

  3、小结:原来纸花放在水中,水慢慢地跑进纸宝宝里面去了,就好像纸喝

  了水一样,使花瓣撑开了。

  这是因为纸有吸水性。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一个小秘密。

  三、对比试验,经验提升

  1、看一看这是一张什么纸?(卡纸)现在呀,手工卡纸和图画纸做的纸花要比赛了,它们要比一比在水里哪一朵纸花先开放,你们觉得哪一种纸先开放?为什么?幼儿猜测。

  2、教师和幼儿一起修改实验规则。

  修改为

  ①每名幼儿拿一朵手工纸纸花或一朵图画纸花;

  ②制作成花苞,放在水里;

  ③不能用手碰;

  ④两朵花同时放在水里(着重讲解)。

  (但是呢,现在是两朵花做实验了,那我们规则也要改一改了,一种卡纸做的纸花和一种图画纸做的纸花,两种纸花的话这里的数字宝宝要改成几呢? 因为是两朵花比赛,我们要公平,老师待会喊一二三后,小朋友再把两种花一起放进水里好吗?)

  3、幼儿再次操作:制作花苞,老师说开始时,所有幼儿将两朵花同时放到水中。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集体交流,验证实验结果。(小朋友们都实验完了吗,那请你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四、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图画纸做的花苞开得快?幼儿讲述

  小结:图画纸和卡纸他们的材质不同,图画纸薄一些所以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图画纸做的纸花很快就开了。卡纸与图画纸相比呢厚一些,所以呀吸水性要弱一点,水宝宝进入它的身体里就慢,所以彩色手工纸做的花会慢慢的开。

  这是因为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二个秘密。

  五、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今天发现了纸有吸水性,在生活中,人们会利用纸的吸水性做很多的事情。我们来看一个小片段,看看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六、活动延伸:

  教师提出问题: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纸质做成的花苞,放到水里,他们的开花速度会怎样呢?我们区角中继续操作实验。(现在呀,我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纸,你们都认识这些纸吗?我要是把这些纸都做成一朵小花苞,你们觉得它们会开花吗?那谁可能会是冠军呢?那我们那好这些纸,等一下一起再去试试看好不好? )

  七、活动结束

  活动总结

  《纸花开放》是由我执教的一节中班上科学探索活动,活动的目标首先让孩子认识纸的吸水性,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在课前材料方面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上课前也进行了多次实验,活动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幼儿对材料的选择也很有方向性,在老师出示各种材料的时候,不时听到“这是我们画画的纸”, “这是可以用来折纸”。

  对于材料的准备工作,我给孩子留了家庭作业,回到家后认真收集,爸爸妈妈们也参与了进来,孩子们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带来和同件一起分享, 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若那么多不同的纸,感受到了纸的多样性,在实验操作中幼儿积极进行讨论,通过做实验得到求证,要科学地对待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见代替实验结果。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能清楚得讲述结论,整个活动幼儿的整体状况都很好,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浓厚。

  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后要注意和改进的:一是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富有指导性,二是要增加探索内容, 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学习独立完成作品,个别幼儿急于寻找答案,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处应该有的现象,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指导,使得个别组幼儿不得不停下清理水。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45、中班科学教学设计《长廊有几间》反思

  设计意图

  我园地处中山公园内,孩子们每天会在长廊中游戏,每天耳濡目染孩子们会发现一些长廊的简单特征,通过这一节集体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幼儿发现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探索性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策略。

  活动目标

  1、知道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2、能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并乐在其中。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长廊中的哪四根柱子是一间

  活动难点:点数一定距离内的长廊间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四面墙围起来的就是一间屋子的经验

  物质准备:绳子、蓝胶、数字卡、生活中的自然物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对长廊间的探索的兴趣。

  师:长廊是一间一间连接起来的,四根柱子是一间。长廊里有这么多柱子,你们知道哪四根柱子是一间吗?

  2、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1)教师请幼儿在一定距离内(三间)找出长廊中的一间。师:请你们快去数一数、看一看,找出长廊中的一间吧。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

  (2)教师请三名幼儿介绍自己找到的长廊中的一间。

  观察、梳理横或竖哪四根柱子是一间,发现同一事物可用不同标记物记录。

  (3)师幼共同梳理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小结:我们的房子是四面墙围起来的是一间,长廊是四根柱子围起来是一间。

  3、引导幼儿点数一定距离内的长廊共有几间。

  (1)鼓励幼儿点数长廊的间数,并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长廊四根柱子围起来是一间,谁能数一数从这里到那里的这段距离内(六间)的长廊有几间?

  (2)师生分享答案,引导相同答案的幼儿站在一起,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答案中的数量。

  师:这一段长廊有几间?谁跟他的答案一样?谁有不同的答案?

  (3)师生验证答案,依次请不同答案的幼儿代表介绍计数长廊间数的方法。

  师:为什么我们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呢?你是怎样数的?可以给我们讲一讲或者演示一下吗?

  发现、梳理共性问题,如:共用柱子或遗漏等。被共用的柱子和另外两根柱子又组成了一间,所以在数有几间时会有共用柱子组成另外一间的现象。

  4、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长廊间数的兴趣

  师:中山公园的长廊是很早以前修建的,是著名的文物,长廊上的彩绘有 2231 幅, 听说长廊有二百多间,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数一数

  活动总结

  本节活动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第二层:幼儿能够发现长廊中一间的特征。第三层:幼儿能够点数出一段距离的几间。

  活动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方式,幼儿实际操作点数柱子,并将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通过梳理相关经验,每一次的挑战都能给幼儿挑一挑够得着的感觉,使活动既有趣味性又不缺乏挑战,幼儿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反复尝试、合作、协商的良好学习品质。

46、教学设计幼儿园中班科学《跳跳蛙》反思

  设计意图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对科学领域活动的要求: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本次活动的设计,为了通过教师示范,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形成制作“跳跳蛙”的直观思维,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最后学会思考和制作“跳跳蛙”的科学学习的活动过程。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弹簧的特性和用途。

  2.运用弹簧原理制作跳跳蛙,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跳跳蛙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制作玩具过程中纸条的折法和固定方法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①教具:弹簧一根、跳跳蛙范例一个、两根不同色的纸条、自制纸弹簧小人一个、自制纸弹簧爱心卡一张、背景音乐磁带。

  ②学具:弹簧、两根不同色的纸条、小青蛙图片人手一份、双面胶。

  2.经验准备:幼儿对弹簧的已有认识。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件小东西,你们想看吗?(师出示“弹簧”)瞧,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和小弹簧一起来玩游戏。

  (二)活动展开

  1.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了解弹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弹簧,让幼儿自由探索弹簧的特性。

  要求:拉一拉小弹簧,你会发现什么?

  压一压小弹簧,它又会怎样呢?

  压得轻与重,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好,请小朋友拿出小弹簧,一起玩一玩。

  师小结:小弹簧,真有趣,拉一拉,会弹回去;压一压,会跳起来;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说明它是有弹性的。

  (2)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里面有弹簧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里面也有弹簧的,把你知道的和边上的小朋友说一说。

  (3)演一演:我是一根小弹簧,巩固弹簧特性。

  师:我们生活中有弹簧的东西真多呀,下面,请你也来当一根小弹簧,我当压弹簧的大力士,我压,你蹲,我松手,你跳起,好,卷卷卷,卷成一根小弹簧,小弹簧,真有趣;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压压压,跳跳跳!

  2.根据弹簧特性,制作纸弹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纸弹簧跳跳蛙, 激发制作兴趣。

  小弹簧有趣吗?瞧,把谁给吸引来了?(小青蛙)呱呱呱,我是一只跳跳蛙,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原来这也是一根什么?(弹簧)看用什么做的?他是一根用纸做的纸弹簧。

  (2)让幼儿猜测折纸弹簧的方法。

  猜一猜,纸弹簧是怎么做成的?(幼儿猜测)

  (3)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跳跳蛙。

  ①拆掉一根纸弹簧,引导幼儿观察两根纸条交替折的方法。

  ②师示范用两根纸条折纸弹簧:两根小纸条,一根横来一根竖,慢慢慢慢,头碰头,边对边,像什么呀?用双面胶帮忙固定,双面胶的外衣脱下后,放在篮子里,保持干净、卫生。

  ③哪根纸条在下面,下面纸条往上折,边线一定要对齐,两种颜色交替折,一层一层往上折,折到边缘双面胶固定,注意卫生。请出小青蛙,贴在纸弹簧的上面,好了,跳跳蛙做好了。你们想做吗?

  (4)幼儿动手制作跳跳蛙。(轻音乐)

  要求:两根纸条要交替折,边线一定要对齐。

  (三)活动结束

  玩一玩跳跳蛙。折好的小朋友先玩一玩跳跳蛙,再一起玩一玩:跳跳蛙,真有趣,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压压压、跳跳跳,看看谁的青蛙跳得高。

  (四)活动延伸。

  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请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来了,谁呀?纸弹簧小人,纸弹簧爱心卡,什么地方是纸弹簧做的?漂亮吗?纸弹簧还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会儿我们区域活动时,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活动总结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用弹簧引出弹力这个话题,让幼儿动手体验,后讨论生活中有什么是弹簧做的,然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制作纸弹簧,跳跳蛙。选这个课题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让幼儿在生活回忆中回想什么是弹簧做的,边回想边表述,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制作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且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在活动内容设计中教师引导幼儿来完成跳跳蛙的制作,充分的让幼儿动手操作并且思考。可以在之后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多运用操作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可以充分的探索,体会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之下快乐的成长。

47、幼儿园中班科学:寻找空气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3.积极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懂得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活动难点:

  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提前渗透空气污染的原因。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袋、玻璃杯、蜡烛每人一份,皮球,蜡烛燃烧课件,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环境污染的ppt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魔法口袋,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特点。

  提问:猜一猜我的魔法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你们能不能看见它?能不能摸到?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小结: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主动探究,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提问:空气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幼儿先进行猜想然后验证。请你拿着宝袋去教室找找吧。找之前记得:一定要把你的宝袋装的满满的;在哪里找到的空气:听到拍手声立马回到座位上。

  说说你的空气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小结:原来桌子下、空调旁、门后边都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借助课件《燃烧的蜡烛》以及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ppt图片,大胆猜想,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空气的用途。

  (1)通过游戏,了解人类和动物离不开它。

  提问:空气都有哪些作用呢?请你捏住鼻子,闭紧嘴,现在有什么感觉?除了我们人类谁还需要空气?

  小结:人和动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都会窒息而死。

  (2)蜡烛燃烧实验操作,知道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提问: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如果我把杯子扣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去当个科学家操作一下吧。

  蜡烛有神变化?为什么会熄灭?是很快熄灭的还是慢慢熄灭的?幼儿猜向后播放课件《燃烧的蜡烛》幼儿观看。

  小结:燃烧也需要空气。

  (3)观看ppt图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看,我今天带来一个皮球,它里面是什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东西里边是空气做成的?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小结:生活中我们踢的足球、游泳圈、结婚龙门等都是空气做成的,空气的作用真大。

  4.观看空气污染ppt图片,交流空气污染的原因,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带口罩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自身做起,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活动延伸:

  现在我们每人拿一个“魔法袋,到户外收集空气,去放飞“风等”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通过在实验中让幼儿操作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幼儿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进来,把水倒入杯中用卡纸盖住,卡纸就会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添加了用杯子去盖住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说明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了 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了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在活动中利用了启发提问观察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幼儿通过猜谜语一一寻找空气一一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整个活动的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理解了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培了幼儿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