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心里喜爱的大树》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心里喜爱的大树》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心里喜爱的大树》

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心里喜爱的大树》

  设计思路:

  我心里的一棵大树,它枝繁叶茂、它魁梧高大,它保护我的健康成长,我心里喜欢的大树啊!请你将这个世界都遮罩在你的怀抱下!让人在你的怀抱下健康、开心的生活。为人类抵挡寒风、尘埃。通过本次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白大树在地球上的作用,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从小养成很好的环保习惯。

  活动目标:

  1、学会做观察记录。

  2、复习12以内的点数。

  3、认读树名。

  4、通过对园内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欲望,说出为何喜欢它。

  5、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活动准备:

  1、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2、课前对园内树木进行观察,不同树上都挂有树牌。

  3、彩笔、图画纸、铅笔。

  4、小桶。

  活动过程:

  1、在观察园内不同树种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提问: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的外形特征,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上到下,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讨论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3、领养小树或大树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4、观察记录: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记录小树家的践线图。

  5、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让幼儿学习点数。

  6、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活动室展区展览。

  7、让幼儿说出树木的本领(平衡生态、净化空气、阻隔噪音等作用)。

  8、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9、引导幼儿合理、大胆想设,并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树木会怎么样?

  小结:人类离不开树木,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假如没有树木,空气污染会更厉害;假如没有树木,沙尘会让我们的环境变得很糟糕;假如没有树木,就会有泥石流把房子冲垮......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观看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多媒体录像。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迫切性。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还未达到本质上的认识。爱护环境,教师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从小事做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动物是天气预报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反常行为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2、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调查成果的快乐。

  3、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进行了动物是天气预报员的调查。

  2、动物反常行为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播放天气预报广播。

  2、这是什么?出示卡片"天气预报"。

  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知道天气的信息?(观察天气、动物;电视、报纸、电脑等)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知道天气情况,还能根据天空中云的变化、小动物们的特殊行为知道天气的变化。

  价值分析: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本环节在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气象秘密的愿望。

  (二)小小天气预报员

  1、最近小朋友们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和伙伴们分享一下好不好?

  2、我发现你们调查了很多动物,有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今天我们就分成这三组把调查的结果汇总一下好吗?

  要求:分成三组,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一起汇总在统计表上,再与小组同伴互相交流你们的调查成果。

  3、幼儿分组汇总研究成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以小组形式交流研究成果。每组请1位小朋友做代表来介绍一下你们这一组研究的结果。

  小结:原来气象员叔叔可以利用气象仪器测出气温的高低、风速的大小等天气情况,小动物们也可以用自己不同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小动物这种用自己的行为预告天气现象就叫物象天气预报。

  价值分析:请幼儿介绍自己研究的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推断天气情况的成果,以增加幼儿的成就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天气预报"我知道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的物象天气预报,那么接来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竞赛好不好?

  2、要求: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必答题,每队成员轮流回答,回答正确得一分,回答错误不得分;第二环节,抢答题,听到鼓声开始抢答,答对得一分,答错扣一分。

  3、统计哪个小组得分最多。

  小结:得分最多的小组说明你们已经了解了物象天气预报了,现在可以成为小小气象预报员,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象变化为别人预报天气了。

  价值分析:这个环节以竞赛游戏的形式,使幼儿的知识经验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和巩固。

  (四)、活动延伸

  以后你们看到了动物的反常行为就可以推断出天气情况,做一个小小天气预报员,把天气预报给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小朋友。

附录:能预报雨水的小动物

  蚂蚁成群出洞,预示大雨降临。俗话说:"蚂蚁成群,明天勿晴。""蚂蚁垒窝全天将雨,""蚂蚁挡道,大雨即到。蚂蚁搬家,大雨要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加多,蚁穴变潮,致使蚂蚁不能安居而离巢穴。

  蜻蜓低飞,不是风就是雨。雨前,气压低,昆虫多在低空浮游,蜻蜓为了觅食。往往在离地二三米处的空中飞行。这是即将有风雨的征兆。

  春夏季节,青蛙叫大声大而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谚语说:"蛤蟆大声叫,必有大雨到。"蛤蟆为两栖动物。雨前气压低,水汽多,蛙类感觉呼吸不畅就哇哇大叫。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乐于参与,积极发现。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扩大孩子视野,丰富了幼儿知识经验。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种植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独特的指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活动反思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使幼儿知道树木的多种用途。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对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感情。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发动幼儿搜集关于树的多种用途的资料;录象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树的用途的一些知识。

  2、组织幼儿观看搜集到的一些图片,引导幼儿讨论树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小结:树根可以吸收、储藏水分和养分,抓住泥土,使树干牢固;树根可以雕刻成工艺品,有的可以入药、治病。树干能为树叶输送养分;树干可以做家具、工具、造纸,有的树干还有奇特的作用,如橡胶树的树干汁可以做胶鞋、轮胎。树叶可以给草食动物做食物,还可以遮阳、做书签、做肥料。果子可以吃,有的可以做肥皂、有的可以做药、有的可以做种子。

  3、引导幼儿讨论森林与人类、动物及环境的关系。

  (1)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舒适的居住场所。

  (2)与人类的关系:调节温度,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药材、食物。

  (3)改善环境:防风固沙、防暑降温、减低风速、保持水土、净化污水、减少噪声等。

  4、组织幼儿观看录象,进一步了解树木的作用。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量一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空气宝宝力量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我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小朋友们记得要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哦。

  二、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三、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四、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活动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制作吸管飞机》

【设计意图】

  飞行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它牵涉到力、气流、飞行器的构造等因素。在这次制作活动中,我们想通过纸、吸管等简单常见的材料,制作飞行器。看哪种飞行器能飞、飞得最远,并分析其原因。幼儿要想做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飞机要经过多次的制作--试飞--推测--修改,这有助于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自然地习得科学方法。

【活动目标】

  1、设计、制作吸管飞机,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影响飞机飞行的因素。

  2、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玩纸飞机,体会纸飞机滑翔的感觉。

  2、材料准备:吸管、大纸环(长18cm、宽2cm)、小纸环(长14cm,宽2cm)若干;剪刀、透明胶、双面胶、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飞机吗?飞机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讨论。

  3.师:看来大家对飞机都有一些了解。今天,我就要请小朋友们自己做一架飞机。这里有吸管,大纸环、小纸环,用这些材料作一架什么样的飞机才能飞的很远呢,现在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吧!

  二、制作与试验

  1.幼儿尝试制作吸管飞机,教师了解幼儿制作情况。

  2.幼儿试验飞机性能,并尝试找出问题,改进设计。

  师指导:

  ①你的飞机是否能飞?飞得远吗?为什么?

  ②你的飞机怎样改进才会飞得更远呢?

  3.教师制作飞机,并与幼儿的飞机进行对比试验。

  师指导:

  ①为什么这架飞机飞得最远?

  ②你能用三个零件,制作一架飞得远的飞机吗?

  4.幼儿制作、试验新飞机。

  5.幼儿以图画的方式,记录制作方法、实验情况与实验结论。

  三、展示、分享经验

  1.幼儿展示飞机,分享实验结果。

  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制作了什么样的飞机,它的飞行情况和你的发现。

  2.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师:这里有几架飞机都是用一根吸管和二个纸环制作的,它们会飞得一样远吗?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请幼儿试验用一根吸管和二个纸环制作的各式飞机,了解纸环位置与飞机飞行速度的关系,并尝试分析原因。

8、大班社会领域教案《我喜欢的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喜爱的灯的名称、所用材料及喜爱的原因;

  2、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民俗节日——元宵节,共享集体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大胆表述和运用新词汇的能力。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自制或购买的各式花灯;

  2、网上收集花灯图片文字资料;

  3、民族乐曲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俗话说“三十的烟火,十五的灯”,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又一个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

  1) 介绍元宵节的由来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当时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至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2000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

  2)介绍元宵节的主要活动:

  看灯会:元宵节的中心内容是观灯,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自古到今,元宵灯会、灯谜会总是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家家户户,亲人相携相伴而出,赏灯猜谜,其乐无穷。

  吃汤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猜灯谜提灯笼

  2、介绍元宵节: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你们是怎么欢度元宵节的呢?

  (幼儿讲述过元宵节的经验)

  1)各地方的不同风俗如:陕西人吃“元宵茶”;洛阳人吃枣糕;云南人吃豆面团;舞龙舞狮等

  3、我们都知道元宵节的花灯是最漂亮的了!那你见过哪些好看的花灯呢?

  它们的名字叫什么?

  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它的颜色怎么样?什么造型?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还有哪些好看的灯。

  1)引导幼儿观察网上下载花灯图片;

  2)引导幼儿看小朋友带来的灯。

  4、学古诗《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骑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5、延伸活动:运用腊光纸等材料,进行花灯的制作。

9、大班社会领域教案《我要感谢的人》含反思

  教学目标

  制作各种小礼物,送给幼儿园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环境与材料制作小礼物的材料若干。

  《健康社会》

  一次备课

  1、看画册《我要感谢的人》

  教师:奇奇就要离开幼儿园上小学了,他准备了一些自己制作的小礼物,要送给幼儿园里为自己服务过的人,我们一起看看都有谁?

  请幼儿说一说画册上都有谁,他们为小朋友做了哪些事情。

  引导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你想感谢的人有谁?为什么?

  2、制作小动物

  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动物。

  3、带领幼儿在幼儿园走一走,分别向平时为他们服务的人表示感谢。

  向被感谢的人鞠个躬。

  与被感谢的人拍照。

  送给被感谢的人小礼物。

  为被感谢的人表演一个节目。

  ……

  活动反思:

  活动通过阅读、理解读本,让孩子感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借助活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关注、关爱自己的家人,幸福就在彼此的牵挂中。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两点:一点是理解故事,品味故事中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幸福的感觉;另一点是细致观察画面,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在活动中,幼儿都是兴趣浓厚的,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并大胆的用好听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是我在上课时重难点不够突出:一是怎样让孩子体会到兔奶奶的孤独寂寞;二是怎样体会幸福。幸福的概念是抽象的,宽而广很难抓的住,幼儿只能理解皮毛。还有就是我在上课没有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幼儿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是蹲在幼儿面前倾听他的回答的,由于近距离,幼儿回答声也不是很大,我是听见了,但是坐在旁边的幼儿却不一定能听到,我没有及时鼓励幼儿再用响亮的声音说一次让大家都能听到。总之,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我将在以后的锻炼中越战越勇!

1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是小司机》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教师一起玩“汽车开回家”“贴车牌”的游戏。

  2.在贴完车牌以后,能用语言表达比较后的结果“车牌多”“车牌少”“车牌和车一样多”。

  3.感知体验“车与车位”“车与车牌”的一一对应。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增强幼儿对车类的兴趣和感知,了解和分析幼儿关于一一对应的经验。

  材料准备

  汽车头饰每人一个,圈,汽车、车牌图片。

  活动重点

  感知体验车与车位,车与车牌的一一对应。

  活动难点

  能用语言表达比较后的结果。

  活动过程

  (一)扮成小司机,引出游戏,初步感知、理解一一对应

  师:你们喜欢汽车吗?见过哪些汽车?每辆车上都有什么?

  (出示汽车头饰)师:今天我们把自己变成小司机好吗?我这里有许多汽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汽车戴在头上,一个小朋友只能戴一个。

  师:现在互相看一看,是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辆汽车?

  小结:老师这里的汽车没有了,每个小朋友都有一辆。汽车和小朋友是一样多的。

  (二)在游戏“汽车开回家”的情境中,感知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或是一样多(集体游戏)

  师:现在请小司机把汽车开回家,看看哪里是你们的家。(圈就是你们的家)等会我说“我是快乐的小司机,开着汽车做游戏,嘀嘀嘀,汽车宝宝回家了,一个宝宝一个家,回家喽”每辆汽车都要快快回到自己的家,每个家只能待一辆车。

  1.第一遍玩游戏,感知一样多。

  小结:一辆汽车一个车位,所以大家都找到了车位。

  2.第二遍玩游戏,感知车位多了。

  师:每个汽车宝宝都找到了家,好像多了什么?

  小结:车位多了一个。

  3.第三遍玩游戏,感知车位少了。

  师:为什么这个汽车没有车位?

  小结:车位少了一个。

  (三)在“贴车牌”游戏中,再次感知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或是一样多,并引导幼儿进行表达(个别操作)

  师:游戏玩累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老师这里有很多车,可是他们没有车牌,没有车牌可不行,现在请小朋友来帮忙。

  师:请小朋友取一个车牌贴在自己的车上,记住:每辆车只能贴一个车牌。

  师:汽车和车牌一样多吗?

  引导幼儿说出多一个车牌,少一个车牌或是一样多。

  小结:原来多了车牌少了车牌都不行,只有车牌和车一样多才能一个车牌贴一辆车。

  (四)送汽车回家,再次验证幼儿对于一一对应概念的运用

  师:这么多的汽车,我要把它运到汽车公司,请把你的汽车贴在一节车厢里。记住每节车厢只能放一辆车。

  (五)活动延伸

  游戏“找椅子”。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始终置身于游戏的海洋之中,开始环节戴头饰的设计也暗藏“玄机”,渗透一一对应的知识。游戏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有趣,幼儿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感受数学。

  环节二是集体游戏让幼儿感知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还是一样多。环节三是让幼儿进行个别操作,每个幼儿都体验感受这种关系变化,整个游戏过程渗透——集体游戏——个别游戏——巩固,符合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的原则。教具的创设充分满足每个幼儿的要求,让幼儿通过感官感知、理解数学。‍

1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颜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美术三原色、三间色及两两等量相加的意思。

  2.大胆尝试动手操作、调配颜色、并记录。

  3.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体验认识色彩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魔法瓶三个、PPT课件一份;一瓶醋、一瓶矿泉水、一瓶牛奶;调色杯人手一份、颜料水共14份(红、黄、蓝)、记录单、笔。

  2.经验准备:幼儿有认识颜色的经验。

  3.环境准备:适宜操作的室内环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美术三原色、三间色。

  2.难点:能准确的用"两两等量相加"调试出三间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渲染活动气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装有白水的矿泉水瓶,请幼儿察验后开始变魔术,依次变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

  2.这三个颜色宝宝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幼儿回答……

  3.教师:现在老师来告诉你们,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美术三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叫做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的色彩。我们通常说的美术三原色,即红、黄、蓝。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

  4.你们来猜猜老师为什么去学这个魔术,然后今天在这里表演变魔术?幼儿回答……

  5.师:因为这三个美术三原色宝宝想去彩色城堡玩。

  (二)出示彩色城堡图。

  1.师:但是想进彩色城堡必须打开城门。怎么才能打开城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彩色城堡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彩色城堡的主人:"欢迎你们来彩色城,如果要打开彩色城堡的门,必须要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三角形组成的风车门才行。现在你们的老师已经变出了红、黄、蓝三种颜色。)

  2.教师提问:

  (1)现在只有三种颜色,城门能打开吗?为什么呀?幼儿回答……

  (2)请你们猜猜看,剩下的3个地方,有可能分别需要哪些颜色呢?幼儿回答……

  3.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还是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吧。(彩色城主人:"剩下的这3个地方,可不是随便什么颜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等量相加后出现的颜色才行,小朋友们,快点帮帮美术三原色宝宝们吧。")

  4.师:什么是"两两等量相加"?幼儿回答……(半杯醋加半杯牛奶,半杯醋加半杯矿泉水,半杯牛奶加半杯矿泉水,现场请幼儿演示、记录,特意确定如何"两两相等"。)现在你们学会了"两两等量相加"这个本领了。

  5.师:你们愿意帮助美术三原色宝宝们吗?那请你们有序的走到下面桌子去,每个小朋友的前面都有调色杯及你们需要用到的工具,桌子的中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水,根据彩色城主人的要求,你们一定要将这些颜料水两两等量相加调试在一起才行。不然我们就进不了彩色城堡。

  (三)幼儿操作、记录、播放音乐,让幼儿进行调色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小朋友们有顺序的排队到下面的桌子去操作、然后填好记录单。你是用哪个颜色和哪个颜色两两等量相加得到什么颜色的,请你在记录单上连好线哦,小朋友们需要合作才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们来比一比,看看那个小组的做的又快又准确,好吗?

  (四)小结、讲解。

  1.师:请小朋友讲解自己调出来的颜色以及自己用到了哪两种颜色。你们调出来的颜色是不是开锁需要的?那我们来问一问彩色城堡的主人,好不好?(1)红色和蓝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紫色、(2)红色和黄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橙色、(3)黄色和蓝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绿色。

  2.当幼儿发现颜色量多或少,配出来的颜色也会尽然不同时,支持、鼓励幼儿的新发现,同时做进一步的规律总结。如:"红色+蓝色",当蓝色配多时,会变成紫红色等。

  (五)介绍"三间色"。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彩色城堡的主人让我们找的三种颜色全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吗?紫色、橙色、绿色,这三种颜色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美术三间色"。原来,这些美术三原色(红黄蓝)两两等量相加后还可以变出绿、橙、紫这些美术三间色呢,真神奇呀!

  2.现在,6种颜色全都找到了,那我们可以进去了吗?问问彩色城的主人。(彩色城主人:"你们可真厉害,6种颜色全找齐了呢,请进来吧。")

  3.师:彩色城里好漂亮啊,今天,彩色城里大丰收了,里面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蔬菜水果,老师选出了三种水果,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西瓜、茄子、橙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橙色、紫色)。

  4.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美术三原色和三间色,哪位认真听课的小宝贝能告诉罗老师美术三原色是那三个颜色?幼儿回答……美术三间色是那三个颜色?幼儿回答……

活动总结、延伸

  师:因为今天你们上课表现都非常的棒,所以彩色城堡的主人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我们来听听是什么任务。彩色城堡的主人"小朋友们,你们今天的表现可都太棒了,我想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是你们回到你们班教室用今天你们学习到的美术三原色和美术三间色来装饰你们班的教室,我相信你们会完成得很好的"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彩色城堡主人交代的任务呢?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有秩序的排队回教室思考思考要怎么装饰,一会儿罗老师回教室时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哦。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到了自己调制颜色的时候,积极性更高,一边调制,还结合经验说调制出的颜色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事物的颜色是相同的。

12、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熄灭的蜡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了解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粗细相同与不同的蜡烛多根,大小相同与不同的玻璃瓶数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昨天晚上老师家里停电了,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也没有手电筒,你们说如何才能让屋子里亮起来呢?

  让幼儿自由回答得出蜡烛可以照明。

  二、基本部分

  1.师:点燃的蜡烛不把他吹灭,他会怎么样呢?

  幼:蜡烛会一直燃烧。

  师:如果给蜡烛上面罩上一个玻璃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2.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上面罩一个玻璃瓶,观察其现象,再点燃一支蜡烛放旁边进行对比。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蜡烛燃烧的作用。

  结论:罩玻璃瓶的蜡烛会熄灭,另一只继续燃烧。

  3.实验二:点燃两只相同的蜡烛,分别罩上不同的玻璃杯,观察结果。

  结果:小瓶里的蜡烛先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灭。

  小结: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灭。

  4.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不同、长短相同的蜡烛,并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瓶,观察结果。

  结果:粗的蜡烛先灭了。

  小结:粗蜡烛用掉的空气多,所以先熄灭了。

  三、总结

  空气对蜡烛有助燃作用。

  延伸:如果点燃两个粗细长短都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索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1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心里喜爱的大树》

  设计思路:

  我心里的一棵大树,它枝繁叶茂、它魁梧高大,它保护我的健康成长,我心里喜欢的大树啊!请你将这个世界都遮罩在你的怀抱下!让人在你的怀抱下健康、开心的生活。为人类抵挡寒风、尘埃。通过本次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白大树在地球上的作用,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从小养成很好的环保习惯。

  活动目标:

  1、学会做观察记录。

  2、复习12以内的点数。

  3、认读树名。

  4、通过对园内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欲望,说出为何喜欢它。

  5、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活动准备:

  1、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2、课前对园内树木进行观察,不同树上都挂有树牌。

  3、彩笔、图画纸、铅笔。

  4、小桶。

  活动过程:

  1、在观察园内不同树种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提问: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的外形特征,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上到下,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讨论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3、领养小树或大树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4、观察记录: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记录小树家的践线图。

  5、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让幼儿学习点数。

  6、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活动室展区展览。

  7、让幼儿说出树木的本领(平衡生态、净化空气、阻隔噪音等作用)。

  8、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9、引导幼儿合理、大胆想设,并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树木会怎么样?

  小结:人类离不开树木,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假如没有树木,空气污染会更厉害;假如没有树木,沙尘会让我们的环境变得很糟糕;假如没有树木,就会有泥石流把房子冲垮......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观看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多媒体录像。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迫切性。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还未达到本质上的认识。爱护环境,教师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从小事做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种子宝宝有办法》含反思

教材简析:

  本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秋天的畅想"中"好吃的种子"生成的子活动。开展本主题活动我带领小朋友走进田野,去认识多彩的秋天。他们看到了红红的野枸杞,飘飞的蒲公英……小朋友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老师,枸杞为什么会长在这里?""蒲公英要飞到哪里去呢,是飞到很远的地方去玩吗?""明年它们会在长出来吗?"……可见幼儿对种子传播产生了探索的兴趣,《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在幼儿的探究之后,在幼儿交流讨论中形成的。所以教师应通过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有效的互动,鼓励幼儿交流发现。由此我设计了《种子宝宝有办法》这一活动,让幼儿探究种子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活动预设: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设计理念:

  《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来源于幼儿兴趣发现,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我引导幼儿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习的,为幼儿提供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三个平行的小实验也将不断扩展幼儿对种子传播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进一步帮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

设计思路: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苍耳的传播方式--莲子的传播方式--经验升华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歌曲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 。"

  二、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1、外形:仔细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几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什么颜色的?捏一捏,什么感觉?吹一吹这粒种子,想一想为什么它可以随风飘扬?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出,种子长着白色的羽翼,这是它飞翔的工具。

  3、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三、苍耳的传播方式

  1、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发现"有好多刺"。

  2、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的刺。放大镜下,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刺能做关键性性的描述--有个弯弯的钩。在看清楚小钩钩后,让幼儿快快动手,"把苍耳放到你的衣服上吧,别让它掉下来呀。"接下来问问幼儿"它们为什么能够牢牢得黏在你们的衣服上呀?"从而总结出: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

  3、苍耳的传播: 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四、莲子的传播方式

  1、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将莲蓬放到水盆里,看看它是怎样的?用你的小手指把它按到水里,当你的手指再次离开的时候,它还在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能漂浮在水中。

  2、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1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的配方》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的配方

  一、设计意图:

  五彩的彩泥是幼儿喜欢的手工材料之一,经过他们的摆弄,创作出了许多稚趣盎然、神采奕奕、千姿百态的作品,给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老师彩泥怎么来的?”这小小的问题引起了一群孩子的好奇,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自己配制彩泥。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的配方》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法探究配制彩泥的秘密。

  2、尝试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各种水彩颜料、面粉、水、葱、芝麻、豆类等配方材料以及毛巾、盘子、笔、两张事先画好配方的表格、记录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问题导入法: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团彩泥)

  这团彩泥是我自己配方后制成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多种方法配制彩泥

  1)幼儿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配方表格记录纸

  表格上画有许多材料(同文字相配),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请在表格的相应位置打“∨”。

  2)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始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4)幼儿相互交流自制彩泥的心得,并交流配方:

  (1)幼儿介绍配制成功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2)幼儿介绍配制失败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3)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表格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用各种方法配制彩泥

  1、每个幼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重新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情况,并在第二张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2、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3、展示彩泥配制成功的记录表2,彩泥配制失败的记录表2。

  4、幼儿对记录表进行比较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彩泥配制成功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创作。

  2、个别创作失败的幼儿允许他们再次尝试,从种感受配方的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1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制作风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制作风车,提高动手能力。

  2.在教师解剖范例的情况下,探索了解风车的制作方法。

  3.在制作的过程中,积累操作经验,尝试有目的地解决困难。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风车范例、卡纸、剪刀、双面胶、吸管。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什么?你想做一个风车么?

  做一个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呢?

  2.解析风车,探索风车的制作过程。

  教师将完整的风车挂在黑板上,(banzhuren)一步一步地解剖,并让幼儿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将风车完整的解剖后,幼儿自己探索制作过程。

  3.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风车,制作风车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小组之间解决不了的,教师可以适当干预。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1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含反思

  设计意图:

  1.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定向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了使幼儿重返天真,重新找回好奇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培养5~6岁幼儿的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目标:

  1.知道绳子会发出声音。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难点: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重点: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在活动结束创设小小音乐家的情景,激起幼儿对小乐器的探索,为活动延伸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个乐器留下好奇。

  操作法操作法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4.猜测自己的绳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

  活动反思:

  绳子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东西,取材方便,玩起来花样可以不断翻新,对于大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很适宜,通过对绳子不同用途的认识、探索,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绳子的多变性,并能将绳子的变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玩耍、探索,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在和绳子的操作中感受到了玩绳的乐趣。在活动准备方面,不管是幼儿的知识准备,课前的操作材料准备,我觉得都挺充分的,特别是我为了这次活动还在网上搜集了许多有关绳子的图片,制作了两个PPT,分别是《各种各样的绳子》和《绳子的用途》,帮助幼儿认识几种最常见的绳子以及相应的用途。

  在活动中我自己觉得有很多的缺陷:

  一、家长方面。虽然是我请父母帮助其完成亲子单,但是有部分是父母独立完成的,幼儿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所以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案设计得不够科学,我在活动前虽然让孩子收集了很多的绳子及用绳子做成的东西,并在活动中还布置了展览台,但是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是每组提供每种绳子一份,那么让幼儿通过触摸能更好的感受到不同绳子的不同材质。

  三、活动中让幼儿说说自己玩的绳子这一环节,假如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成果(特别是扎礼物)呈现在集体面前,并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那么能更好的加强幼儿的成就感。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但是要将活动设计的既严谨又生动有趣,却是是很难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8、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宝宝从哪儿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激发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孕妇、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录音机、磁带,幼儿每人一张纸,勾线笔若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讨论----看图片----讨论

  1.教师:昨天老师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一个宝宝,问他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想问问你们,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吗?

  2.教师:"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图片,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

  1、教师: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出示图片)

  2、教师: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宝。

  3.教师:宝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宝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教师小结:这时妈妈就走到医院,请医生把宝宝接出来

  三、宝宝长大了。

  1.教师: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师: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四、幼儿绘画来感谢爸爸妈妈(可以请老师帮忙写一句感谢的话)

  结束:带着画画去送给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

19、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我发现的变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2、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的变化》,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饮料瓶(内装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橡皮泥、毛巾、肥皂、纸质小盒子。

  2、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变化、货币的演变、文字的演变、购物袋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房屋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

  1、发现冬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当冬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师(小结):大家发现冬季来临时有许多变化:树叶变黄,纷纷飘落;花儿调谢;气温降低……

  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分别点击课件让幼儿区别“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并区分四季的不同,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

  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一种物品会有多种变化等。)

  [例如,教师举起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袋装速溶咖啡与幼儿互动。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

  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是吗?这上面确实写着保质期到X年X月X日呢!除了咖啡,还有些什么东西也会过期变质呢?]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

  [例如:

  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师:大家的意见呢? 许多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机的画面会变化;时间长了电视机会变旧……]

  师(小结):通过辩论,我们明白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

  2.了解、欣赏其他的变化。

  师:大家发现了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变化,现在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变化。

  (1)播放反映人类进化、货币演变、汉字演变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一组变化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有些东西的变化过程缓慢而漫长。)

  (2)播放反映购物袋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保护环境的想法和做法进步了。)

  (3)播放反映通讯工具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4)播放反映房屋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这种变化表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师(总结):自然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要是会变化的,季节会轮换,人会长大……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或感觉到的,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发现的,如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等等。

  活动反思:

  1、我觉得设计和组织的这个活动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和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和探索的对象。我通过帮助和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敢于发现知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和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和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2、有个别幼儿参与不积极,原因是这名幼儿很聪明,从来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对别人的表现不屑一顾,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就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的表现,说:“是的,XX宝贝你也有变化,今天的变化就是你比以前学会了倾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

  本次活动我主要想培养幼儿辨证科学的态度,虽然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我仍然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2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颜色对对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颜色变化的兴趣。

  2.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涂有红、黄、蓝颜色的小手掌;魔术箱;红、黄、蓝颜色的水:装有红、黄、蓝颜料的瓶盖。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一碰》,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1.幼儿随音乐《碰一碰》进入活动室。

  师:咦,小朋友,你们的小椅子上都放的什么呀?看一看你的小手掌上都有什么颜色?(红色、黄色、蓝色)

  请幼儿自由回答并提问。如:你在哪里见过红颜色的东西?鼓励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有颜色的东西。(以此形式再提问黄色、蓝色)

  2.开始游戏

  请小朋友随音乐《碰一碰》找一个跟自己手掌颜色不一样的好朋友来碰一碰,并提问:“小朋友,你的小手掌颜色有什么变化?(变色了)。让小朋友随音乐再找一个跟自己颜色不一样的朋友碰一碰,再次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二、魔术表演,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今天,老师不仅给小朋友带来了好玩的游戏,还给小朋友准备了神奇的魔术呢!小朋友要瞪大眼睛,看看魔术到底是怎么样神奇的呢?

  教师准备三个瓶子,里面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每个瓶子里插上两根带有开关的塑料管。音乐响起,教师进行魔术表演。表演完后提问幼儿:“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小了)到哪去了呢?(流到鱼缸里了、不见了等等)有的小朋友说是流到鱼缸里去的。瓶子里装的是红色、黄色、蓝色的水,为什么鱼缸里却没有红色、黄色、蓝色的水呢?鱼缸里现在是什么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此过程让幼儿各抒己见。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吧。(教师拉开帘子)哦,原来水是顺着管子流到下面鱼缸里去的,看一看每个鱼缸里都有几根管子,管子里有什么颜色?”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并能说出:红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橙色,红色碰上蓝色就会变出紫色,蓝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绿色。

  三、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两种颜色配色后神奇的变化

  “刚才这个魔术不仅老师能变出来,小朋友也可以变出来,小魔术师们,你们试试吧!”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瓶子里有一种颜色,请小朋友找一个相同颜色的即时贴贴在瓶子的身上,记住它就是瓶子里现在水的颜色。(banzhuren.cn)还有的颜色藏在瓶盖里,请小朋友找一个跟自己瓶子里颜色不一样的瓶盖盖上去,拧拧紧。

  此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三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红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蓝色标志的瓶盖;第二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黄颜色的水,并配有蓝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第三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蓝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

  小朋友,快到老师这里来!我们的魔术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变魔术要有神奇的咒语呀,跟老师一起念咒语吧:“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让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

  播放音乐,幼儿随音乐晃动瓶子里的水,让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小魔术师们快看,你手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通过提问,巩固哪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分别会变成橙、紫、绿三种颜色。

  四、幼儿喷色,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魔术师们可真厉害,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大树、小草)大树和小草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绿色).以同样的形式出示南瓜、桔子、葡萄等。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颜料来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幼儿进行喷色活动,体验颜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五、结束部分

  颜色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让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更多有颜色的东西吧。幼儿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2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好玩的气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够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大胆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创造力。

  3、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快乐情绪,体验合作的乐趣。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一个充气的气球,瘪的彩色气球若干

  2、彩虹伞一个、长绳子一根

  3、活泼的音乐。

  活动重点: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难点:

  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 欢快的音乐进入教室,教师神秘的拿出彩虹伞,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彩虹伞的爆米花游戏。激发他们对气球的兴趣。

  二、教师出示充足气的气球,请幼儿摸一摸,猜猜气球里装有什么?

  请小朋友摸一摸气球,有什么感觉?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里面有空气)

  三、如果气球里没有空气会怎样?教师松开气球充气处的绳子,让幼儿感受空气从气球里出来,没有空气气球会变得瘪瘪的。

  四、怎样使气球变得鼓鼓的?教师出示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观察气球变大的过程。感知气球的存在。知道气球里装满了空气就会鼓起来。装的空气越多,气球就越大;反之,装的空气少,气球就小。但是如果气球装的空气过多,气球就会爆掉。

  五、空气有个怪脾气,喜欢从气球肚子里溜出来,怎样才能让气球吃得饱饱的,又不让空气跑出来呢?(用绳子绑紧)

  六、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探索气球的玩法。(教师小结)

  七、增加气球的难度。把我气球都记在绳子上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顶。

  八、提高难度:让幼儿跑起来用头顶。(教师根据本班幼儿情况不断地增加绳子的高度)

  九、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有个别孩子参与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孩子对动物的保护色,了解不多,使他们在活动中兴趣不高。但教师要注意到这些孩子,主动发问,积极互动,效果会好些。

22、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我喜欢的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探索汽车感兴趣,能观察,探索生活中常见车辆的外形特征。

  2、能观察、比较各种汽车,发现其异同点,并能用土话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3、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汽车玩具和有关汽车的经验。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参照亲子手册《路上的车》带幼儿观察,比较各种汽车,协助幼儿收集各种玩具、图片、书籍,并向幼儿介绍有关汽车的知识。

  2、物质准备:

  (1)轿车、公共汽车、卡车的模型(有条件的幼儿园尽可能联系车辆,进行实物观察。

  (2)记录笔、纸。

  3、环境创设:与幼儿一起利用各种汽车的图片,玩具、模型将活动室布置成“小小汽车城”。

  4、材料配套:亲子手册《领域活动—路上的车》。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师:这些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布置了“小小汽车城”,让我们一起参观吧。

  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的名称,特征等。

  集体交流:你还认识哪些车?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观察墙面上相应的汽车图片,初步感受汽车种类和用途的丰富。

  二、观察、比较轿车、公共汽车、卡车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发现其相同点。

  引导语:轿车、公共汽车、卡车都有什么部件?

  集体交流三种车的相同之处,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幼共同归纳汽车的基本特征:外观上看都有车身和轮子,(快思 www.banzhuren.cn)其中车身上有后视镜,挡风玻璃、车窗、车灯;车内有方向盘、操纵杆、座椅等。

  三、观察、比较轿车、公共汽车、卡车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特征,发现其不同点、展示和介绍记录表,重点强调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来记录。

  引导幼儿通过看、玩、拆等方式比较三种车辆的不同点,并从车身形状,座椅数量、车门、车轮等方面记录其不同点。

  组织幼儿分享交流记录结果,小结三种不同车辆的不同。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满足幼儿的需求。

  《指南》中指提出,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生成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主体,教师进则是活动的引导者,综合活动《我喜欢的汽车》中,每位幼儿的兴趣都十分浓厚,活动中,将幼儿聊天的内容进行升华,如:“你心目中理想的汽车是什么样子?”,“它都具有什么本领?”,“你准备怎样设计它?”,逐层提问,让幼儿在脑海中建构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汽车,为幼儿最后的动手实践,打下基础。

  二、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

  《指南》中提出,“要注重学习和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活动中,我注重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整合,艺术领域中 “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将幼儿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喜欢会飞的汽车!”,“我的汽车上有浆,它可以两用!” “我的汽车是无人驾驶的,永远不会撞车!”,在讨论中积累幼儿的想法,选择需要的制作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心中喜欢的汽车,“开”着自己的爱车进入 “小社会”体验按规则行驶的乐趣,为幼儿将来步入“大社会”奠定基础。

  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

  《指南》中提出,“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我设计了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和活动的材料,“扮点组---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加工、装饰”,“ 自由组---对材料进行随意组合,剪接、装饰”,“改造组---根据提供的组合材料,进行想象、添加、装饰”。

  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设计制作喜欢的“汽车”,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成功点,自信、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喜欢的“汽车”,活动中,幼儿乐乐“开”着自己的“迷你跑车”说:“我的车是电脑无人驾驶,会自动避让前方的车!”;幼儿妞妞“开”着自己设计的“飞船汽车”在天空中飞;幼儿琪琪“开”着自己的“折叠汽车”自由自在地“跑”,据说这种车可以折叠成一个小箱子……

  总之,孩子们在活动中参与度都非常高,自行开发和设计的“汽车”都很有特点,活动比较成功。

2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光和影子》含反思

  [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光随处可见,幼儿随时可以找影子,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引导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探索精神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学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通过各种探索影子的活动,使幼儿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准备电灯、手电筒、幻灯机、投影仪等。活动在晴天的户外场地上进行。

  [活动过程]

  1、在户外找影子:如树影、房影、人影等。让幼儿在阳光下和阴暗处分别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对比了解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没影子。说说怎样才能产生影子。

  2、想一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现过影子?(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请幼儿分别在灯光、火光、手电光照射下观察影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画影子:早晨中午、下午站在同一地点,两人一组互相帮忙,把地上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自己与他人的影子是否相同?在三个不同时期,自己的三个影子有什么变化?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变?

  4、教师和幼儿一块玩踩影子游戏,使幼儿明白影子可以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5、出示幻灯机、投影仪,教师和幼儿一块表演手影游戏,让幼儿观察影子随着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6、议一议:人利用光与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什么产品?(幻灯机、电影机、摄像机等)

  7、我们利用影子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夏天乘凉、踩影子游戏、进行手影和皮影活动)

  8、通过活动形成对影子的科学认识,培养幼儿不怕黑夜的勇敢精神,并喜欢影子的活动。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内继续投放手电筒、投影仪等,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子,玩踩影子的游戏。

  [效果评析]

  为了让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亲身实践去发现问题,找出其中关系。

  另外,在活动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掌握过多的知识,而是注重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

  活动反思:

  1、本活动幼儿非常喜欢。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吸引幼儿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容易掌握知识,不仅获得的印象深刻牢固,还能引起幼儿对光的极大兴趣。

  3、将观察和实验结合教学,引导幼儿的观察,扩大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的乐趣。

  4、还有幼儿自己动手做“手影”“踩影子”游戏,吸引幼儿的学习趣味性,加深幼儿的体验,保持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齿轮转转转》

  【活动设计】

  《纲要》对于科学的目标中指出:“喜欢观察、动手操作和实验,积极寻求答案”。我们班的孩子在看了一部名叫《雨果》的电影后,顿时对齿轮的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听到孩子们在讨论“齿轮为什么会转”这个话题,他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说法。但齿轮并不是随便就能触手可及,也并不是随处直观可见的。在现实生活动中,孩子们只是知道齿轮转动的结果,但对齿轮为什么会这样动,他们是无法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

  于是我将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齿轮”作为这节教学活动的素材,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创设及利用Algodoo软件,让幼儿对齿轮的转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与多媒体的互动,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时发生的变化。

  2、乐于探究,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教师操作用:PPT一套、记录表、实验软件一套、触摸式电视机。

  幼儿操作用:建构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问题——激发幼儿对齿轮的兴趣。

  1、出示机器人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2、观看机器人画画的视频。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吗?

  小结: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

  二、操作教具,感知变化——引导幼儿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的变化。

  1、教师展示多媒体教具,并记录。

  重点提问:这里几组齿轮?他们都一样吗?

  小结:

  (1)第一组是2个大小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

  (2)第二组是2个一样大小的齿轮,中间还有一个小齿轮,他们3个齿轮也是碰在一起的。

  (3)第三组齿轮的的大小都不一样。

  2、幼儿操作多媒体教具,分别验证3组齿轮转动的变化。

  重点提问:这3组齿轮转起来会怎么样呢?

  小结:

  (1)原来2个相同大小的齿轮转得一样快,但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

  (2)小齿轮带着大齿轮转动,2个大齿轮转动的方向一样。

  (3)三个大小不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小齿轮转的快,大齿轮转的慢。

  三、探索构建,实物验证——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齿轮的变化。

  1、幼儿尝试搭建,教师进行观察。

  教师观察重点:幼儿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

  2、展示幼儿作品,解决齿轮搭建的问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游戏中,利用齿轮搭建不同的机器人。

  活动反思:

  优点:

  1、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活动,维持幼儿的兴趣。

  (1)软件上的调整

  利用新颖的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节来取代原有的多媒体软件,通过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探索、体验齿轮转动的变化及直观触碰的乐趣,使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积累有关齿轮转动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支持者。

  同时利用Algodoo软件在齿轮上加了追踪器,帮助幼儿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一些有关齿轮转动的小秘密,为后面实物操作验证环节积累了相关经验。

  (2)课件上的调整

  原本是由时钟引出齿轮,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时钟似懂非懂,由时钟的原理展开活动对孩子的理解上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时钟中的齿轮”调整为“机器人中的齿轮。”机器人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机械物,所以我从电影《雨果》中,截取了齿轮带动手臂写字的视频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3)材料上的调整

  原本为了与第一环节的“时钟”相呼应,设想将“猫头鹰”改为“时钟”,但根据幼儿平时在电子书包游戏中,对于“时钟”这一齿轮游戏的兴趣并不高,且考虑到要让幼儿在理解齿轮“咬合”的情况下脱离图纸搭建,有些难度。故将“时钟引出齿轮”调整为“机器人引出齿轮”,将最后搭建“猫头鹰的眼睛”调整为搭建“机器人的眼睛”。

  由于此活动主要围绕“齿轮”,故在设计最后搭建验证的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将机器人框架事先搭建好,在活动中主要就围绕齿轮展开操作。若机器人的造型事先由幼儿进行搭建,可能活动效果会更好,幼儿也会更有兴趣。

  (4)幼儿良好科学操作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平时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幼儿养成“用什么、拿什么”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由于小零件比较多,一开始教师将提供给每组幼儿可以正正好好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会用错零件,将别人的零件用完,导致他人无法完成搭建。故教师将材料按照每位幼儿的需要分入一个框中,鼓励幼儿在自己的框中去寻找搭建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便于幼儿的自我创造。

  2、目标的定位。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乐意与触摸式电视机及Algodoo软件进行互动并积极探索,成功的发现了齿轮转动的秘密,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3、注重活动的科学性。

  (1)语言的科学性

  此类科学活动非常考验教师的科学素养,一字一句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以确保传递给幼儿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严谨的,如何把科学知识变成容易被幼儿接纳的是教师设计活动时重点思考的方面,如:对于机器人会动的原理最终确定为“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又如:对于三组齿轮转动时的变化进行小结时的用词等都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

  (2)教师的回应。

  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说的机会,并对于说的对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表达,可以维持幼儿的探索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加幼儿信心。

  不足和建议:

  1、活动的科学素养性有待提高。

  幼儿实物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科探性还不够强。若将活动过程做以下调整:实物操作,发现问题——利用软件,引出问题——实物操作,验证问题——欣赏视频,拓展经验。由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再展开探索,更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研究的积极性,也更能符合《指南》中科学活动的目标。整个活动也会更有趣,更能体现孩子们的自主发现。

  2、教师的回应有待加强。

  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应抓住重点,如:教师提问“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呢?”幼:“因为有齿轮在动,还要上发条。”此时教师在给予幼儿肯定的同时,可以赞扬幼儿说到了2个点“齿轮、发条。”当在幼儿说到“齿轮碰在一起在动”时,教师可抓住重点及时引出科学性的词——“咬合”,让幼儿对齿轮的了解更具有科学性。

2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

  【活动过程】

  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全体幼儿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发店”,“理发店”正式开业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

  4、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

  摩擦产生静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5、气球娃娃来看你。

  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

  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

  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6、好玩的章鱼

  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像章鱼一样。让孩子试试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墙上。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2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小猫摸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3以内的数的关系。

  2.能按数取物,按物说数。

  3.乐意参加活动,体验愉快的情绪。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制作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鱼若干。

  2.小猫头饰每人一个。

  3.创设鱼塘情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框各一个。

  4.《开火车》音乐、铃鼓一个、礼物包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做运动

  随音乐出场,师:“宝宝们我们开着货车出去玩吧!”

  师:“今天天气真好,你们想不想和妈妈一起游戏?”

  第一次:妈妈和宝宝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小猫小猫喵喵喵,跟着妈妈做游戏,我的小猫跳一下(幼儿跳一下);我的小猫拍两次(幼儿拍手两次);我的小猫叫三声”(幼儿叫三声)。第二次:速度稍快。第三次:速度加快。

  二、 小猫摸鱼(听觉感知)

  (一)摸一条鱼

  师:“宝宝们快找块地毯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师:“我们小猫最喜欢吃什么?(鱼)今天妈妈带你们去鱼塘摸鱼好不好?”

  教师提出摸鱼的要求:拍一次铃鼓摸一条鱼,两次铃鼓摸两条鱼,三次铃鼓摸三条鱼。

  幼儿摸鱼,教师指导:妈妈刚才拍了几次铃鼓啊?(一次)你摸了几条鱼啊?(一条)看看你的小鱼是什么颜色的?(banzhuren.cn)摸到红色鱼的宝宝举起来让妈妈看看,请你把它放到相同颜色的框里。

  (二)摸两条鱼

  幼儿摸鱼,教师指导幼儿摸两条鱼。摸完后,请宝宝们休息,老师检查:妈妈看看你摸了几条鱼?都是什么颜色的?教师拿着筐子:红色鱼宝宝回家了,蓝色鱼宝宝们和妈妈亲一亲,黄色鱼宝宝回家了。请一名幼儿检查放的对不对。发现有错都及时纠正。

  (三) 摸三条鱼

  幼儿摸鱼,教师指导:“妈妈来看看那只小猫最能干,摸对小鱼了,你摸了几条鱼啊?”(3条鱼)(多问一些孩子。在摸鱼的过程中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老师总结:“哇!摸了这么多鱼,今天晚上可以大吃一顿啦!”

  三、 小猫摸奖品

  师:“今天小猫真能干,摸了这么多鱼,妈妈要送礼物给你们。在你们的地毯后面有一封信,里面是妈妈送给你们的礼物,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摸一摸里面有什么?有几个?用小手数一数!”

  老师总结:“妈妈送你们的礼物喜欢吗?天快黑了,宝宝们拿好礼物,带着我们摸到的小鱼回家了。”随音乐出门。

  活动反思:

  1、教师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例如让幼儿概括鱼类的基本特征,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能零星地表达,但是缺乏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而老师准备了鲫鱼、金鱼的图片,对比鲜明,给予幼儿充分观察鲫鱼、金鱼的过程,因此幼儿在认识鲫鱼、金鱼的基础上,能根据图片自主探索,寻找鱼类的主要特征。活动中,由于有一定地铺垫,这样,孩子新的经验不是很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2、活动中教师注意资料的积累

  科学活动的资料积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培养幼儿自己进行记录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资料积累的意识,资料的积累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照片、录像、录音、谈话记录,甚至是孩子操作的原始材料都是保存的资料,例如,教师准备了记录表,在幼儿阐述观点时,及时将幼儿的表述记录,教师一一展示幼儿的表达,既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又激烈了其他幼儿表达的积极性。由于教师的记录,有意识第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因此在后面环节中,幼儿才能有效运用记录表中的内容,分辨鱼类和非鱼类。

  活动中,我通过这两点策略的运用,幼儿能初步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由。最后在“小蝌蚪是鱼吗”新的问题中,我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情满中秋》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观察月亮的兴趣,培养细心、持久的观察态度。

  2、了解一些中秋节的习俗,以及月亮的圆缺变化。

  3、积极主动的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

  活动准备:

  1、收集月饼盒,布置中秋圆月及嫦娥跳舞的情节。

  2、集中展示幼儿“月亮上面有些啥”的创作画。

  3、在教室中摆放月饼、柿子等时令食品,了解中秋习俗。

  4、将幼儿“月亮变化图”的观察本,展示在墙面上。

  活动过程:

  1、请家长协助幼儿做好每晚观察月亮及三天画一次月亮图,并写上观察日期的工作。

  2、 请家长丰富幼儿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经验,(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给幼儿讲讲月亮的传说。

  3、 请家长帮助收集月饼盒及携带各式月饼,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活动区域安排:

  科学区: 提供有关宇宙、太阳、行星等图片,激发幼儿对天体宇宙的兴趣。

  数学区:提供月亮的变化图以及不同大小的月亮拼图。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28、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物体的弹性》含反思

  【活动设计】

  有弹性的物品在我们的周围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欢玩一些利用弹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们只是觉得这类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学原理,而作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适当地对其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让幼儿观察、探索、操作等来理解物体的弹性。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难点: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X”。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29、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静电现象》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二、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四、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3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数一数记一记》统计

  引导幼儿学习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记录、统计,《数一数记一记》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一节优秀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探索不同的点数方法,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完整教案免费阅读

活动目标

  1、通过点数游戏对统计活动感兴趣,体验记录、统计的乐趣。

  2、探索不同的点数方法,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班级物品的数量(20以内),并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点数、记录方法及统计结果。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能够用自己的方法点数玩具数量并做记录。

  活动难点:幼儿能够探索不同的点数、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有过做记录的经验。

  2、幼儿玩过20以内点数游戏。

  3、认识数字1-20。

  材料准备:

  水彩笔每人一支,记录表每人一张,小组记录板每组一块,玩具每组两筐,胶棒每组2个,0-9数字小卡片若干,0-9数字大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师生共同点数、记录、统计。

  前几天,小朋友们把班级的玩具进行了分类,今天我们来统计一下这些玩具的数量。

  师: 1、一起数一数,班里现在一共有几名男生?女生又有几名?班里一共有几名小朋友?

  2、请你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你是用哪种方法记录的?

  3、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来数一数玩具的数量?

  4、请小朋友观察这两张表格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总结:

  我们总结的点数方法有:一个一个点数、两个两个双数点数......

  二、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组,计数、记录,统计班级玩具的数量。

  师:1、刚刚我们数了班级小朋友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数玩具的数量,小朋友们可以用不同的点数方法和记录方法。请你搬椅子到自己想统计的玩具桌边。

  2、请你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物品都有什么?他们都是做什么用的?

  3、请你选择自己想统计的玩具,用你喜欢的方式数一数玩具的数量,把你数玩具的方法记录在表格里。

  4、已经数完的小朋友,请你们把自己组数的玩具数量,写在小组大表格里,并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互相看一看结果,说一说自己数玩具用的方法。

  三、师生共同观看、填写班级大统计表,并交流计数、记录的方法

  师:1、小朋友们都已经按照自己的小统计表把自己组玩具的数量统计在小组大统计表里面了。

  2、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的统计情况。

  3、请小朋友说说你在统计玩具数量时,是用什么方法数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哪位小朋友还想介绍一下自己的点数、记录方法?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教师总结:小朋友都用自己的方式统计出了玩具的数量:有一个一个点数、2个2个数、把玩具放在一排数......等等这些方法。

  四、活动延伸:

  1、小朋友们之后可以尝试用其他不同的方式,统计一下我们班级其他玩具的数量。

  2、想一想我们怎么保证刚刚统计的玩具数量是对的?

活动总结

  反思总结:大班幼儿抽象开始萌芽,对数学活动感兴趣,我从幼儿的交谈中发现幼儿对班级物品数量感兴趣,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并且能够体验数学的有趣。所以我从每天幼儿都能接触到的玩具入手,给幼儿营造宽松自主的空间,请小朋友们点数并记录和探索不同的记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