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中从关注“像不像”到关注“想不想”

艺术活动中从关注“像不像”到关注“想不想”

艺术活动中从关注“像不像”到关注“想不想”

  

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在以往的艺术活动中,我们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情感”、“重教师轻儿童”的现象。教师在儿童艺术活动中,多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儿童艺术活动的标准,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模仿、训练。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反思自己的艺术活动,我们的艺术教育发生着变化。
  以绘画为例,在我们关注“像不像”的时候,绘画活动通常是这样的四步曲:范例、示范、操作、讲评。活动后,我们会收到每位小朋友的作品,他们画的和教师的范例像极了,看起来大家画的都很好,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很有成就感。但用纲要的理念分析这样的活动,我们看出,教师的一步步示范,一句句步骤讲解在辛辛苦苦地剥夺儿童的自主观察和创造性表现。“像不像”扼杀了儿童艺术活动的灵魂-创造性在一次次解读"纲要"中,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启蒙教育。儿童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