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不仅是基本的教育观念问题,也是时时刻刻表现在教育行动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基本是强调教师的教。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多研究的是教师怎样教,较少研究学生怎样学。在师生关系上,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许多人冲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观念和工作模式,在探讨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的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对现实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对待,有不少人还坚持认为师生关系就是从属关系,教育应当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大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并未真正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种种危害,或虽已认识却漠然处之。我们从教育功能观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一下“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可以发现“应试教育”有以下表现:

1.以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淘汰取代了教育自身的育人功能。

2.以追求升学率为惟一目标的急功近利行为,磨灭了教育为人与社会发展服务的长期效能。

3.使面向一切人的现代大众教育,退化到了面向少数人的落后的小群体教育。

4.无视人的主体价值,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甚至是学校用以张扬自己成绩的工具。

5.强化了“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封建腐朽教育观念,造就了大批轻视和远离劳动生活的无所事事者。

6.在师生之间产生了无形的“尊卑”界限,拉开了相互间的距离,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种种危害,重新树立全新的教育功能观。

为此,我认为素质教育下的师生关系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即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加以实施和落实。

在幼儿教育中,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在学习中充分显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心理实验证明,适宜的新刺激能激发幼儿更强的求知欲和引起他们积极的思维。作为教师,应提供适宜的活动内容,积极创造“最近发展区”,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