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应在孩子身上重塑自我

父母不应在孩子身上重塑自我

父母不应在孩子身上重塑自我


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人们在日渐公平的竞争中,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浅溥,后劲不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叹都化为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感情倾注在下一代身上。这时,父母们培养孩子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预期或多或少都带有在下一代身上重塑自我的色彩。 
 
  但此时,家庭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更新大大滞后于父母们永无止尽的感情和物质投入。事实上,父母们大都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传统经验对于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直觉和某种传统经验往往与科学的家教方式背道而驰,诱使家庭教育走入如下误区: 
 
  (1)以“神童”教育替代早期开发。由于望子成龙心切,父母习惯于应用成人化方式教育少儿,以高于实际年龄的年龄档次要求来衡量少儿是否成才。对于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少年大学生的培养再次成为教育热点。由于这种严重违背少儿身、心、智、品诸方面发展规律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远远超出了少儿的承受能力,因而往往面对的是“10岁神童、15才子、20凡人”的尴尬局面。 
 
  科学的少儿教育应该是对包括智力开发,创造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和道德品质等在内的素质全面开发,更应该是建立在少儿正常的身心发育基础之上的合理开发。 
 
  (2)以知识教育替代智力开发。在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智力开发。受社会上“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和“知识教育为主”的思想影响,再加上父母自身教育手段的匮乏,人们所常见的早教优教还仅仅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认识教育的层次上。其实,早教优教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专注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在内的智力的全面开发,以从根本上改善孩子大脑的性能,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更为良好的基础,开辟一个尽可能广阔的空间。 
 
  (3)以智力开发替代素质教育。早教优教、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中心内容,但并非是全部内容。而在实施早教优教的父母中,经抽样调查,有60%的父母认为“智力教育就是天才教育”。因而,中国的少儿教育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开发的问题十分严重。对于这种状况,一位关注中国教育的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出现了这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便后冲洗”,“人走关灯”,“洗完手关水龙头”这样的修身教育,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错。 
 
  (4)以传统的礼规教育代替现代文明素质教育。在目前一些家教甚严的家庭中,往往看不到民主、宽松、和睦的气氛。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这种家庭仍然用一些传统的礼教观念来衡量、判断子女行为的对错。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不经意流露出的总是“男女授受不亲”、“下不犯上”、“一家之主”之类的陈腐观念。而对于如何去培养一名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现代人,这部分家庭还知之甚少,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意识。 
 
  运用前述的分析模式来透视以上的几大误区,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相对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刚被打破。早已渗入家庭教育与重视人才的知识、技能、轻视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没有来得及更新。对于知识、智育的极度重视,不仅在学校中造成数至上,死记硬背的教学气氛,也进一步推动本由学校专职的“知识教育”功能向家庭渗透,使知识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某些陈旧的观念仍然对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发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另外,子女因为父母的殷切期望和过高的投入,成长受到极大的压力,也成为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一大缺陷。 
 
 
采编自《当代青年研究》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