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对智商测试的误区

家长们对智商测试的误区

家长们对智商测试的误区

北京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士郭勇认为,家长们对智商测试的认识有四大误区。

  误区一,智商高就是“天才”。有些家长抱着鉴定孩子是“天才”还是“庸才”的目的来做智商测试,这显然是荒谬的。智商测试只是儿童心理咨询中一项科研或治疗的评定手段,单纯的智商指数并不能说明孩子是“天才”还是“庸才”。

  误区二,智商等于智力。目前的智商测试通常是由语言、数字和图像等3部分内容组成,是国际通行的方法。但实际上,人的智力的全部内涵要远远超出这几项,通常而言,智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智力是人的大脑对对象的综合性的、潜在的认识能力,同时,它也是可以在某些具体领域、具体问题、具体对象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而目前的智商测试是不可能将其余全部测出来的。

  误区三,孩子都需要测试智商。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智力超常儿童和智力迟滞儿童都为数极少,90%以上的儿童都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因此,专家普遍认为,测智商只是对那些疑似超常、弱智或心理有问题的儿童才会适用,一般人不必测智商。

  误区四,一测定终身。在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试验,一位心理学家一做智商测试的名义,选出若干名学生,事先不透露真实情况,随意将学生分为两组,然后任意指出一组是智力好的,另一组是不好的。半年以后发现,被称为智力好的一组学生的智力果然好起来,而另一组果然成了不好的。这说明,人的智力是变化的,一次智商测试只能说明他此时此刻的智力状态,而不能作为预测将来智力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