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 三顾茅庐反思 咬定“语文”不放松

语文课文 三顾茅庐反思 咬定“语文”不放松

语文课文 三顾茅庐反思 咬定“语文”不放松


    时常听到有老师感叹:“语文到底怎样了?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些许尴尬。可不是吗,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让人应接不暇;语文课堂可谓花样翻新,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但静心审视,可以发现语文课堂有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语文的本体往往会被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热闹场面所遮蔽,使人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又失去了它的本真。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要干什么?这些看似清楚的问题,如今却变得有些模糊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命题,却关乎着语文的本原和本质,值得我们好好地去追、去探索。
    
    一、语文就是语文,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
    
    【课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案例】
    《三顾茅庐》(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这里的美景可真令人陶醉啊!谁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男同学回答问题比较踊跃,奖励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师:看到美丽的景象了吗?
    生:看到了!
    师:这美丽的景象为什么能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呢?
    生:因为作者选择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景物。
    生:作者还用上了许多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了它们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用心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去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美景吧。想不想用优美的语句把它描绘出来呢?
    生:(齐答)想!
    师:老师有两点要求:1.用“来到……只见……”的句式来写;2.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并抓住它们的特点来写。还等什么?赶快动笔吧!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写后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星期天,我和妈妈来到南湖公园散步,只见那里的假山形态万千、树木郁郁葱葱、鲜花色彩斑斓,湖水清澈见底,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师:听了他的发言,你们感觉如何?
    生:感觉公园很美,是个景色宜人的地方。
    生:在这样美丽的公园里散步,心情一定不错。
    师:(用实物投影打出该生写的话,边评讲边圈画)是呀!这位同学选取了南湖公园里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物,还用上了不少好词:形态万千、郁郁葱葱、色彩斑斓、清澈见底、流连忘返,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所以才会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老师奖励他一颗星,我们要向他学习。
    师:谁还要交流?
    生:春天来了,我们全家来到梅花山,只见那儿的梅花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争奇斗艳,好一片花的海洋啊!
    师:听了你的发言,大家都陶醉了。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感悟】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者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注意从语言文字入手,强化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又能领悟到文章的形式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模仿,学以致用。如此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切实地改变“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语文教学状况,充分地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由这个案例,我不禁联想到现今的一些语文教学,为了张显文本的人文价值,教师往往抛开语言形式,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发掘上,进行着就内容谈内容的繁琐分析。这种脱离文本语言进行空谈的倾向,恰恰是把语文的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一种虚化语文学习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语文本体的失落。
    诚然,文本内容需要探讨,但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情感的深处,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所以,语文教学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关键是要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
    
    二、语文就是语文,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
    
    【课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
    《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请把文中的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语句?
    生:(读)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请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句话,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具体方法。
    (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
    师:你们体会到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具体方法了吗?
    生:爸爸是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师:你们也能像爸爸这样用身边的一些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吗?
    出示句式:
    你,,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1:你瞧,烈日当空,连马路上的柏油都快晒化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是用马路上快晒化的柏油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生2:你听,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喉咙都叫哑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动用了听觉,用知了的叫个不停这个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很好!
    生3:你摸,水池里的水已经有些烫手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查“无字词典”了,学会查“无字词典”真有意思!
    【感悟】
    这个教学案例中,教者能够立足文本,关注语言,强化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语言。教学中,教者先让学生动手画、动嘴读、用心悟,引导学生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方法。教者不止于此,还对文本进行进一步挖掘,利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与生活体验相联系,把自

     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掌握方法,巩固知识,训练能力。如此教学是富有张力的,不仅能给予学生整体的双基训练,还能较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由此观照当今的一些语文教学,课堂上师生心浮气躁,忙忙碌碌很开心,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的本体被淹没在浮华喧闹的活动当中。课堂上,该写的字不指导学生好好地写,该读的书不引导学生好好地读,该品味的语言不指引学生好好地悟,该思考的问题不启发学生好好地想,该交流的看法不点引学生好好地说,该理清的文脉不帮助学生好好地理……如此浑浑噩噩的课堂,怎能使学生明明昭昭呢?
    语文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课程。这个“基”应该具有迁移作用或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成分,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要素,是潜藏着巨大能量的基础;这个“基”就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义上来,要心无旁骛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花大气力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强基固本,抹亮底色。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上才会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道,他们的语文素养、文化品位和健全人格才会得到提升。
    
    
    三、语文就是语文,应该展现自己的魅力
    
    【课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案例】
    《掌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生1:小英,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
    生2: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生3:好样的!小英,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
    生1: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2: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3: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学生自由练读,读得很投入、动情,之后又请了两个学生个别朗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如果她感动,那么,就请你陪她一道流泪;如果她高兴,那么,就请你陪她一道微笑……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把那充满温情的一幕永远保存在我们美好的记忆里。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感悟】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诱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移情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学生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与文本灵犀相通,产生共鸣。课堂上,学生敞开心扉,用一颗颗纯洁的童心去触摸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的温度;他们飞扬激情,倾诉心声,用一句句质朴的童言来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纯真的情感。教者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等,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移情体验的过程,释放潜能,蓄积情感,进行真实而多元的体验,获得真切而多元的感受。这样,学生的语言、智慧、情感、思想在品味语言、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这样教学才是展示语文自身魅力的语文教学。
    由这个案例使我想到当前的一些语文教学,教师依然漠视对文本的研读。教学中,有的视教学参考书为“圣经”,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课堂气氛沉闷,语文学习如同嚼蜡,毫无情趣;有的远离实际,人为拔高,强行灌输,弄得学生似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的置文本于一边,随意拓展,无端生发,旁逸斜出,文本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试想,如此教学何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真挚情感?何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语文是最具魅力的学科,它本身就充满着情感,充满着智慧,充满着诗意。语文的魅力,就潜藏在生动形象的语言当中,就蕴含在回味绵长的情意当中,就显现在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当中,就体现在读写听说的实践当中。语文的魅力,源自于语文的灵动,源自于文本的召唤,源自于师生的智慧,源自于课堂的创造。张显语文的魅力,意味着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面向学生,要少一些生搬硬套,多一些灵动生成;少一些人为拔高,多一些务本求实;少一些浮光掠影,多一些驻足凝视。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为学生营造双基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言语活动中,催生智慧,培植语感,建构知识。要充分发掘文本的语文教学资源,用文本的形象感染学生,用文本的情感熏陶学生,用文本的精神陶冶学生,让学生在心心相融的交流对话中,滋养性情,培育人格,塑造灵魂。唯有如此,语文的魅力才会得到张显,语文才会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鸡汤”。
    
    有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为了学生的生动发展,愿语文能够在课改的浪潮中涤荡自我,洗尽铅华,回归本真,咬定“语文”不放松,扎根学生的心田,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撑起一片浓荫。这正是语文的美好愿景和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