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 《齐民要术》云:莼性纯而易生,种以浅深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茎瘦而叶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谓的莼菜。《本草纲目》亦云:"*9字作莼,从纯。纯乃丝名,其茎似之故也。" 学名 Brasenia Schreberi Gmel.(Brasenia peltata Purtata;Brasenia purpurca Casp.)莲科。 古名 露葵(《颜之推》),茆(《诗经》
在评价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的影响上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的观点,认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另一种可以举薄树人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孔孟对科技知识并不是漠不关心,一
[摘要]本文从古代中国的“经验农学”与近代西方的“实验农学”的本质区别入手,重点阐述晚清知识阶层对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认知、提倡、引进、传播的过程,同时指出了晚清政府在农学启蒙中所确立的发展近代农业科技的兴农措施,促进了从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了近代农业科技从启蒙到体制化的历史进程。[关
[内容提要]本文以民国时期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对蒙古草原地区的调查资料为基础,从人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出发,对冬、夏营地的分区、畜群周期性移牧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蒙族游牧业社会的特点做出了初步的分析。本文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传统游牧形态是一个多层次的游牧圈结构。这一结构是为了在基本的草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摘 要:我国东北地区拥有广阔丰美的草原,科尔沁草原、松嫩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都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清代以来,随着蒙地的开放,大量移民迁入草原地区开辟垦区,尤其日本侵入东北后大肆掠夺东北的草地资源,使东北的草原面积趋于萎缩,草原过牧日益严重。草原退化、荒漠化和盐渍化成为东北草原不合理开发而造成严重
一.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界定在进入对江西传统农业改造的分析研究之前,为了准确地把握现阶段江西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改造的方向,必须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从一般的意义上作出界定,概括其典型特征。从农业发展史的角度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农业是人类早期以渔猎和
前人已经对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进行了很多研究,但从全国角度研究棉花、棉布运销的并不多,而且一般认为,棉花、棉布这类农产品、农副产品多由农家“自给自足”,也就是作为商品买卖的很少。这与史料中记载的大量棉纺织品及其原料,作为商品在全国的流通相互矛盾。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清代前期全国棉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农业雏形,成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把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有机的结合起来。史载:"顺德地方足食有方……皆仰人家之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鱼、猪、蚕、桑四者齐养"。(1)桑基鱼塘由于自身的优势,能实现良性连环生产,明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其面积曾一再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王朝,其农业又有新的发展,表现在农书的大量增加,其中尤其以文献搜集类和地方性农书及专业农书类为突出。在生产技术方面,精耕细作和复种套种更见充实丰富,农学理论也较宋明以来有所发展。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而能始终保持地力于不衰。但清代重文轻理较前代尤甚,农业赖以发展
黄省曾 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1490年,卒于1540年。黄省曾幼年时喜读古代散文和辞赋,对词书《尔雅》颇有研究。明嘉庆辛卯(1531年)参加乡试,名列榜首,中举人。后因进士不第,便放弃了科举之路,转攻古代诗词和绘画。当时南都参赞乔白岩坐镇金陵(今南京),他聘请黄省曾前往
内容提要 清代北方边塞建有众多的官办牧场,放养大量的马、驼、牛、羊等各类牲畜,其规模和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前代。它是当时国家直接经营畜牧业的集中表现形式,是在改革宋、明政府间接经营畜牧业——官督民办(将官畜寄养于民间)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曾采用的一整套严密而适用的管理办法,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中国古代,扩大耕地面积是应付人口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规模增长较快,为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一方面充分发掘现有土地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则大力垦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成为当时农业开发的重点区域。明清时期,垦殖规模最大的山区是鄂豫陕交界处的荆
农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业领域中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劳动者个体自主活动能力的增强。但在一个只有治乱循环、王朝更迭的社会环境中,农业因生产要素和技术缺少明显变化而陷入到一种被称之为“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中。在此种情况下,政府作为转型时期制度创新方面最具优势的社会组织,对于社会进化和“均衡
内容提要: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从农垦、水利、林业诸方面,论述了1912—1949年间西北各地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对今天西北大开发亦有借鉴意义。关键词:1912—1949 西北地区 农业资源 开发近代中国西部农业资源的规模开发始于清末,但其高潮和显著成效则在民国时期,如众所周知的东北农业移民开发。凯恩斯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汉
内容提要:世界上开展农业保险的国家普遍实施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农业保险的理论来源于保险市场存在着失灵、垄断性或有限竞争性。而中国政府干预农业保险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直接配置全部资源的思想。本文粗略地比较了这两种政府干预农业保险的运行情况,认为我国发展农业保险仍然需要实行政府干预
[摘要]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资本在农业资本中的比例很低,而且分布不均。经营规模较大之富裕农户对农具投资较多,因此拥有较多的农具及役畜;经营规模较小的贫困农户则缺乏大农具及役畜,常几户合资购买、共同使用。贫困农户常向富裕农户借用农具及役畜,从而对富裕农户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关键词] 近代华北;农户;经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指导理论。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有关革命成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社会如何
[摘要] 自1840年开始,中国被迫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始,人们只知道西方的武器厉害,经过长期的教训发面,中国必须从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包括农业而不仅仅是军事方面。因此许多农业书籍被翻译成中文,许多农业机器、作物和畜禽品种被引进到中国。本文主要关注来自欧美的猪品种在中国的本土化过
[摘要]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近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农业科学发展的道路、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农业科学的体系构建、南京政府时期(1927-1937)农业科学的本土化发展、战乱时期(1938-1949)农业科学活动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的农业科学遗产等五个方面概述了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关键词]:民
摘 要:晚清末年是湖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侧重发展生物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农业改良方面的显著特点。在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随着西方农学思想逐步传播和商品性农业较快的发展,湖北农业无论在农作物的良种选育、推广,以及发展农业教育和传播农业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
浙江省的蚕丝业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宗。因此研究这一地区蚕桑生产盛衰发展史的成果较多。不过,以往大量的研究着重关注繁盛的明清时期,如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手工业织造局的产生,专业性丝绸市镇的出现等,而对清朝末年,浙江蚕丝业在外国先进技术面前,针对自身所暴露出的弊端,在蚕种和缫丝工具方面所采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学思想,其林学思想核心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为该思想前提,发挥森林防护作用为该思想要素,国家经营森林生产为该思想目的。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
本文着重叙述中国在清代后期从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变的历程。它经历了知识阶层启蒙、维新派倡导、政府实施兴办这样几个环节。一、 东西方农学体系之分异:经验农学与实验农学在中国的传统农业哲学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天人合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用“阴阳协和,五行相生”的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在传统的“冷农
[内容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农业程序与乡村生活的关系。一种作物的技术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从劳动力需求上看有一个双峰型变化,这种特点对华北农村生活周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也影响到畜牧业和营养的周期,近代乡村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是受这
云南的林场建立于何时,其发展情况如何?经多年查阅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以及有关报刊资料证实:云南省国营林场,早在清朝末年就有林场的刍形。到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开始建立第一个国营林场--云南省立农事试验场,地址在昆明打猪巷。当时的场长兼农艺主任为米立兴,林艺部主任饶茂林。该场内分农艺、牧畜、林艺、
页次:2/14 每页25 总数3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