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系统探索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见,在全国上下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建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以便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承包制度在全国推行后,农村承包经营者(在当时主要是指农民)的承包权可否由继承人继承即引起法学界激烈的争论。1985年国家制定继承法时,对农村承包权可否继承的问题仍存意见分歧。故在1985年10月1日施行的继承法里,对农村承包权的继承问题未作确定性的规定,继
发展高科技农业是防范农业风险的根本途径  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多灾多难的历史。新中国的诞生,把中国的农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是从1949年到1978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和农村演变为社会主义的农业和农村;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出相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业在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实现了从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农业科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若横向比较,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发展中的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  今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证食品安全”。这对中国加快发展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有机食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相对比较晚,很多人对此概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的思考 加入WTO后,增加农民收入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和艰巨。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分析农民收入现状,深入探讨其症结所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目前,我国农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  开发区是一种享有特殊经济政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地域类型。开发区的建设推进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被认为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自80年代初兴办经济特区以来,各类开发区在全国快速发展。因此,对开发区发展经验、发展机制和动力、存在问题及在经济
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式及其缺陷  一个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这个国家的产业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盈利率和技术进步率等。新古典经济学从产品的同质性假设出发,把企业的竞
中国收入分配类型、差距及其政策取向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状况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铁饼型,二是尖帽型,三是橄榄型。  铁饼型收入分配类型的特征是中间的最高收入人群和边沿的最低收入人群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的分配类型,其可能的有利之处是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平等程度高,大家在收入水平上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
中国利用外资的业绩与潜力评析     一、引言  为了比较客观地反映各国利用外资的业绩和潜力,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首次采用两个指标:一是衡量各国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二是评价各国未来吸引FDI的潜力指数,用来评价各国利用外资的业绩与未来增长的潜力。  根据两项指数,在1
关于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考  迄今,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得以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关系着国有资产运行效率的重要问题。因此,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被提上议程。(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出。)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当然涉及诸多问题,本文囿于篇幅所限,
中国国有资产控制方式与控制力的现状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有资本在“抓大放小”的方针下逐渐实行了战略调整,国有资产从一些竞争性的行业绝对或相对地退出,非国有的资本、尤其是国内私人资本与外资以相当快的速度进入了大部分产业。与此相对应,国有经济的控制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国有独资企业继续在
论国有资产产权二重性  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是困扰国有企业改革最深层次的经济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国有资产产权二重性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晰从而陷于低效益困境而难以自拔的根本原因。所谓所有者缺位,就是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劳动者不到位,要使之到位就必须消除产权二
引入“绿色产业结构”新概念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持续演进,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时捕捉和把握这些新特征,调整和更新结构调整战略,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值得重视的几点趋势  需求导向型的结构变动趋势将长期持续。在我国经济发
21世纪中国城市化趋势与经营城市战略  从实证谈起:经营城市需要战略谋划  目前,中国经营城市较为成功的,既有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既有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城市,也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如杭州“对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基础性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关于经营城市的思考 我国的一些城市在市场经济下,在探讨自身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时,提出了如何以城市为单位,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操作或运作城市整体国有资产的问题。目前,经营城市的实践活动已在一些城市展开并取得成效,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经营城市的关注和研究。  那么,什么是经营城市?为什么要进行经营
论中国大城市管治方式的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大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竞争。各个大城市正千方百计地挖潜改造,以提高本身在国家、省域或市域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优先发展中心城区,促进人口产业在大城市中的集聚,成为国家和省市的共识。同时要求大城市建立新的管治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因此,
试论市长治理城市的整体意识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的中心,在国家政治、经济、科教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在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45594万人,为1949年的8倍;二是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为666个,是1978年的3倍多;三是城市综合实力得到增
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管治 市场经济改革改变了社会管治的基础。近来许多学者开始重视对地方政府的研究。但多数局限于政府机构的变化,属狭义的政治学研究,尤其缺乏对政府基层政权的研究。近来随着对社区的重视,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本文力图分析改革后管治基础的演变,以揭示市场经济改革造成了国家治理的危机,
制度创新与中国的城市化  从20世纪30年代到今天,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质。从“天人合一”的“乡土”文化,到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具体制度,都被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制度分析的变量。社会学把制度理解为具体的可以表述的“正式规范”,经济学则把它理解为抽象的无法表述的“外部安排”。因此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症结何在 我国渐进式改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不根本改变传统体制的前提下,在传统体制框架内放权让利;二是在传统体制核心部分改革受阻的情况下,通过体制外改革发展新体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是依靠非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或
两种不同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模式比较分析 通过近几年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改革,不少城市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可贵探索,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如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青岛、石家庄、满洲里等。这些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尽管各有特色,但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基本上可以分为
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 一、土地保障与联产承包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农村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改革。它是20年多来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引子。对于这场改革的动因,不同的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解释。但我认为,在改革之前,传统集体经
市场化:2001年中国农村经济改革评价 20多年的历史说明,市场化改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中国农村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同时建立政府支持政策体系。   一、改革背景与目标  1997~2000年四年间,农民收入增速持续下降,农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整个农村经济似乎已经不再
页次:6/8 每页25 总数20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