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研究 伴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举国上下重新瞩目入世的影响与对策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就此谈几点想法。   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任务与意义  如果对中国经济对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   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但是要探索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的渊源,不能不回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其间对社会主义商
浅析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这个曾经被视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  经济周期是
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简要评述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是特别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增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都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内生机制进行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结构与激励体系 一、“斯蒂格利茨命题”与中国实践  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剧变,给经济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失败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如何才能有效实施?中国从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败中能得到何种启示?等等。  关于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
入世”后我国农村所有制结构优化的迫切性和战略重点  一 当前我国农村所有制结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所有制基本上是一种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农村以生产队为基础,生产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农村非农产业比重很小,主要是行政组织主办型企业,如社办、大队办企业和一些合作组织。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走过的二十多年历史,我们可以取得如下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政府要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退出,不再直接经营企业;而改革的难点是要从国家对社会经济高度垄断的格局转化为多元分散的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经济:主体、效率及矛盾 国有经济的存在,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中都存在着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从一般的规定性来看,所谓国有经济,就是由国家(政府)通过赎买、投资等一定的方式形成并拥有所有权
全面退出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歧途 合理确定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范围及适度规模,是一个涉及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大理论与决策问题。近年来在经济学界流行的主张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领域的观点,并非是国企改革的有效方式。目前必须通过讨论,评析这一观点在理论上的悖谬性及对改革实践的危害性,从理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下一步   一、经济全球化将推动经济转轨进程。以加入WTO 为标志,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例如:经济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对政府的压力,彻底的政府改革不可避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面的市场竞争,加快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具紧迫性;
中国改革观察:转折点正在逼近   一、引论:有关中国经济的复杂信号  没有人知道中国经济正在以多快的速度增长。最近,由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国际研究者们进行的一些研究工作显示,中国在1978-1996年间的实际GDP增长率可能被官方的统计数据高估了1-3 个百分点(注:例如,Angus Maddison, Chinese Economic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理论与改革   一、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理论基础  对于自然垄断的定义,学术界的看法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所谓自然垄断性,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物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
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一、关于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改革以来,我们在体制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所有制改革使我们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变化。经过20年改革,我国形成了四种比较典型的所有制模式。第一种是以东北几省为代表的国有经济模式,国有经济的地位还没有动摇;第二种是以广东
中国转轨的经验  中国伟大总理周恩来曾经被问及他对法国革命的看法。“回答这个问题还太早。”——这就是他的回答。对正在进行的转轨进程,即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也可作这样的回答。   一、中国令人吃惊的成功——如何解释  自从邓小平先生实行改革政策以来,中国在过去的25年里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1.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农产品产量、商品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体制转轨的经济秩序分析   一、从计划秩序到市场秩序:多重秩序的混合  我们把秩序理解为可预见的模式,它使行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秩序包括行动的秩序和规则的秩序(柯武刚、史漫飞,2000)。计划秩序是人为设计的秩序,它依赖外在的权威,通过设计和指令“有形之手”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协调。封闭性、强
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安排的绩效   一、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与制度绩效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管束人们最大化行为的游戏规则的总和。制度体系由制度环境、具体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构成。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法律基础规则”。(注:转引自樊纲:
多因素作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今年一季度笔者曾归纳为三句话:“开局出人意料,高涨言时尚早,应对至关重要。”1月~5月的经济运行继续承继了这一态势。  2001年年末,无论是国际机构,还是民间组织;无论是政府的看法,还是学者的观点,对2002年世界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普遍低于2001年。
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  由于社会生活的政治化和行政权力的至高性依然存在,权力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只与少数人直接有关,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便产生了割断政治利益关联、破坏政治改革动力资源的两大恶性政治现象:在政治生活上层存在的腐败及在政治生活基层存在的政治冷漠。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和发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   一、引 言  众所周知,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是在没有完整改革方案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本身就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因为在西方世界形成的正统的“转型教义”里,增长是彻底的私有化和自由化的产物。不过,虽然正统的转轨政策强调“一步到位”的改革计划,但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呈连年下降趋势:1996年增长9%,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只有2%,远低于城乡居民收入6.8%的增长水平,更低于GDP8%的增长速度。2001年的农民收入及增长也是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
论我国的农业安全   一、农业安全:我国21世纪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我国的农业安全,是指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避免内部和外在因素的变化危及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论我国加入WTO后的农业保护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然采取不同的农业政策。由于农业是具有弱质性、需要特殊保护的产业,因而对农业进行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在我国始终举足轻重。然而,我国多年来实行的是以农补工、优先发展
从发展经济学看我国农业问题  一、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被称为“问题部门”。  二元结构下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模型的提出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于1979年在一篇题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论文中明确地说;“农业一直是发展链中最脆弱的一环。发展中国家工业每年以大约7%的速度增长,儿童入学人数增加
中国正在完成向市场的过渡  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正式开始于1978年。从一开始,中国的改革就与东欧与独联体的改革显著不同。20年来,中国让文化大革命弄得精疲力竭,但并没有为一场变革进行任何准备。中国没有像东欧那样渴望变得和西欧一般无二,而且越快越好;中国也没有面临需要进行立刻而根本变革的经济危机,而只
页次:8/8 每页25 总数20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