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三篇

教学随笔三篇

教学随笔三篇

  多和孩子进行肢体接触

  拍拍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手把手的教他们写字这都是肢体接触。多和孩子进行肢体接触是很有必要的。当孩子表现好时扶摸他的头说“你真棒”,他们会受到莫大的鼓舞。当孩子回答对他认为很难的问题时说“Give me five”和他们一起击掌欢呼通过手掌传递内心的喜悦,同时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大概也有这方面的道理吧。
  董书星是个长相乖巧帅气的小男孩,但是他很内向不喜欢和小朋友交流,更不敢和老师讲话。我们三位教师都很关注他,经常摸摸他的头或让他偎依在自己身边和他说话,手挽手与他做游戏,一段时间后他竟变一个人似的能和别的小朋友玩的很融洽了,整个人都活泼开朗了。 这正是从教师身上获得了自信,也正体现了教师与孩子肢体接触的必要性。

                   支持孩子异想天开
  初入新园每处环境对幼儿来说都是新奇的。户外散步时大片的刚植入的细嫩草皮吸引了孩子的注意,我借机引导孩子观察“仔细看一看小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等会儿我们把它画下来,看谁画的最美。”孩子们果真观察的很认真,还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呢。回班之后幼儿陆序交上了自己的“作品”。赵家兴一步三摇的走到我面前递给了我一幅五颜六色的画。每棵小草的每一个枝叶都是不同的颜色。我问他,“你画的是什么草?”“一种新的小草,外星人种的草。”“你为什么要画这样的小草?”“这样的小草更好看,能把我们的幼儿园打扮的更漂亮。”我在全班幼儿的面前表扬了他鼓励了他。“等你长大要努力培育出这样的小草,把世界装扮的更加美丽。”
                        棉花糖

  不知什么时候起,幼儿园门口多了些卖零食的商贩。虽严令禁止,但那些东西好像对孩子有种天然的魔力,还是有些孩子舔着棉花糖,嚼着腊肠串。
  下午我当保育员,在给孩子叠被子时,一伸手抓住了些湿湿的、粘粘的、如丸子大小的“球球”,仔细一看是被嚼过的棉絮。叠了好几床被子都发现有这样的“棉球”,翻看被子缝都有抠过的痕迹。我感到很纳闷,怎么有这么多的“棉球”?我收集了这些“棉球”拿给这些被子的主人看,他们好象知道做错了事不敢说话,心直口快的王佳伟抢着说“这是我们的棉花糖呀,很好玩的。”我一下明白了,他们是撕出棉花当棉花糖啊!
  棉花糖和棉花的确很相似,三岁的孩子将棉花当作他们喜欢的棉花糖也是正常的,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灵机一动――何不借机让孩子认识棉花。多元智能强调生成,随后几天我相继组织了教育活动《棉花的一生》、《布、衣服――神奇的棉花孩子》、《棉花糖是棉花吗》,通过活动孩子们了解了棉花这种植物,及棉花的制成品棉布、衣服等,学习效果很好。
  事事皆教育,其实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教育契机,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或者没有想到去发现,是多元智能提醒我们重新睁开寻找的眼睛,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在愉快心情下活动,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