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说课稿《水果锁》反思

大班语言说课稿《水果锁》反思

大班语言说课稿《水果锁》反思

1、大班语言说课稿《水果锁》反思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足于会使用简单句来说一段话,而转向为词汇的丰富和会说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并且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场合的练习。而听说游戏就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听说游戏就能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练习,让他们通过专门的集中的学习迅速地把握某一种句法的特点规律,并在尝试运用过程中提高熟练使用的水平。我选择的《水果锁》这一听说游戏正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二、说话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教幼儿学会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式来形容一个事物。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ΧΧ,XXX的句型

  2、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讲话,并能迅速、正确的对话,训练幼儿语言反应的敏捷性。

  3、使幼儿能够遵守游戏规则,愉快地进行游戏活动。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习运用”XX,XX,XXX“的句型。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课前已学习过用”ΧΧ,XXX句型讲话。

  2、PPT以及实物图和实物锁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中幼儿更好的进行学习,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倾听法、示范讲解法、游戏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倾听法:教师播放PPT讲解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学习兴趣。

  示范讲解法:老师范讲能引起幼儿谈话的兴趣,并在谈话内容及语言表达上起到示范作用。

  游戏法:在谈话过程中,如何使幼儿都积极发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幼儿对游戏本身有兴趣,用游戏法来刺激幼儿主动发言,克服困难,积极发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说话动程序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设置游戏情境。

  二、交代游戏规则。

  三、引导幼儿玩游戏。

  六、幼儿自主游戏。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2、大班科学说课稿《认识四季》反思

  一、说课题名称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说设计意图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燕子、柳条、落叶、雪花。。。都是他们身边常见的景色,但是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不能准确的将这些景色与四季明确对应。《纲要》指出,在幼儿生后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幼儿从身边入手,培养初步的认识和行为。为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旨在通过活动让幼儿认知四季。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从观察生活的点滴开始的,因为他们的思维都具有直观形象性,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去挖掘大自然,并指导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比较、认知、创造,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由此,也就生成了本次科学活动的设计理念。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认知:从自然景色的变化,了解四季的特征

  (2)技能:培养幼儿根据四季穿衣的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第一条目标是主导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认知四季,第二条目标是辅助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感情目标。我想通过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操作代替说教,让孩子获取知识,获取愉快的体验。

  四、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接收知识的能力水平,我将活动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如下

  (1)重点:引导幼儿认知四季,对自然界的四季特征有直观的初步认识

  (2)难点:幼儿能自主地根据四季变化穿衣,并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采用了演示法、提问法组织教学。由于这些方法有利于幼儿直观的观察事物,形象思维,提升了幼儿的辨识能力,促进师幼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六、说活动准备

  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活动前做了如下物质准备:

  (1)物质准备:图片、木偶道具、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储备

  七、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围绕目标来设计的,为了让幼儿快乐学习,达成目标。在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流程:情景导入---图片展示—分组讨论—游戏操作。

  八、说活动延伸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活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活动内容我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区,请小朋友去美工区画出喜爱的季节。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照顾到幼儿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儿经常接触到的颜色和幼儿比较容易做的动作来上课。用幼儿容易想到的花朵来代表每个季节,做到层次分明,容易区分。趣味性强,能挑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3、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颜色变变变》反思

  《颜色变变变》是一节科学活动,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欲望,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意义与地位

  《颜色变变变》是大班主题活动《变变乐园》的一个子课题,是一个颜色变化的探究活动。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欲望,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

  2、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符合幼儿爱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基于现代“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及教育上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孩子之间缺乏交流、不懂得协商、合作,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等方面问题的考虑。本人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发现,从中渗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预设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颜色变化的发现;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3、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此次活动中,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孩子们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把“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定位于本次活动的重点。考虑到这是幼儿第一次自主探索颜色的变化,在操作中会异常兴奋和忙乱,为了有序地完成操作、发现、记录这一探究过程,本人把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我给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个调色盘,一张记录表和一支笔。还在最后环节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制作陀螺用的硬纸片和若干牙签。准备的每一种材料都是要让幼儿通过动手使其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启发,得到发展。

  二、说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环节观摩小魔术表演,让孩子观察颜色由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第二次的演示法是运用在,记录表的讲解上,通过直观的记录表,更好的为孩子做示范,让他们清楚地感知操作和记录的方式方法。同时,演示调颜色和做记录表的时候,本人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想象、探究空间,避免孩子清一色模仿的结果。

  2、谈话法:

  主要体现于调色和记录结果的小结评价。孩子们在配合调色和做记录的时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发生冲突、有的调色时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等等,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3、观察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动手操作调色,探索颜色的变化时,本人通过观察,幼儿调色之前的协商分工情况,观察幼儿的调色和记录过程,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头引题激趣环节,幼儿观看小魔术演示,观察了颜色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继而又观察了教师示范调色和记录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操作及记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依据。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调色盘、棉签、纸片等进行调色操作,在调色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在活动延伸部分,幼儿又利用自己所调出的颜色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五彩陀螺,最后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中玩转陀螺的游戏,充分体验操作的乐趣。

  3、讨论法

  科学教育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法主要运用于两个环节,一是幼儿调色及记录之前的角色分工问题,以及完成调色、记录一系列探究过程的交流、探讨;另一处是运用于操作结束后讨论、交流操作结果。

  四、说教学过程

  1、观摩小魔术表演

  我设计的小魔术表演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看表演、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魔术演示特意请个别幼儿尝试,有的幼儿能变出颜色,有的幼儿却变不出颜色,什么原因呢?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亲手操作

  通过观看老师小魔术表演,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这时,老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操作步骤教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同时,老师又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老师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让孩子自己调配。因为,如果老师把所有的颜色都调配出来呈现给孩子,等孩子们自己变颜色的时候,可能新鲜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3、谈话小结

  小结环节是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创设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

  4、活动延伸:《我的陀螺转起来》

  孩子们利用刚才变出来的颜色给陀螺上色,这个环节,很多孩子会有意识去寻找漂亮、鲜艳的颜色,有的把三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小朋友找不到漂亮的颜色了,他们开始寻求帮助,向别人借自己想要的颜色,所以合作交流再一次体现。而且,通过这一次,他们一定懂得,下次应该怎样操作才能调出漂亮的颜色。最后在愉快的音乐中快速旋转自己制作的陀螺,让幼儿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我设计的小魔术演示非常吸引幼儿,孩子对我投放的这些操作材料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最后他们的操作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把颜料全部混在一起,而有的由于不能把握颜料的用量而影响到调出的色彩的明暗效果,过程也比较忙乱,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最本能的反应: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他们从活动中学到自己需要的本领,比如说,通过合作他们完成了记录表,他们知道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色;他们通过语言交流,获得自己没有的,但又想要的颜色让自己的陀螺变得更漂亮,就是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懂得遇到问题时如何想办法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很需要培养孩子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处理的比较粗超的细节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加努力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4、大班语言说课稿《生活讲述逛商店》反思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生活讲述“逛商店”。这个内容要求幼儿将在逛商店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讲出来,要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事件。

  一定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讲述的基础,商店的功用是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以及在逛商场时的所见所闻这都是幼儿应该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引起幼儿回忆和讲述的积极性。因此,教学的知识点是: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和在逛商场时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前通过多种形式如家长带幼儿逛商场或教师带幼儿逛商场,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观察、记忆。这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基础地位,也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制订了教学目标:

  1、丰富逛商场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幼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讲述逛商场的见闻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初步了解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5、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重点:引导幼儿将逛商场时的所见所闻大胆的讲述。重点制定的依据: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想说、敢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教育重点并不是教幼儿记忆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幼儿能乐意与人交流,能大胆在众人面前表达。另外,作为大班幼儿思维已经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过度,形象思维已经迅速发展,加上不断的实践学习,已普遍能组织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见闻。

  难点:初步引导幼儿较连贯的逛商场时最感兴趣的体验。生活经验讲述就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进行的讲述。那么能安排好内容的顺序,组织简单的语句,较连贯的表达出来,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幼儿又具有善于挑战的心理,这就象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果实,因此经过一定的努力也可以完成。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分析主要运用了示范模仿法和启发联想法。

  第一种方法示范模仿法,幼儿天生具有良好的模仿性,任何事物幼儿都想亲自去模仿,语言活动中示范模仿法也是十分重要。幼儿在模仿中学习语音、语法,学习运用语言。在这里我不止单纯运用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示范。因为作为身边的小伙伴的示范更能让幼儿所能接受。借助幼儿和老师的讲述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种方法启发联想法,生活经验讲述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怎样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起到作用,让幼儿把经验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我运用了启发联想法,通过再现性提问和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条理的串联起来,比如“你在商店里买了什么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新鲜事?”“哦,原来每件商品和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啊,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归纳、总结、串联完整。这是幼儿能够连贯讲述的基础和关键。

  另外根据纲要的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的乐趣。”我将幼儿带来的物品和照片展示出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我还运用语言的激励,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的发展,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的培养,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根据语言教学的原则其中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和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教学中主要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能有礼貌的倾听别人讲述的良好习惯。语言的掌握与运用都离不开听觉器官,那么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前提条件,在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时,我主要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创设安静的环境,幼儿的坐椅位置摆放合理,情景布置有秩序而不乱。二就是运用语言暗示的方法,比如在听个别幼儿讲述时说:“她在买这个洋娃娃时还发生一个件有趣的事情呢?你来认真听。”这样激发幼儿的倾听欲望,从而认真的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讲述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讲述必须有条理,才能让人听明白,在指导幼儿讲述时我充分运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的去教去说,而是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来。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会创造奇迹。”在教学中只有大胆的放开幼儿,充分的相信幼儿的能力,才能让幼儿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讲述的机会。在激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请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讲述,我在幼儿自由讲述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成功的扮演了支持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探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的观察,积极的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

  教学程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出示逛商场的照片导入课题:运用实物投影将教师在逛商场的照片展示给幼儿。“这是王老师最近刚刚拍的照片,你知道我是在哪拍的吗?”“哦,是商场,是哪个商场你猜猜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第二部分展开讲述,包含我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启发引导,激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你去过哪些商场?在商场里你看到了什么?”“你和谁去的?都买了些什么?”“在逛商场时你遇到过什么新鲜事?”幼儿对感兴趣的事一定表现的积极都想来说一说,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自然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自由结伴讲述。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观察幼儿的反应,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第三环节教师示范讲述,根据以往组织活动的经验和幼儿的兴趣点,自由结伴讲述时,一般幼儿对去过哪些商场?买过什么东西?商场里有什么商品?等讲述的最多。因此在教师示范讲述时要开阔幼儿的思路,针对逛商场时遇到的新鲜事进行讲述,激发幼儿有关的回忆。第四环节幼儿拿自己带来的商品或照片进行个别讲述。“今天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件从商场里买来商品和逛商场时拍的照片,谁能那着给大家讲讲?”幼儿个别讲述时我注意了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体验。比如将幼儿要讲述的照片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第三部分活动结束,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幼儿都想上来讲的愿望又很迫切,因此我引导幼儿将带来的商品布置成小超市,放欢快的音乐与幼儿一同布置环境,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尽兴的讲述,随后开展角色游戏“小超市”,并将照片丰富到语言区以便于幼儿随时的讲述。这样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5、大班艺术说课稿《剪窗花》反思

  一、谈对中心议题“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幼儿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学习特别重视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幼儿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和幼儿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学习。

  我们需强调几点:

  1、应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注重合作与交流。

  2、珍视幼儿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辨证地处理幼儿自主与教师指导。

  4、这种探究式学习发生较多地应用与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而在其他领域的教学中则更多地是运用这种探究性学习“理念”,不着痕迹地渗透进去,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新《纲要》已指出在艺术领域,应注重的是幼儿的情绪情感的体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再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时适当的技能指导。

  二、说教材

  窗花是中国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它是用纸折叠剪成的。以前中国人过年就用红纸剪出好看的图案,贴在窗户上,就成了窗花,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它形态各异,有着对称的美。窗花的折剪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折剪法。各种剪法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变化规律可在不断地尝试中逐渐发现,再加上花纹的变化,完成后有相当的成功感和美的愉悦体验。很有必要让幼儿剪剪玩玩,在不断寻找乐趣中动脑、动手,提高剪、折的技能。

  三、说幼儿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逐渐地对一些民间艺术很感兴趣。窗花的对称、形态各异的特征、生动有趣的美深深吸引了幼儿,他们非常乐于探索,而且利用小小的彩纸可以美化自己的生活,装扮自己的窗户、小房间等可以给幼儿带来很多的乐趣。再说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和手工剪的技能,为他们本次进一步深入地学剪窗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感受窗花美的基础上,通过探索、交流等形式学习折、剪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窗花。

  2、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各种窗花的范样。

  2、各种彩色纸若干,剪刀,装纸屑的塑料筐,笔,泡沫展板等。

  三、教学过程:

  (一)、窗花展。运用欣赏感知法,创设幼儿自我探索学习的环境。引导幼儿感受窗花美,培养幼儿对窗花的欣赏情趣,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

  主要指导:看了这些美丽的窗花,你们发现了什么?观察探索窗花的特征。(色彩美、对称美、镂空美、折剪成的等)

  (二)、幼儿自主探索尝试剪窗花。运用尝试体验法,让幼儿通过自己探究获得初步的经验认识。教师耐心地观察,恰当的运用表扬、鼓励等手段,引导幼儿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

  主要指导:

  1、你们想不想学剪窗花?

  2、请你们注意三点:①把碎纸扔到筐里,保持干净。②记住你是怎么折、怎么剪的?等一会儿要请你介绍给大家听的。③如果你对展板上窗花感兴趣,或者你剪不出来,你可以去拿下来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

  3、你剪出了一个什么形状的窗花?

  4、你认为还可以怎么剪,会更漂亮?(将幼儿的作品展览)

  (三)、交流探索经验。幼儿示范法、质疑法、尝试法、图示法等引导幼儿互相学习,共同探索,获得经验的提升。从而自然地解决重难点。

  主要指导:折剪的变化(剪开口多的边会使窗花的外围发生变化;折法不一样,剪出来的窗花不一样。)同时向同伴学习不同的折剪法或看图示自主探究。

  (四)、再次操作、探究。让幼儿在自我学习、相互学习中,获得自身整体能力和经验的增长,并体验探索成功的愉悦。这种情感的体验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指导:展览幼儿作品,体验自主探究的成功和美的愉悦。让幼儿在另处展览,比较前后的作品,哪里的窗花更美?本环节旨在为幼儿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情境,激励幼儿继续探究新的问题。

  二、幼儿自主探索尝试剪窗花。运用尝试体验法,让幼儿通过自己探究获得初步的经验认识。教师耐心地观察,恰当的运用表扬、鼓励等手段,引导幼儿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你们想不想学剪窗花?待会儿你们先去试试。

  请你们注意三点:

  1、把碎纸扔到筐里,保持干净。

  2、记住你是怎么折、怎么剪的?等会儿要请你介绍给大家听的。

  3、如果你对展板上窗花感兴趣,你可以去拿下来看一看、折一折。你剪出了一个什么形状的窗花?你动动脑筋看,还可以怎么剪,会更漂亮?(将幼儿的作品展览)

  三、交流探索经验。幼儿示范法、质疑法、尝试法、图示法等引导幼儿互相学习,共同探索,获得经验的提升。从而自然地解决重难点。折剪的变化:剪开口多的边会使窗花的外围发生变化;折法不一样,剪出来的窗花不一样。同时向同伴学习不同的折剪法或看图示自主探究。

  四、再次操作、探究。让幼儿在自我学习、相互学习中,获得自身整体能力和经验的增长,并体验探索成功的愉悦。这种情感的体验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展览幼儿作品,体验自主探究的成功和美的愉悦。让幼儿在另处展览,比较前后的作品,哪里的窗花更美?本环节旨在为幼儿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情境,有助于激励幼儿继续探究新的问题。就这样,整个教学活动自然的在探索中结束。

  教学反思:

  通过剪窗花活动,我认识到活动的价值,它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延续幼儿的兴趣,延续活动中没达成的目标,或者作为教学活动目标的提升。同时给幼儿自由、宽松的空间,足够的探索实践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利于幼儿操作与探索,也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6、大班数学说课稿《分苹果》反思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幼儿最熟悉。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幼儿来主动的探讨和数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分苹果”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两数之间的多大小”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数数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数数,可能要求会比较的底,但是在对数与数之间的多大小来理解。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数数,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分苹果”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自己来数数;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每排五个的基本特征.这里,我准备卡纸水果,首先,我将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小朋友就会按五个五个来数,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20个苹果跟15个犁来进行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

  活动准备:

  1.一张图,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苹果贴贴纸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数”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让幼儿过来进行比较苹果跟犁多几个,犁跟西红柿多几个,。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数数再讨论,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20个苹果跟15个梨多,就是20比15多,也就是20比15大,依次说苹果和梨,梨和西红柿的大小关系.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对水果的兴趣进行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案励幼儿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7、大班语言说课稿《彩虹的尽头》反思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绘本教学——《彩虹的尽头》。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彩虹的尽头》是一本经典儿童绘本,是一个寓意很深的故事,绘本意境优美,蕴含着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感价值:以獾和狐狸寻宝为主线,逐渐展开故事情节。什么是宝贝?在储备冬粮的松鼠来看,一堆橡果就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宝贝,在幸福的鸭妈妈看来,鸭宝宝就是胜过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宝贝,而在阅历丰富的兔子爷爷看来,最令他陶醉的宝贝当然莫过于对往事的回忆了。

  通过在寻宝途中与遇到的三个动物之间的对话,獾和狐狸悟出“宝贝”的真正涵义: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寻宝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上的升华。大班幼儿对“宝贝”已有了朦胧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物品就是“宝贝”,“宝贝”大都是物质方面的,对于“宝贝”更深层次的涵义并不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又善于思考,正好借助《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 ,结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原则,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宝贝”的涵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绘本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将对大班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情感目标:体验“宝贝”带给自己的快乐。

  能力目标:初步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能大胆表达。

  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说教学流程:

  整个活动分为三个环节:介绍自己的宝贝—阅读、理解绘本—互动体验、迁移情感。

  第一环节:介绍自己的宝贝。

  在《喜洋洋》喜悦的音乐背景下,幼儿拿着自己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宝贝,和身边的同伴互相欣赏后,从谈话入手,以开“鉴宝会”的形式在集体中介绍自己的宝贝:“你的宝贝是什么?你为什么把它当成宝贝?”一方面了解幼儿已知经验—对宝贝的认识,激发幼儿想说、乐说的愿望,另一方面将幼儿引入正题:“来了一只獾和狐狸,它们听说我们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宝贝,它们也想去寻宝。獾和狐狸到底有没有寻到宝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从而激起幼儿阅读的兴趣。

  第二环节:阅读、理解绘本。

  在这一环节中,考虑到幼儿以读图为主的阅读特点,同时也为锻炼幼儿的读图理解能力,我将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幼儿初步观察图画、理解故事。教师逐页翻动图书,启发幼儿带着“如果你看到宝贝了,就赶快举手告诉我”的任务仔细观察画面,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并积极地去绘本中寻找答案,引导幼儿初步根据画面猜想和理解故事,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的学习。

  2、完整阅读PPT的图文,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播放PPT课件,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对于某些关键页,通过提问、交流、体验的方法引导幼儿着重观察和理解。比如:“什么是回忆?”“寻宝之前,狐狸和獾以为宝贝是什么?”“最后,它们找到的宝贝是什么?”在质疑、猜想和阅读中,知道松鼠、鸭妈妈、兔爷爷的宝贝,并通过扮演獾和狐狸,深入地体验角色的情感,感受到他们之间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深厚友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3、把依托整个故事背景中的关键页,作为重点观察,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

  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既对幼儿理解故事和“宝贝”广泛涵义做到由浅入深,又注重幼儿读图能力的培养。

  第三环节:迁移情感,回归幼儿生活。

  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回归幼儿的生活。在初步了解了“宝贝”广泛涵义之后,通过让幼儿采访周围教师,借助采访活动,组织幼儿分享交流:“老师的宝贝是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接着,通过播放幼儿在园生活照片,烘托至幼儿和教师自然拥抱作为活动的结束,由此,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从对“宝贝”物质层面的理解逐渐升华到对“宝贝”精神层面的理解。以此来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并移情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在整个绘本教学活动中,我充分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不断让幼儿在质疑、猜想、跳一跳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渴望,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想说、敢说、会说、乐说,并在说的过程中获得文学阅读能力,让阅读走进幼儿的心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绘本教学——《彩虹的尽头》。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彩虹的尽头》是一本经典儿童绘本,是一个寓意很深的故事,绘本意境优美,蕴含着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感价值:以獾和狐狸寻宝为主线,逐渐展开故事情节。什么是宝贝?在储备冬粮的松鼠来看,一堆橡果就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宝贝,在幸福的鸭妈妈看来,鸭宝宝就是胜过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宝贝,而在阅历丰富的兔子爷爷看来,最令他陶醉的宝贝当然莫过于对往事的回忆了。

  通过在寻宝途中与遇到的三个动物之间的对话,獾和狐狸悟出“宝贝”的真正涵义: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寻宝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上的升华。大班幼儿对“宝贝”已有了朦胧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物品就是“宝贝”,“宝贝”大都是物质方面的,对于“宝贝”更深层次的涵义并不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又善于思考,正好借助《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 ,结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原则,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宝贝”的涵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绘本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将对大班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情感目标:体验“宝贝”带给自己的快乐。

  能力目标:初步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能大胆表达。

  说教学流程:

  整个活动分为三个环节:介绍自己的宝贝—阅读、理解绘本—互动体验、迁移情感。

  第一环节:介绍自己的宝贝。

  在《喜洋洋》喜悦的音乐背景下,幼儿拿着自己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宝贝,和身边的同伴互相欣赏后,从谈话入手,以开“鉴宝会”的形式在集体中介绍自己的宝贝:“你的宝贝是什么?你为什么把它当成宝贝?”一方面了解幼儿已知经验—对宝贝的认识,激发幼儿想说、乐说的愿望,另一方面将幼儿引入正题:“来了一只獾和狐狸,它们听说我们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宝贝,它们也想去寻宝。獾和狐狸到底有没有寻到宝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从而激起幼儿阅读的兴趣。

  第二环节:阅读、理解绘本。

  在这一环节中,考虑到幼儿以读图为主的阅读特点,同时也为锻炼幼儿的读图理解能力,我将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幼儿初步观察图画、理解故事。教师逐页翻动图书,启发幼儿带着“如果你看到宝贝了,就赶快举手告诉我”的任务仔细观察画面,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并积极地去绘本中寻找答案,引导幼儿初步根据画面猜想和理解故事,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的学习。

  2、完整阅读PPT的图文,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播放PPT课件,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对于某些关键页,通过提问、交流、体验的方法引导幼儿着重观察和理解。比如:“什么是回忆?”“寻宝之前,狐狸和獾以为宝贝是什么?”“最后,它们找到的宝贝是什么?”在质疑、猜想和阅读中,知道松鼠、鸭妈妈、兔爷爷的宝贝,并通过扮演獾和狐狸,深入地体验角色的情感,感受到他们之间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深厚友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3、把依托整个故事背景中的关键页,作为重点观察,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

  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既对幼儿理解故事和“宝贝”广泛涵义做到由浅入深,又注重幼儿读图能力的培养。

  第三环节:迁移情感,回归幼儿生活。

  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回归幼儿的生活。在初步了解了“宝贝”广泛涵义之后,通过让幼儿采访周围教师,借助采访活动,组织幼儿分享交流:“老师的宝贝是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接着,通过播放幼儿在园生活照片,烘托至幼儿和教师自然拥抱作为活动的结束,由此,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从对“宝贝”物质层面的理解逐渐升华到对“宝贝”精神层面的理解。以此来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并移情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在整个绘本教学活动中,我充分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不断让幼儿在质疑、猜想、跳一跳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渴望,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想说、敢说、会说、乐说,并在说的过程中获得文学阅读能力,让阅读走进幼儿的心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创设了一个让孩子敢说、想说、愿意说的一个语言氛围,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让孩子在猜一猜,说一说中了解獾和狐狸想找的宝贝。第二个环节通过观察图片、想象讲述猜测三个动物的宝贝,第三个环节通过倾听故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了解三个动物以及獾和狐狸的宝贝,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来达到经验的迁移、使孩子的情感又回归到幼儿的生活当中去,通过这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理解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在活动中可能对于孩子的回应还比较欠缺,不能随机捕捉孩子回答中的一些信息。

8、大班音乐说课稿《小货郎》反思

  一、设计意图:

  前一阶段小朋友们参加了"六一"义卖的活动,对买卖商品这一过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前几天,在带小朋友参观市场时,人们卖东西的吆喝声再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由此,我发现我们江南地区人们叫卖东西的声音中蕴涵着某些音乐元素,能够通过某种音乐活动来让幼儿进行体验,进行感知,这也是我园体验学习课程所倡导的"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的思想。所以我选择了《小货郎》这首音乐,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体验叫卖声音韵绵长、旋律上扬悠远的特点。

  2、学习创编叫卖词,大胆表演、表现叫卖乐音。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三、在整个音乐活动中,我始终以问题情境的设置者,体验活动的鼓励者、欣赏者,体验过程观察者的身份组织活动,让小朋友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创编过程中体验音乐作品的美,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更深的理解,体验全身心参与的美,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标:

  1、体验叫卖声音韵绵长、旋律上扬悠远的特点。

  2、学习创编叫卖词,大胆表演、表现叫卖乐音。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

  2、幼儿已学过歌曲的歌表演。

  3、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上一次我们学会了一首歌曲,叫《小货郎》,今天我们就来玩“小货郎”的游戏,好吗?我们都是小货郎了,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来仔细地听音乐。

  (音乐响起,师生边表演唱边入室)

  二、欣赏活动:

  (我们坐下来休息会儿吧,小货郎唱歌的样子真神

  气,表演得真好。)

  1、今天,我们是小货郎,那你们准备卖些什么好东西呀?(幼儿自由讲述)

  蒽,小货郎想要卖的商品品种很丰富呢。可是我们手里没有真的商品,哎,不如把它画下来吧,怎么样?

  在两边有纸和笔,大家画好了以后,比比谁最先回到老师身边。(老师指导:哦,你要卖**呀,……)

  2、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要卖的东西,有**,有**,有**……,那怎样才能让很远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卖什么呢,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自由讲述)

  好,小货郎们说得很好,这些都是推销商品的好办法,真正的货郎呀就是要带着自己的商品,再新村里,用自己叫卖的声音来吸引顾客,告诉大家自己要卖什么。

  现在你准备怎样叫卖自己的东西?(幼儿个别讲述)

  3、你们叫卖的声音真好,让我想起了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声音。有个星期天,我正在家里做家务,就听到远远地传来卖酒酿的声音,还有卖豆腐花的、买小馄饨的叫卖声,你们听到过吗?他们是怎样叫卖的?谁愿意来学一学?

  4、哟,我们真象小货郎呀,叫卖声音很响亮,音拖得很长,他喊的叫卖词简单、明确,所以大家一听就知道他在卖什么东西了,连很远的人也听得见。

  三、创编活动:

  1、现在我们把自己准备的商品拿出来,学着真正的货郎来试着叫卖一下吧,看谁叫卖的效果好!(幼儿自由练习)

  2、现在,我们都是快乐的小货郎!那,想不想把自己编的叫卖词唱进歌里去呀?

  听,薛老师想把“卖衣服”唱出来。(老师示范)

  你们会这样唱出自己编的叫卖词吗,谁来试试?

  (个别幼儿尝试)

  ***唱的叫卖词真好听,我们再帮着他一起叫卖吧!

  四、表演活动:

  1、我们是能干的小货郎,现在,我们来把自己编的叫卖词跟着《小货郎》的音乐完整唱一遍吧。

  2、唱得很好听啊,不过,薛老师说唱得好听还不行,要客人老师说你们唱得好听才行。谁愿意去问问客人老师,你们唱得好不好啊?

  3、客人老师说我们唱得好,那我们再唱给客人老师听一听吧。

  五、结束:

  我们再到幼儿园各个地方吆喝一下,让别的小朋友都知道我们这里有好东西卖,好吗?

  教学反思:

  1、在第一环节时间上略长,感受音乐、演唱歌曲部分时间太短。导致孩子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2、在学唱过程中,一直采用与幼儿集体轮唱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演唱方法进行练习。

9、大班舞蹈说课稿《红绸舞》反思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民间舞蹈以其久远的历史积淀,独特而多样的情感韵味,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对于我们年轻的老师来说,如何发掘民间舞蹈艺术的精髓,让幼儿在学习和表演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其优美的动作,悦耳的旋律,从而陶冶幼儿情操,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我就《红绸舞》这一活动谈一谈我粗浅的见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指导幼儿学习舞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好教材。大班舞蹈《红绸舞》,是省编幼儿园大班教材主题九的内容,舞蹈所用道具——红绸子,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常用道具,能够很好的诠释人们在欢乐、重大的场合中的喜悦心情;舞蹈选用音乐是一首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能带给人们一种欢快喜庆的情绪,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舞蹈创编,为幼儿了解并喜爱民族民间舞蹈,进而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具有积极作用。

  本班幼儿经过小班、中班的系统培养,已经有了相当好的舞蹈基础,孩子们喜欢上舞蹈课,课余时间幼儿经常自发创编舞蹈自娱自乐,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红绸舞》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依据是:

  通过创编舞蹈,每个幼儿的表演都能从中得到发挥和表现,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为今后的顺利成长打下基础。

  (二)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其着导向作用。因此,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的想象和意愿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的热爱。

  2、技能目标: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中快乐的情绪,体会交流合作的乐趣。

  3、知识目标:复习“秧歌十字步”、“后踢小跑步”,并启发幼儿创编舞蹈。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依据是:《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设备一套及课件(乐谱图示,背景图片)

  2、幼儿每人两条红绸带。

  3、红绸舞乐曲磁带,录音机。

  4、布置好场地。

  (四)重点和难点

  1、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体验美,自由的表达自己欢乐喜悦的心情。

  2、活动难点:

  能运用学过的动作创编舞蹈。

  依据是:《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

  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运用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幼儿搭建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舞台,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欣赏、探索、创新,从而获得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节奏感、乐感、表演及自由创编能力相应得到培养和提高,

  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憧憬和热爱!本次活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随机教学法:为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我注重采用随机教学法,在教学中,始终注意追随着幼儿,从他们的肢体语言中敏感的扑捉可挖掘的、有价值得部分,启发鼓励幼儿进行创编活动,

  2、欣赏法:这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在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整首欣赏,其目的是保持作品的完整性,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然后分段欣赏,重点部分重点欣赏。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直观的感受舞蹈艺术的造型美,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有效的突破重难点。

  3、示范法:是根据舞蹈的难易,幼儿接受水平及教学阶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和局部示范。示范前对幼儿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模仿。

  4、启发提问法: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的想象。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具体事务用语言描述出来或动作表现出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练习法:是指幼儿亲身参加到舞蹈艺术创编活动中来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幼儿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径。在教师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基本动作、难点动作、分乐句和完整串排练习方法。在幼儿练习、掌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单独练习方法。

  6、个别指导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从动作美感,自主创编、大胆表现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请他个别示范,达到“以强带弱”、“互相学习”的目的;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我从动作规范、完整连贯等方面给于个别指导,缩小了全班幼儿学习舞蹈的水平差距,增强幼儿对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二)学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欣赏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根据大班幼儿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生活为源头,创设了多种感受、表现的形式和渠道,让幼儿自主探究与学习,发展自己的综合潜能。

  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一是幼儿主动探究,发现学习;

  二是借助录音、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三是发挥想象,创造美。

  这些方法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都能得到心理满足,增强幼儿自信心和自豪感。活动中采用的这些“因势利导、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体现了新《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说教学程序

  (一)活动导入

  在节奏欢快有力的《哦啦啦》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进行基本功训练。

  设计意图:让幼儿在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练习基本动作。

  (二)展开教学

  1、观看录像,欣赏舞蹈。

  今天,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是一段好看的舞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仔细看,你喜欢哪个动作、是怎样做的?一会请看得仔细的小朋友给大家说一说。)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指导幼儿去欣赏舞蹈,调动起幼儿的情绪,获得对红绸舞的初步印象。

  目的是:借助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的热爱。

  2、鼓励模仿、自由表现

  师:红绸舞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变化丰富,你也试着跳一跳吧?

  观看录象丰富了幼儿的舞蹈动作,有的绸带画八字形,脚跳小跑步;有的左右交替甩动;还有的绸带上下画曲线,脚跳起,像翻滚的波浪。“吴老师、吴老师,我能编出比阿姨们更漂亮的舞蹈”孩子们兴奋不己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完整创编作了铺垫,整个创作过程以幼儿为主,教师都采用“先试后导”的方法,尊重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接受他们的表现方法,在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目的是让幼儿创编的动作更加符合音乐特点,共同分享表现美、创造美的快乐。为下一步完整创编舞蹈奠定基础。

  3、感受音乐,自主探究。

  (1)聆听《红绸舞》音乐,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音乐是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的动作要依据音乐来进行。在听音乐时,老师和幼儿一起感受乐曲的欢快及强、弱节拍,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强——拍手,弱——拍肩)

  (2)再次组织幼儿听音乐,明确乐曲节拍。

  结合图谱,进一步辨别音乐结构。一共有几个八拍?

  (每一条光标随着音乐的播放按乐句出现)

  (让幼儿完整感知音乐,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老师利用动画图谱,将音乐结构直观表现出来,使幼儿在一次次探索中自主得出结论“有六个八拍”。)

  4、拓展思维,自由创编

  (1)提问幼儿怎样才能编出好看的舞蹈,在编舞时应该注意什么?

  运用分组讨论法,教师发散性的问题引领幼儿从表情、动作、造型中发现美,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组织幼儿自由分组听音乐创编舞蹈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了孩子自由尝试创编的机会,并观察幼儿的表现,有的孩子将刚才大家创编的绸带舞动作编进舞蹈里,也有的孩子自己组合创编舞蹈动作,还有的孩子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着自己的动作。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随着音乐节奏欢快地跳着。)

  (3)教师巡回指导,个别交流:“你是怎么编的?你在音乐的什么地方跳这些动作呢?”“这个动作真好看,会更好给小朋友看”……

  (老师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尝试和交流中获得自由表现和创造的快乐。交流时,老师按幼儿讲的顺序,邀请小朋友到前面表演,并放在相应乐句下。老师引导幼儿根据讨论出的动作顺序听音乐完整表演舞蹈。)

  (4)启发幼儿、不断创新。

  师:你还知道哪些绸带舞的动作,可以怎样跳呢?

  幼儿听音乐自由舞蹈。

  (本环节老师鼓励幼儿自由组合动作,只要符合音乐节拍、音乐结构即可,给了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情感的空间,使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到舞蹈动作的组合可以有许多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编排,同时引导幼儿去求异和创新。)

  (5)教师示范、启发幼儿美感。

  目的是:《纲要》中指出应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五)分别展示、巩固提高。

  (1)听音乐以多种形式表演红绸舞蹈,感受创作的欢乐。

  (2)为舞蹈创想名字。

  这个环节给了幼儿与同伴交流情感的机会,培养了幼儿在有限空间活动的能力,进一步满足了孩子们的探索、创新的需要,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及表现的欲望,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结束:教师展示舞蹈《好收成》,加深幼儿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和热爱。

  教师:“绸带舞是我国的民间舞蹈,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在大街小巷都要跳绸带舞表示欢庆,今天也是个喜庆的日子,老师也来跳一段红绸舞,表达我快乐的心情,如果你喜欢,可以和老师一起跳!”

  目的是: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快乐情绪以及表现形式的多姿多彩、体验彩绸飞舞的热闹情景。

  (四)活动延伸:我利用区角活动,引导幼儿继续探讨其他的造型,并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幼儿的兴趣未尽,这样的设计可以引领幼儿继续学习、向更广阔的天空发展,为新的艺术活动生成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我开始带领幼儿重点学习秧歌十字步。我先做示范,让幼儿跟着我一步一步地跳。背对幼儿认真地示范了好一会儿,我发现他们还 不知道怎么出脚,处于一种忙乱状态。于是,我再次分步示 范,想让他们看得更清楚。结果,尽管我说得口干舌燥,累 得满身是汗,他们还是不会跳。时间就这样在我焦虑地反复 示范中悄悄流逝,孩子们越学越没兴趣活动失败了,全班40 名幼儿只有8 名能跳起秧歌十字步。由于花了大量的时间学 习步伐,其他目标均没有达成。带着疲惫、失败、难过,我 陷入了困惑:我教得这么累,可是孩子们为什么学不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教学的失败促使我苦苦地寻找解决的 策略。而孩子们已经将刚才不快的学习经历抛在了脑后,依 然是那样的快乐。我问他们:你们觉得今天学的动作难吗? 他们说:蛮难的,学不会。老师不是在前面一步一步地教了 吗?一个幼儿说:可是我们一会儿就忘了。还有的说:我们 看不清楚,要是你能让我们看得见先出哪只脚,再出哪只脚 就好了我豁然开朗,仔细回想整个活动,尽管我手舞足蹈、 口若悬河地做示范和讲解,可孩子们对步伐的先后顺序仍不 明了。我想如果能把步伐标示出来就好了。

10、大班体育说课稿《玩报纸》反思

  一、说教材

  “报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本次体育活动利用旧报纸作为幼儿游戏的对象,通过幼儿自由的尝试,体验各种报纸的玩法,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只要肯动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包括一些没用的东西都能成为我们游戏的材料,而且一物多用。

  二、说目标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目标,重点是要巩固幼儿跑步的正确姿势,训练跑步的速度。作为大班的幼儿,对跑步应是不陌生的。根据他们的身体发展情况,此时他们身体的各个机能已逐渐趋于完善,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内抑制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有了发展,已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还不巩固。肌肉感觉有了发展,控制能力有了加强,大、小肌肉群也发展地较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发现有许多幼儿能跑步,会跑步,却跑不好,跑不快。虽然在动作上表现比较放松、协调、连贯和准确,多余动作逐渐消失。但动作还不够熟练和巩固,在复杂变化的条件下,动作易变形,从而导致有些幼儿一跑快,便出现姿势不正确,手眼脚的不协调,影响了跑步的速度。从5---6岁的幼儿的跑步动作来看,在做追捉跑时,他们已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场上情况和追捉躲闪上,而不必费“心”去想怎样跑的平稳、协调了。

  此阶段教学应注意:继续巩固和提高已掌握动作,使动作更加熟练和不断提高。根据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该阶段应不断提高动作质量。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着力于巩固幼儿跑步的正确姿势,以达到加快他们跑的速度。

  目标二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如何启发幼儿用多种方法尝试用一张旧报纸在胸口而不掉下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原本一张旧报纸就设计什么吸引力,但是要来玩纸居然也能玩?怎么玩呢?这时,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给幼儿充足的空间,让幼儿发挥想象、创造,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尝试,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

  目标三是一个关于“跑”的游戏,目的在于巩固“跑”的姿势。三个目标环环紧扣。

  三、说过程

  开始部分,幼儿手拿卷好的报纸入场,在音乐声中做韵律操。这是整个活动的开始,是让幼儿有个好的心情进行后而活动的基础,相当于准备运动。韵律操共八节,在节奏较强的音乐声中有精神地做操。同时做操的器械是报纸,对幼儿来讲较为新鲜,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与下面的环节相联系。

  基本部分

  启发幼儿边想边尝试不用手帮忙就让报纸巾在胸口而不掉下来。这个部分我共设计了三次让幼儿自由活动,自己体验的机会。目的是要通过反复的尝试体验让幼儿自己感受到“跑步的快与慢是报纸能否贴在胸口的关键”。第一次让幼儿尝试,是给幼儿一个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机会。以此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配上音乐,以喧染气氛。第二次尝试是又一次地发挥了幼儿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新。也可调动那些缺乏想象的幼儿。最后一次尝试是为幼儿提供一个练习巩固的机会,也是完成目标1、2的关键。最后的游戏是练习幼儿“跑”的姿势、速度。大班下学期的幼儿竞争意识较强,故设计成竞赛的形式进行,从而也是一个高潮,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情绪。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整个过程考虑到幼儿地运动负荷,激缓结合。

  四、说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发幼儿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其能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重复练习法。整个活动我选择在户外进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组织幼儿活动,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此来达到该次活动的最终目标。

  教学反思:

  活动以幼儿自由探索报纸的玩法为主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幼儿与同伴在一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气氛比较活跃,大部分幼儿还是愿意跟着老师玩游戏,但还是有少部分幼儿不愿意玩。活动满足了幼儿的自我探索能力。

  不足之处:

  准备的报纸量有点少,导致有的小朋友把报纸弄坏了,就没有足够的报纸供他们玩耍,这需在以后的活动中多加注意。

11、大班数学说课稿《认识钟》反思

  一、分析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钟表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东西之一。本节课要求幼儿对整点、半点的认识,是幼儿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一般来说,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了解时钟的功能、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点、半点的方法;难点: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关系并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点。

  教学准备:

  1、各种动物时钟多个。

  2.幼儿人手一只操作的模型钟。

  三.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在活动中,让幼儿主动操作活动钟面,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提升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多种动物玩具钟的实物,让幼儿在观察中认识钟面结构以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提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钟表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引导幼儿对时钟的运转规律有了一个体验。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开始我用谜语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实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日常用品)(出示钟的实物)

  第二部分: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活动中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师问:小朋友们仔细瞧瞧,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两根针,还有12个数字。)然后请幼儿比一比,看一看两根针的不同点,引出时针和分针的概念。再通过老师演示,拨动后面的齿轮请幼儿仔细观察一下,分针和时针谁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在幼儿主动探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钟面上有1-12的数字,有时针和分针。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长又细,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但它们都从1到12的顺序转的。

  第三部分: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只的钟,分别拨好了12点、1点、2点,让幼儿观察、对比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进一步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12、大班数学说课稿《认识时钟》反思

  一、分析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3: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

  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四.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中一只。

  五.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二)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以小兔开了家钟表点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食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三)基本部分

  在活动中我避免了“一言谈”和“自问自答”,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在本环节中,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3.看图拨时间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幼儿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常规习惯的培养。

  (四)结束部分:评聪明娃娃

  在每组中评出一个聪明娃娃,再到户外跳舞祝贺他们,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六.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可向幼儿叫介绍多种钟、表及国内外有关钟表趣闻,丰富幼儿的知识。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5点种到了,下班了……

  3.教室可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幼儿按作息时间活动,如:起床、进餐等,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13、大班社会说课稿《植树造林》反思

  一、设计意图及教材分析: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环保意识淡泊,经常做出乱摘花草,随意攀登树木等行为,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得不令我们幼教工作者产生重重的忧患。而《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树,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触,但幼儿对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儿进一步去理解树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植树造林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益处。因此,对“树”的深层次的探究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一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二、活动目标:

  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接下来我来说说为本次活动制订的目标。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社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1、知道树木是人类、动物的好朋友,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迁移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看看、说说、听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我把活动目标一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三、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是实现

  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1、各种树的照片、实物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和CD(山洪爆发、沙尘暴来袭、小动物搬家)

  3、植树工具、小树苗若干

  4、知识准备:和家长一起寻找关于“植树造林”的资料

  四,说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并没有刻意选用什么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名家说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天在变,日日在长,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最佳的方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是较必有法,简单的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讲解法,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在集体面前阐述自己的知识,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实物投影仪的运用也更能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理解同伴的讲解内容,能使幼儿更清楚观察和交流,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二、情景体验法:另外,我运用了CD和多媒体,让幼儿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非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个靓点。三、动手操作法:在幼儿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幼儿

  亲自动手种植小树苗也是幼儿情感的一种宣泄,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但这三个部分却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一)、活动开始部分

  1、活动前我将幼儿收集到照片、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博览会,一开始由我带领幼儿参观并作简单的讲解,并提问:你认识哪些树?是怎么样的?它们长在哪里?目的在于在幼儿好奇心的驱动下储存大量的感性表象,但又给幼儿留有余地,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层次上思考,同时幼儿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经验,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介绍树,幼儿观察后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树的图片、照片拿过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请幼儿讲解自己的知识,和同伴分享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表阐述能力,提供给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其余幼儿在通过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解直接获取信息,在和同伴的知识碰撞的同时积累经验。

  (二)、第二部分,观看CD和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的运用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把教师难以讲解说清、无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难懂的知识,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生动的告诉幼儿,更聚说服力。幼儿从感知到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恰倒好处,并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动

  的难点,突出重点。

  1、播放沙尘暴侵袭的片段,画面中人们头裹纱巾在风沙中艰难地行走、司机因看不清道路发生车祸、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家离失所的场面,同龄儿童因此失学。

  3、小动物搬家

  通过观看,幼儿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加上教师适当的提问,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知识经验的汇总。“为什么小动物会搬家?”“为什么会山洪爆发?”这些问题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儿想到因为没有树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三)、讨论

  抓住这一思维我立即展开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迁移幼儿新获得的知识经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抛向幼儿:“你认为植树造林有什么用呢?”通过集体商讨、小组讨论、个别提问、教师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的知识在这里作一个大汇总,也是对本次活动的检查,在讨论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儿的想法:防尘防沙、固土、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治理污水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最后让幼儿判断一组图片:乱砍伐树木、攀登树木、在树枝上悬挂物品、摇晃树木、给小树苗浇水、拔草、松土,为小树苗加上防护拦等让幼儿正确的判断这些行为的真伪,发展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

  六、活动延伸:

  根据幼儿爱玩爱动的特点,我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利用课后延伸时间带领幼儿到园内的种植园地去植树,借机还可以渗透3月12日是植树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此时,也真正的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为幼儿的一生发展作好了准备。

  教学反思:

  这节社会环保教育课已建立起幼儿对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并有了初步地环保意识;了解到了绿化的好处。在整堂课中大部分幼儿表现活跃,发言积极;但少数幼儿表现不够主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对这部分孩子多给予引导和培养。

14、大班美术说课稿《背太阳》反思

  活动教学思想

  美是一种艺术,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儿童时代更是发展为强烈的审美情感。幼儿园的审美启蒙教育是将各领域的审美体验交织、渗透、强化,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就美术活动而言,应该将启迪智慧与美好的心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努力在创设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中,给幼儿以丰富的感官刺激,鼓励他们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审美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升华。

  所谓美术,美是体验,术是表现。两者必须和谐统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容易出现两者对立的情况:一是有美无术,幼儿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图式,因而失去了表现和创造美的热切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美与术的统一,如何将各种美的因素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我想这是我们审美启蒙教育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我想在这一方面作一个初步的尝试。

  话动教材

  《背太阳》这一内容选自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带有一丝童话色彩,情节不断变化的故事。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人人熟知的太阳作为主人公,将房子、大树等比作地球上的朋友,为了让太阳工作得轻松一点,朋友决定轮流出来背太阳。故事虽简单.却充满了儿童情趣,而在幼儿绘画创作中,欣赏感受始终是第一位的。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只能通过充分感受才能萌发,又只有在表现创造的亲身体验中才能领悟美的真谛。这里所说的情趣即为审美情趣。在绘画创作中。技能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情趣是不能没有的,所以我想用这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背太阳》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营造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来感染幼儿,大胆地表现美,创作美。

  活动目标

  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十分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孩子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在技能目标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运用重叠的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在构图上,那些连成一片的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林或是手拉手的云朵等衬托着一个半圆形的大大的太阳,大与小、名与少的对比配合。给人以平衡的美感。

  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群体之间的互相帮助及团结的巨大力量,这些抽象的情感品质通过内容语言及图象会给孩子一种具体、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体会到这些美丽情感品质的美.而这种美会使整个活动极有光彩。

  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体验欣赏和绘画活动的乐趣,能大胆、自由地表达。

  活动准备

  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供给他们常用的水彩笔和蜡笔外,还提供了记号笔和多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及大号的水粉笔,便于幼儿表现大面积的色块,尝试多种作画方法,可

  以用记号笔描线,可以用蜡笔勾边,也可以用油水分离法。这样一来,无疑又构成了美术创作中的形式美。

  活动过程

  1.主题引入

  为了更好地把握幼儿对内容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满足幼儿运用更好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体验的要求,我设置了这样的主题引入:“太阳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着怎么让它工作得轻松一点。”从而引出后面的演示讨论,许多房子、许多大树、许多花草都来背太阳。使这种情感体验逐步深化与升华,并能贯穿于整个美术活动的全过程。

  2.提问设计

  在感受物体重叠关系时,我用了简单的动画效果,视觉效果较好。在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创作技能或为了提出让幼儿争论的话题.我很注重设问的技巧。如:一级提问(较为笼统的问题)、二级提问(有各种答案的问题)、封闭式提问(即寻求标准答案的问题)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会注意了设问的内容如何为目标服务,而忽视了完整性,教师则成了既是情景的创设者又是情景的破坏者。

  为了设问内容与情景巧妙地结合,在引导观察房子间重叠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一幢房子背太阳背得动吗?”提示幼儿应有许多房子才能背太阳。演示二三幢房子后又问:“咦!这幢房子怎么造了一半就背太阳了?”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这幢房子给别的房子挡住了。所以只看见一半。让幼儿感知房子怎么挤进去呢?从而告诉幼儿重叠的表现方法:看见边就停,看不见当看见跳过去,提示房子与房子可以不断地重叠。当许多房子终于将太阳背起的画面出现后,孩子们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以上的观察感受,下面的尝试就变得简单了。用大树作为相关绘画经验的迁移为孩子在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同样的,教师在示范讲解时所用的设问都围绕着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而设计的。

  3.活动拓展

  在引导创作时,我用“一年有几天”的问题激励幼儿想像各种图象.拓展创作思路。如果说,在欣赏与讨论环节教师面对的是幼儿整体的话,那么在指导创作中的教师面对的则是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个体。教师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幼儿创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奇的构想或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并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将信息整理反馈给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幼儿充满激情地投人创作。

  为了保持活动的完整性,这个环节教师富有情境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创作中由于儿童对重叠与省略的认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幼儿时期也只是这一过程的初步认识阶段,在这里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教幼儿一种方法,只是为了让幼儿更大胆地表现,而不是限制。美的构图形式是多变的,对于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图式,教师的随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讲活动特色

  审美教育的根本在于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背太阳”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快乐。我想在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中教师不应单纯功利性地评价谁的房子画得好,谁的小花画得美,而应从请来了哪些背太阳这个角度进行评价:第一天房子背太阳.第二天请了谁背太阳?……在不断介绍幼儿创作内容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这样一来,将重叠与省略这一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融会在优美感人的文学作品的意境中。这样幼儿最后得到的体验是“勤劳工作的太阳得到了地球上许许多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仅仅学会了重叠和省略。

  俗话说:“画无成法,教无定法。”我想那种“为追求技能而技能至上”的做法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是应该避免的。

  教学反思:

  讲评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有些急,没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只是点点就没有了,讲评的比较简单。

  整个活动中,我说的比较多,给幼儿说的机会少,以后要多给幼儿提供说的机会。另外以后提供范例的时候可以在拓宽一点,并准备一些简笔画来提醒幼儿,扩宽幼儿的思路,也许幼儿的画面会更丰富一些吧!

15、大班语言说课稿《盖高楼》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足于会使用简单句来说一段话,而转向为词汇的丰富和会说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并且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场合的练习。而听说游戏就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听说游戏就能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练习,让他们通过专门的集中的学习迅速地把握某一种句法的特点规律,并在尝试运用过程中提高熟练使用的水平。我选择的《盖楼房》这一听说游戏正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二、说话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

  2、注意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重复别人的语句。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课前已学习过用“ΧΧ越来越Χ”的句型讲话。2、鼓一面,录音带一盒。3、两栋楼房墙基和可移动的楼层图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中幼儿更好的进行学习,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倾听法、示范讲解法、游戏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倾听法:教师敲鼓、放录音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学习兴趣。

  示范讲解法:老师范讲能引起幼儿谈话的兴趣,并在谈话内容及语言表达上起到示范作用。

  游戏法:在谈话过程中,如何使幼儿都积极发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幼儿对游戏本身有兴趣,用游戏法来刺激幼儿主动发言,克服困难,积极发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说话动程序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设置游戏情境。二、交代游戏规则。三、引导幼儿玩游戏。四、幼儿自主游戏。

  第一环节,设置游戏情境。

  活动开始时,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对幼儿说:闭上你们的眼睛,用你的小耳朵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敲鼓,敲鼓的力量由轻到重,速度由快到慢。启发幼儿用“ΧΧ越来越Χ”的句型表述。接着播放录音,录音机里传出来的风声由大渐小,猫叫声由响到轻,狗叫声由轻到响。教师根据幼儿对已有的词汇经验,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启发孩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来表达事物变化的过程,如:风越刮越小,猫越走越远,狗越叫越响等。我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来回答。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倾听法、提问法,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孩子们将听到用语言描述出来。“ΧΧ越Χ越Χ”的句型,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采用组织孩子倾听各种声音变化的差异感受事物的变化,创设游戏的情况。这种方式更能使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过程,也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作铺垫。

  第二环节,交代游戏规则。

  没有过多的去讲究环节上的花样形式而是直接通过语言向孩子介绍游戏规则,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也能理解。我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楼房墙基图和可移动的楼层图引起孩子们了解游戏规则的兴趣。我说:“今天我们来玩盖楼房的游戏,不是用砖、水泥那些建筑材料而是让你们来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说话,回答正确的小朋友就可以给你所在的这一小组盖上一层楼,看哪一组的小朋友盖的楼房高?”这是游戏规则一,规则二是提醒孩子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不能重复同伴讲过的内容;规则三是不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谈话的孩子,说得不恰当或重复同伴语句的孩子,均不能给他盖楼房。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幼儿玩游戏。

  教师面向全体孩子,鼓励孩子们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编说完整的句子,进行“盖楼房”游戏活动。如孩子们会说“太阳越升越高”,“气越打越足”,“花越开越美丽”,“人越长越高”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教师引导孩子思考比较两种句型,即“ΧΧ越ΧΧ,就越ΧΧΧ”及“ΧΧ越来越Χ”,让孩子认识区别,鼓励孩子仿照“ΧΧ越ΧΧ,就越ΧΧΧ”的句型结构,说出新的句子来。如“风刮得越大,树就摇得越厉害”,“天越黑,小明就越害怕”。活动中我设计组织孩子思考、比较两种句型是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孩子在原有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习得新的语言经验,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难点在这也突破了。

  第四环节,幼儿自主游戏。

  这一环节,我采用分组“盖楼房”的竞赛游戏方式,先将孩子们分成两组,然后分别请两组的孩子用“ΧΧ越Χ越X”,“XX越XX,就越XXX”的句型创编语句,当某一组的某一孩子讲得正确又不重复别人语句的情况下,给这一组添上一层楼。最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楼房盖得最高,给最高的楼房插上一面红旗,表示这组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胜利。

  在大班开展竞赛性的游戏活动,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竞争意识、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促使孩子更主动地参与游戏,发展孩子的听说能力。孩子们开展竞赛游戏活动中,除了鼓励孩子积极大胆的发言外,我还注意教育孩子发扬竞赛风格,与同伴友好相处。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有练习参与的机会,游戏多玩几次,使活动生动、有效,孩子们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

16、大班语言说课稿《鹅大哥出门》反思

  一、设计思路

  《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大白鹅为主要角色,讲述了一只大白鹅骄傲不懂礼貌的故事,特别是鹅大哥之前“红红的帽子,雪白的羽毛”和之后的“一只大黑鹅”对比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比较以我为中心,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 认知上:使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复述故事 ,丰富词汇“神气、乐滋滋”

  2. 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体验骄傲自大带来的烦恼。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在游戏情节中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能骄傲不欺负弱小的道理设为教学重点,根据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设为难点。

  三、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

  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大白鹅、小鸡、小鸭的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游戏角色当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2.知识的准备

  我让幼儿先认识鹅大哥,了解鹅的基本特征,练习鹅的走路姿势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模仿鹅的走路姿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知道鹅大哥的自傲,体验鹅大哥自高自大的后果,这种效果是与以前仅通过图片理解故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2、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4、提问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的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而采取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开发性的提问如:鹅大哥为什么会掉进河里呢?我们能不能学他啊?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 。

  1. 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 趣味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语句,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五、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诗歌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用诗歌《咏鹅》导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大白鹅。

  师:小朋友们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是说得谁啊?那谁又能说说大白鹅长什么样子?(请个别幼儿说说)说的同时,出示图片。

  那谁愿意表演一下鹅大哥走路的样子呢?(其余幼儿跟着学)让幼儿在看看、学学、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鹅大哥的了解,也为下面理解故事作铺垫。

  教师小结: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头上有顶红色的帽子。鹅走路,总是昂着头,挺着胸,仰着脖子,一摇一摆的,很高傲的样子(丰富词汇“神气”)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幼儿理解故事:

  1、猜想

  有一只神气的白鹅,长得很漂亮,可是后来怎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猜想)

  2.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3.师问:小朋友们,我是鹅大哥,谁可以告诉我,我为什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请幼儿答,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正如<>中所说,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

  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头饰,老师讲述故事(教师操纵角色头饰教幼儿学讲故事)

  讲完后问:“我大步往前走 第一次遇见了谁?说了什么?”

  鹅大哥看见自己的倒影心里怎么样?它是怎么说的?(理解乐滋滋)

  “后来我又遇见谁了?说了什么?”

  “我是怎样变成大黑鹅的?”用形象的头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跟着老师讲述角色的对话,锻炼幼儿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分角色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会复述故事,在情境中体验。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主动积极参与的活动后,记忆力比平时提高很多倍,因此,这个活动让孩子自己亲自参加,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五、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同时提问幼儿跟着课件画面复述故事,对复述好的幼儿给以肯定和表扬。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六、活动延伸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学目标合理可行,教学过程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教富有亲和力,感召力。在教学中,我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成为主导者,让他们自由表演鹅大哥的语言及动作,自由讲故事,整个活动让他们自由主动的参与,我发现这样子他们学习积极性特高,课堂气氛热烈,最后,让幼儿明白, “做人做事要谦虚,不能太骄傲的道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发扬优点,积极创新,处处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

17、大班科学说课稿《生豆芽》反思

  抽到这个活动内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情,我让幼儿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布置我们的自然角,幼儿兴致特别高,第二天纷纷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绿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饭的时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静的吃饭,东北角上的几个小朋友却在争论不休,我走过去询问才知道,他们在争论一个问题:豆芽是不是豆子变来的?如果是,那么硬梆梆的豆子怎么能长出牙来呢?当时吃完饭后,幼儿也曾就这个问题讨论过,而且还争得面红耳赤。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仅满足老师所告诉的,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目前,我们班幼儿有植物种子发芽的经验,我打算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豆芽作为探索的对象,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通过开展活动“生豆芽”,让幼儿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豆子如何生根发芽,他们的生长与水、阳光存在什么关系,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根据新《纲要》精神,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这次活动的目标为:

  1、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2、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植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3、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阳光的关系。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打算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上,于是,在活动开始前,我要为每个幼儿准备好实验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导幼儿泡豆子,让幼儿亲自参加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发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而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豆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记录,然后我和幼儿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活动重点、难点得以有效突破。本活动的难点是: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和阳光的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对比试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几粒豆子,其中一个杯子放水没过豆子,另一个杯子不放水,2天后请幼儿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需要水。

  2、对比实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上豆芽,其中一个杯子在黑洞洞的纸盒里,另一个杯子放在阳台上,1天后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后继续生长需要阳光。

  为了完成以上教育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环境创设,与区域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我整合区域活动,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在区域中准备:科学区:投放杯子,豆子,水盆,海绵等,图书区:投放有关生豆芽的图书和图片。

  (二)、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种子发芽的知识经验

  (三)、物质准备:

  1、黄豆,绿豆,香豆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杯子,纱布和海绵 ,纸箱子,两个大盆。

  2、提前2天与幼儿一起泡豆子,并做观察记录。

  3、将两盆豆芽提前2天分别放在黑纸盒和阳台上,

  4、关于生豆芽的课件。

  这些准备活动,一是为幼儿创设探究活动环境,提供可操作材料,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二是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和重点,完成活动目标。

  整个活动中始终体现纲要: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原则,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法: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试验,体验探究的乐趣。

  2、课件演示法:将泡豆子,豆子生根发芽,豆芽变绿等过程制成课件,让幼儿直观、生动、系统、全面的了解生豆芽的全过程。

  3、观察法:在实验中,引导幼儿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这些方法的运用,将克服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通过试验,观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在快乐中习得知识,获得经验。

  本次活动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结合本次活动的特点,我采用:

  1、实验探究法: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

  2、观察法: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幼儿亲自护理自己的豆芽,随时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情况,并用绘画或符号作记录。

  3、归纳法:幼儿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试验得出的结论

  这些方法的运用,幼儿能够用眼睛看,用嘴巴交流,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

  (一)、观察泡过的豆子 (6分钟)

  问题:1、这两盆豆子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有水的那盆豆子发芽,豆子发芽需要水

  这一环节,幼儿在活动前就参与实验,有些幼儿有这方面的经验储备,可以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二)、观察放在黑纸盒和阳台上的豆芽 (6分钟)

  问题:1、纸盒的豆芽长的怎么样?为什么?

  2、阳台上的豆芽长得怎么样?为什么?

  3、这两盆豆芽为什么长得不一样?

  结论: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三)、带幼儿一起分析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 (5分钟)

  问题:1、豆子先生根还是先发芽?

  2、豆芽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观看课件:生豆芽 (8分钟)

  问题:豆子生根发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这一环节,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系统的了解了豆子生根发芽的全过程,对这一科学知识有个全面感性了解,幼儿再结合自己动手泡豆子,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情况,还能直观形象的掌握这一抽象的科学知识。

  1、幼儿把自己泡的豆芽放在阳光下,继续观察,会发现豆芽变绿,了解阳光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把豆芽置于真空中,继续观察,发现豆芽枯萎致死,了解植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结束了,但活动内容并未结束。幼儿会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会越来越浓。

  活动反思:

  科学课的本质是要让幼儿参照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来探究,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幼儿掌握“设计对比实验方案”的方法,在小组活动后,我抽了两个小组汇报,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案组织全班集体研讨。明确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它条件要相同”、“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的,而有些条件是难以控制的”……引导孩子们深入探讨设计该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18、大班语言说课稿《堆馒头》反思

  我说课的题材是大班的语言听说游戏《堆馒头》,活动设计方案如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听说游戏《堆馒头》游戏儿歌是:堆馒头,堆馒头,馒头堆得高,馒头堆得好,香喷喷,甜蜜蜜,吃得大家哈哈笑。该游戏充满童趣,贴近幼儿生活,易于理解。

  (二)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听说游戏是为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而专门设计的,以游戏的形式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迅速串接儿歌及仿编儿歌的能力。

  2、要求幼儿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

  3、引导幼儿和同伴协调、友好地共同游戏。

  4、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迅速串接儿歌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仿编儿歌。

  (四)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实物教具:小馒头七个。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堆馒头游戏

  2、课前让孩子们谈谈并将他们画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的作品制成展览板。

  二、说教法

  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实物操作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能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实物操作用语言描述来串接儿歌,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采用讨论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

  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堆馒头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孩子们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游戏练习法是幼儿在玩堆馒头的游戏中,边游戏边练习串接儿歌,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四、活动程序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四个部分:

  (一)出示幼儿绘画展板,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以赏识、鼓励的口吻介绍幼儿自己的绘画展板:“小朋友,你们都画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现在请你们来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吃?”以此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发现大班的孩子表现欲极强,他们往往是在了解了一些信息或完成了作品后都急于想说给别人听,而我在这设计的这一环节正好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说话平台,让孩子们从实物的颜色、形状、口味来介绍,让他们想说,愿意说和有机会说,充分体现了孩子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其次,这一活动又为本次活动的难点,仿编儿歌做好铺垫,激起了孩子活动的兴趣。

  (二)了解儿歌内容及相关游戏规则。

  这时我又会以神秘的口吻对孩子们说:“你们都介绍了你们喜欢吃的东西,那请你们也来猜猜我喜欢吃什么?”再次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这里,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搜索想象老师到底喜欢吃什么?此时我出示小馒头,让孩子们一下子发现答案并以儿歌的形式说出我喜欢吃小馒头的原因。让孩子对儿歌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馒头,告诉孩子们老师不光喜欢吃馒头还会玩堆馒头的游戏。我会边堆馒头边念儿歌。教师的实物示范直接刺激了孩子的视听器官,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师再次实物操作时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念起儿歌来。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请孩子们边念儿歌边自己想象堆馒头的动作,进一步帮助孩子们熟悉、掌握了游戏的内容。以往的游戏规则都是事先规定好的游戏规则,教师强加于给孩子,规定这该怎样那该怎样,而这次的活动设计我放手给孩子们,我会提出以下问题:

  ①怎样用手堆馒头比较高?比较好?

  ②游戏时,怎样才能使大家玩得高兴?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参加?让他们在我的启发性的引导下讨论定出游戏规则。教师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归纳出3条规则:

  ①幼儿必须轮流边串接念儿歌,边伸出右手做4指握拳,拇指向上的动作。

  ②儿歌念完后,手在在最上面是幼儿为胜利者,下次游戏活动由他领先开始。

  ③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前面幼儿念的儿歌,不能随意重复、乱改儿歌的结构。这一部分通过提问、实物操作示范、学念、设疑,而后再讨论,内容一环扣一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解掌握了游戏的规则。是解决活动重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完成了第二个活动目标。

  (三)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请能力强的孩子上来示范游戏过程和组织孩子和旁边的同伴,两两相对学习玩游戏,让每个孩子都亲自实践整个游戏的具体过程。二是教师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展游戏经验,启发孩子仿编游戏,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启发孩子说堆苹果(甜甜的,脆脆的)、堆橘子(甜甜的,酸酸的)、堆包子(白胖胖,香喷喷)等,由于在活动的开始孩子已把自己熟悉喜欢的食物向大家作了介绍,自然而然地就能创编出相应的游戏儿歌,也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引导幼儿独立游戏

  随着活动的进行,孩子们一定很想自己去独立游戏,此时我将孩子们领到了户外。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活动欲望,我设计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自由结伴开展游戏活动。活动前,我会鼓励他们开展仿编的儿歌游戏活动。

  这样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活动欲望,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开展游戏,玩他们自己创编的喜欢吃的游戏,教师提供了给他们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19、大班英语说课稿《交响曲》反思

  一、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儿从小接触英语这样的观念已经被许多家长,幼儿园或教育机构所重视。幼儿园英语教育是一种启蒙,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在选择内容时,我会考虑幼儿发展水平,找寻一些贴近孩子们生活,有实用性的内容。《厨房交响曲》活动中所涉及的英语词汇和句子表达的东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接触到和使用到的碗、筷子、调羹、盘子。这些在孩子们经验范围之内,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孩子们生活中也会有很多机会练习。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活泼有趣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把简单枯燥的认识内容变得生动多彩。

  二、幼儿情况

  大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语和课堂用语,因此进行全英文教学活动。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轻松、自然、愉快的英语游戏设计,让幼儿积极参与英语活动,大胆用英语进行表达,并感受英语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自信。

  2、复习两首英语歌曲:《松饼先生》《快乐拍手歌》

  3、学习新词汇:碗、盘子、筷子、调羹。

  4、在情景中,有兴趣地学习区分和说出英文单词,并复习已学单词。

  5、通过变换方式反复听、说、玩各种游戏,让幼儿掌握英语。

  学习新句子:我是一个厨师。

  四、活动准备

  碗、盘子、筷子、调羹若干厨师帽和厨师围兜每人一套

  神秘箱音乐磁带

  五、教学方法

  1、游戏法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化教学有着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功能和价值。英语与游戏的结合,能充分激起幼儿学英语的兴趣,密切师幼关系,尤其能提供给幼儿轻松自然愉快运用英语的机会。

  2、直接法全英文教学形式,直接培养幼儿简单英语思维以及表达习惯。

  3、重复法不断重复单词与句型,刺激幼儿印象,强化巩固记忆。

  4、赏识教育法鼓励与表扬幼儿的每一次进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六、活动过程

  1、问候

  2、句子:我是一个厨师

  把小朋友打扮成厨师,引起幼儿兴趣。学习句子:我是一个厨师。热身歌曲:《松饼先生》

  3、游戏——神秘箱。引出活动新内容——碗、盘子、筷子、调羹。(教师示范奏乐)

  4、游戏——找、找、找。播放音乐,幼儿在教室里寻找碗、盘子、筷子、调羹。

  5、幼儿分组向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东西,并分组奏乐。

  6、集体奏乐。

  7、小结、结束。

  七、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可以教爸爸妈妈,并和家长一起找到更多相关的图片,制作《我的厨房交响曲小书》。

  八、目标预测

  通过运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一系列准备充分、形式活泼、参与性较强的游戏,相信幼儿的热情能被完全激发,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完成活动目标。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0、大班音乐说课稿《牙膏舞会》反思

  [设计意图]

  乐曲《七个半跳》诙谐幽默、轻松愉快,尤其是B段层层累加的延长音,更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人有千面”,音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同一首乐曲,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并会演绎成不同的故事。《七个半跳》已被赋予了许多形象,并被设计成许多精彩的教学活动,如《打蚊子》、《撕报纸》等等。而我的灵感,则得益于清晨挤牙膏的一刹那,牙膏条的造型带给我创作的冲动。每天挤牙膏、刷牙是孩子们的“必备功课”,而我在孩子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加工、提炼,将牙膏、牙膏条拟人化、形象化,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愿意参与进去舞蹈、游戏。你再听B段那或短促、或伸展的延长音,不正好像是一条条长短不一的牙膏条吗?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情绪,初步理解乐曲ABAB’…反复的结构,感知A段欢快跳跃、B段延长且层层累加的特点。

  2、引导幼儿在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编牙膏跳舞及挤牙膏的动作。

  3、在表演中愉快地进行表情交流。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教学图谱一张,用小纸张将“牙膏条”一一遮住;教具大牙膏一个;音乐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乐曲轻松、诙谐的情绪,并大胆用动作愉快地表现。

  难点:初步理解乐曲的结构,感知A段欢快跳跃、B段延长且层层累加。

  [活动过程]

  1、幼儿完整地倾听乐曲,体验乐曲欢快、诙谐的情绪。

  2、教师结合教具简述故事《牙膏舞会》,帮助幼儿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

  3、结合图谱,欣赏音乐,初步了解乐曲结构。

  (1)教师听音乐指图谱,依次出示牙膏条;提问:牙膏跳舞时,音乐是一样的吗?

  (2)幼儿随音乐指图谱;提问:挤牙膏时,音乐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3)请能力强的幼儿听音乐领指图谱。

  4、教师启发幼儿创编牙膏跳舞及挤牙膏的动作。

  5、完整地随音乐表演。全体幼儿跳圆圈舞,B段时,教师依次请幼儿进圈当牙膏条,做出各种造型。

  6、教师简单介绍乐曲,启发幼儿起名字。

  [活动延伸]

  1、可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学习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可启发幼儿用牙膏盒、牙膏皮制作美工作品。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21、大班语言说课稿《调皮的七彩光》反思

  一、说教材

  今天我们选定的课题是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大班语言《七彩世界》主题里的一个语言教育活动《调皮的七彩光》,下面,先说说我们的设计意图。经历了小班、中班的学习过程,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更强了,他们不但对五彩缤纷的颜色十分喜爱,而且更对五彩缤纷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由自然界中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蓝蓝的大海、绿绿的草地等景象的观察及认识引发出更深一步的思索:大千世界为何会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些美丽的颜色是怎么来的?……

  通过《调皮的七彩光》这个故事就可以让幼儿知道:色彩来源于光的作用,是调皮的七彩光娃娃从天空来到地上“玩”出来的。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七彩颜色。有了七彩颜色,画画更美丽,打扮东西更漂亮,游戏起来更有趣。本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究者,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奥秘,培养幼儿对自然界探究的欲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生活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作品展示的主题,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各方面的目标:

  1.获得光与色的感性经验,初步了解光的七色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2.在感受作品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时,理解光与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

  3.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充分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在感受作品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时,理解光与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续编过程中,地点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大班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才开始萌芽,极易引起思维上的逻辑混乱。

  三、活动准备

  为了给幼儿展示优美意境的作品,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充分的表达和练习,我们作了以下准备:

  (一)硬件准备1.多棱镜、CD光盘2.Flash课件3.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活动。

  (二)知识准备

  课前必须丰富幼儿有关光与色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并加以提取和整理。四、说教法、学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使主题活动得到深化。

  本次活动幼儿采用:视听结合法、讨论法、尝试法来理解故事,欣赏故事,创编故事。通过幼儿互补学习,师幼合作来表现主题。

  四、说活动流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活动室门口找光线宝宝,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2.观看课件动画,欣赏作品

  ⑴带领幼儿回到活动室,演示动画,让幼儿视听结合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并理解其内容。传统的文学欣赏总是欣赏在前,理解在后,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们则尝试了理解在先,欣赏在后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完整欣赏,更能感受作品所展示的意境。同时,我们还采取了教师设疑-----幼儿猜测--------揭示答案的手法,紧扣幼儿心弦,引其入胜。

  ⑵让幼儿带着问题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感受和理解故事内容。完整的作品传递完整的画面展示,配有优美的音乐,听觉和视觉的完美统一,把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传递给幼儿,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启发幼儿讨论光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幼儿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已初步了解光线宝宝由七种颜色组成,教师再次以提问的方式给幼儿设疑,并启发幼儿进行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光会怎么样?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这也符合《纲要》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待幼儿讨论完以后,教师小结光与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4.接着,教师继续启发幼儿联系生活中事物的颜色,尝试续编故事。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内部智力活动的机会,这也是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是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增进了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五、活动延伸

  幼儿自选方式作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因为一个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进行,这也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把教学的意图、内容、形式有机的交织在一起,通过视听结合、交流、表达的形式,使幼儿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对自然界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达到的活动目标。

  教学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出示图片,孩子们都是以直观的方式为主,我就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让她们结合图片来理解故事,这也达到了我预先的效果,包括结合音乐欣赏故事,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后面的讨论和续编故事环节,部分幼儿还没完全打开思路,有的胆小,不敢发言;有的对自己不够自信,怕说出来让别人笑话,这部分我还要加强引导。

22、大班语言说课稿《拍手歌》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首儿歌非常熟悉,因为它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童年。我们之所以到现在还深深地记得“拍手歌”,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是因为它有很强的知识性吗?不,是因为它念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趣味性,是一首游戏儿歌,可以边吟边唱边玩,非常有意思。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吃饼干……

  二、目标设置:

  正因为这首游戏儿歌的趣味性很强,没有多大的记忆负担,特别适合边玩边学,所以活动的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儿歌,充分体验儿歌的趣味性、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同时也是活动的重点。)

  2、愿意和同伴一起友好合作,边念儿歌边愉快地开展拍手游戏,充分体会吟唱的快乐。

  3、在快乐吟唱、游戏的基础上,尝试加快速度说,体会快速说儿歌的趣味性。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加快速度说对于大班孩子来说难度比较大,因为不单是说的速度加快,拍手的动作也加快了,而且还要配合起来。(所以,加快速度说是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请孩子们观看两位老师表演“拍手歌”,调动起他们学儿歌的积极性。

  拍手歌的特点适合两个人合作边玩边说,而两个老师示范的拍手游戏正好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一下子就激起孩子们想学想说的兴趣,孩子们一定会跃跃欲试。

  (二)借助动作,引导孩子们理解、掌握儿歌内容。

  儿歌中每一句的前半部分很简单“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孩子们很容易理解、记忆。记忆的难点就是后半句“一个娃娃干什么,两个娃娃干什么……”而借助拍手,加上动作(比如开飞机、打电话)来记忆,这个问题就迎仞而解了。

  拍手的动作是贯穿全过程的。因为拍手歌如果离开了拍手坐着说会非常枯燥,就失去了游戏儿歌的趣味性。而拍手说不仅有趣,而且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一开始是自拍,速度可以由慢变快(示范一下),然后模拟对拍获手腿对拍(示范一下),为后面的两人拍手游戏做好准备。

  自拍和对拍的过程中,最初都是老师孩子一起说,熟悉儿歌内容。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说出后半句的内容,促进记忆难点的解决,也为活动难点“加快速度说”做好铺垫。因为只有对儿歌内容非常熟悉才能加快速度练习。

  (三)引导孩子开展“拍手歌”游戏。

  在对儿歌内容和对拍的方式非常熟悉后,接下来就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其实,前面的练习实际上始终是以拍手游戏的形式开展的,但要使孩子们对游戏始终有新鲜感、有兴趣就必须变换多种游戏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难度可以逐步提高。

  1、把所有的孩子分两组,采取轮流说的形式。一组欣赏,一组练习,然后互换。这样,无形中又巩固了对儿歌内容的记忆,也可以使孩子们轮流休息同时注意倾听同伴时怎么说的。

  2、两两结伴游戏:鼓励孩子们两两自由结合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玩拍手游戏。在孩子们自由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注意指导和发现练习速度比较快的小组,请他们进行展示,同时也让其他孩子感觉加快速度说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会注意鼓励两个孩子游戏时动作的创编。

  最后,两个老师可以示范再加快速度玩游戏,在让孩子得到休息的同时,进一步激起他们练习加快速度说的欲望。

  (四)小结与延伸。

  这种传统的趣味歌谣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儿歌的趣味性,这一点在纲要中也有体现。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边玩游戏边学儿歌,始终是积极投入的,充分地体验游戏儿歌的趣味性。游戏法也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要方法。在以上活动后,可以将儿歌的仿编活动作为延伸继续进行下去,发挥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使孩子们更充分地体验到趣味歌谣的魅力!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23、大班音乐说课稿《玩电脑》反思

  幼儿园音乐教育重视幼儿音乐能力及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而音乐游戏的方式更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在日常与幼儿的交谈中,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玩电脑。我就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剪辑了佚名的音乐《打字机》。这是一首欢快活泼、诙谐有趣的标题音乐。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添加音乐进去,培养幼儿在音乐当中的表现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培养幼儿认真倾听音乐的好习惯。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表现音乐,我根据乐曲的曲式结构、音响所表现的内容,合理地编配了情境游戏情节:扮演电脑及打电脑的人,幼儿根据音乐节奏进行创编动作表演。为此,我设定了以下五条教学目标:

  1.通过摆放图谱和动作表演帮助幼儿熟悉乐曲,初步学会表现音乐。

  2.在情境游戏中培养幼儿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

  3.体验双人合作游戏的乐趣。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幼儿仔细倾听音乐的习惯,让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难点是在游戏中让幼儿听音乐创编动作表现,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帮助幼儿熟悉音乐,我准备了以下材料:剪辑乐曲、自制大图谱一张,自制幼儿人手一份小图谱。

  在整个活动组织过程中,以完整欣赏--动作表演这一主线索展开,每一步都预设了不同的目标,层次感很明了。教师先通过谈话导入,让幼儿了解鼠标、键盘,让幼儿完整倾听音乐,然后帮助幼儿熟悉音乐,重点去掌握音乐中点鼠标的“叮”的声音,这个过程是通过以下方面来完成。

  1.听音乐,欣赏老师做打电脑的动作。

  2.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熟悉旋律。

  A.教师出示两个标志,请幼儿看标记来选择,哪个代表键盘,哪个代表鼠标?

  B.帮助幼儿将图谱补充完整,反复仔细的倾听音乐,了解旋律中点鼠标的声音。

  3.组织幼儿重点掌握乐曲中的5次快速点鼠标的声音,并用动作进行练习。

  4.幼儿看图谱,听音乐进行完整的练习打电脑。

  5.玩游戏,帮助幼儿再次完整的练习点鼠标的节奏。

  在难点部分我运用了小椅子道具和情景角色扮演的(一老师扮演打电脑的人,一老师扮演电脑)的方法来吸引幼儿,并巧妙运用了播放动物世界这个情节,既让他们反复练习,又让幼儿感到不乏味。在最后的完整几遍练习中,教师引入幼儿进入了合作,幼儿互扮打电脑的人和电脑,。在幼儿富有表现力的表演感染下,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幼儿情趣高涨,余有为尽。最后结束活动环节励幼儿大胆邀请客人老师一起玩打电脑的游戏!

  以上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些意图和想法,希望本节课能为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更希望大家为本节课留下更好的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24、大班艺术说课稿《小树苗》反思

  一、说教材

  三月的一天,我和孩子们在幼儿园内种植了好多小树苗,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小树苗都成活了,有的小树苗正在悄悄的长高、长大,对于它们的变化孩子们特别关注,以至于孩子们都发展到关注自己家、路边的小树苗的变化。为了将小树苗的成长变化记录下来,我在学期快要结束阶段,设计了《小树苗》这一活动,让幼儿运用对称的手法表现小树苗长大的样子。

  二、说活动目标

  目标是围绕整个活动而服务的,本次活动我把目标定位为:

  1、讲述、回忆植树节种树时的情景及趣事。

  2、学习用对称的方法表现小树苗长大后的样子。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

  重点:学习表现长大的小树苗

  难点:用对称的方法制作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开展这一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物质材料:

  幼儿用书《小树苗》、剪刀、浆糊、植树当天的照片等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直观法,让孩子直接感知并领会小树苗的外形特征,用对称的手法加以表现。

  2、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对称的表现手法。另外幼儿还将运用谈话法等学习方法交流植树当天的情景。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的大致流程是:回忆植树的情景�D�D教师演示�D�D幼儿操作�D�D展示作品。

  1、回忆植树时的情景

  “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去植树的情景吗?很多小朋友扛着树,有的挖坑,幼儿放树,有的浇水,忙的不亦乐乎。”

  出示植树当天的照片:

  “植树当天你干的是什么?”(幼儿交流)

  2、学习用剪贴的方式表现小树苗

  “现在的小树苗都长高、长大了,小朋友们也快要离开幼儿园上一年级了。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把小树苗长大的样子留下来。”

  “这种新的方法叫对称。”

  教师演示:将纸对折,在纸上画出一半的图案,然后用剪刀沿线剪下,打开就是完整的图案。

  3、幼儿学习剪贴小树苗

  (1)、用对称的方法剪好小树苗的树干、树叶

  (2)、粘贴小树苗

  4、展示幼儿制作的小树苗,相互欣赏

  教学反思:

  这一话题,孩子们比较感兴趣,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

25、大班体育说课稿《花样跳绳》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深化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我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精神,再结合实际情况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制定本教材:“多法跳绳”,来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来突出《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体现目标的达成。再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团结合作,自主探究、拓展思维、长进知识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活动是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的内容,跳绳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所以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制定本了本节活动的内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根据喜欢游戏等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有趣的游戏方法、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组织形式,使教材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二、说目标

  1、大胆想象,探索不同的跳绳方法,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发展跳跃能力,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3、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合作的意识,能与其他幼儿共同游戏,乐意与他人交流、分享不同的玩法。

  4、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练习跳绳。

  2、教学难点:幼儿合作跳绳。

  四、组织教法

  1、为了更好完成教学目标,在课的启发兴趣阶段、我利用垫小步跑配乐的方式上圈,大大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充分热身,为上好整节课做好准备。

  2、由于跳绳的方法很多,为了使教学更切合实际、给合学生水平,在育心强体阶段,我按照由“个人练习——小组组合练跳”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勇于求异、展现自我的精神。其中,加入了“剪刀石头布”小比赛来判输赢,谁输了谁就用多种方法来跳,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在教学中,我适当地加入各组的练习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师生的关系,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激烈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一个平台,展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心,尝到成功的滋味。

  4、在游戏阶段,我之所以选择了“挑选小航天员”这个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传播了关于航天英雄事迹,灌输于学生的思想当中,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有更高的奋斗目标,敢于接受挑战。其中我设计学生用绳子排圆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发挥想象,团结合作,战胜困难的精神。

  5、然而在交流共享阶段,以悠扬的音乐作为放松运动,陶冶情操,学生不仅能充分放松,还培养了韵律感,使其德、智、体、美素质全面发展,达到了恢复学生生理、心理的目的。

  五、说教学原则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觉积极性原则、形象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愉快教学原则和教学多样性原则。

  六、采用的教学方法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解,集中时间短,易接受外界干扰等特点,课中采用“讲解法、直观法、练习法、竞赛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七、说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幼儿站成六路纵队,做教师自编的跳绳。

  2、自由探索:

  (1)、幼儿分散在场地上,用不同的方法练习跳绳。

  (2)、鼓励幼儿在学会跳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变换花样,尽量与别人跳得不一样。请有创意的幼儿示范,大家都来学一学。

  (3)、两人一根绳,幼儿结伴跳绳,教师指导幼儿合作跳绳:两幼儿同时甩绳同时跳;一幼儿站着不动,一手甩绳,另一幼儿边用一手甩绳边跳;引导幼儿把一人跳绳的方法迁移到两人合作跳绳过程中。

  (4)、请成功合作的幼儿示范,让大家也变换花样试一试,看两人合作学会了几种跳法。

  (5)、幼儿分成四组,跳绳赛跑。

  3、放松身体:

  放松整理活动:“我愿和你跳个舞”

  每个幼儿领一根绳子绕好放在规定的地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26、大班数学说课稿《分水果》反思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幼儿最熟悉的。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幼儿来主动的探讨和数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但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课,我将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总结出“两数之间的多、大、少”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动手操作数数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数数,可能这堂课的要求会比较的低,但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够对数与数之间的“多、大、少”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数数,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分苹果”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的概念

  2、更进一步得理解什么是点数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自己来点数;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每排2个的基本特征.这里,我准备水果卡片若干,首先,我将6个苹果按两个一组,摆放三组,那4个梨,小朋友也就会按2个2个来摆放,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6个苹果跟4个梨来进行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

  活动准备:

  1、一张图,6个苹果,4个梨按每排2个用排列法排列2.卡纸做的苹果和梨若干五、教学方法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数”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发6个苹果卡,4个梨卡,让孩子们每排2个用排列法排列,然后选幼儿上来讲讲他是怎样发现苹果比梨多几个的。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数数再讨论,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6个苹果比4个梨多,就是6比4多,也就是6比4大,(理解大、多、少的关系)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对水果的兴趣进行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案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幼儿再次操作;

  4、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七.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班里寻找两种物品进行比较,比如小椅子和桌子,男孩和女孩比较等让幼儿加深多大少的理解八.活动反思在活动中能够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按2个2个排列的排列方法和规律,并对按顺序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有初步的了解,获得直接的经验。不足之处在于,只进行两个物品之间的比较可能过于肤浅和简单,也许再增加两种物品的对比效果会更好。

  八.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能够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按2个2个排列的排列方法和规律,并对按顺序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有初步的了解,获得直接的经验。不足之处在于,只进行两个物品之间的比较可能过于肤浅和简单,也许再增加两种物品的对比效果会更好。

27、大班社会说课稿《少数民族》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主要从服装上尝试辨别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第一次尝试: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请幼儿说一说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幼儿讨论。

  3、出示朝鲜、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族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族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二、基本部分

  1、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1)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第二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蒙古族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服饰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爱好什么?……

  (2)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后由老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小结:蒙古族人身穿长袍,斜开衣襟,头上扎着头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间束死带,脚穿皮靴。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主,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里,他们爱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马头等。

  (3)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利用投影片,组织添色游戏“为民族娃娃穿花衣”,让幼儿再辨认不同的民族服饰及居住地,巩固所学知识。

  游戏规则:利用投影的套色方法为民族娃娃戴漂亮的服饰,然后请小朋友辨认所出示的民族娃娃并送到相应的布景下。(在教室四周准备雪山、蒙古包、城堡、花园的布景)

  3、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第三次尝试:幼儿根据平时的知识和上课的认识边听音乐边舞蹈,区别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鼓励幼儿创编。

  三、结束部分

  1、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几个少数民族,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2、(放映民族大团结的投影片),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结束。

  说课:

  我选择的是一节常识课,如何摆脱枯燥、单调的形式,让幼儿心情愉快地得到知识、开阔眼界,我便在活动的设计、教具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动脑筋。

  具体地说,认识少数民族这样一节常识课,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开始部分主要是利用幼儿的以往经验,从复习儿歌认识中国地图开始,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重点是让幼儿知道除了汉族外,其他的各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教师用意在使幼儿理解民族大团结),引入本课的具体内容,(请来四个做客的民族娃娃,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来自哪里,客人说出自己从哪里来)认识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这样通过大地图(中国)——许多民族——四位客人。一步步深入到课题,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基本部分是让幼儿认识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与生活习惯,通过认识、巩固加深幼儿印象。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幻灯片,由教师的导语让幼儿尝试,进一步仔细观察挂图,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结,由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然后是复习巩固,通过自制幻灯片的添色游戏,调动幼儿兴趣,快速辨认并参与游戏,这样幼儿既动手参与了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复习了新课。最后为了丰富知识,让幼儿大致了解他们的音乐及舞蹈,这样满足孩子爱唱爱跳的欲望,培养音乐的感受力及欣赏、创编的能力,老师应跳出各民族的舞蹈风格,用情绪与动作感染幼儿,活跃课堂气氛。

  结束部分既要与开头呼应,又是全课的“点睛之笔”,再一次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含义,通过浅显的讲解与欢快的动作,让幼儿感受“团结、欢乐”的氛围,由此完成教学目的。

  环境创设能够吸引幼儿,活跃课堂气氛。我首先引导儿童在地图上找位置,复习所学国的地理知识,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其次在认识几个民族时我云哟感幻灯片与图片相结合,因为一组反映一个民族的幻灯片内容虽然丰富、认识全面,但细节不够突出需要图片的补充认识。最后在课中游戏时,需要彩色的民族娃娃,居住地的布景,这样才能吸引幼儿参与游戏,复习知识,并且加深印象。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选择了“尝试教学法”,因为通过平时的实践我认识到孩子先说先做、多动手、多尝试比老师教一句幼儿跟一句效果会好得多。这节课让幼儿三次尝试,首先说一说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居住,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家庭、社会不时地会听到、看到、学到一些知识,让幼儿说可以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激发他们以后有求学的兴趣。其次通过观看幻灯片、观察图片,幼儿第二次尝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表达能力,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最后让幼儿第三次尝试,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后,创编舞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鉴赏力。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认识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萌发幼儿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引导幼儿在比较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不同之处中,促进幼儿观察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初步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通过课后自己的反思,这次活动孩子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通过图片让幼儿直观的认识、了解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

28、大班美工说课稿《装扮树》反思

  一.我选择这个活动内容是因为:

  ①.活动内容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②.首先,在优美的散文中,让幼儿感受美,再在美工活动中让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③.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④.幼儿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大班的幼儿小手肌肉已经发展的不错了,对于绘画活动,幼儿已经非常熟悉,于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又给幼儿提供了剪刀,加深了本次活动的难度。

  二.考虑到半个月以来,幼儿对“叶子”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我制定了以下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①.通过欣赏活动,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印象,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

  ②.引导幼儿大胆设计,并练习剪、贴的技能,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③.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④.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

  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设计,并练习剪、贴的技能,因此这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

  使用剪刀。现在的孩子能自己动手的机会很少,特别是剪刀这类比较危险的工具,但是,俗话说“心灵手巧”,所以,为了孩子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我还是让孩子联系使用剪刀。

  四.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与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

  ①.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和了解。

  ②.幼儿练习过使用剪刀。

  2.教具准备:

  ①.制作一棵立体的“大树妈妈”,更加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②.幼儿的操作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我画好外形轮廓的;另一种是没有任何图形的,需要孩子自行设计的,这样,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

  五.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游戏罚,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能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六.说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渐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幼儿将运用讨论谈话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

  七.设计思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几个环节:①.导入活动。②.基本活动。③.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朗诵散文,然后提出问题:“小树叶春天是什么样子?夏天和秋天又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比较简单,我可以请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回答,还有“你听了散文后,觉得小树叶是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可是让幼儿自由讨论,我不做任何评价,只要孩子能说出原因。本环节中,主要是帮助孩子感受美。

  在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操作材料分为两种,孩子可以自由选择,鼓励孩子大胆设计,在使用剪刀的时候,多提醒孩子注意,本环节中,主要是帮助孩子发现美。

  第三个环节是结束活动,我设计的是以“我们和大树妈妈一起跳舞”,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中除去美工活动中的疲劳,帮助孩子体验美。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29、大班语言说课稿《逛商店》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生活讲述"逛商店"。这个内容要求幼儿将在逛商店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讲出来,要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事件。

  一定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讲述的基础,商店的功用是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以及在逛商场时的所见所闻这都是幼儿应该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引起幼儿回忆和讲述的积极性。因此,教学的知识点是: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和在逛商场时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前通过多种形式如家长带幼儿逛商场或教师带幼儿逛商场,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观察、记忆。这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基础地位,也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制订了教学目标:

  1、丰富逛商场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幼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讲述逛商场的见闻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初步了解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重点:引导幼儿将逛商场时的所见所闻大胆的讲述。重点制定的依据: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想说、敢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教育重点并不是教幼儿记忆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幼儿能乐意与人交流,能大胆在众人面前表达。另外,作为大班幼儿思维已经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过度,形象思维已经迅速发展,加上不断的实践学习,已普遍能组织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见闻。

  难点:初步引导幼儿较连贯的逛商场时最感兴趣的体验。生活经验讲述就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进行的讲述。那么能安排好内容的顺序,组织简单的语句,较连贯的表达出来,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幼儿又具有善于挑战的心理,这就象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果实,因此经过一定的努力也可以完成。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分析主要运用了示范模仿法和启发联想法。

  第一种方法示范模仿法,幼儿天生具有良好的模仿性,任何事物幼儿都想亲自去模仿,语言活动中示范模仿法也是十分重要。幼儿在模仿中学习语音、语法,学习运用语言。在这里我不止单纯运用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示范。因为作为身边的小伙伴的示范更能让幼儿所能接受。借助幼儿和老师的讲述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种方法启发联想法,生活经验讲述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怎样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起到作用,让幼儿把经验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我运用了启发联想法,通过再现性提问和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条理的串联起来,比如"你在商店里买了什么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新鲜事?""哦,原来每件商品和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啊,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归纳、总结、串联完整。这是幼儿能够连贯讲述的基础和关键。

  另外根据纲要的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的乐趣。"我将幼儿带来的物品和照片展示出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我还运用语言的激励,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的发展,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的培养,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学法指导

  根据语言教学的原则其中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和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教学中主要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能有礼貌的倾听别人讲述的良好习惯。语言的掌握与运用都离不开听觉器官,那么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前提条件,在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时,我主要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创设安静的环境,幼儿的坐椅位置摆放合理,情景布置有秩序而不乱。二就是运用语言暗示的方法,比如在听个别幼儿讲述时说:"她在买这个洋娃娃时还发生一个件有趣的事情呢?你来认真听。"这样激发幼儿的倾听欲望,从而认真的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讲述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讲述必须有条理,才能让人听明白,在指导幼儿讲述时我充分运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的去教去说,而是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来。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会创造奇迹。"在教学中只有大胆的放开幼儿,充分的相信幼儿的能力,才能让幼儿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讲述的机会。在激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请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讲述,我在幼儿自由讲述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成功的扮演了支持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探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的观察,积极的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

  四、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出示逛商场的照片导入课题:运用实物投影将教师在逛商场的照片展示给幼儿。"这是王老师最近刚刚拍的照片,你知道我是在哪拍的吗?""哦,是商场,是哪个商场你猜猜看?" 引起他们的兴趣。第二部分展开讲述,包含我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启发引导,激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你去过哪些商场?在商场里你看到了什么?""你和谁去的?都买了些什么?""在逛商场时你遇到过什么新鲜事?"幼儿对感兴趣的事一定表现的积极都想来说一说,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自然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自由结伴讲述。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观察幼儿的反应,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第三环节教师示范讲述,根据以往组织活动的经验和幼儿的兴趣点,自由结伴讲述时,一般幼儿对去过哪些商场?买过什么东西?商场里有什么商品?等讲述的最多。因此在教师示范讲述时要开阔幼儿的思路,针对逛商场时遇到的新鲜事进行讲述,激发幼儿有关的回忆。

  第四环节幼儿拿自己带来的商品或照片进行个别讲述。"今天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件从商场里买来商品和逛商场时拍的照片,谁能那着给大家讲讲?"幼儿个别讲述时我注意了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体验。比如将幼儿要讲述的照片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第三部分活动结束,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幼儿都想上来讲的愿望又很迫切,因此我引导幼儿将带来的商品布置成小超市,放欢快的音乐与幼儿一同布置环境,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尽兴的讲述,随后开展角色游戏"小超市",并将照片丰富到语言区以便于幼儿随时的讲述。这样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园小班综合说课稿:《香蕉变变变》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 ——>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30、大班科学说课稿《永春芦柑》反思

  一、说目标:

  本活动既有认知能力的培养,又有情感和动作能力的培养,我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如下: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芦柑的明显特征;

  2、在操作和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3、知道芦柑是永春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这些目标都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进行操作与探索,体验活动的乐趣;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爱家乡的情感”的精神。

  二、说教材:

  永春被誉为“柑桔之乡”,芦柑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所喜爱的,然而小朋友虽然喜欢吃芦柑,但对芦柑的特征、用途等还不太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芦柑是永春的特产。所以,有必要加深小朋友对芦柑的特征、用途的了解,激发其爱家乡的情感。升入中班后,我班孩子的动作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活动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且探索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科学活动永春芦柑。

  活动前我带小朋友到芦柑园参观芦柑的采摘、分果及包装芦柑的过程,了解公分卡的使用方法感受果农劳动的艰辛。其次,还带小朋友参观逢源饮料厂工人制作芦柑汁的过程,了解榨汁机的使用方法。

  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芦柑的明显特征,知道它是永春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难点是幼儿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和探索。这主要是依据《纲要》中的科学目标而制订的。

  三、说教法: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幼儿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因此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教学法。此教法运用于活动的全过程,我围绕目标和内容先设置“芦柑园”的情景,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这个情境中对芦柑进行观察与探索;然后设置包装厂、饮料厂、设计室、陈皮加工厂等情境,让他们在这些情境中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大胆操作、探索,积极思维。

  2、逐步分解法。观察是认识各种事物的门户,是学习和获得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性,运用逐步分解法可让幼儿学习正确观察、探索事物的顺序。因此,我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逐步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索,培养感知能力,从而由外到内感知芦柑的特征,了解其用途,这就是本活动的重点。

  3、操作教学法。此教法主要运用在“分组活动”中,让小朋友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和探索,这也就是本活动的难点,所以在这个操作环节中我所投放的材料有层次之分,注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如:“包装厂”提供公分卡、包装袋、大透明胶、芦柑箱等让小朋友包装芦柑;“陈皮加工厂”提供塑料刀、砧板、芦柑皮等材料让小朋友制作陈皮,这两组的操作材料较简单又容易操作,适用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芦柑饮料厂”提供榨汁机、干净的杯子、筷子和瓶子等材料让小朋友探索芦柑汁的制作方法,从而发现用哪种方法制作的果汁更快,更简便;“小小设计室”提供油画棒、图画纸、浆糊、筷子、毛线等材料让小朋友设计芦柑的商标和利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这两组的操作材料有一定的难度,适用于能力强的幼儿。因此,在“分组活动”这个环节中我要给能力弱的幼儿以具体的帮助指导。

  4、游戏法。由于中班的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的角色进行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小朋友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操作、探索活动,并通过孩子的操作、探索来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四、说学法:

  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通过摘一摘、数一数、排一排、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观察、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芦柑的认识。

  2、尝试法:蒙台梭利认为,“不动手做的孩子是不会知道如何去做的。”因此在分组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商量、合作并尝试多种操作方法,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发现、创造的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本活动我采用环环相扣的形式进行,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感知探究——操作探索——交流分享——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

  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孩子创设了“芦柑园”的情境,让孩子消除心理压力,并运用激欲式设问,“芦柑丰收了,请小朋友当果农到芦柑园摘芦柑,好吗?”的问话,唤起孩子活动的激情,引发孩子观察芦柑的兴趣。

  (二)感知探究。(采柑活动)

  我设计“采柑活动”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突破奠定基础。

  我先让小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自选篮子或推车,快乐地到“芦柑园”摘芦柑;接着让孩子们摘数一数自己摘的芦柑的数量,并鼓励孩子将采下的芦柑,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逐步分解法,逐步引导幼儿通过看、摸、闻、尝等多种感官,从外到内了解芦柑的特征和用途,并丰富有关的词汇(如:橙黄、扁圆、一瓣又一瓣)。最后,通过集中提问的形式,让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从而加深孩子参芦柑的认识。

  (三)操作探索。(分组活动)

  小朋友在感知芦柑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想要进一步探究芦柑的用途。因此,我就立足于幼儿的自我服务领域,为孩子创设体验成功的多种机会-------分组活动,让小朋友扮演包装工包装芦柑;扮演设计师设计芦柑的商标并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扮演饮料厂、陈皮加工厂的工人制作芦柑饮料和陈皮。这个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在分组活动前我言简意赅地向孩子交待清楚任务和要求。活动时我做好活动的支持者和孩子探索的指导者,重点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制作芦柑饮料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或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巩固切芦柑皮及包装芦柑的技能。

  (四)交流分享。(分享活动)

  近几年来,从我园的省级教研课题《幼儿自我服务中的成功体验探究》到现在的《幼儿交流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探究》的不断延伸与拓展,我们都有目的地将“成功体验”有机渗透到所组织的活动中,这也是贯彻《纲要》的精神所在。因此,我设计了“分享活动”这一环节,让小朋友在分组活动后进行集中交流,再现其探索过程,从而感受成功体验。在小朋友交流了操作经验以后,我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与人分享,我请他们与小班幼儿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芦柑汁或芦柑;并将打包的芦柑送到敬老院,激发孩子尊老爱幼的情感。

  (五)活动延伸:

  为了让小朋友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艰辛,我设计了此延伸活动:指导孩子将芦柑皮凉、晒,并将晒干的皮送到制药厂。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31、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乌鸦喝水》反思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此活动和幼儿一同探索,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

  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幼儿更方便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已经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