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电梯里有只大熊猫》反思

大班教案《电梯里有只大熊猫》反思

大班教案《电梯里有只大熊猫》反思

1、大班教案《电梯里有只大熊猫》反思

  大班安全教案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家所重视的,但是安全教育活动设计却仍然不多见。在一次兴趣组活动中,和大班小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起:如果碰到坏人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很出乎我的预料:孙悟空、奥特曼等动画明星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兼救星,这让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偶然的机会,和他们又聊起《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有个孩子介绍了“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并且很认真地补充说:红袋鼠碰到坏人很勇敢的!于是就萌生了将此活动设计成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6、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7、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画报》图书若干册、配套赠送的VCD故事、幻灯 T课件、随机图片(如一个人在家、遇到过分热心的人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出现问题情境)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欣赏动画片

  3、理解故事

  (1)红袋鼠碰到了谁?(一只大熊,有着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2)红袋鼠心里是怎么想的?(害怕大熊会绑架自己、或是吃掉自己、或是拐卖自己)

  (3)他是怎么做的?(想办法救自己:让电梯每层都停下来,如果看到人就大声呼救)

  (4)假如你也在场,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将问题从动画片抛向幼儿自己)

  (5)熊奶奶对红袋鼠说什么?(肯定自救的积极行为)

  (6)你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三、观看幻灯、讨论

  1、出示几种场合:一人在家、陌生人给你吃东西等等,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办?

  将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用简单的动画表示出来。

  2、分组讨论:请幼儿自由结伴,自选一种场景,将合适的做法画下来。

  3、交流相互之间的发现:展示各组的画,相互介绍

  四、活动延伸

  1、两人结伴阅读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回忆并讨论,说说红袋鼠还可以怎么做?如果你也在电梯里,你会怎么办?

  2、故事表演:幼儿自己分配故事的角色,开展《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表演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创编,增加一些故事情境,或是将故事的场景、情节进行改编,从中获得相应的自救知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首先充分地让幼儿去试一试能不能接住还没有落的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接住这样的球,活动中我注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从而去尝试发现“自抛自接球”的方法。并注意观察幼儿在尝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找出问题的所在,提供给幼儿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又加以经验的提升,易于幼儿理解、掌握和提高。“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前面的尝试以及讨论,幼儿初步掌握了“自抛自接球”的正确方法,并产生了继续尝试的欲望。于是,和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使得孩子自抛自接球的动作成功率大大提高,使幼儿的兴趣更高,同时教师和孩子共同念的儿歌也起到控制幼儿抛接节奏快慢的作用。有3个幼儿在开始抛球时因为害怕自己接不住,不敢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和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慢慢开始尝试,从不敢抛到接不住到像抱着宝贝一样抱住球,他们从中体会到的快乐可想而知了。在跟着儿歌抛的环节中他们还是有点跟不上节奏,但我相信他们多练习几次,平时在多给一些鼓励,多给一些表现的机会,他们会做的更好。

2、大班教案《电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4、遵守做电梯的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5、初步了解电梯的小常识。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二、出现问题情境

  1、你上电梯时应注意哪些安全?

  2、上电梯时从什么方向进入,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上等待?

  3、如果有人牵着狗上电梯,这条狗很厉害,你有特别害怕怎么办?

  4、张安德讲述自己知道的新闻,妈 妈抱小孩从上商场上的电梯间摔下来,告诉大家坐电梯时当门打开时,要看一看有没有电梯间,再踏入,避免受到伤害。

  5、在电梯的要注意哪些文明行为?

  6、电梯里遇到坏人怎么办?(孩子们通过讨论懂得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孩子们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使用电梯的安全知识,并结合自己家里所住的楼房是不是有电梯的话题进行的讨论,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安全使用电梯的好方法,还渗透了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小知识,如:孩子们说见到爷爷奶奶上电梯怎么办?见到养狗的人带着狗上电梯怎么办?当人多时怎么办?当遇到有人问路怎么办等?总结出不能够把手、脚夹在门缝里------孩子们的问题真的是很多,畅谈起来也很激烈,通过今天的谈话活动,孩子们也能够学习到自我保护的方法,家长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渗透关于安全教育,让孩子们都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

3、大班教案《水里的动物》含反思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了解各种不同的水生动物。

  2、引导幼儿懂关爱、保护水生动物的情操,懂得保持水的清洁的情感。

  3、尝试用美工的方式表现水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5、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PPT(水生动物)、哭泣的鱼,有死鱼的污水图片、污水一盆,污水处理物

  幼儿:折、画、泥塑、剪贴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谈水生动物

  1、老师出示鱼和螃蟹:这是什么?它们生活在哪里?

  2、启发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

  3、丰富水生动物(观看PPT)

  老师介绍不常见的水生动物的名称与特征

  介绍一些珍稀的水生动物

  如:中华鲟

  二、讨论:关爱、保护水生动物

  (一)出示

  “哭泣的鱼”

  1、为什么这条鱼在哭?(幼儿发散讨论)

  老师引入:要关心、保护动物

  2、我们人类怎样保护动物?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

  ①不要掠杀、猎杀

  ②不喂动物吃有毒、有害的食物

  ③国家建立了保护区

  ④保护好动物生活的环境

  总结:我们要做动物的朋友等

  三、保护水资源

  1、出示一幅污水与死鱼的图

  问:这些鱼怎么死的?

  这些污水是怎么形成的?

  水生动物要在什么样的水里生活?

  2、我们该怎样保护水资源

  3、演示污水变清水

  四、幼儿创作水生动物,布置环境

  “水生动物”

  1、幼儿分成四组“折、画、泥塑、剪贴”等方式创作制作水生动物

  2、将作品布置在墙面

  “水生动物”

活动反思:

  活动中注重了激发幼儿关爱、保护动物的情感,并促使幼儿有保护水资源,给水生动物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的意识。

  一.活动中丰富了多种水生动物

  幼儿对水生动物有一定的认识,从他们的语言中表现,孩子们对一些水生动物的特征有所了解。

  在进一步丰富水生动物中,我着重介绍了一些不常见的动物,如:荧火鱿,盲鳗等,并对一些有具体特征的动物进行了介绍,如:河豚有毒,但他有止痛的功效;

  又如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些方面丰富了幼儿对水生动物的认识。

  二.激发幼儿关爱、保护动物的情感

  从小鱼的哭声与死鱼、污水三方面层层入手,逐步激起了幼儿要关心爱护动物,以及保护动物生活的环境。孩子们想了许多的办法。如:

  a:人类不要乱扔垃圾

  b:人类不要捕杀小动物

  c:工厂里的废水不要排入大海、河流等。

  三.多种不同的美工形式表现水生动物

4、大班安全教案《电梯里的安全》含反思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家所重视的,但是安全教育活动设计却仍然不多见。在一次兴趣组活动中,和大班小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起:如果碰到坏人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很出乎我的预料:孙悟空、奥特曼等动画明星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兼救星,这让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偶然的机会,和他们又聊起《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有个孩子介绍了“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并且很认真地补充说:红袋鼠碰到坏人很勇敢的!于是就萌生了将此活动设计成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4、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画报》图书若干册、配套赠送的VCD故事、幻灯 T课件、随机图片(如一个人在家、遇到过分热心的人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出现问题情境)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欣赏动画片

  3、理解故事

  (1)红袋鼠碰到了谁?(一只大熊,有着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2)红袋鼠心里是怎么想的?(害怕大熊会绑架自己、或是吃掉自己、或是拐卖自己)

  (3)他是怎么做的?(想办法救自己:让电梯每层都停下来,如果看到人就大声呼救)

  (4)假如你也在场,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将问题从动画片抛向幼儿自己)

  (5)熊奶奶对红袋鼠说什么?(肯定自救的积极行为)

  (6)你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三、观看幻灯、讨论

  1、出示几种场合:一人在家、陌生人给你吃东西等等,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办?

  将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用简单的动画表示出来。

  2、分组讨论:请幼儿自由结伴,自选一种场景,将合适的做法画下来。

  3、交流相互之间的发现:展示各组的画,相互介绍

  四、活动延伸

  1、两人结伴阅读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回忆并讨论,说说红袋鼠还可以怎么做?如果你也在电梯里,你会怎么办?

  2、故事表演:幼儿自己分配故事的角色,开展《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表演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创编,增加一些故事情境,或是将故事的场景、情节进行改编,从中获得相应的自救知识。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孩子们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使用电梯的安全知识,并结合自己家里所住的楼房是不是有电梯的话题进行的讨论,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安全使用电梯的好方法,还渗透了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小知识,如:孩子们说见到爷爷奶奶上电梯怎么办?见到养狗的人带着狗上电梯怎么办?当人多时怎么办?当遇到有人问路怎么办等?总结出不能够把手、脚夹在门缝里------孩子们的问题真的是很多,畅谈起来也很激烈,通过今天的谈话活动,孩子们也能够学习到自我保护的方法,家长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渗透关于安全教育,让孩子们都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

5、大班教案《森林里的动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认识一些森林里的动物,初步了解森林被毁坏的后果,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森林里的动物。

  难点:了解森林被毁坏的后果,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挂图、头饰、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井老师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梦见什么了吗?(想)梦见了美丽的白雪公主,他告诉井老师在一片茂盛的大森林里,有一个蘑菇屋,那个蘑菇屋可神奇了,它不但能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做朋友、玩游戏,还能让我们认识一些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动物,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想)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出发吧!快看蘑菇屋到了,看看是谁在欢迎我们呢?(长颈鹿)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蘑菇屋,我的朋友们等了你们好久了,快去看看它们吧!)(出示挂图)

  二、感知特征,描绘形象

  1、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谁呀?它们长的什么样?它们怎么样走路?喜欢吃什么?

  2、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森林里?

  3、模仿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它们吗?现在我们和它们开个联欢会吧!老师这里有一些动物的头饰,小朋友要扮演你头饰上的动物朋友,你可以用你的动作、叫声来表演动物朋友。

  三、猜想、讨论

  1、动物们也累了,我们回座位休息一会。

  2、放音乐(伐木声、枪声)

  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对森林意味着什么?(看挂图)这些小动物为什么哭了?

  3、小朋友们互相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动物的家?

  四、幼儿绘画:美丽的森林

  五、延伸活动

  今天这么高兴,现在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做个环保小卫士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教师富有情境的语言,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积极的进入活动。另外,设置问题让幼儿去说,带上头饰让幼儿去演,都能使幼儿更好的认识动物,了解动物。但活动中还有欠缺之处,例如没有更好的关注所有幼儿,课堂时间把握的还不够好,以后我会改掉不足,逐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6、大班教案《三只猴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理解记忆歌词,学唱歌曲《三只猴子》。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不能在高的地方乱跳。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记忆歌词,学唱歌曲”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幼儿较难掌握,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活动准备

  1、三只猴子手偶;2、歌曲图谱;3、歌曲节奏谱;4、医院标志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结合猴妈妈图片设疑引入:

  它是谁?为什么猴妈妈的表情是生气的呀?我们一起用自然好听的歌声来问问猴妈妈吧!

  2、幼儿练声“小猴妈妈呀 为什么生气”。

  二、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1、教师范唱歌曲,结合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歌曲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猴妈妈对小猴说了什么?

  2、尝试用倾听和拍手的方式重点练习节奏型。

  ①感受节奏(用倾听的形式引导幼儿感受歌曲节奏)。

  ②学习节奏(用拍手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歌曲节奏)。

  三、初步学唱歌曲《三只猴子》

  (一)借助图谱,理解记忆歌词,学唱歌曲前三段

  1、借助指偶表演,感受音乐的诙谐、幽默的情趣。

  2、结合图谱,自然完整跟唱,学习十六分音符的乐句。

  3、结合安全常识,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二)借助图谱,学唱歌曲第四段

  1、理解、记忆第四段歌词。

  2、学习自然完整跟唱。

  四、游戏:三只猴子

  1、个别幼儿示范表演歌曲。

  2、集体游戏,以“开救护车送猴子们去动物医院”的口吻,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三只猴子》这首歌曲是由台湾著名歌星张帝演唱的曲调进行改编的,歌曲幽默诙谐,曲调活泼,趣味性强,叙述着猴子在床上跳,妈妈焦急的有趣事件,深受孩子所喜爱。歌曲共有四段,曲段中十六分音符XXXX XXXX∣ 的节奏与部分歌词的演唱,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将唱好其中的十六分音符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并通过图谱、肢体动作、有趣的指偶表演等重点练习,让幼儿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达到熟悉歌曲旋律的效果,进而学唱歌曲,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通过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1、深入分析教材和幼儿是组织好歌唱活动的前提。

  我从歌星张帝的演唱风格入手,分析《三只猴子》的歌唱风格,认真处理歌曲前、后两部分的因果关系,加以引导。本歌曲前半部分变化少,重复多,便于幼儿记忆,但幼儿对旋律中十六分音符与歌词的配唱较难。因此,我采用难点前置的方法加以练习,采用设疑的方式把歌唱活动和练声融为一体,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借助简单的图谱、动作练习节奏,以达到熟悉歌曲旋律的目的,进而轻松地学习歌曲前半部分,这一环节我安排了20分钟;后半部分虽然只有一个自然段,但歌词风格与前半段截然不同,可视为独立歌曲来学习,但由于前半部分的学习,幼儿对歌曲的旋律已熟悉,后半部分只需对歌词的处理,我注重借助图片,分析后半部分的住院结果,所以幼儿对学习此段也就不存在很大困难,这一环节我安排了10分钟,最后安排游戏,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可长可短。

  2、采用有趣的教育手段是幼儿唱好歌曲的保证

  对《三只猴子》歌曲的学习,我始终贯穿着幽默、诙谐的这条主线,为了达到其效果,我从引入开始,采用出示图片设疑→分段重点学习所采用的图谱及教师肢体动作 →最后的游戏,“红色创可贴”的画龙点睛,以至于开着救护车送受伤的猴子到动物医院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无不体现出“趣”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唱,玩中来表现。

  3、教师的情绪渲染是幼儿学习歌曲的动力。

  《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为了让幼儿达到乐学状态,我利用老师自身的优势,用自己的表情、眼神和身体等肢体语言感染幼儿,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大胆、风趣的表现带动孩子学习,使孩子的学习始终在一个兴奋点上,从而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快乐地学唱歌曲。

  不足与调整:

  1、前后两部分的时间安排上,预计较合理。但在实际操作时,后半部分幼儿比较不能完全地掌握,可作为延伸活动将材料放在音乐区角进行延伸,巩固加强练习。

  2、在练习唱好十六分音符的时候,大部分幼儿比较无法控制住自己的速度,要使幼儿速度快而不乱,可增加几次边拍节奏边有节奏地念歌词,感知歌词的节奏,也可以把十六分音符独立提供,配合歌词边拍手边念或边拍手边唱歌曲来重点练习。

7、大班活动教案《可爱的熊猫》含反思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包括认知、情意、技能三个领域)

  1. 激发幼儿对画国画的兴趣

  2. 初步学画大熊猫. 表现大熊猫的特征和憨态 .

  3. 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熊猫是我们中国的国宝.

  教学重点、难点

  1.因为在我们这个地方. 熊猫活体是不常见的. 说到可爱和憨态. 只能是说说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观看国画, 引导幼儿感受国画的独特风格.

  2. 幼儿学习画国画的基本笔法。如中锋,侧锋,散锋等。

  3.大熊猫示范画1幅

  4.毛笔,墨水,宣纸,颜料,调色盘等若干。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欣赏大熊猫的示范画, 给幼儿讲解作画的工具, 材料和画法. 教师示范画大熊猫,边示范边指导幼儿用笔, 用墨., 淡墨中锋画圆形,浓墨小侧锋画两只耳朵,眼晴画成:八”字形,中间留空白,表现小小鼻子尖,浓墨侧锋画两条腿.

  2. 鼓励幼儿用淡墨/浓墨和不同的笔法画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 添画竹林或竹笋来丰富.装饰画面.

  教学反思

  活一动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纳?是否有适度的自由空间?是否能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是否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例如,师幼配合情况,教师能否依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在对目标、策略的验证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今后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1.激发幼儿的兴趣, 观看大熊猫的录像<最好配有音乐和人性化对话的>这样幼儿就会感到有新鲜, 好奇的心理.

  2, 可以鼓励让幼儿模仿大熊猫可爱/憨厚的样子..

  活动设计背景

  (例如,因本班出现的某些现象;为了激发或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课改纲要的自主学习;本土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引发的该活动设计)

8、大班教案《画大熊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大熊猫的简单知识,能简单的画出大熊猫的体态,形状。

  2、增强幼儿爱护大熊猫的情感。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画好椭圆,和圆形

活动准备

  画好椭圆,和圆形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是猫不捕鼠,墨镜不离眼,要问最爱啥,最爱鲜竹叶. 小朋友们,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啊?谜语答案:熊猫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片:(大熊猫吃竹子的画面、玩耍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小朋友,图上是谁啊?(大熊猫)大熊猫在干什么?(在吃竹子、在玩……)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啊?(大熊猫有一个圆圆的脑袋,椭圆形的身子,椭圆形的四肢,半圆形的耳朵,圆圆的眼睛,尖尖的鼻子,弯弯的嘴。

  (老师)小朋友们真棒,刚才看得太仔细了,大熊猫身子很肥胖,长有粗壮的四肢。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首先,咱们画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然后在脑袋下面画一个椭圆形的身子,然后画大熊猫椭圆形的四肢,最后,咱们给大熊猫添画上圆圆的眼睛,尖尖的鼻子,弯弯的嘴 。小朋友们,老师刚刚给你们说了,大熊猫爱吃什么?(竹叶)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给大熊猫添画上竹叶。

  3、让幼儿自己操作

  1)、幼儿在绘画纸进行绘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2)、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3)、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4)、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涂色时老师要强调,用油画棒涂色时要朝一个方向涂)

  4、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三、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太棒了,现在,咱们去把你们画的漂亮的熊猫贴在画廊上。

  四、结束部分:

  让幼儿模仿大熊猫走路,依次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第一个部分: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这节活动课的喜爱

  第二各部分: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小朋友们了解大熊猫,初步知道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喜爱什么?这节最大的难点是,幼儿对画椭圆与圆形掌握不好。所以在幼儿实际操作中,老师要给予幼儿帮助。多鼓励幼儿。

  第三部分:通过贴画,来鼓励幼儿。

  最后,我认为通过这节美术课,能让幼儿简单了解熊猫,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圆与椭圆,让幼儿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竹叶,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

9、大班教案《身体里的骨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骨头的名称和作用,知道骨头组成了人体的骨架。

  2、激发幼儿自主探索人体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3、懂得用多种方法保护骨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4、初步了解骨头的小常识。

  5、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这是谁的骨架

  以猜想动物骨架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在猜想中对骨架有初步的感知。

  教师引导语:森林里的医生给许多小动物拍了X光片。请你猜一猜,这些X光片都是谁的?

  二、了解人体的奥秘——骨头和骨架。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感知人体的骨头

  教师引导语:请你用手摸一下自己或同伴的身体各部位,找找说说哪儿有骨头?它是怎样的?

  2、了解人体骨头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引导语:这些就是我们刚才摸到的藏在身体里的骨架。他共有206块骨头组成,每一块骨头都有自己的名字,让我们一起到资源库去找一找,听一听。

  3、了解骨头名称以及作用。

  教师引导语:这个是什么骨?它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小结:人的骨架是由大大小小的各种骨头组成的,它们能保护人体器官,如头骨保护脑,肋骨保护肺和心脏,脊椎骨能支撑身体等。

  4、幼儿游戏:拼骨架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2)由幼儿单独操作完成,看谁闯的关多。

  5、 骨头的秘密

  (1)播放视频短片:骨头的秘密

  教师引导语:关于骨头还有很多有趣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引导幼儿说出寻找到的骨头的秘密(人体中最长的骨头是大腿上的股骨;耳朵里的听小骨是人体最小的骨头等)

延伸活动:

  讨论怎样保护骨架

  1、教师引导语:假如没有骨架,人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骨架

  2、幼儿自由讨论

  3、多媒体课件:骨架的话(我们的骨头还在不断的生长,一般要到20岁左右的时候,才会停止。在我们骨骼生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各种营养、阳光、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愉快的心情才能长得更高、更健康。)

  4、以“骨架长高”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了解保护骨架的方法

  教师引导语:好营养,好营养,骨架快快长。(晒太阳、好睡眠、好心情、多运动、注意安全)

  5、鼓励幼儿继续探索骨头的其他秘密。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对于自己的身体一直充满认识的兴趣,为此我们产生了“有用的身体”这一主题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学习一情境,帮助他们了解身体。本次活动是这一主题背景下的一个子活动:骨骼啥模样。通过活动使幼儿对骨骼有初步的认识,产生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制用骨架中产生保护骨骼的初步意识。本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一直是高涨的,但如果能在保护骨骼这一环节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将一些易使骨骼受伤的现象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更易激起幼儿保护骨骼的情感。

10、大班教案《深海里的怪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和了解海洋鱼类的生活环境和特征,扩大知识面。

  2、用线描画的方法大胆设计怪鱼的外形,并合理地进行装饰,丰富画面,激发幼儿想象力,提高创作水平。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了解鱼类及其生存环境。

  2、物质准备:

  碟片、资源库图片、教师范例、纸张、勾线笔、蜡笔、剪刀、“海底世界”背景墙

活动过程:

  (一)激趣与引入:

  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美人鱼,在大海里游呀游呀,看到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鱼儿,小朋友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呀?

  (播放碟片: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扩大知识面,引发兴趣。)

  (二)观察与思考:

  1、提出问题:

  鱼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鱼的身上还有些什么?

  (播放碟片,鱼是由头、躯干、鱼尾、鱼鳍组成的。)

  2、观察讲解:

  我在梦里还看到一些怪模怪样的鱼儿,小朋友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碟片,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鱼的外形特征并进行讲解,说说它们“怪”在哪里?为什么会“怪”?)

  3、启发思维:

  在深海里光线太暗了,我们看不清了,那么会不会还生活着一些样子更怪的鱼呢?你想到了吗?(请想到的小朋友把自己所想的怪鱼的特征告诉大家。)

  4、教师示范:

  看,老师也画了一条怪鱼,这条鱼身上的花纹可好看啦!可是它还不够怪,老师想让它再怪些。(教师剪下另一条鱼的鱼头、鱼鳍和鱼尾贴在这条鱼身上,变成一条怪鱼)。

  (三)欣赏与操作:

  1、观摩欣赏:

  瞧,有些小朋友就大胆地想象把它们画出来了!

  (播放碟片、资源库图片,师讲解范例中的图案设计)

  2、幼儿作画:

  A、大家画完后我们还要把怪鱼“送”到大海里去。(教师示范剪,提示幼儿画完后把怪鱼剪下来交给老师,再一起把它们贴到“海底世界”背景墙去)

  B、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进行作画。

  (四)展示与延伸:

  1、作品展示:

  布置“海底世界”,与同伴交流,说说自己的怪鱼怪在哪里?

  2、延伸活动:

  区角活动中继续丰富“海底世界”,创作更多的怪鱼。

课后反思:

  活动设计中,我结合大班幼儿的想象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将想象和创造作为活动的重点,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整个活动设计流程顺畅、步骤清晰、层层引入、环环相扣。

  学习过程中,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有效的提问,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利用和调动幼儿已有的美术学习经验和水平,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图案和线条变化鱼的外形,表现鱼儿独特的外形特征和动态,合理添画线描图案,并适当进行涂色,创造性地进行创作活动。最后让幼儿在“海”的环境中与同伴、老师互相欣赏作品,相互交流,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1、大班教案《大苹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美术活动的进行学习运用手部肌肉进行“撕贴”活动。

  2、 巩固对绿色、红色的学习。

  3、 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 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白纸、红、绿色彩纸,固体胶、篮子、准备好的范画

活动过程:

  一、 引发兴趣,导入课题

  1、 出示苹果画。教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那我们平时看到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那这张纸上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你们吃过这样的苹果吗。、

  2、 那我们来帮助这个苹果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二、 示范

  教师示范,撕纸完成范画

  三、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 展示作品,活动结束

课后反思:

  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纸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经常接触的,幼儿喜欢撕一撕,剪一剪,画一画。本次活动的设计,探索创新活动的引导就从幼儿最贴近的自身开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遵循幼儿年龄特征及美术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的要求来考虑,给每一个幼儿提供创作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施展自己的创造潜力。活动中幼儿通过手的技能运作,创造性的表现不同大苹果,反映了幼儿独特的创造力。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活动时孩子对活动很有兴趣,但是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表扬,教育教学 目标基本达到。

12、大班教案《电梯里的大熊猫》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画报》图书若干册、配套赠送的VCD故事、幻灯 T课件、随机图片(如一个人在家、遇到过分热心的人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出现问题情境)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欣赏动画片

  3、理解故事

  (1)红袋鼠碰到了谁?(一只大熊,有着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2)红袋鼠心里是怎么想的?(害怕大熊会绑架自己、或是吃掉自己、或是拐卖自己)

  (3)他是怎么做的?(想办法救自己:让电梯每层都停下来,如果看到人就大声呼救)

  (4)假如你也在场,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将问题从动画片抛向幼儿自己)

  (5)熊奶奶对红袋鼠说什么?(肯定自救的积极行为)

  (6)你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三、观看幻灯、讨论

  1、出示几种场合:一人在家、陌生人给你吃东西等等,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办?将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用简单的动画表示出来。

  2、分组讨论:请幼儿自由结伴,自选一种场景,将合适的做法画下来。

  3、交流相互之间的发现:展示各组的画,相互介绍

  四、活动延伸

  1、两人结伴阅读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回忆并讨论,说说红袋鼠还可以怎么做?如果你也在电梯里,你会怎么办?

  2、故事表演:幼儿自己分配故事的角色,开展《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表演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创编,增加一些故事情境,或是将故事的场景、情节进行改编,从中获得相应的自救知识。

13、大班美术教育教案《大熊猫乐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各种圆表现熊猫的基本特征,并用黑色和白色给熊猫涂色。

  2、观察熊猫的图片,观察熊猫的外形特征,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动作姿势的熊猫形象。

  3、喜欢熊猫,有保护熊猫的意识。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活动难点】

  自己安排画面,添加相应的背景丰富画面

【活动准备】

  1、幼儿的画纸、记号笔、油画棒人手一份。

  2、熊猫的头、身体、脚、尾巴各4份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活动为导引,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脑蛋圆圆的,眼睛黑黑的,身穿黑白衣,爱吃嫩竹子。

  2、教师告诉幼儿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是国宝,我们人人爱护大熊猫。

  二、出示熊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外形特征。

  1、提问:

  (1)熊猫长得什么样子的?熊猫哪个部位的毛是黑色的,哪个部位的毛是白色的?

  (2)熊猫的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3)熊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4)熊猫的耳朵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5)熊猫的身体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6)熊猫的四肢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7)教师总结:熊猫的头圆圆的,耳朵象半圆,熊猫的身体胖胖的,象个气球,四肢短短的,有点象椭圆形,它的身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毛。

  2、老师这里有了熊猫头、身体、脚、尾巴,请小朋友上来放一放熊猫会有哪些姿势?

  3、请3—4个幼儿上来摆放,大家一起学学熊猫姿势。

  三、幼儿学习作画。

  1、今天我们就要来熊猫。谁来告诉大家,熊猫是怎么画的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在画纸上进行简单示范,让幼儿了解正面熊猫的基本画法。

  2、教师引导幼儿想象不同姿态的熊猫。

  教师:熊猫乐园的熊猫都在干什么呢?熊猫们会做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绘画出1—2中不同姿态的熊猫。

  四、交代要求,幼儿绘画熊猫,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

  1、鼓励幼儿画出熊猫的不同姿态,并能想象一定的情节,如熊猫爬树、熊猫玩球、熊猫顶伞等。

  2、提醒幼儿涂色时,要顺着一个方向轮廓线来回地涂色,保持画面整洁。

  五、展示幼儿的作品,进行讲评。

  让幼儿烁烁自己画的熊猫在干什么?并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画,说说为什么?

【活动反思】

  在日常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用此方法制作各种小动物,并应用于各游戏活动中。如:进行探索活动,用磁铁使熊猫动起来;语言角的故事表演(边听故事边摆弄各种小动物,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用于教室的环境布置(让孩子参与环境布置,体验成功的快乐)。

14、大班教案《在农场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尝试仿编歌曲。

  2、大家一起游戏,体会音乐的快乐。

  3、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农场背景图

  1、这是哪里?会住着哪些小动物?

  幼1:这是田边,有很多的草。

  幼2:这是农场,小鸡和小鸭住在里面,还有小牛小羊。

  2、仔细看谁来了?(出示小猪图片)

  3、小猪是怎样叫的?

  幼:噜噜噜。

  幼儿集体模仿小猪叫声与动作。

  二、欣赏歌曲(价值取向:通过听歌曲,理解歌词。)

  1、农场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猪,每天唱着歌,听听小猪怎么唱歌的?

  2、幼儿欣赏歌曲。

  小猪每天在农场唱什么歌?

  3、再次倾听,感受歌曲的快乐。

  4、幼儿多遍学唱歌曲。

  5、小猪唱完歌,轮到谁唱啦?

  幼:小牛,还有小鸭。

  6、小牛怎么唱歌?小鸭呢?

  幼:小牛唱起歌来哞哞,小鸭是嘎嘎地唱歌。

  三、尝试仿编歌曲与歌表演

  1、你还想听哪个小动物唱歌?它又会怎么唱?

  幼1:我想要小鸡来唱歌,叽叽叽。

  幼2:我想听小青蛙唱,呱呱呱。

  2、那准备咯,小鸡来唱歌啦。

  将歌词中“小猪”改成“小鸡”,鼓励幼儿加上相应动作。

  3、多次练习。

活动延伸:

  在小舞台中,鼓励幼儿分角色进行歌表演。

活动反思:

  孩子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的很多想法都非常有创意,也是因为他们的创意擦出了我思想的火花,使活动变的更精彩。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为他们喝彩,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应该多多向孩子学习,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学会为他们喝彩。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依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内容,让孩子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切实落实教学活动的时效性。

15、大班数学教案《圈里有几个》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的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大、小呼啦圈若干,瓶宝宝10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活动过程:

  一、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数出瓶宝宝的数量,分别请两名幼儿玩套圈游戏。

  2.、出示标记图(红圈和黄圈),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www.banzhuren.cn)在标记图后面记录套圈游戏中套到的圈内瓶宝宝的数量。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蓝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呢?

  二、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在PPT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黄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2、出示图二,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黄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

  三、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2只小兔来站圈,怎么站呢?又要来看标记图了。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2只蓝圈2只,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2只兔宝宝站圈。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演示幼儿的操作,请大家检查进行验证。

  2. 出示标记图二: 3只小兔来站圈,看标记,什么要求?红圈2只蓝圈2只,怎么站?

  幼儿看标记进行第二次操作。请一个幼儿上来展示。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2只蓝圈3只,3只小兔来站圈,怎么站?

  幼儿看标记进行第三次操作。讲评幼儿的操作。

  四、合作游戏:站圈乐

  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站圈游戏,看标记图一,几个人一组?(4个人一组)对,4个小朋友来站圈,怎么站呢?什么要求?(红圈里3人,蓝圈里2人),规则是4个小朋友全部都要参加站圈游戏,不能漏了一个人。

  1、幼儿4 个人一组站好后,老师给幼儿发红、蓝两个圈,幼儿自由站圈。

  2、分别出示图二(红圈里2人,蓝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活动延伸:

  出示图四(红圈里4人,蓝圈里4人)

活动反思:

  在备课前,我就一直构思如何来安排这节课,我班班额过大(77名幼儿,最近常到园的也有70或72名幼儿),对幼儿的分组活动也做了认真的思考,组分多了没人管理(一个老师、两个保育员),最终把每个游戏活动时分成三个组来完成。

  在 “自由玩圈”活动中,当老师让幼儿自己想出圈的玩法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幼儿都能拿着圈玩,有几个幼儿表现特别突出,能用圈套自己、手上转、地上滚,老师请出玩法好的幼儿玩给大家看时,别的幼儿都积极地跟着做,活动中老师说的不多,幼儿能自主练习,每个幼儿都能玩起来。

  在 “小球钻圈”活动中,老师分组示范动作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幼儿跃跃欲试, 第一次滚球的时候,老有幼儿滚不到圈里,老师让他们多看(看别的小朋友滚)多练,经过尝试后最终能把小球滚进地上的圈里,开始距离要远些,看到幼儿能滚进的不多,及时缩短距离后效果好很多。这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看到自己能把球滚进圈里时都很激动,都期盼能再滚一次。

  “过小河”时,老师在讲双脚跳的要领时,幼儿在原地就跟着做,都能双脚多前一个圈跳进后一个圈,只有少数幼儿能连续跳,几个年龄小、个子矮小的幼儿跳时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在地上,经过老师再次提醒方法以及同伴鼓励后,能坚持跳完,还有几个幼儿胆小不敢双脚跳,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也敢跳了。

  “开火车”时,幼儿一个接一个做得非常好,用脚尖走比较平稳,用脚跟走时好些幼儿走不了几步就掌握不了平衡,这时我缩短了脚跟走的时间,幼儿就走得很好了。

  这次活动设计方案时幼儿我没把人数问题考虑周全,分成三个组活动,幼儿的等待时间都很长,后面没玩的幼儿玩的兴致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幼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经过老师的提醒后方能管住自己。活动前没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第一次滚小球时,距离远了,幼儿滚球的准确性差,第一轮幼儿基本都没把球滚进圈里。

  如果现在让我再上一次,首先我会考虑到人数的问题,尽可能让每次活动的人数少一些,把幼儿分成两部分来上,一部分由一名保育员安排在教室做别的活动,每个游戏活动前把游戏规则讲清楚,让幼儿在活动时安全方面有保障。活动前多推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教案进行说课,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16、大班优秀美术教案《可爱的大熊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大熊猫图片,简单的画出大熊猫的体态。

  2、增强幼儿爱护大熊猫的情感。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课件大熊猫、大熊猫图片、录音机、磁带、彩笔、油画棒、绘画纸,小椅子、呼啦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随着音乐全体小朋友学着大熊猫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大熊猫吃竹子的画面、玩耍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小朋友,图上是谁啊?(大熊猫)大熊猫在干什么?(在吃竹子、在玩……)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啊?(身上有毛,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有四条腿,有一条尾巴,有两只半圆形的耳朵,身体胖胖的……)

  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说的太好了,大熊猫身体肥胖,四肢粗壮,皮毛黑白分明,四肢、肩部和耳朵黑亮,眼睛周围也是八字形的黑毛,其余均为白毛。而且大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喜欢吃竹叶和竹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朋友们看磁性黑板,出示熊猫图片,请幼儿观察静止的熊猫的样子。

  3、老师在卡纸上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1)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2)出大熊猫椭圆形的白色身体。

  3)画出大熊猫又粗又短的四条黑腿。

  4)给大熊猫添画上眼睛、鼻子、耳朵。

  5)给大熊猫进行着色。

  4、幼儿在绘画纸进行绘画。

  1)自己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2)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3)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4)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

  7、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8、小朋友,今天我们把大熊猫的一家打扮的这么漂亮,它们可高兴了。让我们一起祝贺一下,来做一个《大熊猫钻圈》的游戏,好不好?(好!)老师讲明游戏的玩法、规则和注意事项。

  玩法:幼儿排成两队,第一个幼儿学习大熊猫的模样,手脚着地,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依次类推,看哪一队的小朋友先钻完,哪队便为胜方。

  规则:必须手脚着地钻过呼啦圈。

  注意事项:不能碰倒呼啦圈。

  三、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太棒了!现在让我们把大熊猫送回家吧。

  听着音乐,组织孩子们张贴自己的作品到互动墙壁上。

  四、结束部分: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17、大班安全教案详案《电梯里有只大熊猫》含反思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家所重视的,但是安全教育活动设计却仍然不多见。在一次兴趣组活动中,和大班小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起:如果碰到坏人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很出乎我的预料:孙悟空、奥特曼等动画明星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兼救星,这让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偶然的机会,和他们又聊起《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有个孩子介绍了“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并且很认真地补充说:红袋鼠碰到坏人很勇敢的!于是就萌生了将此活动设计成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幼儿画报》图书若干册、配套赠送的VCD故事、幻灯 T课件、随机图片(如一个人在家、遇到过分热心的人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出现问题情境)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欣赏动画片

  3、理解故事

  (1)红袋鼠碰到了谁?(一只大熊,有着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2)红袋鼠心里是怎么想的?(害怕大熊会绑架自己、或是吃掉自己、或是拐卖自己)

  (3)他是怎么做的?(想办法救自己:让电梯每层都停下来,如果看到人就大声呼救)

  (4)假如你也在场,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将问题从动画片抛向幼儿自己)

  (5)熊奶奶对红袋鼠说什么?(肯定自救的积极行为)

  (6)你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三、观看幻灯、讨论

  1、出示几种场合:一人在家、陌生人给你吃东西等等,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办?

  将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用简单的动画表示出来。

  2、分组讨论:请幼儿自由结伴,自选一种场景,将合适的做法画下来。

  3、交流相互之间的发现:展示各组的画,相互介绍

  四、活动延伸

  1、两人结伴阅读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回忆并讨论,说说红袋鼠还可以怎么做?如果你也在电梯里,你会怎么办?

  2、故事表演:幼儿自己分配故事的角色,开展《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表演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创编,增加一些故事情境,或是将故事的场景、情节进行改编,从中获得相应的自救知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首先充分地让幼儿去试一试能不能接住还没有落的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接住这样的球,活动中我注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从而去尝试发现“自抛自接球”的方法。并注意观察幼儿在尝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找出问题的所在,提供给幼儿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又加以经验的提升,易于幼儿理解、掌握和提高。“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前面的尝试以及讨论,幼儿初步掌握了“自抛自接球”的正确方法,并产生了继续尝试的欲望。于是,和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使得孩子自抛自接球的动作成功率大大提高,使幼儿的兴趣更高,同时教师和孩子共同念的儿歌也起到控制幼儿抛接节奏快慢的作用。有3个幼儿在开始抛球时因为害怕自己接不住,不敢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和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慢慢开始尝试,从不敢抛到接不住到像抱着宝贝一样抱住球,他们从中体会到的快乐可想而知了。在跟着儿歌抛的环节中他们还是有点跟不上节奏,但我相信他们多练习几次,平时在多给一些鼓励,多给一些表现的机会,他们会做的更好。

18、大班安全教案《电梯里的大熊猫》含反思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家所重视的,但是安全教育活动设计却仍然不多见。在一次兴趣组活动中,和大班小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起:如果碰到坏人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很出乎我的预料:孙悟空、奥特曼等动画明星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兼救星,这让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偶然的机会,和他们又聊起《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有个孩子介绍了“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并且很认真地补充说:红袋鼠碰到坏人很勇敢的!于是就萌生了将此活动设计成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4、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大班安全教育教案《电梯里的大熊猫》

  活动准备:

  《幼儿画报》图书若干册、配套赠送的VCD故事、幻灯 T课件、随机图片(如一个人在家、遇到过分热心的人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出现问题情境)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欣赏动画片

  3、理解故事

  (1)红袋鼠碰到了谁?(一只大熊,有着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2)红袋鼠心里是怎么想的?(害怕大熊会绑架自己、或是吃掉自己、或是拐卖自己)

  (3)他是怎么做的?(想办法救自己:让电梯每层都停下来,如果看到人就大声呼救)

  (4)假如你也在场,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将问题从动画片抛向幼儿自己)

  (5)熊奶奶对红袋鼠说什么?(肯定自救的积极行为)

  (6)你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三、观看幻灯、讨论

  1、出示几种场合:一人在家、陌生人给你吃东西等等,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办?将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用简单的动画表示出来。

  2、分组讨论:请幼儿自由结伴,自选一种场景,将合适的做法画下来。

  3、交流相互之间的发现:展示各组的画,相互介绍

  四、活动延伸

  1、两人结伴阅读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回忆并讨论,说说红袋鼠还可以怎么做?如果你也在电梯里,你会怎么办?

  2、故事表演:幼儿自己分配故事的角色,开展《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表演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创编,增加一些故事情境,或是将故事的场景、情节进行改编,从中获得相应的自救知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首先充分地让幼儿去试一试能不能接住还没有落的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接住这样的球,活动中我注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从而去尝试发现“自抛自接球”的方法。并注意观察幼儿在尝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找出问题的所在,提供给幼儿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又加以经验的提升,易于幼儿理解、掌握和提高。“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前面的尝试以及讨论,幼儿初步掌握了“自抛自接球”的正确方法,并产生了继续尝试的欲望。于是,和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使得孩子自抛自接球的动作成功率大大提高,使幼儿的兴趣更高,同时教师和孩子共同念的儿歌也起到控制幼儿抛接节奏快慢的作用。有3个幼儿在开始抛球时因为害怕自己接不住,不敢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和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慢慢开始尝试,从不敢抛到接不住到像抱着宝贝一样抱住球,他们从中体会到的快乐可想而知了。在跟着儿歌抛的环节中他们还是有点跟不上节奏,但我相信他们多练习几次,平时在多给一些鼓励,多给一些表现的机会,他们会做的更好。

19、大班教案《10只青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看图计算10的加减法。

  2.根据图形正确列出算式。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10的加减法。

  2. 正确地列出算式。

活动准备

  青蛙教学图片和图形纸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师:上周我们学习了10的组成,小朋友记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做拍手的游戏,把10的组成念一念,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

  二.出示青蛙教学图片,结合第1,4幅图学习看图计算第1,2题。

  1.引导幼儿观察第1幅图,10只青蛙游走了1只,还剩几只?

  幼:还剩9只青蛙。

  师: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老师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点拔)

  师:你们能写出算式吗?试试看。

  幼儿独立写算式,教师巡视。

  2.展示幼儿的成果

  幼儿1:我写的是10-1=9,并要求幼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说得真捧,池塘里有10只青蛙,游走了1只,还剩9只,算式是10-1=9(板书)

  3.学习第2题

  请小朋友观察两头牛的背上各有几只青蛙?它们合起来是多少只青蛙?

  ( 1)同桌互相说说,再回答

  ( 2)请幼儿说一说。

  幼儿1:左边的牛背上有6只青蛙,右边的牛背上有4只青蛙,合起来是10只青蛙。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捧,你们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幼儿独立写,教师巡视。

  (二)巩固练习

  学习10-4=6,6+4=10 师:请大家先摆10个图片纸,再拿走4个,看看这时还剩多少个?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幼:10-4=6(师板书)

  师:请大家再摆6个图片纸,然后再摆4个图片纸,看看两次一共摆了多少个图片纸?

  幼儿:一共摆了10个,师:你能用算式写出来吗?

  幼:6+4=10(师板书)

  三.游戏

  二人一组做“凑10“游戏,幼儿1伸出3个手指,幼儿2伸出7个手指,并说出3和7组成10。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请小朋友把今天学习的内容回去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练习,幼儿能较好地掌握10的加减法。但要求幼儿列出算式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游戏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趣“中练,在”乐“中长才干。

20、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大熊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2、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3、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大熊猫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21、幼儿大班数学教案《圈里有几个》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的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大、小呼啦圈若干,瓶宝宝10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活动过程:

  一、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数出瓶宝宝的数量,分别请两名幼儿玩套圈游戏。

  2.、出示标记图(红圈和黄圈),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在标记图后面记录套圈游戏中套到的圈内瓶宝宝的数量。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蓝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呢?

  二、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在PPT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黄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2、出示图二,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黄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

  三、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2只小兔来站圈,怎么站呢?。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又要来看标记图了。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2只蓝圈2只,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2只兔宝宝站圈。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演示幼儿的操作,请大家检查进行验证。

  2. 出示标记图二: 3只小兔来站圈,看标记,什么要求?红圈2只蓝圈2只,怎么站?

  幼儿看标记进行第二次操作。请一个幼儿上来展示。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2只蓝圈3只,3只小兔来站圈,怎么站?

  幼儿看标记进行第三次操作。讲评幼儿的操作。

  四、合作游戏:站圈乐

  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站圈游戏,看标记图一,几个人一组?(4个人一组)对,4个小朋友来站圈,怎么站呢?什么要求?(红圈里3人,蓝圈里2人),规则是4个小朋友全部都要参加站圈游戏,不能漏了一个人。

  1、幼儿4 个人一组站好后,老师给幼儿发红、蓝两个圈,幼儿自由站圈。

  2、分别出示图二(红圈里2人,蓝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活动延伸

  出示图四(红圈里4人,蓝圈里4人)

  活动反思:

  在备课前,我就一直构思如何来安排这节课,我班班额过大(77名幼儿,最近常到园的也有70或72名幼儿),对幼儿的分组活动也做了认真的思考,组分多了没人管理(一个老师、两个保育员),最终把每个游戏活动时分成三个组来完成。

  在 “自由玩圈”活动中,当老师让幼儿自己想出圈的玩法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幼儿都能拿着圈玩,有几个幼儿表现特别突出,能用圈套自己、手上转、地上滚,老师请出玩法好的幼儿玩给大家看时,别的幼儿都积极地跟着做,活动中老师说的不多,幼儿能自主练习,每个幼儿都能玩起来。

  在 “小球钻圈”活动中,老师分组示范动作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幼儿跃跃欲试, 第一次滚球的时候,老有幼儿滚不到圈里,老师让他们多看(看别的小朋友滚)多练,经过尝试后最终能把小球滚进地上的圈里,开始距离要远些,看到幼儿能滚进的不多,及时缩短距离后效果好很多。这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看到自己能把球滚进圈里时都很激动,都期盼能再滚一次。

  “过小河”时,老师在讲双脚跳的要领时,幼儿在原地就跟着做,都能双脚多前一个圈跳进后一个圈,只有少数幼儿能连续跳,几个年龄小、个子矮小的幼儿跳时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在地上,经过老师再次提醒方法以及同伴鼓励后,能坚持跳完,还有几个幼儿胆小不敢双脚跳,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也敢跳了。

  “开火车”时,幼儿一个接一个做得非常好,用脚尖走比较平稳,用脚跟走时好些幼儿走不了几步就掌握不了平衡,这时我缩短了脚跟走的时间,幼儿就走得很好了。

  这次活动设计方案时幼儿我没把人数问题考虑周全,分成三个组活动,幼儿的等待时间都很长,后面没玩的幼儿玩的兴致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幼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经过老师的提醒后方能管住自己。活动前没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第一次滚小球时,距离远了,幼儿滚球的准确性差,第一轮幼儿基本都没把球滚进圈里。

  如果现在让我再上一次,首先我会考虑到人数的问题,尽可能让每次活动的人数少一些,把幼儿分成两部分来上,一部分由一名保育员安排在教室做别的活动,每个游戏活动前把游戏规则讲清楚,让幼儿在活动时安全方面有保障。活动前多推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教案进行说课,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22、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国宝大熊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有关大熊猫的知识。

  2.简单的画出大熊猫的体态。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大熊猫图片、油画棒、绘画纸,勾线笔。

  配套课件:大班美术课件《国宝大熊猫》PPT课件

  下载地址:www.banzhuren.cn/ppt/574.html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熊猫吗?谁来说一说大熊猫长得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一是激发幼儿的兴趣;二是给孩子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讲述熊猫的外形特征。】

  二、基本部分。

  大班美术教案反思《国宝大熊猫》含PPT课件

  (2)老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①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②画出大熊猫椭圆形的白色身体。

  ③画出大熊猫又粗又短的四条黑腿。

  ④给大熊猫添画上眼睛、鼻子、耳朵。

  ⑤给大熊猫进行着色。

  (3)幼儿在绘画纸进行绘画。

  ①自己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②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

  ③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④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

  【设计意图:鼓励幼儿能用笔来记录熊猫的外形特征。】

  三、结束部分 。

  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设计意图:让幼儿感受绘画活动的乐趣并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活动反思:

  在诸多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作品的绘画方法,追求的是幼儿是否画的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是与《纲要》精神相违背的,教师应以美术教学为载体,积极融合情感、科学、交往、语言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成功的活动中,往往会有很多相关的因素,细细思考总结出最重要的一点,再把它挖深扣细,这样会更后深度,更有着眼点,比如:突出情境性等,名字也可以更适合内容来起,你说呢?

23、大班教案《教室里的垃圾分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垃圾分类意识。

  2、了解垃圾分类法,将其运用生活中。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1、班级里的三个垃圾桶、四种垃圾桶的图片、黑色笔、“可回收的垃圾”“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的字条以及白纸若干、实物垃圾(易拉罐、牛奶袋、树叶、铅笔头等)。

  2、有初步垃圾分类知识,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意义。

  3、感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活动重难点:

  把垃圾分类与幼儿生活联系在一起。

  垃圾桶标志的设计。

活动过程:

  1、结合生活经验,导人活动。

  出示垃圾桶标志的图片(可回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电池垃圾桶)。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把教室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应该用几个垃圾桶?

  2、设计垃圾桶标志。

  (1)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桶?

  厨余垃圾(水果皮、骨头、鱼刺等);可回收的(废纸张等);其他垃圾(厕纸、擦鼻涕纸等)。

  三个垃圾桶容易混淆,怎样来区分它们?

  (2)幼儿设计垃圾桶标志。

  ①介绍材料、合理分工。

  ②动手设计垃圾桶标志。

  根据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垃圾进行有目的的设计,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

  3、做好垃圾桶标志后,玩“垃圾分类”游戏。

  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易拉罐是否要扔?铅笔头属于什么垃圾?

  教师: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那我们把它扔到可回收垃圾桶吧!

  教师:铅笔头是什么垃圾?

  教师:铅笔外面一层是木头做的没有毒,但是把铅笔芯和外面的木头粘在一起的黏合剂是有毒的,而且在最外面刷得油漆里有大量的铅。

  4、延伸活动。

  将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运用到生活中。

活动反思:

  活动产生于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有关垃圾知识的了解及垃圾分类标志的设计与运用,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并在实际使用时不断修正、巩固与完善。真正体现了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的精神。目标和活动形式的确定上,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符合幼儿兴趣,同时又具有一定挑战性,有利于幼儿动手动脑。

不足之处:

  垃圾桶标志设计环节有点急,对垃圾桶标志的分析不够深入。

24、大班教案《团结力量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歌唱表演,理解团结的含义。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尝试用这种方法学习互助与合作的技能,体验团结互助的成功和喜悦。

  3、初步启发集体主义情感,培养幼儿集体主义精神。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让幼儿理解团结的含义,在活动中认识合作的意义,体验团结互助的成功喜悦感。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 难点:启发幼儿集体意识,萌发集体荣誉感。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蚂蚁头饰8个;豆粒头饰1个;小老鼠、老爷爷、老奶奶、小妹妹头饰各1个;大萝卜头饰1个;儿歌《拔萝卜》音乐;豆子许多、杯子数个。

  幼儿准备:每人准备一把筷子。

  教学准备:会唱《蚂蚁搬豆》

活动过程

  一、 引入部分:

  1、教师讲故事《团结的力量》,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幼儿听后回答教师提问:老国王去世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二、活动过程

  1、请幼儿分别操作折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

  教师引导幼儿折一根筷子。

  教师引导幼儿折一把筷子。

  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一把筷子不容易折断?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各种音乐游戏,进一步理解团结的力量以及合作的喜悦。

  (1) 进行音乐游戏《蚂蚁搬豆》活动,引导幼儿理解团结的力量。

  师生同唱歌曲后提问,引导幼儿总结故事含义,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鼓励孩子要象小蚂蚁一样团结互助。师生共同讨论歌曲中有哪些角色,该如何表演,幼儿分小组表演。再抽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全班展示。

  (2) 进行音乐游戏《拔萝卜》的活动,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喜悦.

  播放《拔萝卜》CD,引导幼儿理解合作带来成功的喜悦.幼儿讨论怎样团结?

  共同讨论有哪些角色?该如何表演?教师引导幼儿合作完成音乐游戏《拔萝卜》.

  3、拓展活动:组织幼儿玩《数豆子》游戏

  分别请1名幼儿与3名幼儿到台上比赛数豆子。

  引导幼儿分析结果,讨论原因。

  4、教师总结

  三、结束、延伸活动

  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说一说,在日常生活当中该如何合作?怎样合作最有效?小朋友之间该如何友好相处?

区角活动:

  将筷子、豆子、杯子材料放于活动区,便于幼儿随时操作。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语言表达方面:有大部分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游戏体验后能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一小部分幼儿需要听同伴分享总结后才能自己理解总结,幼儿初步认识到了团结的力量。

  思维品质方面:在折筷子和两次音乐游戏体验后,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反映。有一半的孩子反映迅速。

  道德品质方面;通过本次活动,我班幼儿初步有了团结合作的意识,但还不太会把它如何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需要教师在平时一日活动中多引导。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提炼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在幼儿小组活动中还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特别是个别表现稍微弱一点的孩子给予鼓励,让整个活动能顺利进行。

25、大班教案《菜地里的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区分不同蔬菜的特点,了解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地方。

  2、学用对歌的方式念儿歌。

  3、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儿歌内容尝试仿编儿歌的最后一句。

  4、体验儿歌中的欢快情绪。

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学用对歌的方式念儿歌。

  难点:区分不同蔬菜的特点,了解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地方。

活动准备:

  1.生长在泥土上、泥土里、水里和藤蔓上的4幅蔬菜的图片(挂图“生长的蔬菜”)。

  2.豆角、萝卜、黄瓜、辣椒、茄子、南瓜等蔬菜等图片。

  3.儿歌“菜地里的歌”录音磁。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

  1、师:今天施老师带来了菜地里的各种蔬菜,我们一起看看有些什么蔬菜?(出示蔬菜图片)

  2、师:它们是什么?长什么样子的?

  大班学习活动:菜地里的歌

  (1)幼儿边讲出蔬菜名称,教师边出示蔬菜名称的汉字。(豆角、萝卜、黄瓜、辣椒、茄子、南瓜)

  (2)教师引导幼儿从蔬菜的形状、颜色等方面加以引导。

  如:萝卜下面可以吃的部分是白白的、上面的叶子是绿绿的;黄瓜是长条形的、绿绿的、摸上去刺刺的,等等。

  (3)教师小结:萝卜藏在地底下,地面上只露出叶子,南瓜虽然也有藤蔓,但都长在地面上,黄瓜、豆角挂在藤蔓上。这些蔬菜都是很有营养的,有丰富的叶绿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等,我们小朋友要爱吃蔬菜,身体才会长的健康。

  二、猜猜说说学儿歌

  1、欣赏儿歌《菜地里的歌》前半部分。

  2、联系蔬菜图片特征猜一猜,儿歌里分别说的是哪些蔬菜。

  3、幼儿继续倾听儿歌,用图片排列与儿歌中对应的蔬菜。

  4、幼儿完整欣赏儿歌,整体感受理解儿歌的内容。(教师播放儿歌录音一边)

  提问:引导幼儿学一学用儿歌中好听的话来说一说。(个别幼儿回答完后,教师引导全体幼儿学一学)

  5、教师引导幼儿用说上句接下句的方法学习儿歌。(师幼问答、男孩女孩问答等不同形式)

  三、操作材料《菜地里的歌》

  1、教师:我们小朋友要沿直线剪开,沿虚线往后折进行观察,说出正确名称。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动静交替,气氛活跃,孩子们情绪高涨,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了解蔬菜的品种时,由于孩子们对蔬菜的品种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发言的孩子都集中在几个孩子身上。在表达儿歌这一环节上,幼儿比较主动,能大胆尝试,积极表现,因此准备再进行一次延伸活动。

26、大班教案《雪地里的小画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下雪的季节的认知。

  2,丰富幼儿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3,体会冬天的美好,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亲近大自然。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诗歌中为何这些小动物都能画画。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小鸡画的是竹叶,小狗画的是梅。

活动准备

  贴图: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雪景图一张,四张小卡片,卡片上画着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以提问的方式,(“小朋友,你们见过下雪吗?下雪的时候是什么景色?”)让小朋友回答慢慢的带着问题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出示雪景图,引起幼儿兴趣 及提问“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了?”

  三、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

  1:首先出示贴图: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请幼儿想一想,这些小动物到雪地里来干什么呢?

  2、出示脚印卡片(小动物在雪地里玩的时候,在雪地里留下了什么?) 让后给小动物找找自己的脚印,第一步:提问,小朋友,你们看一看,小动物的脚印像什么?第二步:让幼儿大胆的发挥想象。并请幼儿上讲台上贴出来自己想的答案。第三步:教师引导这些动物是怎样在雪地里画画的及青蛙怎么没来参加的原因。 就这样逐步完成诗歌内容情节。

  3、活动结束

  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的作品了,我们回家后也把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动物的脚像什么画下来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1)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它们会画什么样的作品呢?(2) 幼儿用动物脚印拼图想象编诗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感觉到教师在课前的备学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从他们平时的生活出发,多准备些授课过程中需要的图片,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当下课后孩子们能用童真的声音喊着“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小小的成就感。。

  但是也存在的一点遗憾,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多准备几种材料。应该多给小朋友们自己发挥的空间,也就不局限于书上说的这几种小动物在雪地里画的画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想好之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及还把画出来。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几位听课老师,他们都认为这次活动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好,也有良好的氛围。我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后,以后开展类似的活动就会更有经验一些。

27、大班教案《粽子里的故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重难点:

  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

  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粽子里的故事》PPT、一段背景音乐、粽子、故事盒等

活动过程:

  一、 回忆经验并导入

  1、出示PPT:猜猜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在什么时候要吃粽子?

  你吃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

  小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香香的粽子里可以包着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结合音乐欣赏故事,教师和着音乐节奏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能静下心来感受故事的魅力。

  二、 看看讲讲故事

  今天这个神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播放PPT,欣赏故事)

  1、 倾听故事第一部分(在密密的树林里——谁就会讲故事了)

  T: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 T:看,谁来了?它们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

  2、看看讲讲故事第二部分

  T:先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子(兔子、狐狸、松鼠、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猴子“吱吱吱吱”讲不出故事。

  T: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

  ☆以“吃吧吃吧,吃了故事讲故事……”这句话贯穿故事始终,成为活动的线索,让活动紧紧扣住中心。

  3、倾听、理解故事最后一部分

  T:(出示PPT8):看,谁来到了树林里?她在干什么?

  (PPT9):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小姑娘呢?它们的邀请成功了么?

  (PPT10、11):小动物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

  T: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我们继续听故事。(倾听故事结尾)

  三、 做游戏吃粽子

  T:老奶奶不但请小动物、小姑娘吃粽子,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吃粽子,但是在吃粽子前要先完成三个游戏(藏在粽子里):

  1、打开粽子一,游戏:听话。

  要求:幼儿仔细倾听老师的提问并回答问题。

  2、 打开粽子二,游戏:接龙。

  (1)“词语接龙”要求:幼儿用两个字或三个字的词接龙,前一词的词尾是下一词的词首。

  (2)“句子接龙”要求:用许多词说一件事情,后一人要将前一人的话重复一遍再接下去。

  3、打开粽子三,游戏:悄悄话。

  要求:老师在幼儿耳边说一句故事中的话让幼儿传话。

  ☆在玩语言游戏中体验倾听的重要性和培养仔细听认真想的好习惯。

  4、吃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幼儿吃粽子)

  四、吃了粽子讲故事

  1、教师操作故事盒,幼儿讲述故事: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粽子里的故事》……(教师与幼儿一起讲述故事) ☆以幼儿熟悉的粽子引入到活动中来,使孩子有讲述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反思:

  活动实施下来,总体感觉,效果非常好,活动很顺利,幼儿非常喜欢,非常投入,活动的微调非常有必要,不但使幼儿能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了愉悦,而且,也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获得了经验的提升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活动能顺利、有序的开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通过活动,也感觉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方面要有待提高和培养。如: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有一个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幼儿应耐心等待,认真倾听;当你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养成举手发言的好习惯。如: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如在游戏“悄悄话”中,要认真仔细地听,听清楚了,再按游戏规则进行传话,这样游戏就能顺利进行了。除此之外,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都要注意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

28、大班科学优质教案《大熊猫》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2、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6、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熊猫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29、大班安全《电梯里的安全》教案

  如果小朋友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呢?本节活动通过欣赏与理解“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让幼儿掌握遇到一些陌生人时的应对方法。最新最全的优质免费教案就在,如果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更多需要的人哦!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家所重视的,但是安全教育活动设计却仍然不多见。在一次兴趣组活动中,和大班小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起:如果碰到坏人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很出乎我的预料:孙悟空、奥特曼等动画明星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兼救星,这让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偶然的机会,和他们又聊起《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有个孩子介绍了“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并且很认真地补充说:红袋鼠碰到坏人很勇敢的!于是就萌生了将此活动设计成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画报》图书若干册、配套赠送的VCD故事、幻灯T课件、随机图片(如一个人在家、遇到过分热心的人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出现问题情境)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欣赏动画片

  3、理解故事

  (1)红袋鼠碰到了谁?(一只大熊,有着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2)红袋鼠心里是怎么想的?(害怕大熊会绑架自己、或是吃掉自己、或是拐卖自己)

  (3)他是怎么做的?(想办法救自己:让电梯每层都停下来,如果看到人就大声呼救)

  (4)假如你也在场,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将问题从动画片抛向幼儿自己)

  (5)熊奶奶对红袋鼠说什么?(肯定自救的积极行为)

  (6)你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三、观看幻灯、讨论

  1、出示几种场合:一人在家、陌生人给你吃东西等等,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办?

  将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用简单的动画表示出来。

  2、分组讨论:请幼儿自由结伴,自选一种场景,将合适的做法画下来。

  3、交流相互之间的发现:展示各组的画,相互介绍

  四、活动延伸

  1、两人结伴阅读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回忆并讨论,说说红袋鼠还可以怎么做?如果你也在电梯里,你会怎么办?

  2、故事表演:幼儿自己分配故事的角色,开展《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表演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创编,增加一些故事情境,或是将故事的场景、情节进行改编,从中获得相应的自救知识。

30、大班科学《泥土里有什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探索发现泥土的奥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养分,是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 知道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 体验探索的乐趣,并萌发对泥土的感情。

  4.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6.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7.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 . 谈话引出活动。

  教师:你们见过泥土吗?哪些地方有泥土?你们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 . 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1. 教师:这块泥土地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你们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吗?猜猜看。

  2. 和你们想的是否一样呢?

  3. 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 . 教师小结。

  教师: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泥土怎么样?(泥土里有许多养分,植物生长血药养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地方。许多小虫子就喜欢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还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四 . 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奇怪的小虫,那它们是怎样生活在泥土里呢?我们下次再来寻找、发现。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动物。挖土时需要什么工具?引导幼儿讨论,使用铲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挖泥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要注意身边的小朋友,自己的铲子不要碰到他们,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