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二)能力目标: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重点和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实践的基本含义? 2、实践应具备哪三个特征?导入新课 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
实践出真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章,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一节,实践出真知 导入:马克思生前最喜欢的一则寓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2、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3、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 含义 4、理解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特别是矛盾的主次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2、理解: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3、运用: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说明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
事物及其发展是对立统一的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多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解释,“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要求识记 (二)能力目标:1、应着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量变、质变的含义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二)能力目标:本框题的
高二教案(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
高二教案(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复习教案)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复习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复习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初步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最基本的内容;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
高二教案(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复习教案)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高二教案(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复习教案 )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复习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物质概念的基本含义; (2)宗教观念的本质; (3)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
高二教案(4.6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4.6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
高二教案(4.5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5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理解: ①联系实际,正确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
高二教案(4.4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4.4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相关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等方法论要求加以说明。 ②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概念。 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能力方面
高二教案(2.8 按客观规律办事) 2.8 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 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
高二教案(2.6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6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运用: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第四课 第九框 活动课 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 第四课 第九框题 活动课 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有关的文化现象。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第四课 第三框 活动课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第四课 第三框题 活动课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理解: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2)活动:以某项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例,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
第四课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四课 第二框题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2)活动:以某项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例,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综合探讨和交流。2、能力目标:
高二教案(1.7 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 1.7 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②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党的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运用: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系。 能力方
高二教案(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 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
高二教案( 1.5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5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理解: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②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或联系个人经历,比较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运用: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
高二教案( 1.4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 1.4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②怎样从主观方面入手,力求使
高二教案(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 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理解:①意识的概念。 ②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 通过对意识的三种类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