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设计3 《 乡 愁 》 教 案 晋江市东石中学 蔡耿仪 2005年5月24日 初一年三班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
新课程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乡愁 新课程七年级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乡 愁设计者:泸州第十五中学 贺光英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2、理解诗歌的特点3、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怀亲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加强诵读,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2、互助学习探讨
新课程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我爱这土地 新课程七年级语文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我 爱 这 土 地 泸州七中 郭佳琴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A、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美,背诵本诗。B、能理解本诗所用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领悟本诗的意境。过程与方法A、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7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 我爱这土地黎雅中学 罗玉红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 导学平台 课 标 要 求 1、象征手法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重点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4、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5、比较阅读。 学 法 点 悟 1、朗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义时不人云亦云。 整 体 感 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以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 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 3、体会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三、教学设想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四、教
《乡愁》教案设计2 《乡愁》教案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裴娟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 《我爱这土地》教案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裴娟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有
子鱼论战 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二.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
《白杨礼赞》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
《不朽的失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及张继的情况。2.了解张晓风及其创作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2.学习本文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揣摩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目标1.结合课文的理解,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人格。2.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祸福相依,有失必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
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 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
《世说新语》三则 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阅读三则短文,查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
听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感知大海平静时和涨潮时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壮物作用重 点- 紧紧抓住“听“字,体会作者描摹声音和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写出大海情态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教具准
《论求知》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写法和作用。 (4)学会在阅读中选摘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分段很细,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知识的
藤野先生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
故乡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1、对比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是重点。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教学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设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的逐层论证的写法。2.学习“劳”、“饿”、“空乏”等词的形容词使动用法和表示结论的“故”的用法。3.体会文章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1.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4 课题: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3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者:吴建良(武进区成章初中) E-mial :wjl763@163.com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1) 正确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克服机械朗读的毛病。(2) 诵读文言文名段的习惯,并初步掌握一些背诵的方法,克服机械诵读的毛病。2、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 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1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 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 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 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二、 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 结构: 第1、2段: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