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 2.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理解诗歌的内容。 4.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听读、译读、品读、比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引标:学生说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7 课 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 学 过 程 1、 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B、 句式多变,C、 节拍有缓急,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 一、 教学目标设计: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 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3 仿 余映潮老师的 四读法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变其四步为 朗读 译读 说读 背读 一.朗读 1.听读 (录音机或老师读)注意字音、节奏、拖音。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3.学生个读,老师指导. 4.齐读. 二.译读 1.因时间关系,一组一段,讨论准备译读.(没要求学生压韵) 2.两个学生一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行路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
《行路难》教学设计1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
《饮酒》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
《饮酒》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篇游记,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三篇文言文的游记,能够独
《水调歌头》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二、检查预习 1.《水调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
《春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配乐朗诵:(打开音乐)相信有很多同学都熟悉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吧,会背的同学和我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一、解题 介绍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近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上。二、学习生字蔫 怵 抠 撂 发怔 吃荤三、朗读课文1、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张”鸽子“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说一说:刷子李“奇”在:行事奇 作派奇泥人张“奇”在:沉稳 干练 捏泥人的
《吆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检测题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教案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会员才能阅读!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点此注册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点此登录吧!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半蹼鹬缄默:闭口不说话窥探:暗中察看狩猎:打猎顾忌:恐怕对人或事情不利而有所疑虑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要求:本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但侧重点不再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整体感知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事实,从事实中概括提炼观点。3、理解以叙述为主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4、培养以科学态度探究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增长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字词媲美 挑衅 笃信 迷惘 啮齿 徘徊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
页次:19/46 每页25 总数11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