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4 课时:二课时 备课人:陈正金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的活用和虚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初读课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的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学常识,包括文言实词。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3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4 三、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 教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醉翁亭记[活动课] 课型:活动课 教学内容:“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6 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5 一 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一 背诵全文。 二 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4、5 课堂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 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 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 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 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
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3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
《组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文学常识2、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中体会诗歌的感情3、发挥想象力,借助丰富的联想,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4、通过仿写锻炼学生的自由想象的能力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纪伯伦,K.J.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
《组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1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4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页次:18/46 每页25 总数11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