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一)教学目的 1.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知道测大气压强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知道什么是标准大气压。 3.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并能用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二)教具 演示用:本章后的“小实验”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介绍大气压强随时间而变化。 3.牢记标准大气压的值。 4.知道气压计的作用。(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及标准大气压的值。(三)教学难点 气压计的原理(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证明大气层中存在大气压强的著名
大气压强教案示例之三(一)课题 大气的压强(二)课时 一课时(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
大气压强教案示例之二大气压强教案示例之二(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大气压强教案示例之一大气压强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
连通器 船闸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二)教具 演示用:连通器装置、用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漏斗、茶壶、船闸的活动挂图。(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二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一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知识。 2.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二)教具 演示
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示例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
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二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二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研室(410300)王信初一、新课引入 观察实验仪器:三脚铁钉小桌、200克砝码、蒙上白纸的硬纸盒各一个。 演示 先将小桌的桌面放在开口蒙有白纸的硬纸盒上,再压上200克砝码,纸不会被压破;而将小桌翻过来让桌腿(铁钉做)立在白纸上,再压上同一
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2课时)第一课时 (作者:成都市二十四中学 陈抑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二)教具
教案示例·浮力的利用教案示例·浮力的利用 课时:1课时.教学要求: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参见本书图12—3),潜水
浮力的利用教案示例之一(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三)教具: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12-11小实验)。(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浮在水面上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示例之三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示例之三 (安徽省临泉县老集一中 236409 邢 秀)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目标(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运用范围。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三)教学过程 1 诊断性目标测试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示例之二(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三)教具:弹簧秤、玻璃水槽、水、细线、石块
浮力教案示例之三(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1.教学目标:A.知道浮力的概念。B.理解物体浮沉条件。C.(1)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2)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板书课题)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三)[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四)[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五)[教学用具]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 刘崇灏)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示例之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二)教具 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簧片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三)教学过程 1.
和风能的利用教案示例之二和风能的利用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1.常识性地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节能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二)引入 我们已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示例之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二)教具 滚摆、单摆,斜槽,弹簧片,木球,人造地球卫星的挂图等。(三)教学过程 1.复习
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三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三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教学过程 (一)
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二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
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
功率 教案示例之二教学题目 五、功率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习题。教学方法 讨论法。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