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设计]望远镜和显微镜是透镜的重要应用,不需要学生对他们的原理了解很深入,重点在于能够动手制作望远镜和凸透镜,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1)课前调查。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望远镜、显微镜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2)课堂猜想,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在实验
照相机 授课人张 伟单位大庆二十五中授课时间 授 课题 目第六章 光的折射 第三节 照相机授 课 目 标知识目标1.掌握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2.照相机成像的原理,3.了解照相机的结构,的使用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物理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锻炼学生多方位发展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信息技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教案之一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
测量的初步知识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
透镜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
汽化之蒸发 第四节 汽化之蒸发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手指上蘸了些酒精,我在黑板上写下个“水”字,请同学们猜猜看,酒精会如何变化呢?[生]黑板上的酒精会变少,直至消失。[师]减少的酒精跑哪儿去了?[生]由液体变为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师]那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什么是力 1.力的概念教学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1) 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
密度 (一)教学目的1.掌握密度的概念。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二)教具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
照相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实像。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照相机上调焦装置、光圈、快门的作用。(二)教具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蜡烛、米尺、火柴、粉笔。教师用:照相机。(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1、 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2、 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测光距的原理。3、 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
音调、响度和音色 (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二)教具!!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
什么是力 (一)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
家庭电路 家庭电路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 2.理解保险丝的作用及其安装方法。 3.知道电能表、插座、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4.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具 用实物制成的如课本图10-1的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收录机一只
“电生磁”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电流的磁效应②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③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①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②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3、情感
导体对电阻的阻碍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2知道电阻的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3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重点理解电阻是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难点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 素教具
质量 一、教材分析 1 、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 。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什么是力 课题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复习1. 光的直线传播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3. 光路可逆导入学
密度 教学目标:1. 掌握密度的概念。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一、新课引入: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
《重力》 《重力》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题名称:§12.1重力 教材所在页:第42——46页一、 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
欧姆定律 第二节 欧姆定律(一)教学目的1.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教具书写有问题和例题的投影幻灯片。(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使用投影幻灯片)表1、表2是某同学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的两组实验数据。请在表格中空白部分
《电功》 一、教学的目标 1.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千瓦时、度。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及读数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温度计 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度计(1课时) 执教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国际中学庞绍君 教学 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3.知道摄氏温度。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
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教学目的) 1、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 ;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请一
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思想目标: 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谨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