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
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
温度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
第二册电阻的并联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二)教具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三
第二册音调、响度和音色(1课时) (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二)教具!!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
第二册家庭电路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  2.理解保险丝的作用及其安装方法。  3.知道电能表、插座、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4.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具  用实物制成的如课本图10-1的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收录机一只,螺丝口灯
第二册镜子 课 题 3.1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复习1. 光的直线传播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
第二册导体对电阻的阻碍作用 学目标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2知道电阻的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3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重点理解电阻是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难点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 素
第二册电生磁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电流的磁效应②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③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①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②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3、情
第二册重力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题名称:§12.1重力 教材所在页:第42——46页一、 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
第二册欧姆定律 第二节 欧姆定律(一)教学目的1.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教具书写有问题和例题的投影幻灯片。(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使用投影幻灯片)表1、表2是某同学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的两组实验数据。请在表格中空
第二册电功 、教学的目标 1.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千瓦时、度。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及读数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第一册浮力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
第一册质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
第一册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教学目的)  1、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 ;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第一册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思想目标: 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
第一册温度计 教学 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3.知道摄氏温度。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 演
第一册测量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二、进行新课:1、声音的发生(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
机械效率 教学课题:第十一章 第八节 机械效率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教学重点: 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总功的概念 机械效率的概念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
平面镜成像 目标:1.知识和技能(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 观察实验现象,
密度 课题
压强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
提高机械的效率 第八章 机械与人 福建晋江季延初级中学 贺乐平第五节 科学探究:提高机械的效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
音调、响度和音色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法:学生参与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教学过程: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教
页次:18/34 每页25 总数83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