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能表示什么
教材: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一册(P89--93)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2、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计算公式和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用火柴棒摆正方形的实例让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2.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应用数学的意
《圆的面积》课堂教学实录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今天学习“圆的面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师: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 生:这堂课我们要学习圆的面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学生圆的面积公式。 师: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后,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案例】

  这是四年级一节练习课中的一个片断。华老师让学生判断课本上总复习中的一道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不一定。如果4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或者是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对角地拼,那
对话、建构、熏陶

----《倒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反思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倒数的认识)你们看了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生1:倒数是什么东西?

师:倒数不是什么东西,而应该是什么知识?(同学们轻轻地笑了)

生2:数怎样倒法?

生3:是不是只有分数有
计算教学应关注什么

——一节美国数学课的思考
案例片段

退位减法



教师出示算式:42-27=? (提示学生借用回形针来思考和寻求这个算式的答案)

  师:同学们,有谁来说说42-27表示什么? 怎么去找到答案?

  生1: 我还剩多少个? 我有42个回形针,用了27个,还剩多少个回形针?

  学生操作:
“导误”导出真探究




  【案例】

  (引子)前不久,华老师作了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观摩课,希望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去求得各式各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在思想方法上能有所收获。同时,他也希望同行能从这节课中了解学生学习时的思维活动,体会重知识更重方法
“函数的对称性与周期性的探究”课例分析教学课例课例设计说明:《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章节,对函数性质的考察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函数的周期性和对称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我设计这堂课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需求,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
一节习题课的尝试一节习题课的尝试深圳市竹林中学/甘继凤摘自:《初中数学教艺网》八年级数学(下)北师大版第六章第216页布置了两道习题,即A组第6题和B组第2题。编者在这里设置了两级引导学生探究的好台阶,提供了教师发掘教材的好机会。可是,很多师生只是把它们作为两道习题,一解而过,而没有去探究、去挖掘,没有从这
“转圈”中的数学“转圈”中的数学----“探索多边形外角和”教学案例及点评执教:荆门市京山实验中学/程诗春点评:荆门市教研室/罗昭旭摘自:《荆门教育信息网》我们的数学教材、数学教师乃至数学教学总是那么一幅正儿八经的数学面孔:抽象化、符号化、程式化,使得原本生气勃勃的青少年对数学望而生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
“刷新”赋予教学生命力




  【案例】

  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华应龙想:“怎样能较以往有新的突破呢?以前讲分数时都是分苹果、分梨、分月饼呀,能不能改变一下呢?”于是,他从测量导入新课。

  1.看连环画听故事

  老师: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听个有关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细节成就完美——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的一节示范课  编者按: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他老师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对我们整个课堂教学领域起着引领作用。为此,我们自本期起,开设“校长教学赏析”专栏,希望您把身边的或其他学校校长(包括副校长)的精彩
数学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 ---《简单的线性规划》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简单的线性规划”的内容,这是新教材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反映了新教材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的重视。引入实际应用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会处理实际问题中的有关信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二是训练学生使用
课例二面角的教学设计与评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技能目标: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发现、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二面角问题。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方法:
观察操作 合作交流 促学生思维发展----《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轴对称图形》是六年《数学》中继“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中轴对称的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材分析本章将在上章学习了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圆的
圆的方程教案
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 ⑵圆心(0,3)半径为3
⒉指出下
体积
几何体求积.doc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第一教时 教材:集合的概念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过程: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 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
§1.6.1逻辑联结词(1)
课时13 课 题:逻辑联结词(一)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及复合命题的构成.教学难点:对“
集合
1.理解集合的概念;2.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3.会正确使用符号这三个学习目标即可 1.集合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例如“汽车,飞机,轮船”
第二章 映射与函数
课题:对数函数(1)——定义、图象、性质目标: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3.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善于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第三十七教时教材: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2)目的:理解反正切函数的有关概念,并能运用上述知识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过程: 一、反正切函数 1°在整个定义域上无反函数。 2°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正切函数, 记作 (奇函数)。 二、例一、(P75例四)1、 已知 ,2、 求x(精
函数的单调性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函数的单调性(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2.通过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培养学生利用定义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 题:1.1集合
课 题:1.1集合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 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
页次:7/11 每页25 总数2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