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内接四边形 1. 知识结构 2.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它是圆中探求角相等或互补关系的常用定理,同时也是转移角的常用方法.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使用性质定理时应注意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不要弄错四
圆周角 第一课时 圆周角(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两个特征、定理的内容及简单应用; (2)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推论及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
垂直于弦的直径 第一课时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推证过程;能初步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
过三点的圆 第一课时 过三点的圆 (一)学习活动设计: (二)学习载体设计: (1)实践:(a)过一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b)过两个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发现新问题).
众数与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
平均数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1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2、渗透解析几何,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主体的积极思维,体验感悟数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与 的图象; 2.使学生能结合图象确定抛物线 与 的对称轴与顶点坐标; 3.通过比较抛物线 与 同 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1 课题:二次函数 的图象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的图象; 2、根据图象观察、分析出二次函数 的性质; 3、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知识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根据实际情况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能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初步建立
一次函数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
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2、在识图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从不同知识的背景提取的对象,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
函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 1、教材分析: ⑴知识结构: 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需要一种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上,可以类比数轴,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完成了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也把数与形统一了起来. ⑵重点、
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 2. 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二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由代入法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3. 通过二元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用公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二次三项式的意义;知道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3.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 1. 知识结构: 2.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比较重要的,用它可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解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利用它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1. 初步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 的方程;2. 初步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3.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能够运用求根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