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
第五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题: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课型:综合课教学目标:在复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之后,通过图像对比使学生较快的学会不求值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值的大小及提高对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解题技巧。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根
第五册坐标轴的平移 坐标轴的平移一、教材分析 1、坐标变换是化简曲线方程,以便于讨论曲线的性质和画出曲线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节教材主要讲坐标轴的平移,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新旧坐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掌握平移公式;并能利用平移公式对新旧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进行互化。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
第五册函数(二)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
第五册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在下列函
第五册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能证明它们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3、通过证明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4、通过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5、通过理解四种四边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二、教学重点、
第五册分解因式法 教学目标:1、会用分解因式法(提公因式,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程序:一、复习: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b2-4ac≥0)2、分别用配方法、公式法解方程:x2-3x+2=03、分解因式:(1)
第五册一次函数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
第五册你能证明它们吗?第三课时 初二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 课题 1、你能证明它们吗?第三课时内容简介 这节课主要是研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证明,以及它们的简单应用学情分析 虽然有前两节课学习证明的基础,但本节课的定理证明仍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
第五册你能证明它们吗?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特殊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②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数学思考: 经历观察,思考得出等边三角形判定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学习知道特殊等腰三角形转变为等边三角形,并且能利用特殊三角形解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过三点的圆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确定圆的定理.它是圆中的基础知识,是确定圆的理论依据;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圆”不仅体现在证明“确定圆的定理”的重要作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
圆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
正切和余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 、 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 )中两边的比,了解 与 成倒数关系,熟记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
正弦和余弦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的概念,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引言中的问题)等. 2.
频率分布 频率分布(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会就一组数据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步骤就一组数据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
方差 教学设计示例1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
方差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
众数与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
第六册圆内接四边形 圆内接四边形 执教者:刁正久 一、教学目标: 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相关概念以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准确、灵活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带领学生复习圆内接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外接圆
第六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并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类和化归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2.难点:运用
第六册一次函数 课 题:一次函数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3.掌握“从特殊到一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1. 什么是函数?请举例
第六册两圆的位置关系 课 题: 两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的:掌握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教学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的判定.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请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这种位置关系的,⑴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⑵圆心到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