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复合 按世纪惯例,“基督教”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教(Christianity)包括天主教(the Western Church,亦称“公教”、“罗马公教”、“旧教”)、东正教(the Orthodox Eastern Chruch,亦称“正教”)、新教(Protestantism,亦称“耶稣教”、“更正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常以“
作者:殷双喜 90年代以来围绕现代水墨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现代水墨能否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以及它在世界艺术中的文化身份的问题,比起80年代中国画在西方文化艺术思潮冲击下的危机与生存问题,现在更为紧迫的是水墨画面向新世纪的发展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深化,是在中国社会在80年代以后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中呈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
跨性别选派角色为常见的戏剧手法。男人通常扮演女性角色(如歌舞伎),但较为少见的是女人扮演男性角色(如中国“戏曲”)。然而传统惯例决定了女人和男人各自扮演的角色,人们尽管或是拙劣地沿袭、或是强烈地反对,但个中因由却从未被考查过。学术及艺术界对性别主题重要性的关注来自于全球性的女性意识的关注。在当前的全
事实上,关于贾作光的舞蹈创作,舞界同仁已发表过相当多的论见独到、论述精当的文章;而对于他的舞蹈创作思想的本体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还关注得不够。在研读了《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也包括此后发表在《舞蹈》上的近20篇评论)之后,我以为要论及贾作光的舞蹈创作思想,应从“文集”中一篇有特色的论文开始,这便是
王仲先生在 2001年第7期《美术》上发表了《重振人类艺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伟大审美理想》一文,是针对时弊,在繁菜而又纷乱喧嚣的中国艺坛燃放起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大爆竹。他以大无畏的精神、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人道主义,从人类正义进步,向往生命的健康和精神的阳光这一观点出发,旗帜鲜明地把许多人藏在心里,想说又不
“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就逻辑而言是两种文化互动的结果。可谓有“矛”才有“盾”,有“碰”才有“撞”。并且由文化碰撞形成文化反弹的文化震撼,使文化互动的双方受到影响。然而,目下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奇怪的景观是:虽然东西方文化是互惠互利,而冲突与震荡只存在于东方——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
50年代初,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全方位引进西方古典芭蕾科学完整且能立杆见影的训练套路、戏剧至上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大气磅礴的演出规模、国家包办的舞团体制、对称平衡和高度统一的审美理想,对于已拥有数千年古典美学传统的新中国来说,可谓既能生动体现“洋为中用”的大国风度,又能为中国民族舞蹈重返世界民族艺
不言而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构成于“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总体来看,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恰恰又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时空关照问题。一、舞蹈艺
(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在日本期间,她学习
【英文摘要】Film is a synthetic art while film literature is the embodiment ofsynthetic art elements on the motion-picture screen.Thus in the course of film script creation,synthetic art elements must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nception of film literature.In view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舞台美术、色彩、灯光和情节于一体,主要依靠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舞蹈与其它综合艺术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如,在歌剧、音乐剧、戏剧、合唱音乐等舞台表演艺术中,语言因素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而在舞蹈艺术中,语言艺术却很少参与。
所以,要讲舞蹈本体的追求,首先要服从于整体地观照现实的、历史的人和人的生活这个艺术审美文化的界定;要讲舞蹈的审美创造规律,首先要服从于艺术地表现时代的、社会的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换言之,要把舞蹈置于文艺这个大系统的分支系统中,在艺术地掌握世界和人生的这个艺术本质要求的前提下,进而去探求舞蹈艺
网上有一篇影片,是关于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虽然这部影片在第五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受到好评,评审团历史上第一次授予主演廖琴以评委会特别奖,以表彰她精湛的表演。这篇文章还是认为《哭泣的女人》是一部让人感到恶心的影片,理由是女主角竟然能够在情人的怀里为丈夫哭泣,而在监狱里又向劳教干部出卖自己的肉体,在丈
一)安德列·巴赞说过:“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①按照他 的观点,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为基础,惟独在摄影(像)中,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因此 由摄像机记录的电视“影像上不再出现艺术家随意处理的痕迹,影像也不再受时间的不可逆 的影响”。②影视艺术被称为第七艺术,它和文学、绘画
阅历/体验第五代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于是在第五代导演的人生资历上,“苦难”成为了其重要的标识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且成为了其传奇性的经历:“凯歌插队”
“新生代”导演王小帅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在2001年的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这是继张元凭《过年回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姜文的《鬼子来了》荣膺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后,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影片再度获得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大奖。然而这又一次的获得西方世界的认同与喝彩却是以又一
一谁都不会否认,电影《英雄》创造了一个神话,它以中国投资最高的影片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同时,实现了打破票房最高记录的奇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对它都是赞赏有加,有评论称:《英雄》开创了中国国产大片的先河,而其中的视觉、音响效果,无疑代表了当前中国电影技术的最高水平,因此它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
研究电影的人,特别是喜欢对电影进行纯理论思考的人,总不免要追索“电影是什么”,“电影应当怎样”,这样一些电影学的“元”问题,也就是说,总试图回答关于电影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人们称此为对于电影的终极关怀。然而一百年的电影历史却再清楚不过地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电影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
解读《电影管理条例》制片社会投资独立拍电影不再受限制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形式参与摄制影片。按照 新条例的有关规定,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可以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但须经报国务院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持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经批准摄 制电
北野武:日本电影新天皇北野武被称为日本电影的新天皇,不过,他自己对此并没有非常特别的感受,他自己甚至 说:“每当有人称我为‘亚洲导演’,我总觉得这个称号充斥着歧见,我真希望在我们的电 影里,能去掉典型的亚洲特征,文化、美学。这倒不是说要把黑泽明抛开,只是我宁愿见到 当代的日本电影能超越武士电影。我讨
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编剧的时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并非一开始就学习写作大的剧本的。因为一个能够拍摄90到100分钟影片的剧本是个很庞大的工程,人物多,情节线索交织,事件过程复杂,因此结构也必然复杂。初学编剧的同学尚不具备驾驿它的经验,如果从它开始,就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比如,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 作 者】峻冰【作者简介】作者本名曹俊兵,四川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现为韩国又松大学客座教授【 正 文】 曾经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冯小刚,近几年来,几乎是连续推出四部具有大致相同风格(或称模式)的贺岁影片:《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
引言"洞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未可轻视的地位。对这项珍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最初是由云南巍山县洞经乐团1988年8月首次赴京展演而正式拉开帷幕的。他们的精彩表演引起了强烈的振撼和极大的反响。随後更由於丽江洞经乐团1995年9月和1998年5月相继到英国同挪威的展演,而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