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题】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英文标题】Seeing The Nanning International Folk Song Festival from The Viewpoint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GE Ming-fu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标题注释】本文为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 者】格
【 标 题】摄影文学促进人们成为艺术创造的主人【 作 者】成昕/熊元义【摘 要 题】意味与形式【 正 文】  自从《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创办以来,摄影文学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无论是摄影文学创作,还是摄影文学理论,都有较大的发展。摄影文学的影响也日益广泛探远。2001年11月,岳阳师范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摄影
【 标 题】民间理念的流变与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 作 者】张清华【作者简介】张清华,196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容提要】本文着重探讨“民间”理念与中国小说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其在当代的流变 与具体表现形态。一、“民间”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古典小说的三个重要的民间特征: 江湖空间或市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 作 者】李衍柱【内容提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
【 标 题】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标题注释】课题项目:浙江省“十五”规划课题“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与现代价值研究”(NO2WX4);浙江省教育厅课题“梁启超与20世纪中国文论”(2002XP59)。【 作 者】金雅【作者简介】杭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金雅(1965- ),女,浙江台
【 标 题】文学的政治论与公文的艺术化  ——古代文人与政治、文学、公文关系的多向考察【英文标题】Political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Official Documents——Multiple Study between Ancient Scholars and Politics,Lite-rature and Official Documents  LIU Ming-hua  (Department of Chinese,Southwest China No
【 标 题】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英文标题】Post-aesthetic Model of Network Art  OUYANG You-quan  (Zhong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Hunan,China)【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ZW006),教育部规划课题批准号(01JA750·11-44043)。【 作 者】欧阳友权【作者简介】欧阳友权(1954-),男,中
【 标 题】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作 者】萧成【作者简介】萧成,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无名氏前后两个时期小说的研究,探究其前期的“新浪漫主义小说” 是如何在40年代“颠覆”“大众经典”,以及后期的现代主义巨著六卷《无名书》是如 何通过对生命的追寻
【 作 者】李建盛【作者简介】李建盛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内容提要】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三个方面
  ——以文学艺术为范例【 作 者】王一川【作者简介】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0875)【内容提要】当前文化呈现四种元素或层面:体现特定时代群体整合、秩序安定或伦理和睦需要的主导文化,表达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高雅文化,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
【 标 题】本体性流变与审美现局  ——转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散文【 作 者】张育华【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内容提要】本文首先提出共时态的散文本体系统观,即文化的本位性、思维的超越性和文体的高弹性,并对转型期文化力量的干预如何引发本体结构变易作出简要分析;继而从主体文类学视角,
【 作 者】李如密/张金泉【作者简介】李如密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主任,教授;  张金泉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级研究生【摘 要 题】域外教育【 正 文】  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也未给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带来多少骄人的成绩。究竟是
【英文标题】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s Rejuvenation  XIAO Jun-he  (Scientif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stitute,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作 者】萧君和【作者简介】萧君和(1945-),男,江西吉安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从事文艺学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社会
作者:黄鸣奋 时逢世纪之交,在信息电器领域展开竞争的美国微软公司和我国凯思软件集团分别将自己的计划命名为"维纳斯"和"女娲"。抛开命名者的初衷不论,这两项计划的实施表明电脑技术正通过家用电器日甚一日地渗入我们的生活,人类的"数字化生存"似乎因此将神话般美妙。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美利莎、CIH等病毒肆虐所造成
作者:周小仪 内容提要: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诗剧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肉体崇拜,以及唯美主义当前即永久的时间观念,是英国文学中反对启蒙现代性的艺术作品。但是,莎乐美作为艺术形象以及《莎乐美》在中国上海的传播与接受却完全表达了商品文化的物化逻辑。中国唯美主义者在实际生活
作者:刘俐俐 提要:本文在"宏隐喻"的视野中,分析了宗璞小说《我是谁?》中的"大雁"和"虫子"意象,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局限。并且在"互文性"的思维中,与晚于《我是谁?》7年之后的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章永磷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作了比较,提出超越于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互渗中的知识分子
作者:邹其昌 内容提要:良知说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良知体验是其美学的核心,他的美学可谓良知体验美学。其中良知体验艺术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艺术论中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王阳明认为艺术是心灵的映照,强调对主体的高扬,同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也应不断创新;审美教育是良知体验美
作者:曹天慧  纵观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它们以幽默、叛逆、和奇思妙想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给我们一个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乐观年代。   同品味高尚,严谨得几近刻板的现代主义设计相比,后现代设计象挣脱了父母的孩子一样任意挥霍他们的年轻与灵动。叛逆的、游戏的,洋洋自得,甚至有些颓
作者:刘岳兵 一、艺术文化的转型 20世纪是中国历史突变的时代。引起这场突变的因素有来自西方的冲激,也有来自传统自身的裂变。这种变化是如此广泛,以至于它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这种变化又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它直指人们的心灵深处。中国古典艺术的终结和近代艺术萌发的新旧交替和转型就是这种变化在艺术领域的表现
● 对全球化的再认识   今天竭力鼓吹全球化的始作俑者是美国人,因为亨利·基辛格说得明白:“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它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美国人鼓吹的全球化,即美国化,不但遭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坚决反对,也同样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强烈抵制。那么,美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鼓吹全球化呢
关键词  广告 理性 感性诉求 消费者 原则   “现代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目的,不再是只为需要而消费,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这是在一次国际广告研讨会上某位专家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这样的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诡言众听,但仔细想一想这也并非没有道理。
作者:李保传 小引 “……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①。 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溯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② 关键词 艺术 设计 设计艺术  一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
作者:陈嘉映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把艺术归结为感人。这个定义显然有疑问。我在奇尔科廷(Chilcotin)人那里买来一个筐子,摆在组合矮柜上,客人都说它编得很美,很艺术,但我从没见它感动过谁。人们喜欢它。但人们也喜欢打麻将,喜欢奶油蛋糕。当然,我们可以不承认编得很艺术的筐子真的可以叫做艺术或艺术品,我们也可
作者:姚君喜 内容摘要 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
作者:高尔泰 一 有谁不要美吗?起码有两种人:一种是市侩,因为美不实用;一种是教士,因为美把人们导向他不理解也管不了的广阔世界。前者的意识,受着物质利益的束缚,后者的实践,受着精神囹圄的限制。所以他们都不感到、也不想知道什么是美。到于文学作用,在他们看来,要么是商品,要么是说教,此外什么也不是。而
页次:27/31 每页25 总数76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