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二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
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一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对东晋
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二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二教学目标 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四川省郫县唐元镇初级中学 张洪文指导教师:四川省郫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永辉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 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
第21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教案之一第21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一、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 本课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从这一课至第8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中国封建社会前两个时期及其所包括的朝代,以及前两个时期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二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二教学重点暴君隋炀帝是教学的又一重点。隋炀帝本人的行为和作用要客观评价,对于他下令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功绩,应予以肯定,但隋炀帝的暴政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隋炀帝在位时,挥霍享受、大兴土木、三打高丽,人民承受着沉重的摇役、兵役负担,生活极端贫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四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的出现;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培养学生认识图能力,网上查询能力,评价隋炀帝。2、过程与方法:运用积累的历史知识,运用挥发式学习方法,采用多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三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三(一)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怎么样统一的。什么是开皇之治?开皇之治的主要内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削减地方的机构,改革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作用。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隋炀帝是怎么样的一个暴君,隋朝是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案设计示例二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案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1.思想教育: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根本条件。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以上思想,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应当珍惜统一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一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一(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4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
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案之一科技与思想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柱经》;范缜和《神灭论》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
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案之一科技与思想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柱经》;范缜和《神灭论》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
第25课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第25课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天津市南开中学 王庆民(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2.思想教育: 认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北方的统一和改革是人民的愿望,它对历史发展起
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辽宁省凤城三中 陈桂花(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士族;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2.思想教育: ①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第23课 西晋和东晋河北玉田城关中学 刘雅芹(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
第22课 三国鼎立第22课 三国鼎立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高级教师 原铁生(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 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北京市第52中学高级教师 史明迅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学家班固和《汉书》。乐府和乐府诗。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乐舞的发展。蹴鞠运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 吴克成(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
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湖北汉阳铁中高级教师 汪学毅(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着重掌握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占领先地位的重大成就。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张衡与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学生应了解的基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北京市第225中学 王明录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张骞两次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和历史意义。甘英出使大秦、我国和欧洲国家正式交往的年代。“丝绸之路”的含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张骞通西域和班超进一步经营西域
第17课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第17课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北京市第49中学 赵静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1)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2)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条件;(3)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4)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5)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