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社区中,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消费单位,在进行生产劳动和一系列消费活动过程中,必然对社区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这一过程也是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同社区生态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但是,不同类型的家庭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及结果都不一样,对社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试图以丽江地
一、西方农业起源研究主要范例的变化 农业起源作为人类学、民族学、生物学及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课题,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20世纪,成为了考古学研究的最主要的课题之一。该问题研究范例由于受各自时期的人文科学、考古学的研究范例的影响,分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存在几次大的转变:20世纪初之前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因而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的英国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们俩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他们都生于德国,也都与当时最为先进的英国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人籍律师家庭。马克思除了青少年时代在德国就学以外,他的革命活动和科学研究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
小农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小农经济在形态上的变化和数量上的增减,往往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总体变化趋势。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的研究多以技术和生产关系为主。但以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传统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社会性质,早在50年代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就已被西方的社会科学家广泛地应用了,特别是在人类学和人种学领
【摘 要 题】史家与史学【 正 文】  究竟什么是“范式”(paradigm,或译规范、典范)?其实这一概念的发明者库恩也从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从他对“范式”在科学革命中的作用的阐释,大致可理解为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基本认同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
【 正 文】  新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在我看来,这种挑战和机遇主要归因于中国终将进一步融入世界,中国文化必将走向“充分的世界化”(胡适语)。富有学术理性的史学工作者,应当结合我国史学研究中所存在的误区,深刻反思既定的史学研究规范,对中国史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认真的
  在近代史研究中提出范式问题,是因为从建国以来在史学研究中有太多的框框。例如,把几千年的文明史全部归结为阶级斗争史;用进步与反动、唯物与唯心的两分法界定历史人物;只言历史规律、必然性,讳言突发事件、偶然性对历史的作用;只重视精英思想的研究,忽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其中尤以阶级斗争的绝对化
5.收获技术 在原始农业生产中,因种植作物不同,其收获方法及使用的工具也不相同。收获块根和块茎作物时,除了用手直接拔取外,主要是使用尖头木棍(木耒)或骨铲、鹿角锄等工具挖取。收获谷物时则是用石刀和石镰之类的收割工具来收割。不过根据民族学的资料,人们最初也是用手拔取或摘取谷穗。如云南省金平县的苦聪人收
3.中耕技术 中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国外有的农学家曾把我国的传统农业称之为中耕农业。中耕主要是除草、松土,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原始农业在播种后“听其自生自实”,自然没有中耕这一环节。后期可能有除草等作业,主要是靠手工或是一些简单的竹木工具来操作。到了商周时期,中耕技术有了一定
摘 要:采用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是明清时期解决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着重介绍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发展情况并对相关问题作了估算。全文包括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技术发展,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地理分布,南方稻田多熟种植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特点以及对明清时期南方稻田
摘 要:土壤耕作制度是农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是与一个地区的作物种植制度紧密相关的。本文就针对近代江南地区的土壤耕作问题开展论述,先对各主要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具体土壤耕作环节进行论述,然后再与作物种植制度相结合探讨不同作物分布区内的耕作体系问题。 关键词:江南;耕作农具;土壤耕作 The Soil Culti
内容提要: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抗战前受到重视阶段,抗战申持续发展阶段和抗战后受到挫折阶段。其特点是:一、统一水利行政,提升水利机构地位;二、因地制宜,开辟多种筹款渠道;三、中央、省、县结合,大、中、小并举。国民政府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保证了抗战时期的军粮民
关于绅士的研究,有些方面已经比较深入。张仲礼的《中国绅士》对这个阶层的构成和人数作了前驱先路的探讨,王先明的《近代绅士》对这个阶层的历史作用作了透彻的分析。但是从城市化的角度去观察绅士,展示这个阶层如何从乡村来到城市,从传统走向近代,还未见有人做过。研究绅士群体的城市化,对于解决有关中国城市近代
闽粤赣三边地区位于江西的东南部、福建的西南部、广东的东北部,是典型的山区,也是北方人民南下进入广东、福建重要的交通路线。传统中国历史的发展,政治社会方面每每出现周期性的危机,呈一治一乱的循环状态;经济文化的区域格局方面其重心不断的东徙南移。闽粤赣三边地区在纵横交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是接纳北方战乱难
[摘要]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干旱及风沙区的新疆和田绿洲,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民国政府1939年开始在和田地区大力推行垦荒运动,至1944年在主要农业区的六县耕地面积平均增长103.7%;然而1945年后地区各县耕地面积即呈明显减少趋势,1948年与1944年比较,耕地面积减少了25.6%,有51.6%的垦荒新增耕地被撂荒地抵消。根据民国和田
[摘 要] 清代,人类开发干预与转为干冷及温干的气候相共轭。清末为维护统治.实行的“放垦蒙地”、“移民实边”政策,是破坏鄂尔多斯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诱使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沙化的主要社会趋动因素。然清柬放垦并不是造成鄂尔多斯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而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生态脆弱的覆沙地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初,宁夏地方当局为增强其经济实力,采取具有近代意义的有利于畜牧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表明宁夏畜牧业经济建设开始具有近代因素,带来宁夏畜牧业经济的恢复,并对当时宁夏的社会经济及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宁夏地方当局 政策措施 畜牧业初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宁夏畜牧业经济问题,尚未见
【英文标题】TRADITIONAL NORTH-CHINA-PLAIN AGRO-ECOSYSTEM AND SOCIETY  ——CRITICIZING PHILIP HUANG'S "INVOLUTIONARY THEORY"【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得出三点重要结论。首先,在30年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家畜饲养业由于人口压力加剧而萎缩。第二,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常处于氮约束和水
有关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状况及其趋势的问题,一直是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然而细绎各家意见,则不能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生产关系展开的,而相对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另一基本特性,结果也就很难对上述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此一特性
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是指粮食生产由二年三熟取代了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华北农民通过二年三熟,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创造了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条件,必然会促进华北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考察这一地区粮食种植制度的上述演变过程,不仅是区域农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有助于探讨历史上华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 明代华
[摘 要]政府作用的讨论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本文只对清代前期政府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提出看法。通过对政府一词的考证、抑商问题、管理成本和具体制度问题的论证。说明专制政府的本质、特点、优势与劣势,同时探讨专制政府的缺陷。[关键词]清代前期 政府 专制体制 清代前期政府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问题,包括比较广泛的内
[摘要]明清时期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我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亩产量提高和粮食总产量增加及粮食作物结构变动情况考察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又从山区开发、粮食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考察它们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摘 要]四川是全国著名的稻作区之一,清代四川粮食平均亩产约为222.58千克/市亩,平均每个成年农业劳动力一年约可生产原粮140千克,可养活连其自身在内的4口人。18世纪中期,四川一个普通农民全年所得。大约表现为银13.04两,或钱10400余文。清代四川农民以“过密化”为代价,使粮食总产大幅度增长,而清末粮食亩产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响
页次:9/14 每页25 总数3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